臭皮囊:我們為何容易生病

臭皮囊:我們為何容易生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寶沛 著
圖書標籤:
  • 健康
  • 免疫力
  • 腸道菌群
  • 慢性疾病
  • 炎癥
  • 生活方式
  • 營養
  • 預防醫學
  • 身心健康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知識産權齣版社
ISBN:97875130410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2830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探秘心理進化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4
字數:15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物學、臨床醫學等專業人士,對進化、身體疾病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工作的焦慮、養娃的焦慮、身體的焦慮等等,彌散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從孕期的妊娠吐、貧血、吃吐,到流行性感冒、埃博拉齣血熱、肺炎,肥胖、糖尿病、癌癥、強迫癥、壞血病以及生老病死,無不讓我們陷入莫名的恐慌。當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機器時代,當舊石器的身體遇上現代文明,在享受智能化生活同時,我們也陷入瞭龐大的亞健康焦慮。《臭皮囊——我們為何容易生病》從進化的源頭探討身體和疾病,追尋孕吐、傳染病、肥胖以及衰老的本源,帶你踏上身體的感悟之旅,獲取內心的寜靜,坦然麵對疾病以及老死的歸宿。

內容簡介

  《臭皮囊——我們為何容易生病》談進化與疾病,談論不少有趣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孕婦會害喜?為什麼有些人會吃土?為什麼我們那麼容易被感染?為什麼環境太乾淨也會讓人生病?為什麼肥胖和糖尿病會在世界範圍內大流行?為什麼會有近視眼,鼠標手?為什麼會有人吸毒,吸得不能自拔?為什麼母乳喂養和自然生産的孩子更健康?為什麼久坐不動容易齣問題?為什麼人活得越久越容易得癌癥?為什麼所有的人都會老,都會死?即便沒有十萬個之多,但這些“為什麼”也足以讓人陷入沉思瞭……
  閱讀這本書,以進化之眼,看孕婦的瘋狂,辨隔壁的幽靈,探胖子的憂傷,察文明的詛咒,悟衰老的本質,走上身體的覺悟之旅。

作者簡介

  吳寶沛,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研究方嚮為進化心理學。活躍於微博等公共平颱,傳道撰文,筆耕不輟。目前譯有《猿猴的把戲》《機器人叛亂》《神秘人》,著有《愛人、情人和怪人》,受到學生和其他讀者歡迎。

目錄

第一章孕婦也瘋狂//
懷孕是喜事,也是怪事。怪事還不止一樁:很多女人會害喜,有的女人還吃土,以及吃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木炭、草木灰、生澱粉、紙、粉筆和咖啡渣。害喜最普遍。這時,女人最需要營養,可她身體不買賬,時不時就厭食,還會惡心和嘔吐。那麼,害喜是病嗎?不吃肉,不吃蛋,不吃奶製品,女人這麼挑食,這麼任性,到底是為什麼?
害喜害的是心病?//
子宮裏的母子拉鋸戰//
陌生精子闖禍//
普羅費假設//
吃土的秘密//
有些反應不是病//
第二章幽靈在隔壁//
傳染病是人類曆史上最可怕的劊子手。它們殺人如麻,來去如風。瘧疾、霍亂、肺炎、鼠疫,都曾給我們帶來巨大苦難。現在,舊病未除,捲土重來,新病再生,猖獗肆虐:艾滋病、軍團病、萊姆病、非典型肺炎……微生物就像隔壁的幽靈,不時跳齣來,找人麻煩,讓人痛苦。那麼,微生物為什麼跟人作對?很多傳染病,為什麼人即使再努力,也沒法斬草除根,一勞永逸?微生物跟人注定是生死冤傢,不共戴天嗎?我們能跟它們鑄劍為犁,和平相處嗎?
矛與盾的協同進化//
寄主操縱和毒性進化//
免疫,靠身體也靠行為//
老朋友,彆來無恙?//
第三章憂傷的胖子//
“我長得很肥,肥得讓人惡心。我不認識還有誰比我更肥。我身上除瞭有多餘的斤兩,其他啥都沒有……”伍迪?艾倫說齣瞭一個驚人的事實:這是個胖子時代。美國人胖,中國人胖,其他國傢的人也胖。胖子越來越多,越來越胖。這是怎麼迴事呢?世界上最胖的人在哪裏?他們有什麼肥胖秘訣?肥胖和糖尿病僅僅是因為我們吃得多,動得少嗎?為什麼說我們正麵臨一個文明陷阱:環境與基因相勾結,讓人胖起來更容易?
節儉基因型假設//
節儉錶現型假設//
為脂肪辯護//
怪基因和壞基因//
第四章文明的詛咒//
粉刺、哮喘、癌癥、便秘、痛風、香港腳、青光眼、冠心病、強迫癥、多動癥、拇囊炎、腕管綜閤徵、呼吸暫停、飲食障礙、子癇前期、2型糖尿病、骨質疏鬆癥、足底筋膜炎……包括這些在內的無數疾病,都是文明病。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文明給我們帶來諸多好處,也給我們帶來無數挑戰。很多疾病,本質上都是因為舊身體遭遇瞭新環境,是適應不良。我們的食譜有問題?吸毒是怎麼迴事?吃奶粉為什麼不如吃奶好?坐以待斃,僅僅是一個成語嗎?為什麼說癌癥是進化的遺産,文明的饋贈?
吃齣來的危險//
被劫持的快感//
當哺乳動物遭遇奶瓶和手術刀//
坐以待斃//
癌癥與進化//
第五章老死的歸宿//
古今中外,沒有誰不老,沒有誰不死。可從進化的角度看,衰老是個謎。自然選擇好不容易製造瞭一批復雜的高級動物,它們設計良好,功能強大,眼睛用來看,耳朵用來聽,四肢用來行走,免疫係統用來對抗疾病。從齣生到成年,它們都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形勢一片大好,前途一片光明。可為什麼自此以後,它們都無一例外,走嚮衰老,最後灰飛煙滅,化為塵埃?衰老是病嗎?性愛與死亡為何有關聯?我們為何會有這麼一副臭皮囊,脆弱而堅強?
衰老是個麻煩事//
衰老的進化解讀//
性愛與死亡//
脆弱的身體//
愛惜你的臭皮囊//

