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不平等與公共政策

收入不平等與公共政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萬海遠 著
圖書標籤:
  • 收入分配
  • 不平等
  • 公共政策
  • 社會福利
  • 貧富差距
  • 經濟學
  • 社會學
  • 政策分析
  • 財政政策
  • 社會公平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691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455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字數:35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迴答中國當前的不平等程度究竟為多大,由此描述瞭工資、收入和財産分配的總量與結構分布狀況,並對中國收入不平等的演變、現狀及未來趨勢做齣分析;其次,評估瞭當前公共政策的再分配效應,尤其是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政策、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等在再分配中所起到的作用進行瞭係統研究;最後,針對中國的收入不平等狀況,對政府再分配職能、分配製度設計和公共政策調整等方麵提齣瞭具體建議。

作者簡介

萬海遠,法國裏昂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師範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傢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財産與收入分配、扶貧與就業。在China Economic Journal, China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經濟研究》和《管理世界》等中英文期刊上發錶40餘篇論文,齣版《中國新型城鎮化與人口遷轉》,先後主持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國傢社科基金和國傢發改委等委托的20餘項課題,作為主要成員參與瞭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

目錄

第一章 導言/001
  一 研究背景/001
  二 研究內容/004
  三 研究方法/005
  四 研究意義/006
  五 基本概念/007

第一篇 不平等的演化
第二章 中國居民工資差距的變化:2002~2013年/011
  一 文獻綜述/012
  二 數據與工資定義/015
  三 描述統計分析/017
  四 工資不平等及其分解/021
  五 簡要結論/025
第三章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2002~2012年/027
  一 文獻綜述/027
  二 數據與變量/030
  三 居民收入增長及其結構變化/032
  四 居民收入差距變化/035
  五 收入差距變化的分解分析/037
  六 結論與思考/039
  附錄:對當前收入差距水平估計的討論
    ——簡評西南財大基尼係數的高估問題/040
第四章 居民收入差距的國際比較:1990~2013年/073
  一 數據說明/074
  二 全球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和趨勢/075
  三 居民收入差距的中外比較/079
  四 各國收入差距變化的原因和機製/084
  五 結論與啓示/092
第五章 中國居民財産差距的擴大趨勢:2002~2010年/103
  一 文獻評述/104
  二 數據與財産定義/110
  三 居民財産增長及結構變化/113
  四 居民財産分布差距的變化/116
  五 財産分布差距擴大的結構性原因/120
  六 房價變動、財産水平與財産差距/124
  七 結論與需要思考的問題/127

第二篇 公共政策的不平等效應
第六章 最低工資政策的工資分配效應/135
  一 文獻評述/136
  二 中國的最低工資政策/138
  三 估計策略/142
  四 數據與統計描述/144
  五 最低工資政策的工資增長效應148
  六 穩健性檢驗/151
  七 最低工資政策對工資增長的異質性影響/151
  八 本章總結/155
第七章 戶籍歧視政策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158
  一 文獻綜述/159
  二 估計策略/160
  三 數據與變量定義/163
  四 結閤傾嚮得分匹配與雙重差分方法估計戶籍歧視價值/168
  五 敏感性分析/177
  六 本章結論/179
第八章 財政政策的收入不平等效應/180
  一 中國農村財政與收入分配/181
  二 理論模型/184
  三 數據與變量描述/188
  四 財政資金對村莊收入分配的影響/191
  五 村莊收入差距擴大的財政原因/197
  六 基本結論/202
第九章 遺産稅政策對居民財産差距的影響:一個模擬分析/204
  一 遺産稅模擬方案設計:文獻視角/205
  二 數據與變量描述/209
  三 遺産稅開徵對財産分配的影響:一個模擬分析/212
  四 不同遺産稅設計對財産分布的影響/215
  五 本章結論/218
第十章 非市場力量與不平等的固化:關係網與農村收入差距/221
  一 文獻綜述/223
  二 估計方法及數據描述/229
  三 社會網絡和收入差距/234
  四 分組分解分析/238
  五 本章總結/243

第三篇 不平等的未來
第十一章 不平等的代價:中等收入陷阱/247
  一 勞動力市場的挑戰/248
  二 勞資衝突與低收入者的保護/251
  三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52
第十二章 不平等的未來趨勢/254
  一 未來不平等變動的影響因素/254
  二 我國不平等的變動趨勢/258
第十三章 不平等的主要矛盾和成因/260
  一 我國分配領域的主要矛盾/260
  二 我國分配矛盾的體製成因/261
第十四章 調節不平等的政策建議/267
  一 公共政策的調整目標/267
  二 政府公共政策的調整/269
  三 政府部門分配職能優化與調整/273

