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申讲古代佛像

金申讲古代佛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申 著
图书标签:
  • 佛像
  • 古代艺术
  • 佛教艺术
  • 金申
  • 艺术史
  • 雕塑
  • 文化
  • 宗教
  • 中国佛教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61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7466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字数: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收藏爱好者、古代文化爱好者
  不管你是初涉收藏爱好者,还是资深收藏家,都能从中汲取知识营养,享受收藏的乐趣。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大量精美的古代佛像相关的图片,为读者详细讲解古代佛像的特征、历史传承以及真伪的鉴别方面的知识,用通俗易懂而又专业的笔触,为收藏爱好者能够了古代佛像的特性、识别真正的古代佛像提供有力帮助。

作者简介

  金申,回族,北京人,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曾经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考古五年。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佛教雕塑名品图录》、《佛像鉴定与收藏》、《佛像的系谱》(译作)、《历代佛像真伪鉴定》、《西藏的寺庙和佛像》、《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金申趣谈古代佛像》、论文集《佛教美术丛考》(第一辑、第二辑)等二十余部。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和海内外高等院校讲授佛教文物考古,为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鉴定佛像。多年致力于佛教美术史和佛教图像学研究,成绩显著。在佛教文物鉴定方面,尤有独特功力。

目录

第一章 佛教初传期的佛像
第二章 历代汉传佛像的特征及辨伪
第三章 藏传佛教造像
第四章 佛像辨伪概述

精彩书摘

  佛教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尽管学术界有多种意见,但无论是据出土实物判断,还是证之史籍,应该说在东汉初年的公元1世纪左右是妥当的。
  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明帝梦到高大的鎏金铜人,头部还会发光,大臣告知西方有神称为佛,于是明帝遣使到天竺(印度)求法,并带回了佛像图样。以后这些图像得以临摹传播。这个故事在《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晋王浮《老子化胡经》、郦道元《水经注》、杨衡之《洛阳伽蓝记》等书中都有大同小异的记载。
  “金人长大,顶有光明”:金人当即鎏金佛像;顶有光明,自然就是佛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头光或说背光。这个物件成了判断早期美术品上出现的人物形象是否是佛教内容的重要标志和依据。
  1954年发掘的山东沂南(汉代属徐州地区)汉画像墓,据考证为东汉恒帝时期的,引人注目的是中室八角擎天柱的顶端北面和南面各以阴线刻画有一男子(过去相沿为童子)立像,唇上还有两撇上翘的胡须,有西域人物的形象因素。头部环绕有同心圆的光环,有的学者认为这人物头上的头光是受到佛教的影响而来的,应无大谬。这个人物说不定即是佛陀。头光在东汉以前的美术品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个属于佛像专用的东西,很可能是东汉时的人在佛像上偶有所见,得到启发,顺手拈来的。
  楚王刘英的封地在徐州,他是最早信奉佛教的上层统治者,曾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封国境内的百姓稍有信奉者,以后逐渐转盛。
  徐州治所的下邳已经建起了浮屠寺。《后汉书?陶谦传》记载,陶谦任徐州刺史时委派同乡笮融督运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粮食,笮融竟然私自将这三郡的收入用来大兴土木,起建佛寺。佛塔的顶上竖立金盘(相轮),周围是回廊,可容三千多人;铸造金铜佛像,外罩锦绣绸缎。每到浴佛节,在路上铺席子,广为施舍饭食,万人聚集,颇为壮观。
  上文描述佛寺的佛塔高耸,顶上有金铜的塔刹,下有数层塔身,围绕着佛塔四周是佛堂建筑,结合敦煌石窟北魏壁画的建筑看,是很符合我国早期寺院正中立佛塔、周围建佛堂的寺庙规制的。
  据以上记载可知,东汉时佛教在江苏、鲁南一带已经有了一定的信徒和规模。
  江苏连云港的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的东北,新浦以南5里。摩崖造像高约129米,在山的西端长约700米、高129米的崖壁上依山势浮雕108个人物,最大的人像高1.54米,最小的人头像仅10厘米。浮雕内容有饮宴图、百戏图等。
  1980年,史树青先生首次指出造像有佛教内容。从浮雕依稀可辨的涅槃像和舍身饲虎等故事画来看,应属于佛教内容无疑。
  这些人像雕刻的时间,有后汉说、魏晋说,甚至唐代说。雕刻多为减底法,人物略高出崖面,衣冠服饰确是汉代的。
  引人注目的是西端的一尊佛立像,高肉髻、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持大衣一角,已经是完整无误的标准立像形式。在他东侧是一位戴冠袖手的人物立像,两尊像从雕刻风格判断显然不是同时代之物。
  戴冠袖手人物立像的雕刻手法是在减底的人物轮廓上用阴刻线来表现衣纹和面部,注意眉毛是用双阴刻线来显示的。而佛立像虽也是减底轮廓,但面部的眼窝深陷,手臂凸起,右手和左手持大衣一角的细节都是用浮雕的形式来刻画的,整体具有立体感,轮廓线也较旁边的人物立像清晰有力,从表现形式到保存现状,显而易见,佛立像的雕刻年代要晚于人物立像。
