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例字选自他的如下名作:
《古诗四帖》,狂草,墨迹本,共40行,凡188字。此帖传为张旭所书南朝诗四首,前两首为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中的两首,后两首为谢灵运《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此卷草书通篇书法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滑之笔。此墨迹已成为张旭传世的孤本。该帖曾经宋宣和内府,明华夏、项元汴,清宋荦、清内府等收藏,原件藏辽宁省博物馆。
《草书心经》,较早见于《碑刻拔萃》,其《唐草心经》碑目下写明张旭,此前碑林中有明成化年间知府孙仁从百塔寺移来的《草书心经》,《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对这两种草书“心经”都录,其“心经、肚痛帖、千文断碑”条下注“均张旭草书,无年月”,并称“右三石均在西安碑林”。
《李青莲序》,此作与其《古诗四帖》堪称双璧。用笔纵横捭阖,大气磅礴。
周世闻,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政协画院副院长、陕西圣爱书画院院长,被中国书画藏品展销网评定授予“中国影响力当代书法美术人物100家”(作品及传略同时入选《中国书法美术影响力人物辞库》)。被西安培华学院聘为兼职教授、被西安外国语大学新西北培训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被青岛金石书画院聘为艺术顾问。
主编杂志《于右任研究》。编著有《硬笔书法一点通》(三秦出版社,约20万字)、《明清名家书法大字典》《宋元名家书法大字典》《五体书法大字典》《隶书书法大字典》《草书书法大字典》《章草书法大字典》《楷书书法大字典》《篆书书法大字典》《行书书法大字典》《硬笔书法常用字典》《草书常用字典》《五体书法常用字典》《行草书法常用字典》《隶书常用字典》《明清书法常用字典》《章草常用字典》《行书常用字典》《金石常用字典》《楷书常用字典》《篆书常用字典》《颜真卿书法常用字典》《八体书法常用字典》《宋四家书法常用字典》等专著。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一字季明,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张旭虽在政治上没有太大建树,官职也比较低微,但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特别是在草书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对后世狂草的发展起到了标杆的作用。因此他的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被称为“三绝”。因其成就最高的书法,张旭则与唐代另一位草书巨匠怀素齐名,被并称为“颠张醉素”。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评价,乃在于他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是意愿和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书法中惊涛骇浪般的狂放气势,节奏韵律的和谐顿挫,字间结构的随形结体,线条的轻重枯润等变化不仅把自己激荡的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体现了盛唐时期艺术家们的思想境界和普遍的精神风貌,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这一切达到了草书的最高水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草书影响了后来历代几乎所有的大书法家,因此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本书所选例字选自他的如下名作:
《古诗四帖》,狂草,墨迹本,共40行,凡188字。此帖传为张旭所书南朝诗四首,前两首为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中的两首,后两首为谢灵运《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此卷草书通篇书法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滑之笔。此墨迹已成为张旭传世的孤本。该帖曾经宋宣和内府,明华夏、项元汴,清宋荦、清内府等收藏,原件藏辽宁省博物馆。
《草书心经》,最早见于《碑刻拔萃》,其《唐草心经》碑目下写明张旭,此前碑林中有明成化年间知府孙仁从百塔寺移来的《草书心经》,《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对这两种草书“心经”都录,其“心经、肚痛帖、千文断碑”条下注“均张旭草书,无年月”,并称“右三石均在西安碑林”。
《李青莲序》,此作与其《古诗四帖》堪称双璧。用笔纵横捭阖,大气磅礴。
要分析张旭的草书,让我们先看一下草书的特点:在诸多书体当中,草书是一种最特殊的书体,因为除了本身的特征外,它还兼含有其他书体的美学素质,以及含有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所以这一切构成了草书是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书体。比如草书具有音乐特征,音乐是通过各种音符的顺序进行和谐的各种变化,产生旋律来完成的。而书法也是以简单笔墨书写出带有生命力、节奏感的线条。依靠笔顺、字势,在时间的推移中进行各种轻重、缓急、枯润等多样统一的和谐变化而完成的。有人把书法比作无声的音乐,认为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音乐节奏的跳跃,这正是由书法时间性的种种特征造成的。而这种特征在各种书体中以草书表现得最明显,因为草书在连绵不断的书写过程中一次性的时间要求最强。草书也具有绘画的特征。虽然它不表现具体的图像,也不具有绘画中的缤纷色彩,但书法中的一个个抽象的图形本来就是“具万象于一象”的,它那线条和线条的各种组合关系,构成了各具形态,但又不代表任何实体的图形。它纯净的黑白色彩又因墨色的浓淡、用笔的轻重缓急而变化无穷,在这种变化组合后构成的视觉效果和绘画是异曲同工的。而在书法个体中能表现这种艺术效果的也只有草书最为明显,草书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笔墨变化,结构图形的高度抽象,字势姿态的巧妙搭配,字字有法,最具有诗情画意。草书还具有舞蹈特征。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道,“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以真实的事例说明了草书与舞蹈之间的紧密关系。舞蹈是在一定的时间顺序中,不断变化各种舞姿的造型来表现美,并且是以舞蹈者的力度、造型、衔接等方面要素来评判水平高下的,这一点和书法的要求是何等相像。在具有了这些姊妹艺术的特征后,草书还具有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它是通过具有生命力的线条,以及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各种关系,在时间的过程中以节奏韵律组合起来的和谐而又变化多端的空间整体效果,并以此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观念。可以说草书是书法笔法、墨法、构图的集合体,是书法节奏、韵律、表意的最高层次。因而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观其人莫如观其草书。”这正因为“书法多于意”而“草书意多于书法”的缘故。所以从草书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艺术天分和艺术修养,张旭就是具有草书艺术天分和艺术修养的集大成者。
