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闭症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是作者在对国内外儿童自闭症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实践成果撰写而成的。本书由上篇理论篇、中篇技术篇及下篇实践篇三篇十五章组成。在理论篇内容的组织上,将自闭症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成熟理论、实用理论和最新理论有机结合;在技术篇内容的编写上,突出各类技术的普遍适用性和实操性;在实践篇介绍了由作者创立的“北京林业大学彩虹宝贝自闭症儿童心理干预中心”近三年的工作纪实。
《自闭症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既适合作为自闭症儿童教育者、儿童家长、心理治疗师及医学工作者的参考书,也适合作为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特殊儿童相关知识时的教学辅助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自闭症概述
第一节 自闭症概念及特征
一、儿童自闭症
二、自闭症的症状表现
三、自闭症的病因
第二节 自闭症的诊断与鉴别
一、自闭症诊断的发展
二、DSM-V草案中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三、儿童自闭症与其他儿童行为障碍
第三节 自闭症的类型
一、以典型症状为轴
二、以智商为轴
三、以语言特点为轴
四、以情绪为轴
第四节 自闭症的治疗与预后
一、自闭症的治疗现状
二、医学治疗
三、心理治疗
四、治疗过程
五、自闭症的预后
第二章 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症状
第一节 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特征
一、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各范畴中的特征
二、自闭症儿童语言概貌特征的图景模式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自闭症语言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生理原因
二、认知发展异常
三、社会、情绪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自闭症语言障碍的训练
一、自闭症语言障碍心理干预形式
二、语言训练
第三章 自闭症儿童心理创作
第一节 心理创伤概述
一、心理创伤
二、儿童心理创伤的特点及干预
第二节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创伤
一、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创伤模式
二、自闭症儿童心理创伤的应对理念
三、自闭症儿童心理创伤的治疗性干预
第四章 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
第一节 人的攻击性与自伤行为
一、人的攻击性
二、自伤行为
第二节 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特征及干预
一、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特征
二、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干预
第五章 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与教养方式
第一节 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
一、自闭症儿童家庭的亲子关系
二、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
三、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自欺心理
四、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
第二节 自闭症儿童家庭的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一、自闭症儿童家庭的教养方式
二、自闭症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三、家庭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整合教育与资源教室
第一节 特殊儿童及其教育
一、特殊儿童
二、特殊教育介绍
三、特殊教育的现状
第二节 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的产生
二、融合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资源教室
一、资源教室概述
二、我国资源教室的产生与发展
三、资源教室的教育生态学
中篇 技术篇
第七章 团体心理咨询在治疗儿童自闭症中的应用
第一节 团体咨询与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
一、团体心理咨询
二、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
第二节 团体咨询治疗在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中的应用
一、开展团体咨询前的准备
二、实践设计
三、自闭症儿童团体咨询的注意点
第八章 自闭症儿童训练中的视觉社会故事教育
第一节 视觉教育
一、视觉教育的渊源
二、自闭症治疗中的视觉教育方法
第二节 自闭症儿童训练中的视觉社会故事教育
一、自闭症儿童与视觉社会故事教育
二、视觉社会故事教育概述
三、视觉社会故事教育的具体实施阶段
第九章 自闭症儿童干预过程中沙盘游戏的应用
第一节 沙盘游戏疗法
一、沙盘游戏疗法的含义及产生
二、沙盘游戏疗法的应用
第二节 沙盘游戏治疗应用于自闭症儿童心理干预的依据
一、自闭症儿童游戏的特点
二、沙盘游戏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意义
第三节 治疗对象的选择与沙盘游戏中的原则
一、适合进行沙盘游戏治疗的自闭症儿童的特点
二、自闭症儿童沙盘游戏治疗实施原则
……
精彩书摘
资源教室所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儿童,在诸多的教育生态平衡因素中,良好的教育理念、合理资源的分配及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资源教室的发展中,以及在特殊儿童教育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理念是充分调动人积极因素的关键,资源的合理使用是其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积极的社会效益是其生存的价值所在。因此,应将资源教室教育生态平衡机制的核心因素锁定在:教育理念、资源使用和社会效益上。
(1)教育理念。
不言而喻,任何教育的成功都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资源教室的发展也如此。资源教室的办学理念概括如下。
第一,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关注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社会各界应该理解和接纳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国家应该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或资源教室的发展。
第二,资源教室的发展应该成为评估普通学校教育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针对资源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创建个别化教学是资源教室办学的主导思想。
