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降生,让新手父母开始面对很多个一次,怎样给宝宝喂奶?宝宝哭是饿了还是不舒服?新妈妈为什么恶露不尽?怎样预防乳腺炎的发生?本书就是新手父母的帮手,帮助大家解决坐月子以及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让新妈妈轻松坐个好月子。
王玉萍,中日友好医院产科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擅长产前诊断、孕期及产后保健、妊娠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深受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好评。
上篇 | 妈妈篇
01 新妈妈产后护理技巧 … 002
新生儿的正确抱姿 / 002
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 / 003
产后早开奶 / 005
预防乳头皲裂 / 006
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的原因 / 007
如何促进乳汁分泌 / 008
母乳是否充足的判断方法 / 010
产后乳汁不足怎么办 / 011
哪些宝宝需要混合喂养 / 013
哪些宝宝需要人工喂养 / 014
乳房胀痛、乳头疼痛的护理方法 / 015
感冒了还能喂奶吗 / 017
生病了怎么给宝宝喂奶 / 018
夜间哺乳的技巧 / 019
哺乳期用药原则 / 020
产后伸腕肌腱炎和腕管综合征 / 021
春天坐月子需要注意什么 / 022
夏天坐月子需要注意什么 / 023
秋天坐月子需要注意什么 / 025
冬天坐月子需要注意什么 / 027
02 顺产产妇护理要点 … 030
自然分娩产后24小时活动原则 / 030
顺产产妇会阴侧切后伤口的护理 / 031
应促进子宫尽快恢复 / 033
自然分娩妈妈的复原操 / 034
自然分娩后的心理恢复 / 038
预防产后足跟痛 / 039
03 剖宫产产妇护理要点 … 040
重视伤口的护理 / 040
剖宫产后24小时活动原则 / 042
剖宫产后的复原操 / 043
剖宫产后的心理恢复 / 044
剖宫产妈妈的哺乳注意事项 / 045
产后失眠怎么办 / 046
产后不可盲目瘦身 / 047
如何预防产后皮肤松弛 / 050
04 新妈妈产后饮食调养方案 … 052
产后第1餐要吃对 / 052
产后2~3天怎么吃 / 053
产后第1周以开胃为主 / 055
产后第2周以补血为主 / 055
产后第3~4周开始催奶 / 056
产后饮食应均衡 / 058
月子期间的饮食宜稀、软、精、杂 / 059
产后宜多喝牛奶 / 060
产后应多吃哪些水果、蔬菜 / 061
新妈妈可以服用保健品吗 / 063
产后不宜长时间喝红糖水 / 064
产后应少吃味精 / 064
产后远离生冷寒凉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 065
产后大补有害无益 / 066
产后如何排出体内多余水分 / 066
阴虚火旺类产妇如何饮食 / 067
阳气虚弱类产妇如何饮食 / 069
新妈妈坐月子期间的饮水原则 / 070
01 新妈妈产后护理技巧
新生儿的正确抱姿
刚刚出生的宝宝身体小而柔软,这让很多刚刚为人父母的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去抱宝宝,生怕弄伤了宝宝。其实,只要掌握一些要点,是不会对宝宝造成任何伤害的。
1.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宝宝的背、颈、头,右手托住宝宝的背部和臀部下面,完全支撑着宝宝的下半身。这一方法较多用于把宝宝从床上抱起和放下。
2. 腕抱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抱姿。将宝宝的头放在左臂弯里,肘部护着宝宝的头,左腕和左手护背和腰部,右小臂从宝宝身上伸过护着宝宝的腿部,右手托着宝宝的屁股和腰部。这一方法是比较常用的姿势。
3. 伏肩法
让宝宝紧靠大人的上胸部,同时让宝宝的头伏在大人的肩上,并且需要用手扶托着宝宝的后脑勺。
掌握了这三种最基本的抱法,家长还要注意,在抱起和放下宝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宝宝的头部托住。另外,新生儿不宜频频抱起,如果需要抱起,应以平抱为主,可采用角度较小的斜抱。对于爱吐奶的宝宝则应采取斜抱,这样可以防止吐奶或减轻吐奶的程度。
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
新妈妈掌握了正确的哺乳姿势,会感觉舒适,乳汁流淌才会顺利;宝宝掌握正确的含接技巧,吃得不费劲,才会更爱吮吸母乳。这些都是成功实现母乳喂养的关键。
1.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
无论把宝宝抱在哪一边,宝宝的身体与妈妈的身体应相贴,头与双肩朝向乳房,嘴处于乳头相同水平位置;还必须保持宝宝头和颈略微伸展,以免乳房压迫鼻部而影响呼吸,但也要防止头部与颈部过度伸展造成吞咽困难。哺乳时妈妈手的姿势也很重要,妈妈一手怀抱宝宝,一手握住乳房,拇指在上方,另外四根手指头捧住下方,形成一个“C” 字。注意手指头要离开乳晕一段距离。
2.妈妈感觉舒服的哺乳姿势
妈妈可以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脚下放一个小凳子,抬高膝盖。准备3个枕头,后背垫一个,膝盖上放一个,抱宝宝的手臂下再垫一个,这样,妈妈抱宝宝哺乳就不会弄得腰酸背痛,手酸脚麻。另外,现在市面上有售授乳枕也非常好用。
