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初版于1990年,至今已数次重印发行。十多年来,我国博物馆已从不足一千所,发展到二千多所,博物馆学研究已发表了几百万字论述。博物馆学的国际交流日渐活跃,引进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和信息。我国博物馆学教育也发展很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十余所高等学校成立了文博学院或博物馆学专业,博物馆学已列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正规学科。随着电脑技术应用的日渐普遍,一些博物馆已自行开发计算机文物管理系统。
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十年前编著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已难以适应今天的需求。为此,我们征求了博物馆实际工作者和专家的意见,访问了高等学校从事博物馆学教学工作的教授,考虑了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博物馆纷纷筹集资金寻求自我发展的现状,也估量了进入21世纪后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和信息化的前景,这一切都使我们深感枝枝节节的修补已不能适应今后博物馆干部培训和高等学校博物馆学教学、参考的需要。因此,我们对原书进行了大量新内容的增补和多处改写、删节。这样修改后,全书体系结构和章节内容改动很大,虽日修订,实同新编。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体系结构和内容新增、修改的之处主要如下:
一、全书体系结构的更新和扩展
由原书的十二章增补扩展为一、二、三、四编共二十四章:
第1编 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博物馆历史,共分六章。
第2编 博物馆专业工作,共分九章。
第3编 博物馆管理,共分四章。
第4编 博物馆信息化,共分五章。
二、各编内容新增和改写的主要部分
1.关于博物馆学基本理论:主要增加“21世纪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的发展趋向”一节,介绍了三点:
(一)“以人为本”为宗旨,“人与物相结合”,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重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二)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与信息博物馆学的形成问世。
(三)生态博物馆和新博物馆学运动在探索中前进。
2.关于博物馆的历史演进:我国近代博物馆起步较晚,但历史渊源很早。根据《史记》记载和曲阜孔庙的遗迹,孔子去世后第二年(前478年)以孔子故居建立的孔子庙堂是至今尚存的中国*早的纪念类博物馆,也是世界*早的博物馆之一。
3.关于博物馆专业工作
(一)关于藏品:
(1)介绍了国际博物馆学界关于藏品研究的新见解和新趋向。
(2)增加藏品计算机管理一章。
(二)关于陈列:
(1)对于组织陈列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力求体现我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增强精品意识,努力创作陈列精品。
(2)增加了动态陈列和高新科技运用一章。
作者简介
王宏钧,1926年生,安徽泾县人,清华大学政治系毕业。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成员、中国明史学会顾问。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党委书记,中国博物馆学会代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博物馆学分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清史》(上)副主编,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明史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专业、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委员。主要论著:《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11至19世纪中叶的中国与世界》、《秋海棠叶集》、《准噶尔历史与文物》(合著)、《图说中华五千年》(合著)。
目录
序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前言
第一编 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博物馆历史
第一章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第三节 .21世纪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趋向
第二章 博物馆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欧美等地的博物馆学
第二节 当代中国博物馆学
第三章 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博物馆功能与类型
第一节 博物馆的定义
第二节 博物馆的功能
第三节 博物馆的类型
第五章 博物馆历史
第一节 世界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城缪斯神庙和山东曲阜孔子庙堂
第二节 近代博物馆在欧洲产生和在世界各地发展
第三节 近代中国的博物馆
第四节 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的博物馆
第五节 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博物馆
第六章 当代博物馆
第一节 当代中国博物馆
第二节 当代世界博物馆
第二编 博物馆专业工作
第七章 藏品征集、鉴定和管理
第一节 藏品
第二节 藏品征集
第三节 藏品鉴定、定名和定级
第四节 藏品登记、编目和管理
第八章 藏品计算机管理
第一节 藏品保管工作计算机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保管工作计算机系统开发原则
第三节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规范化
……
第三编 博物馆管理
第四编 博物馆信息化
附录一 博物馆法规
附录二 学习参考书目
附录三 中国博物馆事略(1868-1999年)
后记
修订本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
但是,收藏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如果用于财富的储存,用于炫耀富贵,或作为商品交换而不是用于教育、研究的目的,并不能由此萌生最初的博物馆。
世界最早的博物馆,目前西方公认是始建于公元前290年左右的亚历山大博物馆。早在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的许多珍贵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传播知识。亚历山大逝世以后,他的部将托勒密·索托在埃及、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建立新的王朝,继续传播和发展希腊文化。公元前290年左右,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创建了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所,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缪斯(Muses)是古希腊传说中主管文化艺术的九位女神。西方博物馆一词“MUSEUM”即起源于缪斯神庙。因此托勒密王朝的这座缪斯神庙后来也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设有专门的大厅、研究室,陈列有关天文学、医学和文化艺术的藏品。各地的学者、作家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大批来自各地的青年跟随他们学习。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是世界当时最大的科学和艺术中心。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物理学家阿基米德都曾在这里进行研究和工作。这个博物馆存在了几个世纪,后来毁于战火中。