精彩書摘

  第四章文明的詛咒
  齣自上帝之手的東西都好,可一到瞭人手裏,就全變壞瞭。
  ——盧梭《愛彌兒》
  絕大多數奢侈品,以及許多所謂的生活舒適,非但多餘,還妨礙人類的提升。
  ——梭羅《瓦爾登湖》
  在生活中,癌癥能夠消耗、吞噬我們的一切。它闖進我們的腦海,占據我們的記憶,滲透進我們的每一次談話、每一個想法。
  ——悉達多?穆剋吉《眾病之王:癌癥傳》
  毛姆寫過一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說有一個英國人,本來做證券,但迷上瞭繪畫,為此拋妻棄子,從倫敦躲到瞭巴黎。這還不算。傢人尋找,朋友挽留,都沒法讓他迴頭。他隻身一人去瞭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娶瞭當地的女子,還生瞭三個孩子。可惜,好景不長,孩子陸續死去,他也得瞭麻風病,雙目失明。臨死前,他創作瞭一幅畫,精美絕倫,但妻子遵他遺囑,在他死後燒掉瞭它。有人說,這個英國人的原型是畫傢高更。
  高更很有個性,但不是第一個逃離文明的西方人。早在1845年,美國人梭羅帶著一把斧子,去瞭離康科德兩英裏的瓦爾登湖畔,建瞭一座小屋,開荒種地,自給自足,在文明世界的邊緣過瞭兩年多。梭羅據此寫成《瓦爾登湖》一書,熱情謳歌自然,贊揚淳樸,批判文明。他說:“文明雖然改善瞭我們的房屋,卻沒有同樣改善住在房屋裏的人。”中國人隱逸避世的也不少。陶淵明辭去縣令,躬耕田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林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一輩子不仕不娶,隻喜歡植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即便現在,也有國人效仿陶淵明和林和靖,數韆人逃離都市,長期隱居終南山。
  高更、梭羅、陶淵明、林和靖,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人,不瘋不傻,心智正常。可他們無論古今,不分中外,身體力行,以自己的行動批判文明。原因何在?他們看到瞭“月亮的另一麵”。
  自有文明以來,對文明的批判就從未斷絕。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愛默生說,文明人為自己購置瞭馬車,卻失去瞭使用雙足的機會。盧梭說,齣自上帝之手的東西都好,可一到瞭人手裏,就全變壞瞭。他們都在說文明的壞話。不過,這樣說的人是少數,這樣做的人就更少瞭。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文明之中,而非文明之外。絕大多數人也樂於享受文明給予的美好饋贈:馴養動物,種植莊稼,發明機器,使用各種電子設備,諸如電燈、電話、手機、電腦,無一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快捷,更便利。科學和醫學的進步,改善瞭人類的生存狀況。許多人都比他們數百年前的祖先吃得更好,長得更高,活得更長。說實話,沒理由否認文明帶給我們諸多好處。但我們也不能忘記,文明有另一麵,就像月亮也有陰暗麵。
  文明有自己的陰暗麵。在《疾病的文化史》一書中,醫學史傢亨利?西格裏斯特提到瞭這一點。他說,文明有好處,也有壞處。
  在文明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它常常也産生瞭對健康有害的環境。文明的優勢也帶來瞭很多危害,並且是很多疾病的直接原因。給我們帶來溫暖、為我們燒茶做飯的火,同時也燒傷和焚毀我們的身體;每一種新的工具,在我們學會安全地操作它之前都是危險的。每一種工具,既可以用來行善,也可以用來作惡。
  你不需要成為批判主義者,也不需要懂醫學,就能明白西格裏斯特的意思。文明意味著更有效的技術手段,比如槍炮取代瞭標槍,紙張取代瞭羊皮,符號書寫取代瞭結繩記事,飛機火車取代瞭徒步行走……但做事更有效,不意味著會有更多嘉言懿行。相反,工具更強大,手段更有效,僅僅意味著你做事更快,無論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特彆是做壞事。畢竟,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相比之下,崩起來更容易。因此,愛爾蘭人說,如果人有兩個腦袋,就會變成雙倍的愚蠢。
  在進化生物學看來,進化不等於進步。文明是進化的獨特産物,自然也不能等於進步。古爾德多次強調說,進化沒有走嚮進步的必然趨勢,更不會有直綫進步的模式。凱文?凱利勇敢追隨另類思想,比如,他認同地球是一個巨大生命體的蓋亞假說,還時不時在書裏批評達爾文,抬舉拉馬剋。這些我很難苟同。不過,他的觀點,有些我同意,比如談進步:“進步是條死鬍同,沒有任何齣路。在進化論研究以及後現代史、經濟學和社會學中,進步之死基本上已蓋棺定論。沒有進步的變化正是我們當代人對自己命運的認識。”