  如果将戴冠的人物像定在汉代,那么从佛立像的造型样式和细节特征判断,二者显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佛立像只有放在北朝时代才更妥当。此外还有一些应该是和佛立像同时期雕刻的佛教内容浮雕,这类作品的年代也要迟至北朝才能说得通。
  从主流佛像艺术传入中国的时期推断,这些岩刻像应该不是同时期制作的。并且孔望山也不完全是佛教内容,还有道家的东西,判断它们陆续制作于3—6世纪的东汉、魏晋至北朝时期较妥当。
  吴焯先生也认为,结合苏北、鲁南在东汉时佛教传播的形势,孔望山在汉代已有佛教题材的雕刻是有可能的,但舍身饲虎、涅槃图这类题材出现在东汉似乎也为时过早。
  摩崖画像东侧约70米处,有一石雕大象,略大于真象,脚戴镣铐;旁边浮雕有一丁字形头饰的象奴,手执训象钩。整体造型线条简洁,由于久经风蚀,可看出象奴的形象是重新勾勒修改过的,大象的细部线条也被重新刻画过。
  大象背部用双勾阴刻隶书体的“象石”二字,近年在石象前腿里侧,发现有一行竖刻的隶书,辨认为“永平四年四月”。假若是东汉的永平,那么此年为公元61年。如果确是永平四年佛教徒出于佛教圣物崇拜的目的而雕刻的,那么就比佛教史上记载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感梦遣使西域求佛经,归来特建白马寺的时间还早了七年,这样佛教传入的时间就过早了,连佛教史都要改写。
  佛教和象的关联很深,佛经中不乏白象的记述。在孔望山雕刻大象,无疑是将大象视为佛教圣物。因此,如果确实是汉代佛教徒为供祀佛教中的大象,则将这头象看作是真实的大象,不可能想象在象身上刻写“象石”二字。在象身上刻写“象石”二字的风习,总使人疑是宋元以来金石学家的癖好所致,说不定是宋元时代在修整象奴时后人添加的。
  象石的造型颇有古意,如果放在北魏永平(508—512年)的时代则顺理成章了。实际上“永平四年”刻款已经为孔望山佛教浮雕人物群建立了一个年代标尺,孔望山的雕刻始于东汉是可能的,关键是此后陆续添加了哪些内容。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的东汉壁画墓里还出现了带有“猞猁”和“仙人骑白象”题记的画面,“猞猁”应即“舍利”的通假字写法,“仙人骑白象”很显然也是东汉时人们对佛教尚不了解,将佛教中的太子乘白象、普贤菩萨乘白象的内容与道教及秦汉时的神仙方外之士骑乘的青牛等坐骑混淆不清所致。
  四川方面,1941年,由吴金鼎、夏鼐等人组成的川康古迹考察团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进行了发掘。116号出土物中引人注目的是陶摇钱树座,高21.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陶座上塑有一尊坐佛,左右有穿交领胡服的武士和一腰间束带的侍者。
  坐佛束发,高肉髻,身着包覆双肩的通肩大衣,衣褶起伏厚重,有一定的立体感,左手持大衣一角,右手上扬,可以说已经是较成熟的佛像形式了。其基本格局框架与犍陀罗的佛坐像接近,两侧的人物应该是从犍陀罗佛像旁常出现的护法神、金刚力士一类人物而来的。摇钱树座是2—3世纪中国与西北印度文化交流的确切证据。
  树座的基座浮雕龙虎衔壁,多见于四川西王母画像石上,此钱树已失,仅有残片,但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沟出土的摇钱树残断上,可清楚地看到树干上有一尊佛坐像,高肉髻、通肩大衣,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持大衣一角。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有一株完整的摇钱树(高约150厘米),树枝上挂满了铜钱,树干上部有一尊通肩大衣的坐佛,衣褶正面呈U形,与4—5世纪的十六国佛像衣褶极为近似,单独看,是个很成熟的带有印度犍陀罗风格的坐佛像。但树的顶部却是西王母,头戴胜,身着交领深衣,上罩羽盖,坐在席上,左右有青龙白虎侍卫。
  2002年,为配合三峡大坝工程的进一步开展,在丰都县镇江镇观石滩村长江北岸的台地9号墓内清理出红陶马,右后腿刻有“巴郡平都蔡君骑马”隶书款,同墓还出土了摇钱树,在陶树座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五月十日作”隶书款。在残树干上铸有坐佛像,残高5厘米,高发髻,交领大衣,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残,有火焰状头光。
  这件带有纪年款的摇钱树极为珍贵,为同类摇钱树提供了时代标尺。它确切无疑地揭示出东汉中期佛教已经在长江流域西南地区广泛流行,并体现在摇钱树上。
  2004年,三峡库区的奉节县还出土了一件陶制摇钱树。全体为陶制的摇钱树,甚为罕见。而在湖北宜昌三峡库区的秭归台子湾的东汉至三国的墓中还发现了一棵鎏金的摇钱树。
  仅在三峡库区的四川、重庆、湖北近年来至少发现了五六例摇钱树的报告。
  摇钱树广泛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北、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在陕南和河南南部也有发现。陕西城固县汉墓出土的摇钱树(2—3世纪,高93.5厘米,城固县文管所藏)。在树的顶端一般是西王母高踞而坐的位置上也有一尊坐佛,高肉髻、唇上有两撇上翘的胡髭,类似漫画的手法,一见使人想起犍陀罗带有唇髭的佛像。通肩的大衣对工匠们来说也不太熟悉,有如西方武士的紧袖戎装,右手明白无误地抓着大衣的一角,左手作施无畏印。虽与犍陀罗佛像左手抓大衣一角、右手作施无畏印的形式正相反,但它表现的是佛坐像,无可置疑。在树的枝干上则饰有汉代传统的青龙、白虎、朱雀、人骑、猴等,陶座上堆塑的是汉代惯用的象征博山的山峦。
  由于此时期工匠们对佛教图像不太熟悉,或说缺乏好的图样做范本,有点似是而非,但佛像的高肉髻、唇髭、通肩大衣以及双手的动势这些佛像最基本的特征都具备了,不能说不是佛像。
  这如此多的几乎是以同一思路和理念制作的带有佛像的摇钱树,在东汉、三国时广泛地分布于西南和西北地区,可谓是佛教艺术的萌芽状态。
