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生命启示录,在生活中成就自我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经典之作
人生来就渴望幸福、追求成功,然而这条道路上困难重重。
如何生活的科学,个体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阿德勒以咨询师的口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问题和基本观点。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临床经验,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引导读者认识生命不同阶段的问题及其根源。借此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家庭、恋爱、婚姻、工作等各方面,同时也更了解我们自己。
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代表作有《生活的科学》、《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思想比一般人所承认得要伟大,因为其他的理论家都曾受到他的著作的影响。
——心理史学家杜安?舒尔茨(Duane P. Schultz)
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心理学家墨菲
第一章?个性心理学原理
…寻求目标
…统觉体系
…自卑和社会兴趣
…常识及其缺点
…父母的影响
…梦与感情
…出生早晚与早期记忆
…结论
第二章?自卑情结
…个体即整体
…社会背景
…如何看待缺陷
…自卑感强烈的表现
第三章?优越感
…普通情况
…案例
第四章?生活习惯
…对生活习惯的理解
…修正生活方式
第五章?早期记忆
…记忆的形式
…记忆的内容
…被娇惯的儿童和被敌视的儿童的记忆
第六章?表现性活动和姿态
…表现性活动
…站姿
…倚靠
…近与远
…态度
…勇敢与怯懦
…对命运的执念
…羡慕嫉妒、排斥男性以及性障碍
第七章?梦及其解释
…生活习惯和目标
…个人逻辑
…为什么做梦
…睡眠、非睡眠、催眠术
第八章?问题儿童及其教育
…社会理想与学校
…家庭
…问题儿童
…如何治疗
…从出生的顺序来判断
第九章?社会适应和社会问题
…童年
…在学校
…三大生活难题
…矫正和预防
第十章?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概论
…案例
第十一章?恋爱与婚姻
…平等的前提条件
…为婚姻做的准备
…婚姻咨询
第十二章?性欲及性问题
…早期学习
…依靠生活习惯
…其他因素
…社会方法
第十三章?结论
勇敢与怯懦
那些成为家庭中关注焦点的儿童,总是想要退缩。因为家里的每个人都会给他提出建议,所有人都关注他,并且拉着他前进。他必须要有别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所以成了别人的重担。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别人,这种愿望就是他的优越目标。就像我们所说明的那样,这种优越目标的根源是自卑情结。如果他不质疑自己的力量,那么就不会在追求成功的路上选择这种简单的方法。
有一个男孩,十七岁,他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这成为他退缩的原因。我们已经讲过,他在家中的焦点地位会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下降,他要承受不愉快的生活。这名男孩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变得焦躁、抑郁,没有可做的工作。他有一天想要自我了解,然后就去了医生那里,把自己前一天晚上做的一个梦告诉了医生,他说梦见父亲死于自己的枪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人的内心一直都在酝酿着某种行动,但他们并没有行动,而是处于怠惰和抑郁中。我们还发现,那些看起来一事无成的、懒惰的成年人,以及所有在学校里的孩子,都处在危险的门口。一般来说,这只是一种外表上的怠惰。不过如果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要么会患上精神病,或者变得精神混乱,要么就会想到自杀。有的时候,将这些人的内心摸透这些科学工作,并不容易完成。
对于一名儿童来说,胆怯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治疗一名胆怯的儿童,让他改正自己的缺点,不然他的一辈子就都毁了。如果他的胆怯没有克服,他将会遇到无尽的麻烦。在我们文化中,只有向勇敢者求救,各种事情才能走向美好的结局,才能从生活中收获益处。胆怯的人一遇到危险就会走向生活中无意义的一边;勇敢的人在失败的时候,不会被打击得非常严重。胆怯的儿童在后来的生活中可能会患上精神病或者神经失常。
这些人要么直接避开与别人交往,要么在与人交往中沉默寡言,因为他们总是妄自菲薄。
我们在上文对心理特征做了解释,心理态度只是对环境的反应,并不是遗传的或者天生的。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生活习惯将为统觉做出回答。不过,这种回答是在错误的引导和童年经历的作用下给出的答案,并不总是像哲学家期望的那样逻辑严密。
我们已经了解这些态度是怎样在非正常人和儿童身上发展出来的,但在普通的正常人身上,我们却不能清晰地了解其发展。此外,我们还了解这些态度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相比于后来的生活习惯,原型阶段的生活习惯更加简单和具体。其实,在这个影响过程中,原型就像是一只还没有熟透的果子,不管是什么东西,它都要吸收,比如空气、养料、食物、水。在原型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都要被引进来。生活习惯和原型之间的区别,就好像是已经成熟的果子和青涩的果子之间的区别。相比较而言,当果子没有成熟的时候,人们能比较容易地切开检查。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它所表现的信息在成熟阶段也是适用的。
比如,一名儿童在他生活的初期,他的怯懦就体现在各种态度中。这名儿童与那些攻击性强、好狠斗勇的儿童之间存在大量区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有一定的勇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识的自然结果。不过,一个极其怯懦的儿童在有些时候,或者在某种特别的情况下,也能表现得像一名英雄一样。如果他有夺取第一的欲望,那么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了。下面的事例能够明确地解释这一点。一个男孩并不会游泳,有一天别的孩子请他一同去游泳,他答应了。这名不会游泳的男孩差一点儿就淹死在深水里。当然这也是生活中没有意义的方面,和真正的勇敢不同。他希望别的孩子能够救他,他不顾危险,只是希望别人能够敬佩他而已。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我很少看到一本探讨“科学”的著作能做到如此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它不像传统的心理学书籍那样,先抛出复杂的概念再进行论证,而是采用了“问题—情境—洞察—行动”的螺旋上升模式。举个例子,在探讨“关系中的边界设定”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设置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职场情境模拟——一个总是把私事揽到公事上的同事。通过对这个情境的层层剥离,我们不仅理解了为何边界模糊会导致能量耗散,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套基于“相互尊重”而非“对抗压制”的沟通工具。我特别喜欢他引用的那个关于“情绪带宽”的比喻。他把人的情绪承受能力比作一个有限的带宽,当被不必要的负面输入塞满时,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无法加载了。