3.让宝宝吃奶不费力的姿势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超级加分,这一点在很多育儿书里常常被忽略。它采用了大量的图文结合的方式,色彩搭配柔和而不失重点,关键信息点都会用醒目的方框或者图标标出来,非常适合我这种需要随时停下来操作的妈妈。我最爱它里面的“Q&A”环节,简直就是我心里的“疑问收集箱”。我平时和家人交流时,总有些问题不好意思问,或者觉得太“傻”问不出口,比如“恶露到底要持续多久才算正常?”“我侧切的伤口总是有拉扯感怎么办?”等等,这本书里都一一列举并给出了权威的解答。它特别强调了“个体化差异”,没有强迫读者一定要遵循某一种标准,而是鼓励我们根据自己的身体反馈来调整。这种尊重个体、细致入微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这本书不是一本教条式的参考书,更像是一个耐心倾听和指导的伙伴。我甚至已经把书里一些关键的流程图复印出来贴在了床头,方便随时查阅。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育儿知识非常挑剔的人,总觉得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秘籍”都是道听途说。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彻底放下了戒心。它不仅仅停留在教你怎么“躺着不动”的表面功夫,而是深入到了产后身体恢复的科学原理。我最欣赏的是它对饮食调理的划分,完全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多喝汤水”的口号,而是根据产后不同阶段(比如恶露期、修复期、滋养期)推荐不同的食谱和食材,甚至连食材的烹饪方法都有详细说明,保证营养吸收最大化。我按照书里的食谱做了几次,不仅我自己感觉体力恢复得快了不少,连我爱人都能看得出我气色好了很多。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探讨了一些关于“月子病”的预防,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如何正确使用暖水袋,如何避免关节受凉等,这些都是我之前完全没意识到需要注意的细节。这本书的专业度是毋庸置疑的,读完后感觉自己对产后恢复有了系统而科学的认知框架。
评分我是一个职场女性,产后希望尽快恢复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角色中,所以对于“高效恢复”的需求特别高。这本书里有一部分内容是专门针对职场妈妈的,这在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它没有过度美化“辞职带娃”的选项,而是非常实际地提出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高质量的自我修复和育儿。比如,它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高效利用碎片时间的运动建议,这些运动强度适中,可以在房间里独自完成,完美避开了我“没时间去健身房”的窘境。此外,关于请月嫂或者请家人帮忙的沟通技巧,书里也有独到的见解,教我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避免人际冲突。整本书的节奏感很强,既有慢节奏的调养建议,也有快速上手的实用技巧,真正实现了“快慢结合”,非常符合现代都市女性的生活节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产后恢复者”,而是能主动管理自己身体和精力的“管理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妈妈量身定做的,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买的,她当时说这本书让她“少走了很多弯路”,我当时还有点将信将疑。收到书后,我立刻被它那种温暖而又专业的态度所吸引。它没有那些冷冰冰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一种特别接地气的方式,把坐月子期间所有我担心的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比如,我最头疼的喂养问题,书里有一整章专门讲了如何判断宝宝是不是吃饱了,还特别提到了那种“黄金一小时”的亲喂技巧,真的是太实用了。而且,它关于情绪调整的部分也写得非常到位,我生完孩子后总是莫名其妙地想哭,看了书里“科学看待产后情绪波动”那几页,心里瞬间踏实多了,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都会穿插一些她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的小故事或者小贴士,这些细节让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月嫂”在我身边的实时指导,让我对即将到来的月子生活充满了信心,不再是手忙脚乱的焦虑状态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它超越了“月子”本身,延伸到了产后乃至未来育儿的心态建设。很多书只关注了产后四十二天,但这本书的视野更长远。它详细分析了母乳喂养与未来宝宝免疫力、亲子关系建立的深层联系,让我对喂养这件事有了更宏大的视角,不再只盯着“奶量够不够”这个数字。同时,书中关于夫妻双方如何共同面对育儿挑战的讨论也十分深刻。它没有将育儿的责任完全压在母亲一人身上,而是倡导一种平等的、互相支持的家庭模式。这种超前的育儿观,让我和先生在产前就有了很多高质量的对话,让我们对未来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与其说这是一本教人“坐月子”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科学为人母”和“建立健康家庭模式”的入门手册,对我的影响是深远而积极的,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