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希腊。罗马人接受了希腊的文化成果,也注意搜求文化艺术作品,把数以千计的铜像、大理石雕像,运回罗马城,建造寺院,陈设其中。罗马贵族豪富的别墅也摆设起宝石、战利品、艺术珍品。正如有人所说:“尽管当时罗马没有博物馆,然而,整个罗马城就是一座博物馆。”在罗马有著名的万神庙,也称潘提翁神庙,是西方最早的人物纪念馆。至今欧洲仍以“潘提翁”泛指人物纪念馆。
欧洲进入中世纪以后,处在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时代。僧侣垄断了文化和教育,科学成了神学的附庸。教堂、修道院和教会学校是收藏古物和宗教文物的主要场所。宫廷、贵族府邸、领主庄园是世俗文物的聚集之处。基督教文物最大的收藏地是教皇所在的梵蒂冈。在那里收藏着最重要的基督教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和历代教徒供奉的珍贵礼品。此外,意大利的圣·马可教堂、德国的哈雷修道院,瑞士的圣·莫里斯教堂等都是著名的宗教文物收藏地。利用教会文物收藏宣传宗教的教义,扩大宗教的影响。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才发生新的变化。
中国古代没有博物馆这一概念。但是,保存和研究文化遗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商代起,王室和贵族已重视文物的搜集和保存。殷商的文物多集中于宗庙。周代文物珍品收藏之处,名日“天府”、“玉府”,并有专职官员负责管理。汉朝的珍贵文物、图书收藏在有名的“天禄”、“石渠”、“兰台”。以后,历朝宫廷都有文物的正式集藏之所。宋朝崇尚古物之风更盛,宣和年间,皇室收藏的古物多达万余件,此外,官僚、士大夫中也涌现出一大批名重一时的收藏家,他们不单是摩玩遣兴,而且鉴定、研究、编纂文物图录。但是,这些著名的历代收藏并没有导致博物馆的出现。如果考察我国博物馆现象的历史渊源,则应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孔子庙堂。
……
前言/序言
本书初版于1990年,至今已数次重印发行。十多年来,我国博物馆已从不足一千所,发展到二千多所,博物馆学研究已发表了几百万字论述。博物馆学的国际交流日渐活跃,引进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和信息。我国博物馆学教育也发展很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十余所高等学校成立了文博学院或博物馆学专业,博物馆学已列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正规学科。随着电脑技术应用的日渐普遍,一些博物馆已自行开发计算机文物管理系统。
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十年前编著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已难以适应今天的需求。为此,我们征求了博物馆实际工作者和专家的意见,访问了高等学校从事博物馆学教学工作的教授,考虑了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博物馆纷纷筹集资金寻求自我发展的现状,也估量了进入21世纪后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和信息化的前景,这一切都使我们深感枝枝节节的修补已不能适应今后博物馆干部培训和高等学校博物馆学教学、参考的需要。因此,我们对原书进行了大量新内容的增补和多处改写、删节。这样修改后,全书体系结构和章节内容改动很大,虽日修订,实同新编。
新版《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体系结构和内容新增、修改的之处主要如下:
一、全书体系结构的更新和扩展
由原书的十二章增补扩展为一、二、三、四编共二十四章:
第一编 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博物馆历史,共分六章。
第二编 博物馆专业工作,共分九章。
第三编 博物馆管理,共分四章。
第四编 博物馆信息化,共分五章。
二、各编内容新增和改写的主要部分
1.关于博物馆学基本理论:主要增加“21世纪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的发展趋向”一节,介绍了三点:
(一)“以人为本”为宗旨,“人与物相结合”,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重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二)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与信息博物馆学的形成问世。
(三)生态博物馆和新博物馆学运动在探索中前进。
2.关于博物馆的历史演进:我国近代博物馆起步较晚,但历史渊源很早。根据《史记》记载和曲阜孔庙的遗迹,孔子去世后第二年(前478年)以孔子故居建立的孔子庙堂是至今尚存的中国最早的纪念类博物馆,也是世界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3.关于博物馆专业工作
(一)关于藏品:
(1)介绍了国际博物馆学界关于藏品研究的新见解和新趋向。
(2)增加藏品计算机管理一章。
(二)关于陈列:
(1)对于组织陈列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力求体现我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增强精品意识,努力创作陈列精品。
(2)增加了动态陈列和高新科技运用一章。
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忆宝库,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它们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是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重要场所。从古至今,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展现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科技、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一、博物馆的起源与演变:从私人收藏到公共殿堂 博物馆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王室珍藏和宗教圣物陈列。古埃及的方尖碑、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古罗马的宫殿,都曾是集聚珍宝、展示权力和荣耀的场所,但其功能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其公共性和学术性逐渐显现,则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考古学的兴起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系统地搜集、整理和研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18世纪,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一批世界级博物馆相继建立,标志着博物馆开始承担起保存、展示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的公共使命。 进入19世纪,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它们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地,更是公众接受教育、提升审美、激发创造力的重要阵地。博物馆开始设立教育部门,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温度,汲取知识的力量。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博物馆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字化技术、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展示手段,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同时,博物馆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的合作也更加深入,博物馆在世界文明对话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二、博物馆的多元功能:传承、研究、教育与启迪 现代博物馆的功能是多元而丰富的,它们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博物馆最核心的功能在于收藏、保护和展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 DNA,它们得以保存,才能让后人了解先辈的智慧和创造。