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实用性强。本书从企业各级管理者的角度,抓住了绩效考核的六个重要方面,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考核目标、考核工具、考核方法、考核制度等,立足企业绩效考核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读者对书中提供的考核工具可简单修改、拿来即用。
2、定位精准。本书提供的企业绩效考核方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事考核工具大全,从管理者的工作实践出发,更适合非HR人士的管理者阅读使用。
内容简介
考核是管理的晴雨表,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业绩提升的助推器。科学的考核办法、专业及量化的工作标准、恰当的考核工具及制度,是保障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本书详细介绍了绩效考核与量化管理的思路、方法、模型、流程和工具,结合典型案例,对企业考核各环节,包括岗位职责制定、工作标准设计、考核目标设定、考核工具运用、量化考核施行及考核制度完善等,进行了全面讲解,实用有效,简单易学,助力企业破解令人头疼的绩效考核难题。本书适合企业各级管理者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赵晶,资深管理咨询导师,管理考核专家,美国国际训练协会(AITA)认证的国际职业培训师,国际管理咨询协会理事会(ICMCI)认证的国际注册咨询师,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认证的高级管理咨询顾问,浙江省经信委特聘创业导师,中华讲师网、网易云课堂“营销十大风云讲师”“中华百强讲师”,曾多次代表中国咨询师赴国外参加国际注册咨询师(CMC)交流大会。
课程体系包括:总裁经营特训营、领导力与执行力、考核与绩效、企业管理研修班、干部成长特训营、营销精锐训练营、团队凝聚力训练等。咨询体系包括:综合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培训体系建设等。部分辅导过的企业有:中国电信、工商银行、新明珠集团、富宝集团、海韵集团、欧雅集团、方太集团、松下电器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检查出效益,考核出结果
第一章 抓考核要结果,让管理简单有效
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严谨的流程,衡量与评定员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的能力与效果的管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发掘和有效利用员工能力,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考核让管理更加简单有效,为企业创造一个又一个好的结果,使企业得以传承,基业长青。
1.1工作无考核,管理低效率
1.2考核的“三要”与“三不要”原则
1.3考核检验管理执行力
1.4把考核变成利器
1.5向考核要结果
第二章 制定岗位职责,让考核有据可循
企业常常会遭遇这样的管理问题:各种考核办法用尽,却不能解决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及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很有可能是岗位职责不明确导致考核难以奏效。因为员工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不清楚,目标优先级模糊,自然表现出一副无所事事的状态。因此,企业必须制定岗位职责,让每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能认清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让考核有据可循。
2.1因人设岗与因岗设人
2.2岗位设计的“四讲”法则
2.3影响岗位设计的因素
2.4岗位分析,明确工作职责
2.5职责制定,编制岗位说明书
2.6职位评估,美世法与海氏法
第三章 设计工作标准,让考核不再凭经验靠感觉
企业再造大师迈克尔?哈默发现:企业中有25%的员工正在以低效的标准和方法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定好工作标准。标准涉及操作、监督、核验等内容规范,管理就是把控好各个环节,确保流程畅通无阻。定好工作标准,让考核不再像“盲人摸象”般凭经验靠感觉,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3.1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
3.2制定标准,考核不再是空谈
3.3沟通标准,改进考核的方向盘
3.4修正标准,考核也要与时俱进
3.5落实标准,防止标准执行“两张皮”
3.6监督标准执行,执行坚决要到位
第四章 设定考核目标,让绩效导向结果
考核目标的设定是指导下属开展工作的基础,目标设定的合理可行会指引考核往一个良性方向发展,会为绩效考核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目标,绩效考核才会有方向,才会有好的结果。
4.1“圈”定目标,“圈”出绩效
4.2把使命和任务转化为目标
4.3目标设定,SMART原则的应用实践
4.4目标沟通,疏清绩效阻力
4.5目标分解,变压力为动力
4.6目标实施,变现“纸上蓝图”
第五章 用好考核工具,让目标在执行中不走样
作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式,考核是企业实现业绩增长的推动力,已日渐成为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日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而考核工具选用得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绩效考核的最终效果。
5.1KPI关键指标,衡量考核成效
5.2BSC平衡计分卡,多维度管理
5.3MBO目标管理,成就自我控制
5.4PIV全面考核,四个方位评估
5.5OKR统御目标,实现“上下同欲”
第六章 量化考核办法,让管理不再棘手
为什么很多公司抓考核抓了很多年,考核所起的作用还是微乎其微,就像没有考核一样?为什么考核流于形式?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考核缺乏量化指标,导致考核结果趋同化,不能反映出各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因此,要想让考核真正发挥实效,就离不开量化考核办法。
6.1指标不量化,管理无效果
6.2量化考核五原则
6.3数字量化法,明确考核数量
6.4行动量化法,行为必须遵循规范
6.5时间量化法,限定时间不突破
第七章 完善考核制度,让管理不再流于形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企业而言,规矩就是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大家行为的规则、条文,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完善的考核制度是维护公平、公正的考核环境,保证考核有序进行、发挥实效的强有力武器。
