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名帖原色放大,书法名家点评赏析
严格按照书法规范精准编排
适合各年龄段、不同层次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
让你再赏——悟——临的完整学习过程中迅速提升书法造诣
随着国学热及中小学传统书法课程的越来越普及,传统字帖碑帖类书籍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本系列是当代书法篆刻名家洪亮根据多年艺术研习造诣,总结书法创作规律,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及中小学生编写而成。全书精心选择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楷书、行书、草书碑帖,将这些稀世珍宝以精美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在书法爱好者眼前,同时加以讲解点拨分析,使读者能清晰了解这些佳作运笔的走势、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感悟其中的奥秘,从而提升自己的书法造诣,受益无穷。
全书分为楷书、行书、草书三辑,每辑选择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传世碑帖,除了原帖精放之外,书中还包括作者对碑帖谋篇布局、遣字用笔的分析,以及针对性的临摹练习,让读者经历赏——悟——临的完整学习过程。
全套书选择精放呈现,颇具科学性与专业性,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临摹了。因此,本书的尺寸相对市场同类书更为精准,易学易摹。
此外,本套书除了兼顾书法爱好者之外,更考虑到中小学生练习的需要,介绍了一系列相关背景知识与基础要领,让初学的孩子也能顺利掌握。
主编洪亮:当代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中青展、西泠印社评展等并获奖。现为清华大学授课专家,美国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名誉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导师委员会委员。在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评论计150多万字。
说实话,我对行书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总觉得难以把握那种“意在笔先”的境界。然而,这本集中收录的魏晋至明清的行书精品,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把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这些大家的传世之作堆砌在一起,而是引入了大量的“草稿”或“尺牍”来分析。这些非正式场合的书作,更能体现书家在情感流淌时的真实状态。比如,分析米芾的“刷字”是如何在欹侧中保持平衡,那股“风樯阵马”的气势是如何通过中锋与侧锋的巧妙结合瞬间爆发出来的。书中的评论家视角非常独到,他们关注到了笔画之间的连带关系、气息的停顿与衔接,而不是仅仅关注单个字的结构。读完后我发现,行书的“活”恰恰在于它对时间流逝的捕捉,每一个提按顿挫,都是时间的切片。这让我意识到,练习行书不能只练字形,更要练“气”。
评分我最近在琢磨篆书的入笔和收锋,手头这本汇集了秦汉乃至更早时期金文、小篆的资料集,真是帮了大忙。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只罗列字帖的书籍,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篆书演变的研究报告。清晰地标注了不同时期篆书在线条粗细、转折圆润度上的细微差别,特别是对“玉筌”一类古籍中提到的“悬针”“蝌蚪”等不同笔法的实物例证展示,非常直观。比如,研究秦朝小篆的规整统一,再对比汉代隶书初露锋芒时的笔意,能清晰地看到汉字结构从象形向符号化演进的关键节点。这本书在版式设计上也非常考究,它将一些难以辨认的残损拓片进行了高精度的数字修复对照,辅以旁边的现代释文和笔画结构图解,使得研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对于想深入了解篆刻艺术的爱好者而言,这里面大量的碑刻细节,是篆刻时布局章法的灵感源泉。
评分我一直对书法中的“韵味”这个抽象概念感到困惑,直到我深入阅读了这本关于书法美学和哲学思想关联的论著。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展示大量的碑帖,而是将书法视为一种东方哲学的载体。它探讨了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了草书的“自然无为”,以及儒家礼制如何规范了楷书的“中正平和”。书中引用了大量关于“书为心画”的论述,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士大夫的心态紧密结合。例如,论述“拙朴”之美时,它对比了早期魏碑的雄强与晚期文人书法的内敛,指出这种风格的转换,反映的是社会对个体表达自由度的重新定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启发性的,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练习者”的视角,提升到了一个“鉴赏者”和“思考者”的高度,开始思考我自己的笔墨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气象”。
评分这本关于古代墨法和用笔技巧的专著,简直是书法技法层面的“圣经”。它非常系统和科学地解剖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书法家在用笔上的差异。书中不仅有对“提、按、顿、挫”的文字描述,更难能可贵的是,它通过高倍显微镜下的笔画断面图,展示了纤维的受墨程度、枯笔的飞白是如何产生的。比如,深入分析了唐代欧阳询“三十六法”中关于“侧笔”的具体运用,并将其与宋代苏轼强调的“侧锋入笔”进行了技法上的对比,结果发现两者在追求的“瘦硬”效果上,墨法的处理却大相径庭。这本书对“渴笔”和“涨墨”的运用分析尤为精彩,它揭示了墨色变化如何成为书法家表达情感的另一维度的语言。对于希望突破当前技术瓶颈,追求更精微控制的专业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细节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关于书法艺术的选集,光是拿在手上就已经能感受到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我特别欣赏它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书风流变的梳理,尤其是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家,比如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在结构、笔法上的创新与继承,在这里都有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比如对颜真卿“颜筋”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字形方正雄浑的表象,更深入挖掘到他书写时内在的气韵和对儒家思想的体现。书中收录的那些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作,如苏轼、黄庭坚的墨迹摹本,其那种超然物外、自由奔放的线条,与之前唐代的法度森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让人在翻阅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体验了不同文人墨客的心境变迁。对于我们这些临帖不辍的人来说,这样的横向对比和纵向梳理,无疑是极佳的教材,它帮助我们理解,碑帖的价值不只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个人修养。光是研究其中一幅碑刻的残损之处如何影响了后人对原作意境的揣摩,就足够花费一个下午的时光了。
评分很不错的产品
评分好
评分好的参考书,值得推荐的孩子读物
评分给力,纸质好。
评分纸质好,就是字体比想象中要小
评分纸质好,就是字体比想象中要小
评分很不错的产品
评分好的参考书,值得推荐的孩子读物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