  認為現在比過去好,未來比現在好,這是一種厚今薄古的偏見和幻覺。拋棄偏見,打破幻覺,我們必須正視文明帶給人類的新問題:文明病。文明病,文明病,文明能使人生病。近視眼、鼠標手便是明證。
  近視眼很流行。調查發現,美國人的近視率在25%~35%之間。中國情況類似。新加坡比中國近視率還高,據說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戴眼鏡。中國颱灣和香港地區也有很多近視學生。除瞭華人世界,很多國傢也都有近視問題,比如澳洲。不過,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有些民族中無人近視。20世紀50年代初,埃裏剋?斯蓋勒去瞭格陵蘭島東部的一個小村落,對愛斯基摩人進行眼部檢查。有好幾百人參加,但沒有一個人近視。四十多年後,摩根斯?諾恩再次調查這批村民,發現很多人都近視瞭。有趣的是,諾恩發現,齣生於1942年之前的人,即使有近視傾嚮,他們也不會近視。
  這是怎麼迴事?為什麼同樣一批人,以前不近視,現在反而近視瞭?
  精神病學傢倫道夫?尼斯是進化醫學的鼓吹者,執教於密歇根大學,他對進化跟醫學的聯姻格外感興趣。尼斯說,近視眼是一種文明病。簡單地說,導緻近視的基因,很長一段時間裏都代錶一種空洞的可能,即這個人可能近視,但他實際上不會近視。根本原因在於,這種近視基因需要閤適的舞颱,纔能錶演,纔能把人變成近視眼。這種舞颱就是近距離頻繁用眼,不斷盯著看細小的東西。在石器時代的進化環境中,這種舞颱從來就沒有過。在長達數百萬年的進化史上,沒有文字,人類結繩記事,口耳相傳。孩子也根本不會一天到晚看書寫字,盯著紙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符號,很長時間一動不動,呆若木雞。當他們這麼做時,舞颱齣現,近視降臨。許多研究都發現,導緻近視的環境因素中,近距離用眼是一個危險因素。這種病在某些職業中特彆多見,比如經常使用顯微鏡的人。
  有人看法不同。他們發現,即使待在屋裏不看書,孩子也容易近視;在室內待的時間越長,孩子越容易近視。而室外活動越久,孩子越不容易近視。這就意味著,或許導緻近視的不是近距離用眼,而跟室內光綫有關。但不管怎麼說,兩種危險都跟新環境有關,這是類人猿老祖先從未有過的經曆。至少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宅在自傢的屋子裏,很長時間不齣來,不管是不是在裏頭看書,這都是不可想象的事。
  跟近視眼齊名的文明病是鼠標手,官方名稱是“腕管綜閤癥”。顧名思義,鼠標手跟使用鼠標(還有鍵盤)有關,而鼠標的發明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離現在也就半個世紀。當然,經常用拐杖走路也容易患腕管綜閤癥。病人的食指和中指僵硬、麻木、疼痛,大拇指則肌肉乏力,萎靡不振。導緻鼠標手的原因是,覆蓋手腕正中神經的筋膜過度生長,而這跟手腕關節經常鏇轉和過度使用有關。可以確定,鼠標手是一種文明病,它跟電腦普及有關。在石器時代,我們的類人猿祖先不會整天敲鍵盤,不停按鼠標,類似這種頻繁鏇轉腕關節的情形極少。毫不奇怪,程序猿和遊戲狂人最容易有鼠標手。他們的工作要求自己經常動手腕。
  文明的詛咒,不會停留在眼睛和手腕上。
  吃齣來的危險
  冰島的農夫養羊為生,富裕的還會養牛。他們把羊毛剪下,作為商品,銷往丹麥等國賺外快。有瞭錢,這些農夫就能進口香料,進口各種奢侈品,比如咖啡和糖。但他們很少進口水果,這導緻瞭嚴重後果。每年鼕季和早春,許多身強力壯的農夫都會患病,被摺磨得痛苦不堪:他們牙齦齣血,容易疲憊,還會抑鬱。他們得瞭壞血病。原因是缺乏維生素C,而水果中富含這一微量元素,可他們又不進口水果吃。
  有趣的是,冰島農夫在其他季節裏沒有壞血病。他們這時能吃到當地産的紫漿果和其他植物,其中都含有維生素C。問題就在於,這些救命食物的供應帶有季節性。鼕天到瞭,它們銷聲匿跡,而農人就成瞭壞血病的受害者。但民間自有民間的智慧,冰島人後來找到瞭治病的偏方。他們在沼澤地解凍時挖當歸根,還吃一種叫壞血病草的野生植物,哪怕這種草纔剛剛發芽。當歸根和壞血病草都能補充他們缺乏的維生素。
  曾幾何時,歐洲的海員和海盜跟冰島農夫同病相憐。他們常年漂泊海上,很容易得壞血病,最後不明不白死去。等他們明白過來,知道喝橘子汁、檸檬汁能預防時,已是18世紀末瞭。而在此之前,冰島人就在利用他們的偏方治病瞭。“壞血病是一種文明病”,尼斯和威廉斯一針見血地說。這是因為,在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不會經曆冰島的鼕天,不會沒任何植物來下飯,也不會像大航海時代的海員那樣,把好幾個月時間都耗在在大海上,靠吃醃肉維生。
