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归类论

自我归类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特纳 等 著,杨宜音 等 译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长
  • 个人发展
  • 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思维模式
  • 行为改变
  • 人生哲学
  • 积极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目标设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00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99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字数:24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元理论方面来看,自我归类论尽管是基于对所谓的相互依赖论的批评,但它仍可视为对其基本思想的回归——相互依赖的个体形成了社会心理系统,这一系统从性质上改变了他们作为个体的特征,并且产生出”超个体”的特性。
——约翰·特纳(John C.Turner)

内容简介

《自我归类论》开篇试图说明,关于群体行为,我们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做出何种解释,为何需要一套新理论。行文中局勾勒出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试图说明其如何提供了崭新视角,引人入胜。后面几章则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重新探讨特定研究主题。

作者简介

约翰·特纳(John Turner),欧洲社会心理学界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20世纪70年代与亨利·泰弗尔(HenriTajfel)一同创立了社会认同论,并发展出自我归类论。他的研究兴趣涉及群际关系、心理群体和群体过程的本质、自我概念等。曾获得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会亨利·泰弗尔纪念奖(1999)及弗瑞里奇基金杰出讲师奖(2001)。

目录

第一章 问题的由来:个体与群体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个体与群体
第三节 早期理论家:群体心理说、个体主义与互动主义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重新发现社会群体
第一节 当代关于心理群体的概念化
第二节 群体的心理现实性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自我归类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自我归类论的一般假定与假设
第三节 去个性化的前提条件
第四节 去个性化的结果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社会影响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信息依赖论所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社会影响的自我归类论
第四节 对于群体极化的解释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社会认同与群体凝聚力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群体凝聚力:关于社会群体的传统观点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理论与经验的局限性
第四节 群体形成的自我归类分析与凝聚力
第五节 社会认同和吸引:经验研究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社会类别的显著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对以往有关社会群体成员身份显著性研究的总结
第三节 作为“可接近性x相符”产物的类别显著性
第四节 群体成员身份显著性与归因
第五节 关于显著性和归因的两个实验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社会认同与群体极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说服性论据与社会比较
第三节 群体极化的自我归类论
第四节 极化的自我归类论的证据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作为社会行动的集群行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集群理论的政治学
第三节 把自我归类论应用于集群行为
第四节 关于集群的经验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前言/序言


