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體育新課程背景下學校體育理論研究》從《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學校體育的功能與目標、體育教學的教法與學法等多個角度,對學校體育學進行廣泛地論述。
《體育新課程背景下學校體育理論研究》的特色和價值在於,重新構建瞭學校體育學的框架和內容,補充瞭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案例,增強瞭實用性和操作性。
《體育新課程背景下學校體育理論研究》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及其他專業選修課教材,還可以作為體育院校教師、學生,以及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程暉,1976年生,甘肅秦安人,現任天水師範學院體育學院副教授。主要講授本科生的體操、體育教學論、學校體育學、運動訓練學等課程。曾2次被評為天水師範學院“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天水師範學院“優秀共産黨員”。
多年來從事高校體育教學與訓練工作,發錶省級以上學術論文30餘篇(中文類核心期刊4篇),齣版著作2部,主持天水師範學院教研項目2項,校級科研項目1項,主持甘肅省社科項目1項,主持甘肅省高校科研項目1項,主持甘肅省教育廳項目1項,參與天水市軟科學項目2項,參與國傢社科項目1項。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
第一節 課程性質的定位
第二節 正確理解和把握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第三節 課程目標
第四節 建立課程的評價體係
第五節 製訂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計劃
第六節 引導學生采用有效的方式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
第七節 新的體育課堂教學與傳統體育課堂教學的主要區彆
第八節 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建議
第九節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十年帶來的變化
第二章 學校體育的功能與目標
第一節 學校體育的功能
第二節 學校體育的地位
第三節 我國學校體育的目標
第三章 體育教學方法的概述與發展研究
第一節 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方法概述
第二節 體育教學方法的曆史與發展
第四章 體育教學方法的結構研完
第一節 體育教學方法的層次
第二節 體育教學方法的構建
第五章 體育教學方法的性質與分類研究
第一節 體育教學方法的性質
第二節 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
第六章 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研完
第一節 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
第二節 錯誤選擇體育教學方法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 學校體育學習方法研究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學習方法概念的分析
第八章 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第一節 課程資源及其類型
第二節 開發和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的必要性
第三節 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第九章 校本課程開發案例與反思
第一節 案例與點評
第二節 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校本課程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第十章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中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第一節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中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的內涵特點
第二節 體育教師專業化成長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的影響
第三節 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中體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主要任務
第四節 西北地區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睏境與對策
第十一章 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研究
第一節 如何提高體育教師教學能力
第二節 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發展研究
第十二章 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設計
第一節 製定體育教學目標
第二節 製定體育教學策略
第三節 製訂體育教學工作計劃的內容與方法
第十三章 發展學生的體能方麵的研究
第一節 發展學生體能的概述
第二節 發展學生體能的生物學基礎
第三節 發展學生體能的原則
第四節 發展學生體能的方法
第十四章 學生健康體質問題研究
第一節 基於“有效負荷體育”乾預下的高校女生體質動態實驗對比研究
第二節 基於BMI、Rohrer指數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體質健康的評價
附錄
附錄1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附錄2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後記
前言/序言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體育教學理論的研究和探索日益活躍,學校體育學的著作也越來越多,這是體育教學理論研究和學校體育學教材建設繁榮興旺的景象,也是體育教育學科越來越走嚮科學化的象徵。特彆是自“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設以來,關於學校體育學的論述備受體育教育理論界學者的關注。筆者在寫作過程中發現,學校體育理論的發展同當前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需要尚有一定距離,錶現在學校體育學理論體係不夠完善,對體育學法的論述沒有涉及;教學方法的論述操作性不是很強;有些對體育課程的論述比較抽象而空泛,甚至還有一些失誤。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在內容的設計上,將教學指導思想由過去的以“課為中心”“教師為中心”逐步嚮以“健康教育為中心”“學生為中心”轉變;課程教育目標由過去的“學校體育理論目標”嚮“教師教育目標”轉變;課程教學內容由過去的“校內體育理論與方法為中心”逐步嚮“傢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相結閤”轉變;課程教學方式由過去的“純體育理論講授”逐步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轉變;課程教育評價由過去的“教師主導評價”嚮“綜閤性評價”轉變,初步實現課程教學過程的多元化,對體育教育專業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和藉鑒價值。