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会感觉自己“没电了”,原来是我的带宽被不重要的情绪垃圾占用了。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深奥的认知科学原理,转化成了日常可操作的“工具箱”,而非仅仅是“知识点”。它要求你动手去实践,去调整你对世界的解读滤镜,而不是被动接受。对于那些渴望真正改变生活习惯而非仅仅是获取知识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指南。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实用主义”要求极高的人,如果一本书读完后,合上扉页,生活状态和阅读前没有任何质的区别,那我宁愿去看小说。这本《生活的科学》完全满足了我的“实用主义”洁癖。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习惯的自动化”这一环节的处理。作者没有陷入到那些老生常谈的“坚持就是胜利”的鸡汤里,而是从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有些则需要持续的意志力对抗。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最小阻力路径原则”,强调在设计新习惯时,要比你想象的还要简单、还要便捷。我用他的方法重新设计了我的晨间阅读流程——把书放在枕边,把咖啡机设定好定时启动,甚至把运动鞋放在出门必经的路上。这种将“意志力”从重复决策中解放出来的技巧,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摆脱了“靠感觉做事”的低效循环。整本书的论述风格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刀,冷静、精确,却又带着人性的关怀。它不是在审判你过去做得不好,而是在提供更优化的系统升级方案,让你以更小的力气,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罕见的、令人愉悦的“辩证的乐观主义”。它不回避人生的复杂性、不美化痛苦的必然性,但它总能在最深沉的探讨之后,引导读者看到可能性。我在阅读其中关于“时间感知的可塑性”的那一章时,体会尤为深刻。作者探讨了为什么我们在期待某件事时时间过得特别慢,而在享受某件事时时间却飞逝而去。他没有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结构化延迟满足”和“主动构建期待”来拉伸我们对美好时光的感知长度。这对我这个经常感到生活平淡如水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窗。他教我们如何“延长”幸福的瞬间,而不是仅仅去“追逐”幸福的降临。这种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可供操作的时间管理艺术的功力,是极其高明的。整本书的行文节奏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起承转合之间,情绪张力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自身思维模式的重构,这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深刻得多。
评分拿到这本名为《生活的科学》的书,我心里其实挺忐忑的。毕竟市面上讲“科学”的读物太多了,很多都堆砌着晦涩难懂的理论,读起来像是啃石头。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你对面,用一种极其生活化、毫不说教的口吻跟你聊聊那些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困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选择的悖论”那一章时的细腻。他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要如何选择”,而是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过度刺激,导致决策疲劳的。他用了很多贴近日常的例子,比如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酸奶口味,或者通勤路上无数个App的推送,这些场景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是他谈到的“注意力分配的经济学”。我们总以为自己时间不够用,但作者指出,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的心力被分散了。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框架,教你如何像精明的投资者一样,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能产生最大“幸福回报”的领域。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尝试去实践他提出的“三分钟清零法”来处理那些让我焦虑的琐事,效果立竿见影,那种心里的松动感,是任何理论教科书都给不了的。这本书的文字是流畅的,充满了智慧的火花,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次与自我心智的深度对话。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非虚构作品,应该像一面镜子,能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运作机制,并提供升级系统的接口。《生活的科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它不像那些贩卖焦虑的读物,一味地强调“你需要改变”,这本书更像是递给你一张详尽的地图,告诉你你现在站立的位置,以及通往理想目的地的多条路径。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完美主义陷阱”时的态度。作者没有将完美主义一棍子打死,而是区分了“建设性精益求精”与“破坏性自我设限”。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描述了那种“差一点就完成”的焦虑,认为那是大脑在计算投入产出比时出现了偏差。他提供的策略是“先完成,再优化”,但这背后有一套完整的心理铺垫,让你心甘情愿地接受“不完美的第一稿”。这种深刻理解人性弱点,并提供温柔而坚定的修正方案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读完之后,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因为害怕做不好而干脆不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着清晰目标的、更具行动力的心态。这本书,真的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而非一本理论百科全书。
评分价格很实惠,书很不错,可以
评分阿德勒是我最喜欢的心理学家,可以跟岸见一郎的书一起看
评分东西在三天后收到,就省内而言,京东此次的快递不是很理想。书本整体还不错,除去几本感觉像二手书外(没包装,书本内外积灰)不过整体还不错,慢慢吸收吧!
评分在618搞活动买了九本书,最后花了一百多,京东搞起来活动挺吓人,书的纸张也不错。
评分挺好的书,发的挺快
评分希望京东商城在售后配送时间上能够更多样化,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客户更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我们对自卑的理解往往是相对片面的,尤其是一谈到自卑就好像怎么的似的,其实自卑是我们心里健康成长的一个方面,多了解,多接触,有好处
评分期待很久的书,终于在发工资后,第一时间下单了。京东快递还是一如既往的快速,快递小哥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
评分希望京东商城在售后配送时间上能够更多样化,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客户更好的购物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