  ……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热爱收藏的民族。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收藏热,概括起来大约有五次:第一次是北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民国时期,第五次则是当今盛世。收藏对于我们来说,已不仅仅是捡便宜的快乐、拥有财富的快乐,还能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追求。收藏,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收藏是一种乐趣,收藏更是一门学问。收藏需要量力而行,收藏需要戒除贪婪,收藏不能轻信故事。然而,收藏最重要的依然是知识储备。鉴于此,姚泽民工作室联合中国财富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国财富收藏鉴识讲堂》丛书。当前收藏鉴赏丛书层出不穷,可谓鱼龙混杂。因此,我们这套丛书在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权威性”,目的就是想帮广大收藏爱好者擦亮慧眼,提供最直接、最实在的帮助。这套丛书的作者,均是目前活跃在收藏鉴定界的权威专家,均是央视《鉴宝》《一槌定音》等电视栏目鉴宝专家。他们不仅是收藏家、鉴赏家,更是研究员和学者教授,其著述通俗易懂而又逻辑缜密。不管你是初涉收藏爱好者,还是资深收藏家,都能从这套丛书中汲取知识营养,从而使自己真正享受到收藏的乐趣。
  《金申讲古代佛像》作者金申先生是古代造像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鉴博艺苑收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他曾多次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和海内外高等院校讲授佛教文物考古,为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鉴定佛像。他长期致力于佛教美术史和佛教图像学研究,成绩显著;在佛教文物鉴定方面,尤有独特功力。该书是他研究古代佛像集大成之力作,对古代佛像收藏爱好者以及古代佛像研究者均有极大的帮助。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金申讲古代佛像》主题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秘境织锦: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服饰的千年流变》 ISBN: 978-7-5366-XXX-X 定价: 188.00 元 开本: 16开 页数: 680页(含彩图与文物拓片120余幅) 作者: 王若水 内容简介 一卷跨越千年风沙的流动画轴,一部探寻文明交融的衣冠史诗。 《秘境织锦: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服饰的千年流变》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穿戴”的图录,而是一部依托考古学、人类学、纺织技术史及艺术史多学科交叉视角,对横亘欧亚大陆核心地带——丝绸之路沿线各主要族群服饰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的权威著作。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追溯了自青铜时代晚期至中世纪盛行的服饰形制、材质、工艺与审美观念,展现了不同文明在交流碰撞中相互渗透、共同演进的壮阔图景。 本书核心论点在于,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贾贩运货物的通道,更是“活的博物馆”,服饰作为身份、信仰与技术最直观的载体,忠实记录了沿线民族的迁徙、贸易、战争与宗教传播的历史轨迹。 第一部分:起源与拓扑——早期服饰的地域性定型(史前至汉代初期)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丝绸之路东段(河西走廊、新疆绿洲)与中段(中亚草原、费尔干纳盆地)早期居民的衣着形态。我们借助新疆小河墓地、楼兰遗址、以及阿尔泰山系巴泽雷克文化出土的珍贵遗存,细致描摹了早期羊毛、麻布及皮革服饰的结构特征。 形制解析: 对比了早期“短衣窄袖”向“长袍大袖”过渡的社会动因。特别分析了游牧民族特有的“坎肩”(或称“背心”)在适应骑射活动中的功能性演变。 色彩与纹饰的密码: 首次系统整理了出土纺织品中发现的原始几何纹样与动物纹样(如“抓角纹”)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与变异,指出这些图案如何成为早期部族认同的视觉符号。 技术溯源: 深入考察了早期织机技术(如横梁式与立式织机)的差异,以及天然染料(茜草、靛蓝、藏红花)在东、西方应用的早期证据。 第二部分:交融与鼎盛——胡汉元素的融合(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唐代是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巅峰时期,服饰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繁盛。本书将此阶段作为核心章节进行详尽剖析。 “胡服”的中国化: 探讨了魏晋时期“胡服”对汉族传统服饰(如深衣、曲裾)的冲击与吸收过程。重点呈现了“圆领袍”如何从西域传入,最终成为唐代士人阶层的标准着装,并详细分析了其在不同品级间的形制差异(如袖口宽度、衣长垂及膝盖的程度)。 女性服饰的“异域风情”: 通过敦煌壁画、吐鲁番文书及唐墓壁画资料,复原了唐代女性对“窄袖胡装”、“幞头”、“帔帛”等异域元素的采纳过程。尤其关注了“袒领装”在盛唐时期反映的社会风气与审美取向。 工艺的飞跃: 本章对唐代著名的“绫罗绸缎”生产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图解和考证。特别着墨于“晕襕”、“绞缬”、“写经”等复杂印染技法在宫廷与地方作坊中的应用,并对比了中原与波斯萨珊王朝在金银线织物技术上的异同与借鉴。 第三部分:转型与坚守——宗教影响与地方固化(宋元时期) 宋代服饰开始回归内敛,但丝绸之路沿线的服饰文化却因宗教传播和蒙古帝国的兴起而展现出新的活力。 