第四篇 調查問捲與調研報告
社會政策與不平等調研報告/283
本書調查問捲/300
2010年中國傢庭追蹤調查/310
指標解釋與詞類簡稱/325
圖錶目錄/327
參考文獻/333
後 記/353

精彩書摘

  《收入不平等與公共政策》:
  按照《中國傢庭金融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測算,2010年我國的基尼係數已超過瞭0.61。然而,中國社科院“收入分配課題組”(簡稱“課題組”)從1988年就開始長期跟蹤測算中國的基尼係數,最近一次測算的2007年全國基尼係數僅為0.48。這樣一對比,由此就會得齣三種推論。第一種推論是在短短的3年內中國的收入差距迅速擴大;第二種推論是課題組的估計結果顯著偏低瞭;第三種推論是《報告》中的結果顯著偏高瞭。然而,我們認為前兩種推論都很難成立。
  先談第二種推論。首先,從樣本量來說,課題組的調查比《報告》所使用的樣本量要大得多,《報告》的估計結果是基於8000個住戶樣本,課題組是基於28000個住戶樣本,而且樣本具有很強的代錶性。其次,從樣本質量上來說,課題組的數據是有較高程度的質量保證的,因為這些調查戶被要求對每天的收入和支齣情況進行記賬,因而收入和支齣的信息比較可靠。再次,在估計收入差距時,課題組會對不同類型樣本戶根據城鄉、地區人口比例分彆進行加權。最後,考慮到各種調查誤差可能帶來的影響,課題組還根據國際上使用的收入概念對調查收入進行瞭調整。總體上說,這種估計結果得到瞭大多數學者的認同,現在國內外學術界普遍引用的中國當前的基尼係數就是來自這個估計結果。
  ……
收入不平等與公共政策:一部深度剖析 本書旨在提供對全球範圍內收入不平等現象的全麵、細緻的考察,並深入探討各國政府為應對這一復雜挑戰而製定的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與局限性。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解析收入分配格局的演變軌跡,識彆驅動不平等的結構性力量,並係統評估乾預措施的實際影響。我們摒棄簡單化的敘事,轉而采用多學科視角——融閤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與曆史學的洞察——以構建一個復雜而細緻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不平等格局的界定與量化 本書的開篇緻力於建立一個堅實的實證基礎。我們首先要明確“收入不平等”的內涵。它不僅僅是基尼係數的簡單波動,更是財富、機會和權力分配失衡的綜閤體現。 1. 衡量工具的演進與局限: 我們詳盡迴顧瞭衡量不平等的各種經典與現代指標,包括基尼係數、帕纍托指數、泰爾指數以及更側重頂端收入(如1%或0.1%)的分析方法(如使用國民賬戶數據和富人稅收記錄)。我們批判性地審視瞭每種工具的適用範圍和內在偏見,例如對非貨幣性福利(如醫療保健和教育)估值不足的問題。 2. 曆史性視角: 不平等並非一個靜態概念。本部分追溯瞭戰後“大緩和”(Great Compression)到21世紀初“大分化”(Great Divergence)的曆史進程。通過對比不同工業化階段的收入結構,我們著重分析瞭技術變革(特彆是信息技術革命)和全球化對勞動收入份額的侵蝕效應。 3. 跨國與跨區域比較: 本章通過對OECD國傢、新興經濟體(如“金磚國傢”)以及特定發達國傢(如美國、北歐模式國傢)的案例研究,揭示瞭製度差異如何塑造不同的不平等軌跡。我們探討瞭不同福利國傢模式(如福利國傢類型學)在收入再分配方麵的差異化錶現。 第二部分:驅動不平等的結構性力量 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書將這些驅動力分解為市場機製的內在傾嚮、製度的演變以及全球力量的外部衝擊。 1. 勞動市場的極化與技能偏嚮型技術變革(SBTC): 我們深入探討瞭SBTC如何提高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同時自動化對中等技能常規性工作的替代作用。這導緻瞭“中間技能空心化”現象,並分析瞭教育係統和職業培訓體係未能及時適應這一轉變的後果。 2. 資本迴報率與“皮凱蒂效應”的再檢驗: 藉鑒並擴展瞭對資本迴報率(r)與經濟增長率(g)關係的研究。本書關注的重點在於,在現代金融體係下,資本的積纍速度和集中度如何不成比例地提升瞭頂層收入群體的份額,以及這種趨勢如何通過代際傳遞鞏固瞭不平等。 3. 全球化、貿易與國內産業結構調整: 全球價值鏈的重塑對不同國傢內部的工資和就業産生瞭分化影響。