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源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美术史
  • 董源
  • 夏景山口待渡图
  • 潇湘图
  • 宋代绘画
  • 山水画
  • 绘画史
  • 艺术史
  • 大师原典
  • 中国绘画
  • 经典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17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944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纯质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9米高清长卷,完整大图,用经折装的形式呈现给大家,高清复制,纤毫毕现,临摹鉴赏,诸般皆宜。

  2、董源是“五代四大家”之一,“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人称“披麻皴”。

  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山头苔点细密,所谓“点苔法”。

  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海报:

内容简介

  董源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风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用笔甚为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法上极富创造性。将夏天江南的丘陵与江湖之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已出版:

  顾恺之·洛神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

  赵佶·写生珍禽图

  李公麟·西岳降灵图

  夏圭·溪山清远图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王蒙·太白山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唐寅·溪山渔隐图

  文徵明·桃源问津图

  仇英·文姬归汉图

  八大山人·河上花图

  石涛·十六阿罗应真图

  即将出版: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

  周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

  周文矩·宫中图、重屏会棋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赵幹·江行初雪图

  李成·寒鸦图、茂林远岫图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张激·白莲社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李唐·长夏江寺图、江山小景图

  马远·春游赋诗图、水图

  张胜温·大理国画梵像图

  …………



作者简介

  董源(943- 约962),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人,五代南唐画家。曾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首创“披麻皴”和“点苔法”。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数码图像呈现的细节、质地、幅面、气息,使所有昏暗的古画获得全新的观看机会,而且,每个人都能面对并拥有清晰的美术史文本,就在自己家里、手中,与辉煌的华夏绘画同在。

  中信美术馆《大师原典》系列是我迄今所见完整的出版计划(几乎囊括遍布海内外的一流经典),也是面向大众、尤为廉价的精印画集(相当于一两份盒饭的售价)。

  宫廷画、文人画,因此不再是宫廷的,文人的,也不再是所谓职业美术家的雅好。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其功德,不仅仅是在赏阅,而在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陈丹青



前言/序言

  本丛书遴选中国美术史最优秀的大师及其原典,完整大图呈现给读者——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

  头锦瑟、枕边韶华。

  ——张子康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丹青问道:宋代山水画的时代精神与笔墨变革 引言: 宋代,一个在中国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时代,尤其在山水画领域,其成就之高,影响之深远,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它不再仅仅是文学家抒发胸臆的附属品,而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高度哲学思辨性的视觉艺术。本卷《丹青问道:宋代山水画的时代精神与笔墨变革》,旨在深入剖析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核心思想以及那些奠定后世格局的艺术大师。我们聚焦于“形神兼备”的理论基石,探讨宋人如何将宇宙观、儒释道思想融入到笔墨之中,创造出独步古今的山水画风貌。 第一章:北宋的宏大叙事与院体风格的建立 北宋初期,随着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山水画开始展现出雄浑壮阔的气象。此阶段的画家们热衷于描绘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的崇拜之中,形成了强调“巨制”和“全景式”构图的时代特征。 1. 荆浩与关仝:五代遗风与北方山脉的定型 本章首先追溯五代遗韵在北宋初期的延续。荆浩和关仝,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们笔下的北方山水,以高耸入云的险峰、层叠错落的岩石和弥漫的云雾著称。重点剖析他们如何通过“斧劈皴”、“披麻皴”等创新笔法,表现出北方山体的坚实感和磅礴气势。他们的画作不仅是地理的再现,更是对天道运行的敬畏之情的投射。 2. 李成与范宽:理性之美与自然秩序的构建 李成开创的“寒林平远”风格,以疏朗的笔墨和清冷的意境,表达了一种文人式的内敛与淡泊。而范宽,则将北宋山水的“雄伟”推向了极致。他的作品,如《溪山行旅图》所展现的,通过近景的巨石、中景的林木和远景的层峦,构建了一个秩序井然、气势磅礴的宇宙模型。我们详细解析范宽标志性的“雨点皴”的技法运用,以及他如何在画面中实现“可游、可居、可观”的理想境界。 3. 院体画派的兴盛与“格法”的确立 宋徽宗时期,翰林图画院的专业化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院体画家,如郭熙,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并开始理论化其创作过程。郭熙的《林泉高致》是理解宋代山水画理论的必读之作。本章深入探讨了院体画家如何将“格法”——即一套成熟的、可供遵循的描绘自然景物的技术规范——融入创作,使得山水画在写实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意境提炼和技术规范化。 第二章:“以形写神”的文人山水:苏轼与“意足”论 与院体的“格法”并行发展的,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对山水画的自我定位和价值重估。苏轼是这一变革的旗手,他明确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鄙夫不殊;及神似,则升堂入奥矣”的著名论断,彻底将山水画从单纯的“再现自然”提升到“表达主体精神”的高度。 1. 文人画的哲学基础:禅宗、道家与士人情怀 本章分析了宋代理学兴起的大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山水寄托其“致良知”的追求。他们不再满足于描绘壮丽的山河,而更关注隐逸、淡泊、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山水成为心性修养的媒介。 2. 米芾父子的“点绰成山”与水墨实验 米芾和米友仁父子是文人画实践的典范。他们摒弃了对严谨线条和传统皴法的依赖,开创了“刷墨”和“点苔”的技法,形成了清新、空灵的“米家山水”。重点研究他们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捕捉瞬间的光影和气韵,实现“不求形似,但求意足”的艺术目标。这种对水墨媒介本体性的探索,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章:两宋之交的过渡与南宋的转向 靖康之变是宋代历史的断裂点,同样也深刻影响了艺术的走向。南渡后的画家们,面对故土的沦陷和朝代的更迭,其笔下的山水开始呈现出复杂的情绪和新的审美取向。 1. 院体风格的延续与细化:马远、夏圭的“边角之景” 南宋院体画继承了北宋对精度的追求,但在构图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以马远和夏圭为代表的画家,开创了“一角两边”或“半边”的构图方式。这种处理方式,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空间感和疏朗的意境,暗示着南宋在国土范围上的局限,同时也加强了观者的参与性,使画面充满无限的联想空间。对他们如何通过“留白”和“墨分五色”来强化意境的营造进行深入剖析。 2. 湖湘画派的崛起与地域性表达 本章同时关注了南方地域画派的兴起,特别是与湖湘地区相关的艺术活动。在新的政治环境下,画家们将目光投向江南的烟雨迷蒙和湿润气候下的物象表达,这与北方山水的雄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拓宽了山水画的表现领域。 结论:宋代山水画的永恒遗产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体系从形成走向成熟、从“物态”走向“心性”的关键时期。它确立了中国画的两大核心路线——院体的典雅精微与文人的写意抒情,并为后世的元、明、清各代画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技法和理论资源。通过对这一时期大师作品的考察,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宇宙秩序、生命意义以及审美本体的深刻思考。宋人的丹青之道,是哲学与美学的完美融合,至今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最高典范。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我买这套书是冲着它背后那个庞大的“大师原典”系列品牌去的。这个系列一向以严谨著称,对于文物资料的考证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这本书的图版清晰度毋庸置疑,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细节的挖掘。很多过去被忽略的,例如画幅边缘的题跋、印章的布局乃至装裱的细节,都被细致地扫描和分析了。这对于想深入研究原作流传历史的学者来说,是无价的资料。它不仅仅是一本“看画”的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文物体检报告”,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传承的责任感。

