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

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国永,戴健 著
图书标签:
  • 群众体育
  • 体育发展
  • 中国体育
  • 蓝皮书
  • 年度报告
  • 体育政策
  • 健康中国
  • 全民健身
  • 社会体育
  • 体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40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16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群众体育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字数:4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各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采取案例解析的方式,对各地在开展全民健身工作中的服务创新、设施建设、健身指导、信息服务、治理创新、活动赛事等方面的特色做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更好地发挥这些做法和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它既可以拓展典型案例的推广价值,提升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也有利于创新全民健身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作者简介

刘国永,男,汉族,1964年出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群众体育部部长,中国奥委会副秘书长、群众体育部部长,亚洲及大洋洲地区大众体育协会(ASFAA)执委、司库,中国轮滑协会主席。长期从事群众体育管理和研究工作。
戴健,男,1957年9月出生,汉族,籍贯江苏武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国际体育计算机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计算机应用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信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竞技体育资源一体化开发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和省部级项目6项。其中,“长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获“十一五”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浙、沪地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获“十五”时期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新农村建设中长三角地区农村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类三等奖。
任海,男,1950年4月出生,山东省平原县人。1981年获北京体育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首席专家并兼任该所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体育社会科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研究理事会理事,国际比较体育学会执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社会学、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文化等。

目录

Ⅰ 总报告
1 总结创新,继往开来,谱写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新篇/001
  一 “十二五”时期全民健身发展基本情况/002
  二 “十二五”时期全民健身各领域特色经验和先进做法概述/003
  三 “十二五”时期全民健身发展的经验总结/006
  四 “十三五”时期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建议/011

Ⅱ 服务创新篇
2 江苏常州:医保健身一卡通构筑市民健身服务的“常州模式”/014
3 江苏:《江苏省全民健身服务指南》绘制全民健身地图/019
4 江西: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让特殊群体享受体育快乐/024
5 广西:“体医结合”全民健身进社区科技服务,实现体卫融合发展/029
6 广西来宾:“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助力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建设/038
7 广东:三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成公共体育服务新窗口/047

Ⅲ 设施建设篇
8 江苏:“10分钟体育健身圈”夯实城市社区体育基础/055
9 福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工程有效改善青少年体育基本设施/061
10 广东香洲:社区体育公园提升市民生活品质/066
11 湖北黄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引领健康生活新时尚/074
12 广东:绿道网建设拓展体育活动体系/080
13 安徽铜陵: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破解群众体育资源短缺困局/087
14 奥体中心:全民健身主题示范系列活动引领美好生活/093
15 湖北荆州:发挥场馆公益性,实现体育惠民/107
16 陕西: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工程惠及八百里秦川/112
17 李宁体育园:全民健身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探索/115
18 湖北鄂州:借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健身气功之乡/122
19 沈阳浑南:全民健身创新器材示范园,为行业树立示范标准/127

Ⅳ 体育指导篇
20 辽宁阜新: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岗,创新社区体育发展模式/135
21 上海杨浦:家庭健身指导员让科学健身服务万家/141
22 湖北公安: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全民健身注入动力/146
23 黑龙江:三级指导站网络提升全省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水平/153
24 中国登山协会:引导社会专业(经营性)登山户外俱乐部规范发展/159
25 山东日照:乡镇体育总会全覆盖,实现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基层延伸/164

Ⅴ 信息服务篇
26 山东: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全面提升群体工作水平/169
27 山西:全民健身网打造国民体质健康数字化管理系统/177
28 北京:三级合作体系激发基层体育组织活力/184
29 湖北武汉:“江城健身e家”创新城市社区科学健身服务新模式/192
30 湖北:“运动宜昌”实现人民“健身梦”/199
31 吉林长春:“互联网+全民健身”开创社区体育工作新篇章/204
32 江苏无锡:智慧健身工程构筑全民健身大服务体系/212

Ⅵ 治理创新篇
33 北京: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让体育走进千家万户/219
34 吉林长春:社区体育公益性岗位促社区体育服务管理转型升级/226
35 新疆:凝心聚力推进体育民生工程建设落地惠民/233
36 河南:全民健身评价杠杆撬动全民健身工作整体发展/240
37 山东:“千村扶贫健身工程”推进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246
38 天津:全民健身“六进”行动完善全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253
39 上海:全民健身发展指数把脉民生体育发展/260
40 宁夏:全民健身联系站点标准化建设引导民众科学化健身/266
41 广东: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273
42 湖北宜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补贴奖励机制激发赛事举办动力/281
43 浙江宁波:推进体育场馆与体育组织融合,实现多方共赢发展/287