  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傢丹尼爾?利伯曼說,跟狩獵采集時代相比,農人的飲食好壞參半。一方麵,人類馴化瞭某些植物,把它們變為莊稼,産齣榖物,榖物可大量生産,長期儲存。但由此導緻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跟名目繁多的野生食物相比,榖物缺少某些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這可能導緻各種疾病。在《腸子,腦子,廚子》一書中,人類學傢約翰?艾倫也提到瞭這一點。艾倫說,農人飲食單調乏味,給他們帶來瞭麻煩。
  在許多情況下,過分依賴單一的糧食作物會導緻維生素缺乏而引起疾病。以玉米為食的人群容易患上糙皮病,這種疾病是由缺乏煙酸(一種B族維生素)引起的。糙皮病的癥狀非常令人不快,患者可能齣現特徵性的皮疹、腹瀉,甚至精神障礙。一些地方有用某種堿處理玉米的傳統,這樣可以把玉米外皮中的煙酸釋放齣來,從而降低患糙皮病的可能。過分依賴精米可能導緻腳氣病,這是一種因缺乏維生素B1(硫胺)引起的神經係統疾病。
  除瞭糙皮病和腳氣病,壞血癥、甲狀腺腫以及貧血也是常見的農業病。簡單地說,傳統農業社會提供的食物種類有限,不能滿足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成分;而狩獵采集社會就能做到這一點。其次,過於依賴某幾種甚至某種農作物風險更大,有些農作物可能歉收甚至鬧飢荒。愛爾蘭人的遭遇很典型。17世紀,南美發現馬鈴薯,引入愛爾蘭成為主食。但從1845年開始,由於黴菌感染,愛爾蘭馬鈴薯連續多年歉收,收成不及往年的四分之一。結果,數十萬愛爾蘭人因此喪生。再次,食物長期存儲也有感染的風險。比如黃麯黴菌存在於各種榖物、堅果和油料種子中,它分泌黃麯黴素,能導緻肝損傷。最後,農人吃大量澱粉,容易蛀牙,還能造成麵部感染。在狩獵采集社會,蛀牙很少見,但蛀牙在早期農人中很常見。在西南亞的新月地帶,人類最早放棄狩獵采集,耕田種地。結果,蛀牙的比例從2%迅速上升到瞭13%。
  “一些考古學傢證實,在許多地方,最早的農民跟被他們取代的狩獵采集者相比,身材更矮小,營養更差,患重病的更多,死時平均年齡也更年輕”。在《槍炮、病菌和鋼鐵》一書中,戴濛德這樣評價早期人類嚮農業轉變的結果。
  農業的誕生,帶給人類的並不隻是豐收及豐收的喜悅。農業文明以及隨後的工業文明,帶給我們的不是隻有祝福,還有不容忽視的代價。這些代價,或多或少,都跟人類食譜的改變有關。
  艾默裏大學的博伊德?伊頓和梅爾文?康納,對比瞭現代人跟原始人的食譜。毫無疑問,他們找不到原始人,至少找不到活著的原始人。即使找到瞭,也沒法詢問這些老祖宗怎麼吃東西,每樣東西吃多少。不過,世界各地的土著部落是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在某些方麵很近似。博伊德和梅爾文認為,整理和歸納這些原始部落的食譜,我們就能得到一張原始人的營養清單。給齣這份清單之前,我得說齣一個事實:科學傢普遍認為,包括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癥在內的慢性病,都跟最近一個世紀以來流行的現代食譜有關。這些疾病極少齣現在土著人身上,即使是過瞭花甲之年的土著人。他們吃得不那麼文明,但相對健康。
  在博伊德和梅爾文的營養清單裏,現代人跟原始人隻在兩個項目上接近,即膽固醇和糖類的攝入量。除此之外,在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元素和維生素C等方麵的攝入上,現代人都要遠遠低於原始人,他們的攝入量通常隻有原始人的一半甚至更少。而他們攝入的鈉元素和脂肪,又明顯超過瞭原始人。簡單地說,我們吃瞭太多的肉類和鹽。博伊德留意到,馴養的傢畜提供的肉類,在營養成分上跟野生動物不一樣。前者含有25%甚至更多的脂肪,而後者的脂肪含量要低得多。有人對十多種非洲草食動物進行調查,發現它們的脂肪含量還不到4%。圈養動物長得更胖更富態,這已成瞭常識。此外,野生動物脂肪中含有約4%的二十碳五烯酸。這是一種長鏈的多元不飽閤酸,能防止動脈硬化。相比之下,牛肉中這種營養成分的含量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過去的一萬年裏,人類的身體幾乎沒什麼改動,但他們的食物卻發生瞭很大變化,特彆是過去一百多年的變化更誇張。這種變化過於劇烈:在進化的尺度上,一萬年就是一瞬間,一百年可忽略。於是,一個詭異的場景齣現瞭:古老的身體被置於陌生的環境中,攝入體內的營養跟往日迥異。要知道,人類的臭皮囊不是為這種新環境準備的,也不是為瞭要吃漢堡包纔進化齣來的。現在的情形,就像一個生活在卡拉哈裏沙漠的布須曼人,突然被帶到光怪陸離的紐約曼哈頓,恍恍惚惚,暈頭轉嚮,分不清東南西北,搞不定吃穿住行。在極短的時間裏,麵對極多的新刺激,這一身臭皮囊不知所措,適應不良,於是它生病瞭。
  ……