《自我归类论》 引言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个体如同漂浮的微尘,其意义和价值的显现,往往需要一个清晰的定位与参照。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我们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自我归类论》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深刻的哲学与心理学追问而诞生的。本书并非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实用手册,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思维探索,旨在揭示“我是谁”这一永恒命题背后隐藏的分类逻辑与心理机制。它邀请读者踏上一段自我审视的旅程,理解我们如何通过一系列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归类过程,构建起对自身与世界的认知框架,并最终塑造出我们独特的存在。 第一章:分类的本能与意义——人类思维的基石 从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到复杂的社会结构,分类是贯穿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倾向于识别模式、区分异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和决策。这种分类的冲动,既是我们在原始环境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手段,也是我们理解和驾驭复杂世界的根本途径。《自我归类论》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人类为何会对事物进行分类,这种分类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是什么,以及分类在语言、文化和社会互动中的起源与演化。我们将追溯分类思维的最初形态,从儿童早期对事物的简单区分,到成人社会中对职业、身份、价值观念的细致划分,理解分类是如何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塑造经验的基石。本章将强调,分类并非僵化的标签,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解释力的过程,它不仅帮助我们组织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建立意义提供了初始的框架。 第二章:自我身份的建构——“我”是如何被定义的? “我是谁?”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寻找一个固定的身份标签,不如说是在探索一个不断被重新定义和协商的过程。“自我归类”在此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探讨,个体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认知,将自己归入不同的社会群体、文化范式、价值体系,并由此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这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如何基于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职业角色、兴趣爱好,乃至更抽象的政治立场、道德信念来定义自己?这些归类过程是如何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如何在个体选择中得到强化或修正?我们将分析“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心理学效应,个体在群体归属感中获得的认同感与安全性,以及当个体身份与群体身份发生冲突时,所面临的内在挣扎与外在压力。本章将借助于社会认同理论、自我概念理论等,勾勒出自我身份建构的复杂图景,揭示“我”并非天生固定,而是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归类”而逐渐清晰、成形的。 第三章:社会群体的力量——归属感、认同与群体行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群体归属感是我们心理健康和行为模式的重要驱动力。个体倾向于将自己归入某个或某几个群体,并在群体认同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自我归类论》将深入剖析这种群体归类的心理动因。我们将探讨,为何我们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加入某个特定的俱乐部、支持某支球队、认同某个政治派别,甚至在网络社区中形成虚拟的群体?这种群体归类的过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态度,以及我们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本章将重点分析“群体内偏好”与“群体外贬低”的心理现象,以及它们如何可能导致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个体如何在群体中协商自己的身份,如何在维护群体认同的同时保持个体的独特性。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理论,展示群体力量的强大,以及它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模式,让我们在“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划分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第四章:价值体系的藩篱——道德、伦理与人生方向的选择 我们对“好”与“坏”、“对”与“错”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归属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往往是通过家庭教育、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个体成长经历而内化形成的。《自我归类论》将探讨,个体如何将自己置于特定的道德与伦理框架之中,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评判他人。我们将审视,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价值体系是如何差异化的,以及个体如何在这种差异化的价值体系中,选择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本章将深入分析,当个体的价值取向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冲突时,个体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与精神挑战。例如,一个坚守个人主义的个体,如何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中生存?一个秉持自由主义的个体,又如何在一个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安身立命?我们将理解,价值体系的归类,不仅关乎个人的道德选择,更是塑造人生方向、决定人生意义的重要力量,它帮助我们划定行为的边界,指引我们追求自己认为“应该”成为的样子。 第五章:职业与成就的坐标——能力、兴趣与社会角色的互动 在现代社会,职业和成就往往是衡量个体价值和地位的重要指标。个体如何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社会提供的机会,来为自己进行职业归类,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成就?《自我归类论》将聚焦于职业领域,分析个体在职业选择、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自我定位与归类。我们将探讨,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个人选择成为医生、教师、艺术家或工程师?是天赋、是热情,还是社会认可?这些职业的归类,又如何与个体的自我认同、社会期望以及现实的经济条件相互作用?本章将深入研究,个体如何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如何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寻找意义和价值,以及个人成就感是如何与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相联系的。我们将理解,职业归类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找份工作”,更是个体将自身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并在其中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它构成了我们社会身份的重要维度。 第六章:认知偏差的陷阱——如何避免过度简化与误判? 分类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但它并非完美无缺,也常常伴随着认知偏差。《自我归类论》将重点关注分类过程中的潜在陷阱。我们将分析,我们为何会过度依赖刻板印象,将复杂的人或事简化为固定的类别?我们为何会轻易陷入“确认偏误”,只看到支持自己预设分类的证据,而忽略相反的信息?我们为何会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对他人或事物进行草率的定论?本章将揭示,那些隐藏在“自我归类”背后的认知捷径,以及它们如何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产生不公平的评价,限制我们的视野,甚至阻碍我们认识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开放的心态和持续的学习,来避免这些认知陷阱,做到更加审慎、公正地进行分类和判断。认识到分类的局限性,才能让我们更灵活、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在自我认知上更加成熟。 第七章:超越标签的自由——个体化与多元认同的追求 虽然分类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构建自我的重要方式,但过度依赖固定的标签,也可能限制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潜能释放。《自我归类论》的最终目标,并非鼓励读者进行更精细、更僵化的自我划分,而是引导读者认识到分类的工具性,并最终追求超越标签的自由。本章将探讨,如何在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基础上,保持个体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我们将审视,个体如何在不否定自身所属群体的同时,发展出多元的认同,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展现不同的自我面向,以及如何打破固有的社会期望和文化枷锁,活出更真实、更自由的人生。我们将鼓励读者拥抱变化,接受不确定性,并在不断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生存之道。最终,《自我归类论》希望点燃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理解——认识到“我”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存在,其价值并非由任何单一的标签所定义。 结论 《自我归类论》是一次关于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的深度对话。它邀请每一位读者,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分类方式,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过对分类本能、自我身份建构、社会群体力量、价值体系选择、职业与成就定位、认知偏差的揭示,以及对超越标签的自由的追求,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我是谁”这一古老命题的现代解读。愿这本书成为你探索内心世界、洞察社会运转、并最终实现个体自由与价值的有力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如同剥洋葱,每一层结构都比前一层更深入地触及到存在的本质。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潜意识的自我预期”的探讨。它指出,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分类,并非基于清醒的理性选择,而是基于早年被植入的、难以察觉的信念系统。作者巧妙地引入了神经科学的一些基础概念,试图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来解释为什么某些身份认同的转变如此困难,甚至伴随着强烈的内在阻力。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自我归类论》摆脱了传统人文社科书籍的局限性,显得尤为扎实和可信。它给予读者一种脚踏实地的力量感——认识到转变的难度,但同时也坚信,只要理解了底层机制,任何“固化”的自我模型都可以被温柔而坚定地重塑。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终身受益的指南。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起《自我归类论》时,我对它抱有很高的期待,但也有着一丝警惕,生怕它又是一本故作高深、实则空洞的畅销书。然而,它的内容厚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处理诸如“文化归属与身份政治”这一敏感议题时,展现出的平衡感和同理心令人赞叹。它既没有将身份问题简单地简化为群体对立,也没有回避身份流动性带来的焦虑。书中提到,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归类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到“归类”这个动作的权力结构。通过对历史案例和当代社会现象的交叉引用,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谁有权决定分类的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这种深刻的批判性视角,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心理层面,更拓展到了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宏大叙事之中,读来酣畅淋漓,让人对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产生了一种健康的、必要的怀疑。