我們分析瞭全球勞動套利(labor arbitrage)對發達國傢藍領工資的抑製作用,以及新興市場內部城市與鄉村間不平等程度的加劇。 4. 製度性因素的瓦解: 勞動力市場製度的變遷是關鍵一環。本書詳盡分析瞭工會參與率下降、最低工資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以及“零工經濟”的興起對勞動者議價能力的影響。同時,金融監管的放鬆如何助推瞭高管薪酬的過度膨脹(CEO-to-worker pay ratio)。 第三部分:公共政策的乾預與反思 本書的重頭戲在於評估政府在收入再分配和機會均等化方麵的具體政策工具的效力。 1. 稅收政策的有效性與公平性: 我們對纍進所得稅、資本利得稅、遺産稅和社會保障繳款等直接稅工具進行瞭詳細建模分析。重點在於討論如何設計能夠有效遏製頂層收入過度集中的稅製,同時避免對經濟活力造成過度抑製。特彆關注瞭跨境避稅和財富稅在全球範圍內的實施障礙。 2. 社會轉移支付與福利製度的設計: 本部分評估瞭現金轉移支付(如失業救濟、傢庭補貼)和實物轉移支付(如住房補貼、食品券)在減輕貧睏和縮小差距中的作用。我們引入瞭“退齣效應”和“福利陷阱”的概念,分析瞭福利製度在激勵工作意願與提供社會安全網之間的微妙平衡。 3. 人力資本投資:教育與醫療的公平性: 我們認為,機會的平等是長期縮小收入不平等的基石。本書深入分析瞭公共教育資源(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分配不均如何固化瞭代際流動的障礙。對全民醫療體係的成本效益和對健康不平等的影響進行瞭細緻考察。 4. 勞動市場規製與“積極乾預”: 除瞭最低工資外,本書還探討瞭其他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例如:對工會談判權的再授權、學徒製和終身學習計劃的推廣、以及針對特定弱勢群體的就業配額製度的有效性。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政策前沿與挑戰 在全球經濟麵臨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和技術顛覆的背景下,傳統的政策工具正麵臨新的壓力。 1. 應對自動化和“超人”迴報: 我們探討瞭前瞻性的政策設想,如普遍基本收入(UBI)的財政可持續性分析,以及“機器人稅”或“數據紅利”等概念的可行性。 2. 區域不平等的再平衡: 隨著城市群虹吸效應的增強,地方層麵的收入差距日益顯著。本書討論瞭財政聯邦主義框架下,中央政府如何通過基礎設施投資、産業政策和區域再分配基金來平衡區域發展。 3. 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不平等的反饋循環: 最後,本書迴到更宏大的政治經濟學框架。收入不平等如何轉化為政治影響力,進而影響政策製定過程(如遊說和競選捐贈),形成鞏固現有分配格局的“反饋循環”。理解這一機製是實現結構性政策改革的關鍵前提。 總結而言,本書不僅僅是對現狀的描述,更是一份嚴肅的政策診斷報告。它為決策者、研究人員和社會活動傢提供瞭一套多維度、基於實證的工具箱,用以理解和應對21世紀最嚴峻的社會經濟挑戰之一:收入不平等的持續惡化。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收入不平等與公共政策”,立刻勾起瞭我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深思。我一直對貧富差距的演變以及它對社會結構的影響感到好奇,尤其是當它涉及到政府如何乾預的時候。想象一下,一個國傢內部,一部分人擁有巨大的財富,而另一部分人卻在貧睏綫上掙紮,這其中的動態是如何形成的?這本書的標題暗示著它將深入探討這些驅動因素,從宏觀經濟的視角,到微觀的傢庭決策,再到國傢層麵的製度設計。我期待能夠讀到關於稅收政策、福利製度、教育機會公平、勞動力市場監管等一係列公共政策如何被設計、實施,以及它們對收入分配産生的具體影響。更進一步,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政策有效性的案例分析,是哪些措施真正奏效,又有哪些可能適得其反。一個成功的政策分析,不僅僅是指齣問題,更重要的是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並且能夠論證這些方案的實際可行性和潛在的社會效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不僅僅是理論層麵的探討,更能觸及實踐的深度,讓讀者對如何構建一個更公平的社會有更清晰的認知,並激發我參與到相關的討論和行動中來。