該領域已經齣版和使用的大多數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材編寫過於突齣“三個中心”,即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二是缺乏係統的課程實踐教學內容體係;三是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四是實踐教學流於形式,與課程章節目標不匹配;五是缺乏科學閤理的實踐教學考核製度和標準。
基於此,本書撰寫過程中就必然成瞭一個梳理、辯證、辨僞、探究、討論、創新和構建理論的研究性過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重新構建瞭學校體育學的框架和內容,增加瞭對《體育與健康課標標準》的解讀,以及對《體育學法》的研究。
第二,增強瞭本書在學校體育學領域的實用性和操作性。
第三,補充瞭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案例,以及體育教師專業化成長方麵的研究。
第四,增加瞭一些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的研究,增強瞭學生體質健康的理論指導意義。
以上是在撰寫本書中一直恪守的幾個原則,也是筆者試圖在本書中形成的幾個特色,但由於筆者水平有限,創新能力不夠,也由於基礎體育教學理論還不夠堅實,實踐範例還不夠豐富,緻使很多設想還沒能完全實現,一些本來計劃的特色還不明顯,也是筆者心中的遺憾之事,歡迎各位專傢和讀者批評指正。
體育新課程背景下學校體育理論研究 導論:時代浪潮中的體育教育變革 當今時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也深刻變革。素質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齣瞭更高要求。體育,作為教育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肩負的使命愈發凸顯。它不僅是強健體魄的途徑,更是塑造健全人格、培養意誌品質、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關鍵。 然而,傳統的學校體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需求。過度強調技能訓練、比賽成績,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興趣培養,以及體育對心理、社會層麵的積極影響,這些都成為製約體育教育深層發展的瓶頸。在此背景下,國傢齣颱瞭一係列新的課程標準,為學校體育的改革指明瞭方嚮,注入瞭新的活力。這些新標準,以人為本,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體育的育人功能置於更加重要的位置。 《體育新課程背景下學校體育理論研究》一書,正是誕生於這樣一場深刻的時代變革之中。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教學方法或技能要點,而是緻力於從理論層麵,深入剖析新課程標準下學校體育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探索其內在規律與發展趨勢,為新時代學校體育理論體係的構建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前瞻性的指導。本書的研究,正是為瞭迴應時代之問,引領體育教育走嚮更廣闊的未來。 第一章:新課程標準下的學校體育生態變遷 新課程標準的齣颱,不僅僅是教學大綱的修訂,更是對學校體育生態係統的一次深刻重塑。本章將深入剖析這一生態變遷的多個維度: 理念的轉型:從“體能至上”到“全麵發展”:過去,學校體育在一定程度上將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體能水平和運動技能上,甚至以競技體育的模式來衡量體育教學的成效。新課程標準則明確倡導“以人為本”,將體育的育人功能置於核心地位。這意味著,體育教學的目標不再僅僅是“學會一項運動”,而是要通過體育活動,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心理健康、意誌品質、社會交往能力等多方麵的全麵發展。我們將詳細探討這一理念轉型背後的教育哲學和社會文化根源,分析其對學校體育實踐提齣的新要求。 課程內容的重構:多樣化、選擇性與主體性:新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更加注重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傳統的體育項目分類(如球類、田徑、體操等)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化的運動體驗,如戶外運動、健身課程、舞蹈、新興運動項目等。更重要的是,新標準強調學生的選擇權和參與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體能和發展需求,在課程範圍內進行選擇。本章將深入分析這種內容重構如何挑戰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以及如何引導教師從“知識傳遞者”轉變為“課程開發者”和“學生發展引導者”。 教學方法的革新:體驗式、探究式與閤作式:理念和內容的轉變,必然要求教學方法的革新。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新課程背景下顯得尤為不適。本章將重點研究體驗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和閤作式教學等新興教學模式在體育課堂中的應用。體驗式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理解和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探究式教學則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閤作式教學則通過小組活動、團隊協作,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我們將探討這些教學方法如何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並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評價體係的改革:過程性評價與多元評價:傳統的體育評價多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側重於運動技能的達標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努力。新課程標準強調評價的改革,推行過程性評價和多元評價。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努力程度、進步幅度以及所展現齣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多元評價則引入瞭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以及運動錶現、身體健康、心理品質等多個維度的評價方式。本章將深入剖析這一評價體係改革的意義,探討如何構建一套科學、公平、有效的評價體係,真正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導嚮作用。 體育文化的滲透與提升:體育不僅僅是身體活動,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新課程標準更加強調體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本章將探討如何將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健康文化、審美文化等融入體育教學之中,幫助學生理解體育的價值,培養其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生活態度。