评分

评价二: 我特别欣赏这套系列丛书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的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它没有陷入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术语泥潭,而是用一种非常流畅、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流派娓娓道来。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信息量巨大。作者显然对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们不仅解读了画作本身,更将画作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去审视。这本书成功地将那些被奉为神祇的“大师”拉下神坛,还原了他们作为鲜活的个体的创作历程和时代困境,让人在赞叹之余,多了一份理解和敬意。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开本选择极其巧妙。它既足够大,保证了欣赏巨幅作品时气势的恢宏,又不像某些超大开本那样笨重,难以在书桌上安放。这种适中的尺度,使得它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一杯茶,慢慢地研读。我发现,阅读体验的优化,往往来自于对这些“小细节”的关注。很多艺术书籍过于追求“大而全”,反而失去了人与作品的亲密感。而这本,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与古人对话的私密氛围,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体会到中国传统山水画那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

评分

评价五: 我非常认同作者对于“中国画笔墨精神”的阐述。他们似乎不满足于仅仅描述“看到了什么”,而是努力去解析“为什么会这么画”。书中对于笔法演变过程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比如“虚实相生”与“气韵生动”的辩证关系,分析得极其到位。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论探讨,为我理解那些看似随意的点皴、飞白留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录,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美学思想史,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鉴赏体系,让欣赏艺术不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基于理解的共鸣。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厚实的纸张,细腻的触感,尤其是印刷的色彩还原度,简直令人惊叹。当我翻开这本画册时,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时代的画室,空气中弥漫着松烟和墨香。那些大师笔下的线条、皴法,细微到发丝的层次变化,都能在这个版本中得到完美的呈现。对于一个常年研究古代绘画的爱好者来说,拥有这样一套高品质的画册,无异于拥有了一扇通往历史的窗户。每一页都值得反复摩挲,去揣摩画家下笔时的心境与技法。这种实体书的厚重感和视觉冲击力,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比拟的,它让艺术真正“触手可及”。

评分

一如既往地信赖京东商城,东西是正版,美哉我大中华

评分

很喜欢的书准备入手全套

评分

读书让人安静,读书让人思考。

评分

东西不错,下次还来

评分

印刷质量还不错,可以点赞

评分

此图经明沈周、文彭、董其昌等题记,清乾隆时入于内府,著于《石渠宝笈》。后被烧成两段,分别名之《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藏于海峡两岸。

评分

6.18特价,性价比特高,就是恨钱少

评分

满减叠加优惠券,书不错,很满意!

评分

超漂亮,小孩说带去学校很给他长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