第四,特殊学生家长应该客观评估孩子,懂得孩子真正的学习需要,积极配合教师,这是资源教室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
(2)资源使用。
资源教室的资源由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三部分组成。资源教师的专业化,以及教师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资源教室人力资源使用的核心问题。物质资源的合理使用主要集中在设施的高效率利用和科学的课程设置上,我国资源教室设施闲置的现象已经得以逐步改观,课程设置也趋于科学化,此项进步带动了资源教室的发展。系统性支持是资源教室社会支持的主要内容。所谓系统支持,是由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学校和家庭的协调支持及合理的评估体系组成。
(3)社会积极效益。
特殊儿童的教育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内在功能与外在功能。内在功能是通过实施特殊教育促进特殊儿童成长及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外在功能主要为教育能否体现社会关爱、社会和谐,从而显示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
作为特殊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积极的社会效益也是资源教室教育生态平衡的主要支撑。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特殊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利在不断被实现,特殊教育日益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和谐也得到充分的体现,而这一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前言/序言
《童年之声:倾听、理解与陪伴自闭症儿童的成长之路》 序言 生命中总有些微光,以独特的方式闪耀。自闭症儿童,便是这世间最特别的存在。他们的世界,有着不为人知的色彩和旋律,他们的心灵,藏着不曾被轻易触及的温柔。然而,社会常常以固有的视角去审视,以刻板的模式去定义,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道隔阂。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一本教条式的指导手册,它更像是一本温暖的邀请函,邀请每一位关心、热爱、或仅仅是好奇的读者,一同走进自闭症儿童的内心世界,用理解去触摸他们的敏感,用耐心去抚平他们的不安,用爱去点亮他们的未来。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懂得,被珍视。自闭症,不是一场疾病的判决,而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了解自闭症,不是为了“治愈”或“改变”,而是为了更好地“陪伴”和“赋能”。本书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自闭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独特优势。我们将穿越表面的刻板行为,去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将拨开迷雾,去理解他们对世界的独特感知方式;我们将搭建桥梁,去连接他们与外界的沟通之路;我们将播撒希望,去助力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本书的内容,来源于大量的临床观察、家长真实的经验分享、以及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它融合了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但更侧重于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实际应用。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获得启发,最终能够以更积极、更包容、更富有爱心的方式,与身边的自闭症儿童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连接。 第一章:看见,不只是看见——走进自闭症儿童的感知世界 自闭症儿童,他们的眼睛里可能映照着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对于外界刺激的敏感与迟钝,是他们感知世界的基石。有些人对声音、光线、触觉、嗅觉、味觉有着超乎寻常的反应,微小的变化可能引起巨大的不适,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对疼痛、冷热等感知反应微弱。这种感官处理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如何接收和理解信息。 声音的洪流与寂静的隔阂: 对声音的敏感,可能让嘈杂的环境成为一场噩梦。尖锐的噪音、突如其来的巨响,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恐慌和不知所措。而对声音的迟钝,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及时捕捉到他人的指令或情感信号。 视觉的聚焦与色彩的迷失: 有些孩子可能对特定的视觉细节有着惊人的关注力,例如反复观察物体上的纹理,或是沉迷于旋转的轮子。然而,他们可能难以理解整体场景,忽略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触觉的亲近与疏远的界限: 拥抱,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他们的身体会本能地抗拒。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渴望强烈的触觉输入,例如拥抱、挤压,以获得安全感。 嗅觉与味觉的探险: 对食物的挑剔,常常让家长头疼。这并非是任性,而是他们对食物的质地、气味、甚至外观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旦不符合,就可能引发强烈的排斥。 理解这些感官上的差异,是建立有效沟通的第一步。我们并非要去“纠正”他们的感官,而是要学会识别他们的需求,并创造一个更适合他们感官特点的环境。例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可以为他们提供降噪耳机;在视觉上,可以利用清晰、简单的图卡来传递信息。 第二章:沟通的语言——用理解搭建情感的桥梁 沟通,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沟通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语言的发展迟缓、重复性语言、难以理解抽象概念、以及非语言沟通的障碍,都可能让他们在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时遇到困难。 语言的河流,时缓时急: 有些孩子可能直到很晚才开始说话,或者只能发出简单的词语。即使能够说话,也可能使用刻板的语言模式,例如鹦鹉学舌,或者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反复讲述。 非语言的密码,难以破译: 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肢体语言,是正常人之间最基础的沟通方式。然而,自闭症儿童可能难以理解这些非语言信号,也难以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图。眼神闪躲,常常被误解为不尊重,但背后可能是对眼神交流的排斥或困扰。 抽象的迷宫,意图的解读: 理解比喻、讽刺、幽默等抽象的语言,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倾向于理解字面意思,对弦外之音常常感到困惑。 