Ⅶ 活动赛事篇
44 北京:促进健身花棍大众化发展,推进传统体育传承/293
45 山西晋中:集聚发源地优势,建设中国柔力球国际交流中心/299
46 体育报业总社:世界行走日(中国)活动成全国群众体育品牌/307
47 北京:立足群众需求,推进“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开展/313
48 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挑战日成全民健身运动典范/321
49 湖北武汉:放眼全民,立足创新,推动门球运动健康快速发展/329
50 湖北来凤:融合地区民族文化,助推摆手舞普及/335
51 湖北黄石:打造乒乓名城,推动乒乓事业广泛发展/341
52 湖北京山:发展群众网球运动,打造中国网球之乡/347
53 湖北洪湖:打造“篮球之乡”品牌,助推全民健身发展/357
54 重庆:用品牌赛事助推全民健身/363
55 北京体育大学:健康中国人运动素质公开赛促体医结合/369
56 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推动农村体育发展/379
57 江苏:“泛沿江体育带”全民健身大联动成全民健身“嘉年华”/383
58 长三角:“长三角体育圈”全民健身大联动推动区域体育联动发展/388
59 黑龙江:“舞动龙江”快乐舞步争霸赛,刮起快乐健康风/393
60 山东威海:国家铁人三项赛创造力与美的奇迹/398
61 体育与传统文化融合,打造元旦登高品牌活动/405