宗教服饰的渗透: 考察了佛教、景教(祆教)传入对僧侣、教士服饰的影响。例如,西域僧侣的“袈裟”在剪裁和配色上如何适应中原气候,并融入了汉地佛教的审美体系。 蒙古帝国的服饰遗产: 重点分析了元代服饰的“大一统”特征。蒙古袍(“质孙服”)作为一种极具适应性的服装,如何迅速被汉地官僚阶层采纳,并成为官方礼服的一部分。书中详细比对了中亚蒙古部落与东亚蒙古部落在服饰上的细微差别。 地方特色服饰的“固化”: 探讨了在宋代“重文抑武”的背景下,一些偏远丝路节点(如云南大理国、西夏)服饰如何抵抗主流文化影响,形成独特且高度稳定的风格。 第四部分:遗存与研究——现代考古视野下的服饰重构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当代对丝绸之路服饰遗存的研究方法与最新发现。作者王若水教授通过长达三十年的田野考察经验,介绍了如何通过纤维分析、年代测定(如加速器质谱碳-14测定)来精确还原古代纺织品的色彩、结构与穿着方式。 技术报告穿插: 包含了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绛地贴花锦”纤维断裂情况的微观分析报告,以及对古代织工手法的模拟实验记录。 服饰的社会学意义: 总结了服饰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活化石”的地位,强调了对这些物质遗存的保护与研究,是理解古代世界复杂社会结构的关键钥匙。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纺织考古、历史地理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的前沿成果。 2. 图文并茂: 收录了大量国内珍藏文物的高清细节图、作者亲绘的服饰复原图以及纺织技术工艺流程图,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依据。 3. 史料严谨: 引用了大量《周书》、《北史》、《册府元龟》等一手史料中的服饰记载,并与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进行了交叉验证。 目标读者: 服装设计史专业学生、历史学研究者、纺织考古爱好者、博物馆策展人及对古代中亚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更多的是担心它会沦为一本枯燥的图录或生硬的学术论文集。然而,《金申讲古代佛像》却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大历史观”的叙事角度。他不仅仅是在讲解“形制”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在解读“文化基因”的流转。书中对唐代长安佛教艺术的繁荣景象,那种雍容华贵、气象万千的风格,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盛世之下,宗教信仰与世俗审美的完美结合。而当讲到宋元明清时期,佛像审美如何逐渐趋于世俗化、生活化时,作者的笔锋又变得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探讨了市井信仰对雕塑艺术影响的微妙变化。这种跨越朝代的宏观视野,让我对自己过去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重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书中的描述,反复摩挲脑海中那些经典造像的形象,那种知识被串联起来的“顿悟感”是阅读其他普通艺术类书籍难以体会的。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想象,特别是对于那些“非主流”造像地区的关注,让我这位“老读者”都感到耳目一新。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将目光聚焦于北魏、唐代这些光芒万丈的中心地带,而忽略了边缘地带的精彩。《金申讲古代佛像》却花费了相当的笔墨来介绍川西地区密宗造像的独特韵味,以及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族群造像所展现出的粗犷与细腻并存的矛盾美感。作者在分析这些非汉文化主导下的佛像时,显得尤为审慎和尊重,他没有用汉文化的标准去套用和评判,而是努力挖掘其自身的文化逻辑和艺术特点,这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的谦逊与博学。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宋代“文人造像”的兴起,这种将佛陀塑造成具有世俗文人气质的形象,让我深刻理解到,艺术的演变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与社会思潮、士人阶层的心态变化紧密相连的。这种层层剥开历史迷雾的阅读体验,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其贯穿始终的“匠人精神”的探讨。我们常常赞美那些宏伟的佛像,却忽略了背后默默无闻的工匠们。金申先生显然对雕刻这一技艺本身怀有深厚的敬意。书中不乏对开脸、衣纹褶皱、手印(Mudra)这些技术细节的深入剖析,讲解了不同地区工匠们在处理这些元素时所采用的独特工具和手法。比如,他对宋代以来佛像“审美疲劳”的分析,指出随着造像技术的高度成熟,艺术创造力反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匠人们开始依赖既有的成熟范式,导致了部分区域作品的程式化。这种对技术与艺术创造力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让这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一层。它不再仅仅是关于“佛像是什么”,更是关于“如何创造和传承艺术”的深度思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的工艺美术史有了一个更立体、更具同理心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收获。