博物馆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将这些“沉睡”的文物“唤醒”,让它们重现历史场景,讲述动人的故事,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学术研究的驱动者: 博物馆汇聚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史料,是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藏品的深入研究,不断揭示历史的真相,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同时,博物馆也是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研讨会,促进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公众教育的实践者: 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它们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科学原理、艺术欣赏等。从针对中小学生的导览讲解,到面向成人的专题讲座,再到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博物馆不断创新教育形式,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通过教育,博物馆能够激发公众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 社会功能的拓展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功能也日益拓展,成为文化交流、社区服务、旅游休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可以通过引进海外展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可以开展社区服务项目,满足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博物馆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殿堂,而是融入社会生活,服务大众的活力空间。 精神启迪的源泉: 博物馆的魅力,还在于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深刻的思考。一件古老的器物,一幅传世的名画,一段尘封的历史,都可能引发我们对生命、对时间、对人类存在的深层追问。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的独特视角,启迪着我们的智慧,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三、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现状与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数量与规模的飞跃: 中国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到地方性专题博物馆,再到行业性、行业特色博物馆,覆盖了历史、艺术、科技、自然、民俗等各个领域,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展示与传播的创新: 中国博物馆在展示手段和传播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数字化、智慧化博物馆建设正如火如荼,线上展览、虚拟现实体验、人工智能导览等技术被广泛应用,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更多人能够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 研究与保护的深化: 中国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文物保护技术不断进步,修复成果显著,为珍贵文物的永续保存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在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藏品结构的优化与完善: 尽管博物馆数量众多,但在部分领域的藏品结构仍需优化,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地域或主题的文物仍存在缺失。 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投身博物馆事业,尤其是在文物修复、数字化、展览策划、教育推广等领域。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许多博物馆在运营和管理上面临资金压力,如何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观众体验的提升: 在满足基础展示需求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观众的互动性、参与感和个性化体验,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第三空间”,仍是重要的探索方向。 文化自信的构建与传播: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这一平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博物馆肩负的重大使命。 四、博物馆的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展望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智慧博物馆的全面构建: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的各个环节,从藏品管理、展览展示,到观众服务、教育推广,都将实现智能化、个性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观众提供更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打破现实空间的限制。 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 未来的博物馆将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将是多感官的体验。通过声音、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调动,让观众更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氛围,理解文物的内涵。 社群互动与知识共创: 博物馆将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鼓励观众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中来,甚至参与到藏品的解读和知识的共创中。博物馆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跨界融合与社会责任: 博物馆将与其他行业进行更广泛的跨界合作,例如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创新展示技术,与旅游业合作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与社区合作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博物馆将更加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影响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物馆将更加注重对当代文化和前沿科技的关注与展示,引领社会审美潮流,激发创新活力。 在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理论的指导至关重要。对中国博物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结发展经验,探索未来方向,将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博物馆,这座连接古今的殿堂,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它们不仅守护着人类共同的记忆,更启迪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丰富、深刻、充满智慧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