精彩书摘

  《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
  一是广征民意,奠定群众基础。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广泛征求周边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合理设计绿地率与活动场地率,兼顾休憩、活动功能,避免出现活动场所不足、绿地易遭人破坏的问题;另一方面,注重做好功能分区,增设了大球类项目、小球类项目、文化生活舞台、太极拳广场、儿童游乐园及健身路径等深受居民喜爱的免费文体设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如首批社区体育公园中,在不同区域共建设了6个小型标准五人足球场,铺设新型人工草坪,安装了夜间高杆灯,弥补了社区没有公共足球场的不足。二是因地制宜,深入挖掘项目特色。一方面,在细节设计中突出主题和亮点,将休闲、健身、观景、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部分社区公园都设置了廊架、景观亭、构架、避雨木亭、庭园灯等园林设施,方便居民休息、交流沟通和夜间游览;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需求、不同文化的实际,在项目设计上因地制宜,如针对沿河社区有多支舞蹈、太极拳等晨晚练队伍自发活动的实际需求,沿河社区公园增设了舞池及太极拳小广场,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三是协调共生,促进项目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处。社区体育公园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项目设计在很大限度实现便民的同时,还努力使公园与周围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和谐发展。
  ……
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搏: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 前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中,人民群众的健康与活力,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作为连接个体身心健康与国家民族意志的重要桥梁,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国民素质的提升,关乎社会活力的激发,更关乎国家软实力的彰显。2016年,一个承前启后、充满变革的年份,中国群众体育事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蓬勃的发展。 《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正是对这一时代画卷的细致描摹,是对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现状、趋势、挑战与机遇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它并非一份枯燥的数据汇编,而是一曲奏响在历史回响与时代脉搏中的交响乐,记录着亿万中国人民从运动中汲取力量,从体育中感受快乐,从参与中凝聚共识的动人篇章。 本书旨在搭建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与政策研讨平台,汇聚了来自体育学界、社会学界、经济学界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前瞻性的视角,严谨的研究方法,翔实的数据支撑,共同勾勒出2016年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全景图。它关注的不仅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与战略布局,更深入到微观层面的基层实践与个体体验,力求展现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真实面貌,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第一篇:时代背景与发展概览 2016年,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体育、休闲等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民健身条例》的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为群众体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本篇将深入剖析2016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群众体育发展的影响,回顾国家在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等方面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导向。我们将重点梳理2016年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总体成就,包括但不限于: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 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效率与可及性。 群众体育组织网络的健全与壮大: 各级体育协会、行业体育组织、基层体育健身团队的活跃度与影响力。 各类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推广: 跑步、健步走、广场舞、球类运动、棋牌运动等大众化运动项目的发展情况。 体育消费市场的活跃度与新业态: 体育旅游、健身培训、运动康复、体育用品消费等领域的增长态势。 科技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应用: 智能穿戴设备、APP运动社交平台、虚拟现实体育等新兴技术如何赋能群众健身。 此外,本篇还将对2016年中国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包括政策、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维度,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篇:重点领域深度研究 聚焦2016年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领域,本篇将展开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 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供给与利用: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实际成效: 国家投资、社会资本投入在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学校等场所建设体育设施的规模、类型与分布。 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与效益评估: 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设施的开放时长、收费标准、居民使用习惯等。 “互联网+”与体育设施管理的融合: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在线预定、共享利用等模式的探索。 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体育设施发展理念: 环保材料、节能设计在体育场馆建设中的应用。 二、群众体育组织与社会化发展: 基层体育组织的活力与功能: 村居体育健身队伍、老年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协会等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服务能力。 体育类社会组织的专业化与规范化: 体育协会如何更好地服务会员、承接赛事、推动项目发展。 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体育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与在各类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社会力量参与群众体育治理的模式探索: 如何有效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运营、赛事组织、活动策划等。 三、特色项目与新兴运动的发展: 传统体育项目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广场舞、太极拳、武术等项目的普及情况、创新形式与文化价值。 新兴运动项目的蓬勃兴起: 跑步(马拉松、越野跑)、骑行、徒步、攀岩、桨板、飞盘等运动的参与人群、消费趋势与潜在风险。 冰雪运动的推广与发展: 随着“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推进,冰雪运动在群众中的普及情况、场地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 电子竞技与传统体育的对话: 电子竞技作为一种新兴的竞技项目,在群众体育领域的影响与发展。 四、体育消费与产业联动: 体育消费的结构性分析: 体育用品、体育培训、赛事门票、体育旅游、体育场馆消费等各部分的构成与变化。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的互动关系: 体育产业如何为群众体育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反之,群众体育的发展如何带动体育产业的升级。 互联网平台在体育消费中的作用: 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内容平台如何影响体育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参与方式。 体育金融的创新发展: 体育保险、体育众筹、体育基金等为体育消费和产业发展提供的金融支持。 五、体育健康与社会福祉: 体育在促进国民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运动对慢性病预防、心理健康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的科学证据与实践案例。 特殊人群的体育健身: 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职业人群等群体的体育健身需求与服务供给。 体育与养老、教育、文化等产业的融合: 体育+养老、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等跨界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在社会公平与包容方面的贡献: 通过体育运动,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提升社会凝聚力。 第三篇: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同样敏锐地捕捉到2016年中国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体育健身设施、服务供给、活动开展水平的差距。 不同社会群体在参与体育健身方面的机会不均等。 场地设施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部分地区体育设施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或者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现有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体育组织体系的完善与活力激发: 部分基层体育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 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体育健身的科学性与安全性问题: 部分群众健身缺乏科学指导,存在运动损伤风险。 体育活动的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体育消费的结构性升级与理性引导: 体育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培养。 防止体育消费领域的乱象和不规范行为。 政策协同与体制机制创新: 体育部门与其他部门在推动全民健身方面的协同不足。 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滞后。 针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深化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完善顶层设计: 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优化体育发展布局。 补齐短板,优化供给,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支持力度,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激发社会活力,健全组织体系: 培育和发展多样化的体育社会组织,发挥其在组织活动、提供服务、推动项目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科学指导: 加大科学健身知识普及力度,加强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健身指导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促进体育消费,拓展发展空间: 鼓励体育消费模式创新,规范体育市场秩序,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强化科技赋能,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拥抱新技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提升体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发展智慧体育。 加强部门协同,完善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面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形成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结语 《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犹如一面透视镜,折射出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时代脉搏,更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它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发展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探索。阅读本书,您将深入了解中国群众体育事业在2016年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书旨在激发更多人关注、参与并推动中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共同绘制一幅更加健康、更加活力、更加美好的中国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国家在群众体育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挑战也依然严峻。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群众体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它让我看到了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的积极投入、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这些都是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书中对城乡差距、区域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的深入剖析,也让我看到了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短板。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体育设施的匮乏、专业指导的缺失,仍然制约着当地群众体育的发展。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群众体育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努力。它不仅仅是一份总结,更是一份对未来的展望,提醒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问题,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让体育真正惠及到每一个人,成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常年活跃在基层体育组织、亲身参与过无数群众体育活动的人,我一直以来都感到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能够有一个系统性的、权威性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国家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方向。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这本《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时,一种久违的兴奋感油然而生。这本书从我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中,提炼出了宏大的叙事,用详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全景图。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统计数字的堆砌,而是深入剖析了政策的导向、资源的分配、社会资本的介入、科技手段的应用等多个维度,让我看到了群众体育发展背后复杂的推手和深刻的逻辑。每一次翻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与我自身经历产生共鸣的点,有时是某种政策的出台,解释了我过去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有时是对某种新兴运动模式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它不仅仅是一本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过去走过的路,也为我们指明了前方可能的光亮。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中国体育发展、特别是群众体育领域的人们,它会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启发和思考。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一直保持关注的评论员。在阅读了这本《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群众体育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活动,而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战略性议题。书中对于群众体育发展对社会稳定、文化传承、以及国家形象提升的积极作用的论述,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体育强国”战略下,群众体育扮演的基石性角色的解读。它让我看到了国家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方面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这本书以一种宏大的视角,揭示了群众体育在中国社会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潜力。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将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