从技法上来分析,他的草书之所以如此出神入化首先在于他楷书功底的深厚,这从他所书的楷书碑刻《郎官石柱记》的端正与严谨就可以看出。其次,张旭除了勤学苦练外,还特别善于从“担夫争道、歌女舞剑”等社会现象中去分析研究吸纳对自己草书有益的养分,融会贯通,写出新意。正像韩愈所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其在用笔上以中锋为主,运笔遒劲,特别善于裹锋,圆头逆入,功力浑厚,让线条呈现出一种棉中裹铁、柔中带刚的独有美感,同时线条方中有圆,书写中提按、使转、虚实相间,笔断意连,使字里行间内蕴无穷,古趣盎然,落笔千钧,狂而不怪,充满张力磁性;相对于笔法,张旭在结构和章法上的成就更大。他结字隽永、章法严谨、行间布局疏密呼应、错落有致、刚柔相济、浑然一体;气势奔放纵逸,笔画连绵不断,行笔出神入化,仪态万千之造型令人遐想无限。他的草书初看起来好像很狂,实际是相当规范,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他的草书绝无不规则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待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龙盘,表现出一泻千里之势。由于他在线条的动荡和质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艺术气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狂放的草书风格。
如果没有绝顶聪明的天赋,没有高超的艺术修养,没有融汇百家的扎实功底是写不出如此巧夺天工的完美巨作的。我们今天学习张旭的草书除了学习其高超的技法外,更应该学习的是他这种“苦学百家、独出机杼”的创造精神,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正因为拥有了众多像张旭一样优秀的书法家才一步步走到今天,而后来者如果能够很好地继承发扬,也就会使书法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阐述古代书法家书写精髓的参考书,而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范本罗列,缺乏对“为什么这样写”的深入剖析。这本书虽然侧重于技法,但其开篇部分对笔法演变的梳理,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它不是简单地展示“形似”,而是试图还原书写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审美取向和身体力行所形成的一整套“内在逻辑”。比如,它对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基本动作在不同时期的微妙差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文字描述和图解对照,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对于我这种力求精进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读完这些基础论述,我对先前临帖中遇到的许多困惑,似乎找到了理论上的支撑点,让人感觉茅塞顿开,不再是盲目地模仿线条。
评分作为一名尝试跨越不同书体进行探索的学习者,我深知不同书风之间的转化门槛有多高。这本书在构建其内容体系时,表现出了极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然后直接切入了更偏向于“融会贯通”的层次。比如,它对“结构调整”和“墨色变化”的探讨,就极具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个字要写得紧凑”,而是详细分析了在何种情境下,为了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打破常规的比例束缚,达到“险中求稳”的艺术境界。这种对创作意图的深入挖掘,对于我尝试形成个人风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让我看到了技法背后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预期的“技法速成”指南。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具体章法结构和章法布局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它并没有把每一篇碑帖都当作孤立的个体来看待,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气韵生动”的讨论维度。例如,在讨论某几位大家作品的整体精神面貌时,作者会引用当时的哲学思潮或社会风气作为佐证,使得学习者能够从更广阔的文化土壤中去理解这些笔墨是如何产生的。这种跨学科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临习的内涵,让练习不再局限于枯燥的笔画复制。每一次的翻阅,都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次深层次的精神对话,不仅是手的功夫,更是心的修养,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质量和其内容的学术严谨性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平衡。它既有古代经典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教材的实用性。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讨论运笔提按顿挫时,所采用的那些非常形象化的比喻,比如“如轻舟渡水”、“若金戈铁马”之类的描述,一下子就让抽象的力感变得具体可感。这些描述并非空泛的辞藻堆砌,而是基于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长期观察和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对于长期在书房中与笔墨为伴的人来说,这种贴近实践的语言比晦涩难懂的术语要有效得多。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学写字,更像是在接受一位功力深厚的师长,言传身教,指点迷津,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雅致,纸张触感温润,体现出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拿到手时,就感觉沉甸甸的,满满的厚重感,让人对内页的精彩内容充满了期待。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合理,字体选用得体,既有历史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便捷性。尤其是那些精选的拓本图片,放大和局部细节的展示都做得非常到位,墨色的层次感和笔触的力度都得到了很好的再现,对于学习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图像资料简直是如获至宝。翻阅过程中,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书法史脉络的梳理,虽然没有直接深入到具体的技法解析,但那种宏观的视角和对前人经典的独到见解,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从外在的视觉体验到内在的理论铺垫,这本书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和研习。
评分对学习草书有帮助。
评分印刷效果非常好,能感觉得到笔的运动轨迹。
评分好的
评分练习提高的必备神器
评分帮朋友买的,听说还不错
评分物流快,印刷清楚,讲解到位
评分太棒啦,很仔细,很实用,买了很多
评分好
评分真是物美价廉,十分超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