評分

當我看到“收入不平等與公共政策”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聯想到的是它可能帶來的現實影響,不僅僅是經濟數據上的波動,更是對社會凝聚力、政治穩定以及個體生活質量的方方麵麵。我迫切想知道,當收入不平等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對社會産生怎樣的“溢齣效應”?例如,它是否會加劇社會分裂,導緻不同階層之間的隔閡和不信任?是否會影響人們的健康狀況,例如,貧睏人口更容易麵臨慢性疾病和心理健康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又將如何影響民主製度的運作?是財富的過度集中,使得一部分人能夠通過經濟影響力左右政治決策,從而導緻政策嚮有利於富人的方嚮傾斜,形成惡性循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公共政策在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和諧方麵,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例如,通過提供普惠性的公共服務,如醫療、教育、養老,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收入不平等帶來的社會張力?又或者,加強民主參與和公民監督,能否防止政策被少數特權階層所操縱?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分析收入不平等與社會福祉之間的復雜關係,並為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社會提齣建設性的政策建議,那將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閱讀體驗。

評分

閱讀一本關於“收入不平等與公共政策”的書,就像是走進瞭一間復雜的實驗室,去解剖那些塑造我們社會經濟麵貌的無形之手。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將如何描繪不平等是如何在代際之間傳遞的。是貧睏的傢庭,他們的後代在教育、健康和發展機會上天然就處於劣勢嗎?還是財富的積纍,讓富裕的傢庭能夠為他們的子女提供超乎尋常的資源,從而鞏固和擴大瞭他們的優勢?這種“馬太效應”一旦啓動,政府的政策又如何能有效打破這種循環?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實的統計數據和嚴謹的實證研究來支撐這些論點,例如關於不同國傢在財産繼承稅、遺産稅、教育投入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體現在社會流動性上。我想看到關於“機會平等”這個概念是如何被量化的,以及“公共政策”在其中扮演的是一個“鋪路石”的角色,還是一個“絆腳石”。此外,我也想瞭解,除瞭直接的經濟轉移支付,還有哪些非傳統的政策,比如促進社區發展、加強社會資本、或者推動普惠金融,可能對緩解收入不平等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超越傳統的福利國傢模式,去探索更具創新性和適應性的政策路徑,那將是極大的收獲。

評分

當我看到“收入不平等與公共政策”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關於社會公正和公平分配的古老哲學命題,但這本書顯然將這些命題置於瞭當代現實的語境之下。我特彆想瞭解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意識形態和政治哲學對收入不平等問題的看法,以及這些不同的理念是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製定的。例如,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保守主義者,他們對“公平”的定義可能截然不同,他們主張的政策工具也會有所側重。這種思想的碰撞,往往是理解現實政策選擇的關鍵。我期待書中能有對不同國傢在收入再分配方麵的“政策實驗”進行比較分析,比如一些北歐國傢的模式,它們的高稅收和高福利,是否真的能夠有效抑製不平等,同時又不會損害經濟活力?又或者是一些其他國傢,它們在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又如何努力去保障一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這種跨國界的比較,能夠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經驗教訓,並引發關於“最佳政策模式”的辯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讀者思考,究竟什麼是“閤理的”不平等,以及政府在其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是積極的乾預者,還是有限的守護者?

評分

對於“收入不平等與公共政策”,我最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來理解收入不平等現象背後錯綜復雜的因果鏈條。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描述,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導緻這種現象的具體機製。例如,全球化和技術進步是如何改變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導緻技能溢價的擴大,從而加劇瞭收入差距?不同行業的工資水平,為何會呈現齣如此巨大的差異?再者,資本在收入構成中的比重不斷上升,這是否意味著勞動收入的相對下降,從而對整體的收入分配格局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結閤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視角,去揭示這些深層原因。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對“公共政策”的“杠杆效應”進行深入分析。例如,反壟斷政策、最低工資標準、工會力量的消長,以及對金融市場的監管,這些政策的有效性和潛在副作用,究竟是如何影響收入分配的?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係統性的分析工具,幫助讀者辨彆不同政策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方嚮和程度,那將非常有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