前言/序言

  我能吃辣,甚至比很多能吃辣的人還能吃辣。許多地方,人們做菜時喜歡往裏麵放香料;辣椒就是香料的一種。我曾去一個湖南朋友傢裏做客,吃瞭地道的湖南菜。每次吃飯,餐桌上總會有一碗辣椒。辣椒不紅,個頭不大,其貌不揚,可夾進嘴裏,吃入肚中,火辣辣的感覺隻往頭上衝,不一陣子,我就被辣得汗流滿麵,甘拜下風。這是我頭一迴體驗湖南菜的乾辣,過口難忘。其實,中國南方菜係中,湖南菜、四川菜、江西菜、貴州菜都以辣著稱,可以說是無辣不歡。我沒去過泰國,但聽說泰國菜也是重口味。除瞭辣椒,菜裏還會放很多其他的香料,比如南薑、香茅、青蔥、檸檬葉、紫蘇、薄荷葉、羅望子、九層塔和鬍萎葉。
  我瞭解一些跟香料有關的掌故。在這些曆史的片段裏,香料都是主角,人見人愛,甚至愛得不能自拔。公元408年,西哥特王阿特裏剋圍攻羅馬,他給羅馬皇帝開齣瞭媾和條件:交齣4000磅黃金,還有3000磅鬍椒。不隻是蠻族人愛鬍椒,文明人也愛。有人愛得不可理喻。公元777年,大唐長安,權臣元載被抄傢,賜自盡。在他幾個大宅子裏抄齣瞭無數金銀財寶。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贓物居然還包括60噸鬍椒,堆滿瞭大理寺的院子。這些香料,元載投胎幾輩子也吃不完。公元15世紀,西方航海傢竭力開闢新航路,通往東方,他們夢寐以求的一個目標就是尋找香料。
  顯然,無論是國王、權臣,還是航海傢,大傢都一緻認為,香料重要。相信讀者對此也沒什麼異議,誰要有意見,下次吃飯,把菜裏的香料都去掉,自己體驗一把沒有香料是什麼滋味。估計他腸子都能悔青瞭。那麼,香料為什麼那麼重要?換言之,人類做菜時為什麼要放香料?
  你說,香料如香水,用來提味。香水把女人變漂亮,變嫵媚,香料則讓食物更可口,更美味。這麼說沒問題,但這種解釋隻對瞭一半。它告訴你的,僅僅是使用香料的近因,一個近在眼前的直接原因。再問一個問題,貓兒為什麼叫春?你可以說,春天到瞭,雄貓的荷爾濛讓它們精蟲上腦。它們發育成熟,情竇大開,又恰好瞥見瞭雌貓魅惑的眼神、優美的身段,聞到瞭它們醉人的氣息,便不可救藥地愛上瞭對方。沒錯,這都是原因,但無論是季節、荷爾濛、身體發育,還是眼神、身段和氣味,都隻是引發雄貓叫春的近因。要完整地理解叫春這迴事,還需要進化原因,即遠因:貓兒叫春是在找對象,叫春能幫它們找到搭檔。進化就像一把剪刀,不能成功繁殖的個體都會被哢嚓一聲,棄屍荒野,而進化的鏈條也就在它這裏戛然而止,它再也不能成為子孫後代的祖先。它成瞭進化上徹頭徹尾的失敗者,被淘汰瞭。
  近因告訴我們,不同的當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引發瞭某種行為。遠因則告訴我們,這種行為的存在和發生,到底有怎樣的進化意義。換句話說,它為什麼會發生?它能夠逃過進化橫掃的鐮刀,這就意味著它能給個體帶來某種進化收益,這些收益超過瞭成本。同時,跟同一情境下其他的選擇相比,這種行為的收益成本比也更高,因而受到瞭自然選擇的青睞,被保留下來。近因就像透過放大鏡看世界,想要看清眼前的細節。相比之下,遠因就像透過望遠鏡看世界,想要看清現象的來龍去脈。它們絕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相互配閤、彼此補充,能幫我們更完整地理解某一現象,包括疾病。
  在《病因何在》這本書中,哲學傢保羅?薩加德探討瞭科學傢如何解釋疾病。可惜,他僅僅談論瞭各種近因,比如體液不平衡、病菌感染、營養不良、免疫紊亂、基因突變。無疑,這些很重要,但不完整。要完整,必然要談論遠因,而談論疾病遠因的科學就是進化醫學,也稱達爾文醫學。為瞭不嚇跑讀者,讓人以為這是一本闆著麵孔、枯燥乏味的教科書,我沒有在書名中提到“醫學”。但我也不想插科打諢,油腔滑調,我不認為那很有趣。我寫這本書,就是想從進化的角度談疾病,想讓更多的人瞭解身體,善待身體。這是從遠因角度談疾病,我嘗試著讓更多人瞭解疾病的進化奧秘。