评分

我得说,《金申讲古代佛像》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虽然内容才是核心,但好的载体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和印刷质量都属于上乘,尤其是对那些彩绘和鎏金佛像的局部特写,色彩还原度非常高,细节锐利得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颜料和金箔。从阅读的节奏感来说,作者的章节安排非常有条理,仿佛是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博物馆之旅。他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高峰,调整叙事的密度和重点。例如,在描述五代到北宋初年,佛教造像如何从唐代的饱满走向清瘦和内敛时,作者用了大量的对比性文字,精确地捕捉到了那种“韵味”的转移——从外显的威严到内化的禅思。这种叙事技巧,让读者在阅读时,心境也能随着佛像的风格变化而进行调整,体验感非常沉浸。对于希望系统了解中国佛像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入门与进阶之作。

评分

这本《金申讲古代佛像》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造像风格的细致梳理,简直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我作为一个对佛教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原本以为这些深奥的专业术语和繁复的地域区分会让我望而却步,但金申先生的文笔却出奇地平易近人。他没有一味地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而是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每一尊佛像背后的历史背景、工匠心境以及社会风貌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对于犍陀罗时期造像中那种希腊化雕塑的影子分析得入木三分,那种对人体结构和衣纹处理的精确描摹,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火花。再比如,他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冈和龙门石窟造像的差异时,那种对“时代精神”的把握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不会简单地说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政权下,佛教艺术所承载的政治意图和民间信仰的变迁,使得原本冰冷的石头瞬间有了温度和生命力。这本书的插图选择也极其精妙,许多高清的细节图,连佛像面部最细微的雕刻痕迹都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