7.1考核制度“坐镇”,考核更轻松
7.2把握考核制度建设的原则
7.3制度文化,凸显人性化考核
7.4没有流程,考核一切归零
7.5设计工作流程,让考核有章可循
前言/序言
很多管理者在给下属布置任务时,往往会说“我希望你如何如何”。但实际上,下属常常不能做到管理者所希望的。还有管理者会对下属说:“这个问题我之前跟你说过多次,怎么还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因为管理者在下属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没有去追踪进度,没有去检查执行效果。
不知你是否遇见过这种情况:当大家听说有领导要来检查工作,就会打起十二分精神,精心准备领导可能会检查的工作内容,生怕被领导发现问题而挨批。这时候大家的工作态度非常认真,工作效率非常高。但只要检查一过,大家又会恢复到往日的慵懒和随意状态,其工作效率和执行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检查与不检查造成员工执行力的差别。
前IBM公司总裁路易斯?郭士纳曾说过:“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监督和检查的。”这句话道出了管理的精髓。对于管理者来说,如果你想强调什么,那么你就去检查什么。如果你不检查,就等于不重视。没有人会在意一项管理者不去强调和检查的工作,既然如此,谁还会花费精力去认真执行呢?
那么,是不是有了检查就够了,员工的执行力就会提高呢?当然不是,检查虽然重要,但却不能没有考核。检查与考核是管理中的“孪生兄弟”。检查是考核的基础,能为考核提供信息和数据,为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提供事实依据;考核是检查的深化,可以强化检查的威慑力,让员工执行到位。
在任何一家企业里,如果管理者只去检查而不去考核员工,那么检查就会缺乏威慑力;如果只考核员工但不重视日常检查,考核将会失去依据,难以反映员工的实际表现和绩效实情。因此,检查与考核二者缺一不可,强有力的检查与考核才是从根本上提升员工执行力的利器。当管理者积极检查、认真考核时,员工才会出效率,企业才会出效益。
有些管理者很纳闷:为什么我也经常检查工作,也重视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但员工的执行力还是提不起来,企业效益还是不见好转?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复杂的。从检查与考核的角度来说,很可能是因为管理者还没有真正做好检查与考核的细节工作。
试想一下,很多企业在检查工作时,经常是突击性检查的多,日常性检查的少;表面上严格的多,具体过硬的少。于是,检查便成为一项表面化的工作。员工不惧怕上级检查,检查也就失去了监督和约束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考核指标、考核流程、考核方法设计的不同,考核出来的成绩也是大相径庭。这样一来,考核不知不觉就沦为一种形式化的工作,无法对员工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由此可见,既然要检查,就要将检查当成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同时配合突击检查,随时发现员工执行中的真实问题;既然要考核,就要将考核当成一项严肃性、规范性的工作,让考核如实反映情况,再配合针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各类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那么检查与考核的作用就会得到充分体现。做考核也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效了。
洞察人心:驱动组织高效运转的艺术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成功的企业不再仅仅依赖于精良的产品或精准的市场定位,而更在于其内部的组织活力与员工效能。无数管理者在寻求提升团队效率、激发个体潜能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却往往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管理理论和技巧之中。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速成秘籍”,也非鼓吹某种单一的管理工具或方法。相反,它致力于深入挖掘管理的核心——理解人、激发人、成就人,从而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转。 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管理就是下达命令、监督执行,或是通过绩效指标来量化一切。然而,人的行为是复杂而多维度的,受到动机、情绪、价值观、人际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忽视了这些内在驱动力,任何外部的考核或激励都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归管理的本质,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去洞察人性的深层需求与动机,理解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真正能够驱动团队高效协作、个体持续成长的管理体系。 第一部分:理解你的团队——看见每个“人”的价值 “看见”是管理的首要步骤,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员工的职位、业绩,却很少真正看见他们背后鲜活的个体——他们的优势、劣势、兴趣、恐惧、渴望,以及他们对工作的期望。 人性的多棱镜: 我们将从认知心理学出发,解析个体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做出决策。理解“确认偏差”、“锚定效应”等认知陷阱,帮助管理者识别并避免基于刻板印象或片面信息的判断。探讨“期望效应”在团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沟通与反馈,塑造团队的正面预期。 动机的底层逻辑: 摆脱“金钱万能论”,深入剖析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差异及其相互作用。我们将探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经典理论,并结合现代研究,阐释成就感、归属感、自主性、成长性等内在动机对员工敬业度和创造力的深远影响。如何通过工作设计、授权赋能,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和价值,而非仅仅是为了薪水而“打工”。 情绪的共振与共鸣: 情绪是团队氛围的晴雨表,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本书将引导管理者理解情绪的来源,学习情绪管理和识别的技巧,特别是如何识别团队中潜在的负面情绪,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疏导。探讨“情感智能”(EQ)在领导力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同理心、积极倾听,建立起团队成员之间以及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信任和理解的桥梁。 