  迴到香料,使用香料有什麼遠因嗎?生物學傢保羅?謝爾曼提齣瞭一個答案:香料有抑菌作用,它們能對付食物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因此,當廚師往菜裏放香料時,就是在派殺手,它們的使命就是跟有害的微生物決一死戰,乾掉對方。不過,彆高興太早,這還隻是一個假設。記住,假設再有趣,再高明,都得經受檢驗,看它對不對。是否有人能化身為記者,直接采訪微生物:“你們是不是被香料傷害瞭,恨不恨它”?這不現實。謝爾曼和學生想到瞭一個辦法。他們搜集世界各地的傳統菜譜,包括瞭使用香料的葷菜4578種,素菜2129種。它們來自36個國傢和地區,涉及世界上19種主要語言中的16種,頗有代錶性。根據這個豐富的數據庫,謝爾曼提齣瞭各種具體的預測,每一種預測都得到瞭支持。首先,香料能殺菌。營養學傢發現,數十種香料都有殺菌作用,其中最厲害的是大蒜、洋蔥、甜鬍椒和牛至,它們能對付大多數病原體。其次,香料使用跟氣候有關。不管是國內比較,還是國際對照,低緯度的炎熱地區病菌多,菜裏使用的香料種類多,數量也多。還有,鑒於葷菜比素菜更容易滋生病原體,葷菜中使用的香料更多。這些發現都支持香料的殺手假設。
  看來,使用香料能抗病。有瞭它們,菜不僅好吃,還健康。
  其實,你看到的僅僅是進化醫學的冰山一角;這是一門正在蓬勃發展的交叉學科。它試圖在進化視角下理解人類的身體和疾病。這個角度很新穎,能讓人看到很多傳統的近因視角看不到的東西,加深我們對疾病本質的理解。但同時,它又撇開瞭近因視角涉及的瑣碎細節、數字符號以及叫人頭大的專業術語——比如各種生理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從而降低瞭門檻,使得不是學醫的人(包括我)也都能理解。進化醫學的這兩大優點,給瞭我信心,也讓我敢於班門弄斧,鬥膽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展示齣來。
  有人把進化醫學稱為理論醫學,似乎它純粹是思考。我不認可。誠然,進化有理論(這也是它為什麼能用來講故事的根本原因),但這種理論能指導生物科學各領域的研究,導緻各種新理論、新假設、新發現。社會心理學傢勒溫說“好理論,最實際”,見解深刻。我以為,這個評價送給進化論,送給進化醫學,毫無疑義,實至名歸。我舉一個例子。莫文?辛格是倫敦大學學院的醫學教授。2004年,他跟同事在《柳葉刀》上發錶文章,提齣瞭一個尖銳的假設,即器官衰竭有可能不是病,而是一種進化而來的防禦機製。
  辛格提到,在滑鐵盧戰役和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大量的傷員都活瞭下來。軍刀、火槍和加農炮,摧殘瞭他們的身體,但沒奪去他們的生命。甚至有些被截肢、患壞疽或得瞭破傷風的傷員,也都神奇地復原瞭。“盡管沒有抗生素,沒有輸血,沒有各種生命維持設備,沒有現代醫療提供的其他隨身用品,大多數傷病還是復原瞭”,辛格評價說,“但即便醫學技術取得瞭巨大進步,某些狀況比如敗血癥導緻的死亡率還是沒有明顯下降”。在他看來,器官衰竭就是細胞罷工,是創傷、感染或其他威脅生命的疾病導緻的適應性反應,以保護身體免於更大的危險,這類似於某些動物的鼕眠或夏蟄,是一種有用的功能。辛格的研究團隊正在開展相關的研究,不少證據也都支持他們的假設。可以設想,辛格的理論將對急救醫學的實踐産生深遠的影響。這當然不意味著不要急救,而是要人意識到:做瞭未必就好,不做未必就不好,亂作為比不作為還糟糕。即便很多亂作為是齣於好心。
  誰說進化僅僅是講故事,誰說進化醫學僅僅是理論?
  這本書談論不少有趣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孕婦會害喜?為什麼有些人會吃土?為什麼我們那麼容易被感染?為什麼環境太乾淨也會讓人生病?為什麼肥胖和糖尿病會在世界範圍內大流行?為什麼會有近視眼、鼠標手?為什麼會有人吸毒,吸得不能自拔?為什麼母乳喂養和自然生産的孩子更健康?為什麼久坐不動容易齣問題?為什麼人活得越久越容易得癌癥?為什麼所有的人都會老,都會死?即便沒有十萬個之多,但這些“為什麼”也足以讓人陷入沉思瞭,想迴答這些問題並不容易,迴答好更是難上加難。不信的話,你可以在閱讀每一章之前,自己先把想到的答案寫下來,讀完之後,再對照書中給齣的解讀,看它們是不是一樣。
  我學進化心理學,也教進化心理學。但《臭皮囊》談進化與疾病,奇怪嗎?不奇怪。倘若說進化心理學關心“正常”心理,那麼進化醫學關心的就是“異常”身體。還有進化精神病學,它關心的是“異常”心理,但篇幅所限,本書不會涉及。人類的身心都是進化的産物,不管是正常,還是異常。既然如此,以進化之眼看身體,看疾病,再自然不過瞭。詭異的是,科學傢直到最近纔想到這一點,而普通人後知後覺,對此更是聞所未聞。這,不會是進化的把戲吧?但,我們可以戳穿它。
  不管早晚,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又知又覺。
  閱讀這本書,就是走上身體覺悟之旅。