评分

我是一位在高校从事体育教育研究的教师,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学术兴趣。当我看到这本《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时,我立刻被它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所吸引。书中对于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演进、政策演变、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现状的分析,都非常到位。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体育社会化、体育市场化以及体育产业发展的章节,这些都是当前体育研究的前沿领域。书中提出的关于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如何提升体育组织的管理能力、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推动体育普及等观点,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本书为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让我对中国群众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将其视为一份极具价值的学术文献,并将推荐给我的学生们共同学习和探讨。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基层社区工作的体育组织者,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老百姓。长久以来,我总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一件琐碎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久旱逢甘霖。它用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梳理了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我们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并且提供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发展建议。书中对于体育设施的规划、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及体育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探讨,这与我日常的工作息息相关。我从中找到了许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看到了我们所做的努力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让我不再感到孤单,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以及我们作为基层工作者在这个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它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群众体育事业的决心,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我是一名曾经参加过多次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亲身经历了无数体育爱好者们的热情和投入。这本《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勾起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书中关于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社群构建以及健康效益的描写,都让我感同身受。我看到了无数普通人在体育中找到了快乐、友谊和健康,也看到了体育如何成为连接人与人、连接社会的重要纽带。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自己作为志愿者的经历,也更加坚信群众体育在中国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份发展报告,更是一部关于热爱、关于坚持、关于共享的温馨故事集。它让我看到了体育的温度,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在体育驱动下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评分

这本《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对体育新闻和赛事报道有所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之前对群众体育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全民健身”的口号上,对背后的运作机制和发展战略缺乏系统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中国群众体育的整体面貌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入的了解。我惊讶于书中对于各种体育项目参与度的详细统计,也对不同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有了直观的认识。书中关于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体育消费的 trends、以及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的阐述,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如何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强健自己的体魄,并从中获得快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观的政策导向与微观的个体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分析,又不乏生动鲜活的案例描述,让我对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健身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对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体育锻炼感到好奇。这本《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给我提供了非常实用的信息。书中关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育活动推荐,以及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都非常有参考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碎片化时间”运动模式的探讨,这对于像我这样生活节奏快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此外,书中对体育消费趋势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未来体育服务和产品的发展方向,这有助于我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体育消费。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体育发展问题进行了清晰的解读,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知识和启发。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享受体育、融入体育的指南,让我对自己的健康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在体育院校深造多年的学生,我对体育的科学性、系统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当我拿到这本《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时,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调研基础所吸引。这本书并非流于表面的观点陈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将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呈现。其中对于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不同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特定人群(如老年人、青少年)的体育参与特征的分析,都极具学术价值。书中提出的许多理论模型和发展策略,都基于对大量数据的深入挖掘和逻辑推理,这对于我们这些未来可能从事体育研究或管理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体育+”融合发展的探讨,比如体育与旅游、健康、教育等产业的结合,这正是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群众体育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不仅是信息量的集合,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群众体育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充满憧憬,也对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感到迷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接触到了这本《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6)/群众体育蓝皮书》,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体育充满热情,但总是觉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不知道能做些什么。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它详细地介绍了当前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各个层面,从国家政策的制定到基层活动的开展,从体育设施的建设到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无不涵盖其中。我看到了无数基层体育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也看到了科技在群众体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微小的个体,也能通过参与和贡献,推动整个社会体育事业的进步。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群众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激发了我投身于这个领域的决心。我深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我能够在这个充满活力的行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中国的群众体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一种行动的号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