个性与风格的差异化管理: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管理不应是“一刀切”。我们将介绍不同的人格特质理论(如MBTI、DISC等),帮助管理者识别团队成员的性格特点和沟通风格,并据此调整管理方式。强调“个性化管理”的重要性,即理解并尊重个体差异,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发展,而不是试图将所有人“标准化”。 第二部分:激活潜能——激发内在驱动力 仅仅理解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份理解转化为行动,去激活团队成员的潜能,让他们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平。 目标设定的艺术: 目标是方向,但如何设定才能真正激发行动?本书将探讨SMART原则之外,更具启发性的目标设定方法。例如,如何通过“愿景驱动”来激发团队对共同目标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如何引导员工参与目标设定,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以及如何将宏大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小步骤,提供清晰的行动路径和即时反馈。 赋能与授权的智慧: 很多管理者害怕授权,担心失控或犯错。本书将从“信任”出发,探讨如何逐步放权,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空间。讲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授权,明确责任边界,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理解授权并非“甩手掌柜”,而是通过赋能,让员工在承担责任中学习成长,提升能力。 成长的沃土: 员工的成长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石。本书将探讨如何为员工创造一个持续学习和发展的环境。从“导师制”和“教练式领导”的实践,到如何通过挑战性任务、轮岗学习、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员工提升专业能力和软技能。强调“反馈文化”的建立,让建设性的反馈成为员工成长的催化剂,而非批评的工具。 创造力与创新的土壤: 创新是组织保持竞争力的源泉。本书将揭示如何通过营造安全、包容、鼓励试错的团队氛围,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探讨如何设计流程,鼓励跨部门协作,汇聚不同观点,让“头脑风暴”不仅仅是形式,而是真正产生有价值的想法。理解“创新不只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全体员工都可以参与的活动。 第三部分:高效协作——构建协同共赢的组织 当个体潜能被激发,团队协作就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高效的协作并非偶然,而是需要精心的设计和持续的优化。 沟通的层次与深度: 沟通是协作的生命线。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层级的沟通方式——信息传递、意见交换、情感交流,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建立开放、透明、坦诚的沟通渠道。强调“积极倾听”和“同理心”在化解冲突、增进理解中的作用。分享如何通过有效的会议管理、非暴力沟通等技巧,提升团队沟通效率。 冲突管理的艺术: 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和激化。本书将引导管理者将冲突视为改进和成长的机会。讲解识别冲突根源、采用建设性冲突解决策略(如合作、妥协),以及如何在冲突中保护团队关系,促进成员间的理解与尊重。 团队凝聚力与归属感: 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能够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共同的愿景、明确的团队目标、公平的评价机制、以及有意义的团队活动,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理解“团队精神”并非强制灌输,而是通过共同经历、共同挑战、共同庆祝来自然形成。 信任与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是高效协作的基石。当成员感到安全,他们才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承担风险,并从错误中学习。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管理者自身的行为示范,建立信任,鼓励坦诚,减少指责,从而为团队创造一个充满心理安全感的环境。 第四部分:持续优化——在实践中精进管理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终点”。本书将引导管理者关注过程,持续反思,不断优化。 数据洞察而非数据驱动: 数据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洞察,但不能成为管理的唯一依据。本书将引导管理者如何正确解读数据,将其与人的行为、情绪、环境等因素相结合,做出更全面、更人性化的决策。强调“数据背后的故事”,而非仅仅关注数字本身。 持续反馈与迭代: 建立有效的反馈循环,能够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向。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定期的一对一沟通、团队复盘、匿名调查等方式,收集反馈,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改进措施。理解“反馈是礼物”,并学会如何给予和接收反馈。 领导者的自我成长: 管理者自身的成长和学习,是带动团队进步的关键。本书将鼓励管理者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并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强调“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和带动团队。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因为每个组织、每个团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它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框架、一套观察视角、以及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原则和方法,旨在帮助管理者真正理解人、尊重人、激发人,从而构建出充满活力、高效协作、持续成长的组织。管理,最终是关于人的艺术,是关于如何在一个集体中,让每个个体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并为共同的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