表达的困境,需求的呐喊: 当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情绪或不适时,往往会通过行为来表达。例如,哭闹、发脾气、自我伤害,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未被理解的痛苦和呼唤。 本书将聚焦于多种有效的沟通策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打破沟通的壁垒。这包括: 视觉支持系统: 利用图卡、图片、日程表等视觉工具,帮助他们理解指令、安排活动、表达需求。 替代性沟通方式: 探索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手语、以及沟通辅助设备等,为他们提供更多表达的途径。 具体化和清晰化的语言: 使用简单、直接、具体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或抽象的词语,让信息更易于理解。 耐心与重复: 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回应,并通过重复和多样的形式来巩固信息。 解读行为背后的意义: 将行为视为一种沟通,尝试去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制止。 第三章:行为的逻辑——探寻重复与刻板的内在世界 重复性动作、固执刻板的行为模式,是自闭症儿童最容易被他人察觉的特征之一。这些行为并非出于故意,而是他们应对外界、处理信息、以及寻求安全感的方式。 重复的韵律,内心的秩序: 摇晃身体、拍打双手、反复排列玩具,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可能是在帮助他们调节感官输入,或者是在构建一种可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 固执的坚持,不变的节奏: 对日程的严格遵守、对变化的极度排斥,源于他们对可预测性的强烈需求。突如其来的改变,可能让他们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安。 集中的兴趣,专注的力量: 对特定事物(如火车、恐龙、数字)的强烈兴趣,是他们独特的天赋所在。他们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和专注力。 感官的探索,身体的语言: 将物品放入口中、触摸特定质地的物品,也可能是他们探索世界、寻求感官刺激的方式。 理解这些行为的深层逻辑,能够帮助我们减少误解,并找到更积极的引导方式。 接纳与理解: 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他们适应世界的方式,而不是需要立即“纠正”的错误。 循序渐进的改变: 对于抗拒的改变,可以尝试进行小范围、逐步的引入,并给予足够的缓冲时间。 利用兴趣进行引导: 将他们集中的兴趣融入到学习和社交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提供替代性的宣泄方式: 对于需要重复动作的孩子,可以提供一些合适的替代品,例如减压玩具。 创造可预测的环境: 建立规律的作息和清晰的日程安排,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 第四章:社交的尝试——在连接中学习与成长 社交,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常常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他们可能难以理解社交规则、难以发起和维持对话、难以与他人分享兴趣、以及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 社交的“过滤器”: 他们可能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社交信息中过滤出重要的部分,例如理解他人的意图、肢体语言和情感信号。 对话的“中断”: 难以理解他人的话题,或者专注于自己的话题,导致对话频繁中断,难以形成流畅的交流。 分享的“沉默”: 难以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难以理解他人的分享,导致社交互动停滞。 情感的“隔阂”: 难以共情他人的情绪,或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导致情感上的连接困难。 本书将探讨如何帮助自闭症儿童逐步融入社交环境,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社交故事(Social Stories): 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描述特定的社交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社交规则和预期行为。 角色扮演: 通过模拟各种社交场景,让他们练习对话、互动和解决冲突。 小组活动: 在结构化的、支持性的环境中,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互动,学习分享、合作和轮流。 社交技能训练: 教授具体的社交技巧,例如如何打招呼、如何提问、如何加入游戏等。 鼓励同伴支持: 引导其他孩子理解和接纳自闭症儿童,鼓励他们成为朋友。 第五章:成长的力量——发掘内在潜能,拥抱多元人生 自闭症儿童,绝非只有挑战,他们同样拥有独特的潜能和优势。发掘这些潜能,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是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独特的视角与创造力: 他们对细节的关注、对事物的深入钻研,往往能带来独特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 惊人的记忆力与专注力: 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们可以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和专注力,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诚实与正直: 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更直接,能够展现出难能可贵的诚实和正直。 对细节的敏感: 这种敏感,可以让他们在需要细致观察和分析的工作中脱颖而出。 本书鼓励读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闭症儿童,关注他们的长处,而非仅仅局限于他们的不足。 个性化教育计划: 根据每个孩子的独特需求和优势,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和发展方案。 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风格。 技能培训与职业发展: 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建立自信与独立: 通过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全社会的接纳与包容: 呼吁社会各界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接纳和支持自闭症儿童,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结语 “童年之声”,不仅仅是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描述,更是对我们内心深处声音的回响。它呼唤我们放下成见,用爱与理解去倾听,用耐心与智慧去陪伴。每一个自闭症儿童,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阳光、雨露和精心呵护,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愿本书能成为您手中一盏温暖的灯,照亮您与自闭症儿童共同前行的道路,也愿更多的人能加入到这份充满意义的旅程中来,让每一个“童年之声”,都能被世界温柔地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