《人類的脆弱:疾病的生態學視角》 一部深入剖析人類健康與疾病根源的革命性著作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對健康的概念似乎越來越復雜。從基因的細微變異到生活方式的極端變化,再到全球環境的劇烈波動,影響我們身體狀況的因素似乎無處不在,又難以捉摸。然而,《人類的脆弱:疾病的生態學視角》這本書,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宏大視角,將人類置於其賴以生存的生態係統之中,為我們揭示瞭疾病——尤其是那些看似“新”的、令人睏擾的疾病——其真正的根源並非僅僅是我們身體內部的故障,而是我們與周遭環境失衡互動的結果。 本書作者,一位在生態學、進化生物學和公共衛生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巧妙地打破瞭學科壁壘,將人類健康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進行審視。他認為,我們常常將疾病視為一種孤立的、個體化的危機,忽視瞭人類作為生物個體,是與地球上其他所有生命形式共同演化、相互依存的。正是這種“生態學視角”,幫助我們理解為何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曆程中,並非一直如現在這般“脆弱”,又為何在短短的幾代人時間內,我們對某些疾病的抵抗力似乎在減弱,而新的健康威脅卻層齣不窮。 《人類的脆弱》並非一本簡單的健康指南,它也不是在列舉各種疾病的癥狀和治療方法。相反,它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帶領讀者穿越人類進化的漫漫長河,探究我們身體與微生物、自然環境、社會結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本書的核心論點是:人類的脆弱並非天生,而是我們脫離自然、改造環境過程中産生的一係列“生態失調”的副産品。 第一部分:被遺忘的進化遺産——我們為何不再像祖先那樣“強壯” 開篇,作者將我們帶迴到數萬年前,描繪瞭早期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圖景。那時的人類,雖然麵臨著嚴酷的自然挑戰,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界高度契閤。飲食結構、活動水平、睡眠規律,乃至與微生物的互動,都遵循著一種由漫長進化塑造的“生態平衡”。本書深入探討瞭幾個關鍵的進化性“契約”,包括: 微生物共生: 我們的身體並非無菌之地,而是容納瞭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這些共生微生物,尤其是在我們的腸道中,在消化、免疫調節、維生素閤成等諸多方麵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通過對現代社會“潔癖”文化和抗生素濫用的反思,揭示瞭我們如何“清理”掉瞭那些與我們共同演化瞭數十萬年的“盟友”,從而削弱瞭自身的免疫係統,增加瞭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癥以及某些慢性病的風險。 運動與營養的節律: 早期人類的生活意味著頻繁的體力勞動和季節性的食物變化。這種生活方式塑造瞭我們的代謝係統,使其能夠有效地利用能量,維持炎癥的低水平,並對壓力産生健康的適應性反應。然而,現代工業化社會中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高度加工的食物以及對“恒定”營養的追求,正在擾亂這些根深蒂固的生理節律,導緻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性疾病的泛濫。 自然暴露與免疫成熟: 在自然環境中成長,意味著接觸到豐富的土壤、植物、動物以及各種各樣的微生物。這種“雜亂”的暴露,對於免疫係統的正確“訓練”至關重要。它幫助免疫係統學會區分“敵我”,避免過度反應。作者通過對比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兒童的健康狀況,清晰地展示瞭現代城市化生活、室內環境的過度封閉,如何剝奪瞭免疫係統學習的機會,從而增加瞭哮喘、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 第二部分:現代社會的代價——失衡的生態如何孕育疾病 在奠定瞭進化基礎之後,本書將焦點轉嚮現代社會。作者認為,我們賴以發展的文明,在帶來前所未有便利的同時,也付齣瞭沉重的健康代價。這些代價,體現在一係列深刻的生態失衡之中: 食物係統的重塑與“毒性”: 工業化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徹底改變瞭我們獲取食物的方式。高度精煉的榖物、富含糖和不健康脂肪的加工食品、以及廣泛使用的農藥和食品添加劑,正在悄無聲息地侵蝕我們的健康。作者詳細闡述瞭這些改變如何擾亂我們的腸道菌群,引發慢性炎癥,增加患癌風險,並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産生不可逆轉的影響。他特彆強調瞭“超加工食品”的危害,指齣其成分組成與我們進化所需的營養物質相去甚遠。 城市化與環境汙染: 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將人類推入高度集中的、人工化的環境。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退化,以及缺乏綠色空間,都對我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瞭負麵影響。本書深入探討瞭空氣汙染物如何刺激呼吸係統,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水汙染如何傳播病原體,影響生殖健康;而城市生活的壓力和缺乏自然接觸,則與抑鬱癥、焦慮癥等精神健康問題密切相關。 “無菌”環境與微生物剝奪: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對“潔淨”的追求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消毒劑、抗菌肥皂、無菌操作,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製瞭緻病菌的傳播,但也無意中剝奪瞭我們接觸有益微生物的機會。作者用生動的例子說明,過度強調“無菌”,實際上是在削弱我們自身的微生物“護盾”,使得我們更容易受到真正有害的病原體侵襲,並且更容易患上那些與免疫係統失調相關的疾病。 信息過載與感知失調: 在信息時代,我們接收到的關於健康的信息龐雜而碎片化,甚至充斥著誤導和恐慌。這種信息過載,加上對身體癥狀的過度關注,可能導緻我們對自身健康産生焦慮和不必要的乾預。本書鼓勵讀者重新審視那些被過度解讀的“信號”,認識到許多輕微的不適可能隻是身體在嘗試恢復平衡的自然過程。 第三部分:重塑健康的未來——迴歸生態平衡的智慧 《人類的脆弱》並非止步於問題的揭示,它更是一份關於希望的藍圖。作者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提齣瞭切實可行的方法,指引我們如何重新與自然建立聯係,恢復身體的內在平衡,從而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擁抱微生物的多樣性: 作者鼓勵我們重新思考“清潔”的定義,適度接觸自然環境,食用發酵食品,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從而支持健康的腸道菌群。 迴歸自然的飲食: 提倡迴歸天然、未加工的食物,增加膳食縴維的攝入,限製糖和飽和脂肪的攝入,重新認識不同季節、不同地域食物的價值。 擁抱運動與自然: 鼓勵將規律的體力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並強調在自然環境中運動的益處,例如在公園散步、遠足,甚至隻是多接觸陽光和新鮮空氣。 重建社會連接與社區: 作者認為,良好的社會關係和社區支持是健康的重要基石。鼓勵人們走齣孤立,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共同營造健康的社會環境。 批判性思維與信息甄彆: 鼓勵讀者以更開放和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健康信息,避免被不實宣傳所誤導,學會傾聽身體的真實需求。 《人類的脆弱:疾病的生態學視角》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著作,它挑戰瞭我們對健康和疾病的固有認知,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框架。通過將人類健康置於其賴以生存的生態背景下,本書不僅解釋瞭我們為何會變得如此“脆弱”,更指明瞭通往更健康、更具韌性未來的道路。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場關於重新認識人類自身、以及我們與世界關係的深刻反思,它將引導我們做齣更明智的生活選擇,重新找迴屬於我們的、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健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科學理論,轉化成瞭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甚至能夠親身實踐的道理。作者的寫作風格可以說是“潤物細無聲”,它不像某些書籍那樣,上來就給你灌輸一大堆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慢慢地滲透到你的認知裏。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抗生素的時候,將其比作“一種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清掃工’”,雖然它們能清除有害細菌,但同時也會無情地摧毀那些有益的“好鄰居”。這種比喻,讓我對亂用抗生素的行為有瞭更深刻的警惕。書中關於“第二大腦”——腸道神經係統的描述,也讓我大為震撼。原來,我們腸道裏不僅僅有消化功能,它還擁有一個獨立而復雜的神經網絡,能夠與大腦進行信息交流,甚至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決策。這讓我對“飯後心情好”或者“吃得不好就煩躁”這些現象有瞭科學的解釋。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不僅是作為一個讀者在閱讀,更像是在與自己的身體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重新認識瞭那個被我稱之為“傢”的身體,也開始更加珍惜它內部那些微小卻至關重要的“居民”。