评分

读完此书,我首先想到的词是“棱镜”。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够将日常生活中那些模糊不清、纠缠在一起的人际互动和内心挣扎,通过其独特的理论视角折射出清晰的几何光束。我曾一直以为,所谓“自我”就是那个固定的、内在的内核,外界的评价只是外壳的装饰。但《自我归类论》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二元对立的看法。它强调的是关系性自我的建构,即我们的身份是在不断地与“他者”的目光、期待和反馈中完成协商、妥协甚至对抗而形成的。书中对“镜像自我”的讨论尤其深刻,它不仅仅是米德的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加入了后现代语境下对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社交环境的考量。这种对复杂现实的接纳和深入挖掘,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既有厚度又不失前沿性。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观察我在不同社交圈子中展现出的那种微妙的“身份切换”,那种切换不是虚伪,而是一种高度适应性的生存策略,而这本书,正是为这种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精神慰藉。

评分

这本《自我归类论》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的核心思想——个体如何主动构建和重塑自身的身份认同框架——如同给我的思维安装了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的那种严谨与跳跃感并存的叙事风格。书中没有陷入故作高深的学术术语泥潭,反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生活化场景和案例,将那些抽象的社会心理学概念落地成了可触摸的体验。例如,书中探讨“标签的形成与解构”那一章,它详细剖析了我们如何在家庭、职场乃至社交媒体上,不自觉地给自己贴上预设的标签,然后又在某种内在驱动力下,试图去打破或迁移这些标签的过程。这种过程的描写,简直就是我过去十年人生经历的精准复盘,很多我以为只有我自己才会困惑的点,都在书中得到了系统性的阐释和解答。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解药”,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箱”,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自我认知,从而意识到,身份的“归类”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持续迭代、充满张力的动态过程。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超我阅读任何一本同类主题书籍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如同一次精心编排的室内交响乐,高低起伏,疏密有致。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积极逃离”的细致描摹。我们通常认为身份的构建是趋向于“稳定”和“明确”,但《自我归类论》却花了不少篇幅探讨那些主动选择“悬置”身份,甚至享受那种界限模糊状态的人。这对于长期被“你应该成为谁”这种社会脚本所困扰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没有将模糊性视为失败或缺陷,反而将其提升到一种高阶的自我实现层面——即拥有随时重写自己人生剧本的自由权。书中的语言风格极其精炼,不拖泥带水,每一个论点都像是经过了多次打磨的宝石,光芒内敛却质地坚硬。我甚至会反复咀嚼其中一些观点,比如“不被定义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定义权”,这种句子本身就具有一种哲学的思辨美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维的余温和震颤。

评分

书还可以啊!!是正品

评分

希望多一些相关书籍,也希望京东多一点书地品种

评分

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好书。

评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做出关于群体行为的解释

评分

几天就到了,很不错

评分

这套书应该不错,做研究用的

评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做出关于群体行为的解释

评分

好评,一如既往的满意

评分

值得详细参阅。不过,要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才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