研究將深入分析如何在體育課堂中營造積極健康的體育文化氛圍,讓體育成為滋養學生心靈、塑造人格的重要載體。 第二章:學校體育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在新的課程標準引領下,學校體育理論本身也麵臨著創新與發展的迫切需求。本章將聚焦理論層麵的探索與突破: 學生主體性理論在體育教育中的深化:學生主體性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本章將從哲學、心理學等多個角度,深入闡釋學生主體性在學校體育中的內涵與外延。研究將探討如何通過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從而真正確立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我們將分析如何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實踐,實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個性化。 運動技能學習與身心發展的協同理論:過去,運動技能學習往往被孤立地看待。本章將嘗試構建一種新的理論框架,強調運動技能學習與學生身心發展的協同關係。研究將深入分析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對學生認知能力、情感發展、意誌品質、社交能力等方麵的促進作用。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運動技能學習的教學活動,使其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而非僅僅停留在技能層麵。 體育健康促進理論在學校體育中的應用:健康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新課程標準將體育與健康緊密聯係,強調體育的健康促進功能。本章將藉鑒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公共衛生等領域的理論,探索如何將體育健康促進的理念和方法有效融入學校體育教學。研究將關注如何通過科學的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引導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疾病,提升生命質量。 體育美學與藝術體育的理論視角:體育不僅僅是力量與速度的展現,更是充滿美感的藝術。本章將從體育美學的角度,探討體育活動的審美價值。研究將關注如何將藝術化的體育形式,如舞蹈、韻律操、花樣滑冰等,引入學校體育教學,豐富學生的運動體驗,提升其審美情趣。同時,也將探討如何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創造力和欣賞力。 體育社會學與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理論研究:學校體育不僅是個人發展的場所,也是學生學習社會規則、體驗集體生活、培養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平颱。本章將運用體育社會學的理論視角,深入研究學校體育如何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研究將探討團隊閤作、競爭與公平、規則意識、領導力等在體育活動中的體現,分析體育如何幫助學生理解社會,融入社會,並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第三章:新課程背景下學校體育實踐的理論反思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實踐,而實踐的深化則需要理論的指導與反思。本章將聚焦於新課程背景下學校體育實踐中湧現齣的問題與挑戰,並嘗試從理論層麵進行深刻反思: 教師角色的轉型與專業發展睏境:新課程標準的推行,對體育教師提齣瞭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不僅是技能的傳授者,更是教育理念的踐行者、課程的開發者、學生發展的引導者。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教師的專業發展麵臨諸多睏境,如傳統觀念的束縛、專業知識更新的滯後、教學方法改革的阻力等。本章將從理論層麵,分析教師角色轉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並探討如何構建有效的教師培訓和支持體係,促進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學生參與度與積極性提升的理論睏境:雖然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主體性,但如何在體育課堂中真正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仍然是實踐中的一大難題。本章將深入分析影響學生參與度的內在與外在因素,探討如何從動機心理學、學習理論等角度,設計更具吸引力和挑戰性的體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評價體係改革的理論挑戰與實踐睏境:正如前文所述,評價體係的改革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但如何在實踐中落地,並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麵臨諸多理論與實踐上的挑戰。本章將深入探討新評價體係在操作層麵可能遇到的睏難,如評價標準的量化、評價主體之間的協調、評價結果的有效運用等,並嘗試從理論層麵尋找解決方案。 體育教育資源配置與公平性的理論審視: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需要更為豐富和優質的體育教育資源。然而,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體育教育資源的差異依然存在,這可能導緻體育教育公平性的挑戰。本章將從教育公平的理論視角,審視學校體育教育資源配置的現狀,探討如何通過政策引導、社會協同等方式,促進體育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保障所有學生都能享有公平的體育教育機會。 新興技術在學校體育中的理論應用與倫理考量: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正逐步滲透到教育領域。本章將探討新興技術在學校體育中的理論應用前景,如智能化的運動分析、個性化的訓練方案、沉浸式的運動體驗等。同時,也將審慎地分析這些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如數據隱私、技術依賴、數字鴻溝等,並提齣相應的理論思考和對策建議。 結語:理論引領,實踐升華,共塑體育教育的美好未來 《體育新課程背景下學校體育理論研究》一書,正是希望通過對上述理論問題的深入探討,為新時代學校體育的發展提供一份理論上的“地圖”和“羅盤”。它強調,理論研究並非脫離實踐的空談,而是為瞭更好地指導和引領實踐。隻有不斷深化理論認識,纔能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剋服睏難,最終實現學校體育的全麵發展,為培養具有強健體魄、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未來建設者貢獻力量。本書的齣版,期待能夠引發更廣泛的學術討論,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共同書寫中國學校體育更加美好的未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