評分

《臭皮囊:我們為何容易生病》這本書,我讀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身體、疾病和健康的很多固有認知。我一直以為,生病是純粹的運氣不好,或者是細菌病毒這些“外敵”入侵的結果。但這本書卻告訴我,我們身體內部的“環境”——尤其是那個我之前幾乎從未認真思考過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纔是我們對抗疾病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綫。作者用一種極其生動、甚至可以說是有點“驚悚”的方式,描繪瞭我們體內數萬億的微生物,它們並非是無害的共生者,而是活生生的“鄰居”,它們有自己的“社會”,有自己的“需求”,甚至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我特彆喜歡作者對腸道菌群“多樣性”的強調,就像一個健康的生態係統需要多種多樣的生物一樣,我們腸道裏的菌群也需要豐富多樣纔能維持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比如不健康的飲食、濫用抗生素,或者長期的壓力,那些“壞”的微生物就會趁虛而入,引發各種炎癥,最終導緻我們所說的“生病”。這種將身體比作一個微觀生態係統的視角,讓我覺得既新奇又貼切,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及對身邊那些看似“小病”的看法。書裏還提到瞭很多具體的例子,比如肥胖、抑鬱癥,甚至是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這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作者不是那種枯燥的科普作傢,而是像在跟朋友聊天一樣,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有點“八卦”的口吻,講述那些復雜的生物學機製。我記得其中有一段,作者把腸道比作一個“繁忙的消化工廠”,而裏麵的微生物就是勤勞的工人,它們負責分解食物,閤成維生素,甚至還能幫助我們抵禦外來的病原體。但一旦工人罷工,或者來瞭不守規矩的“黑工”,整個工廠就會運轉失靈,生産齣“毒素”,然後我們就開始生病瞭。這種形象的比喻,讓我這個對生物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輕鬆理解那些深奧的原理。而且,作者在講述科學知識的同時,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細節,比如消化過程中的氣味,或者腸道蠕動時的聲音,甚至直言不諱地探討瞭糞便在健康中的重要性。這反而讓我覺得更加真實,更加貼近我們身體的本來麵目。這本書不是讓你看瞭就立刻變成健康專傢,但它絕對能讓你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更加尊重身體的方式去思考健康問題。我讀的時候,時不時會停下來,迴想自己平時的一些飲食選擇,或者身體上齣現的一些小毛病,然後恍然大悟,原來這背後可能隱藏著這麼復雜的“微生物故事”。

評分

《臭皮囊:我們為何容易生病》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它徹底打破瞭我過去那種“醫生治病”的單綫思維。我以前一直覺得,生病瞭就去找醫生,吃藥打針,就好瞭。但這本書卻讓我意識到,我們身體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自愈係統”,而這個係統是否能正常運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體內那個龐大而復雜的微生物世界。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描繪瞭腸道微生物群落如何影響我們的免疫係統,如何閤成我們身體所需的營養,甚至如何影響我們的新陳代謝和心理健康。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提到,許多所謂的“慢性病”,例如糖尿病、心髒病,甚至是一些精神類疾病,都可能與腸道菌群的失衡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觀點,讓我覺得非常顛覆,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日常的一些飲食習慣,比如過度加工食品、高糖飲食,可能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在破壞我們身體內部的“生態平衡”。書裏並沒有給齣一些“包治百病”的秘方,而是強調瞭“預防”和“調理”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通過調整飲食、改善生活方式,來重新建立健康的腸道環境,從而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這種“賦權”於讀者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受用,也激發瞭我主動去關注自身健康的動力。

評分

讀完《臭皮囊:我們為何容易生病》,我感覺自己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身體內部的神秘之門,窺見瞭那個平日裏被我們忽略,甚至有些嫌棄的“臭皮囊”裏,竟然隱藏著一個如此龐大而復雜的生命世界。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直接拋齣令人頭暈的科學術語,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這個微觀宇宙。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共生”與“敵對”的論述印象深刻。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是唯一的主宰,但實際上,我們身體裏存在著一個龐大的微生物王國,它們與我們休戚與共,既有幫助我們生存的“盟友”,也有伺機而動的“敵人”。書裏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展示瞭當這個王國失衡時,會引發怎樣的健康危機。例如,某個時刻我可能正在經曆消化不良,以前隻覺得是吃錯瞭東西,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這背後很可能是我的腸道微生物群落正在發齣“抗議”。這種“內因”大於“外因”的觀點,讓我對“生病”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這本書並非僅僅羅列疾病清單,而是深入剖析瞭導緻疾病的根源,尤其強調瞭生活方式對我們身體內部微生態環境的影響。這種以“人”為本,卻深入到“微生物”層麵的解讀,確實是獨樹一幟的。

評分

挺有意思的,開拓瞭視野

評分

挺好的挺好的時候不知道

評分

挺好的挺好的時候不知道

評分

十萬個為什麼(小學生彩繪版 套裝共8冊)

評分

評分

被強力安利購買的書

評分

非常有趣的一本書,值得看看。

評分

正版

評分

挺好的挺好的時候不知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