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宇宙 漫游太阳系

我们的宇宙 漫游太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敏 著
图书标签:
  • 宇宙
  • 太阳系
  • 天文学
  • 行星
  • 太空探索
  • 科学普及
  • 自然科学
  • 科普读物
  • 天文观测
  • 星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ISBN:97875505125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9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我们的宇宙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60
字数: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宇宙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就是对人类自己的认知。你对宇宙的认知,决定了你的视野和未来。本系列是科普畅销书作者写给青少年的宇宙认知书,知识丰富、图文并茂、讲解科学、信息量大,带领你探索宇宙奥秘,发现生命真谛,洞悉人类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从头说起”“太阳系的主角”“太阳系的行星”“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四部分,分别从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变,太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多姿多彩的太阳系等方面,用科学的观点、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数据详细讲解了我们的太阳系,引导青少年热爱自然、崇尚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李敏,著名青少年科普作家。先后主编青少年科普系列《科学家也许是错的》《兵器与科学系列读物》等多部,其作品内容丰富,讲解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从头说起

太阳系概况/ 2 

太阳系的起源/ 5 

行星与太阳的距离/ 9

太阳系的小行星/ 11 

“X”行星/ 13

小行星也有卫星/ 16 

太阳系的环形山/ 18

行星环/ 19


太阳系的主角

人类对太阳的崇拜由来已久/ 24 

太阳其实很普通/ 27 

太阳的形态和层次结构/ 28

太阳的里里外外/ 29 

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32 

太阳的能量来自哪里/ 34 

太阳燃料烧完以后/ 36 

太阳离地球非常遥远/ 40 

太阳光谱的发现/ 41

复杂多样的太阳磁场/ 43 

太阳南北两极有秘密/ 44 

宇宙间的“隐身人”/ 45 

太阳上也会“刮风”/ 47

认识太阳风暴/ 49

太阳黑子现象及规律/ 51

太阳黑子活动影响人们健康/ 54

太阳是否正在缩小/ 56 

5 分钟振荡/ 57 

太阳亮度的变化大不大/ 59 

日面上的“高原风暴”/ 60 

惊天动地的耀斑/ 62 

日冕的温度令人难以想象/ 64 

日冕上有“洞”/ 65

鲜红的火舌/ 67

引人注目的日食/ 69 

日食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71 


太阳系的行星

行星的概念和分类/ 76 

行星的产生/ 77 

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天然卫星/ 78

戴着光环的行星/ 79 

话说水星/ 82 

认识金星/ 89 

火星风采/ 96 

木星风范/ 109 

走近土星/ 116 

认识天王星/ 121 

遥看海王星/ 126


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非说不可的冥王星/ 134 

行星里的“侏儒”/ 140 

必须要说的彗星/ 144

一定要知道的流星/ 150


精彩书摘

◆太阳系概况

关于太阳系的解释有许多种,其中《辞海》给太阳系下的定义是这样的:太阳和以太阳为中心、受它的引力支配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银河系是一个旋涡形星系,直径约8 万光年,包括至少1000 亿颗恒星。太阳系以约250 千米/ 秒的速度,用2.5 亿年的时间在银河系转一圈。

太阳系算得上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它的成员包括太阳和8 颗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矮行星、2000 多颗轨道已经确定的小行星、至少170 颗已知的卫星,还有为数众多的彗星与流星。

在这众多的家族成员当中,位居太阳系中心的太阳是绝对的主角,它是太阳系里唯一一颗会发光的恒星,其他天体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虽然它只是一颗中小型的恒星,却拥有着太阳系内已知质量的99.86%,而太阳系内两颗最大的行星——木星和土星,占了剩余质量的90% 以上。太阳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中所有的天体紧紧地控制在自己周围。不过,太阳的角动量(描述物体转动状态的物理量)占整个太阳系的2% 不到,而质量占0.14% 的其他天体的角动量却占98% 以上。

太阳系内的主要天体都几乎在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运行,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又在太阳的带领下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环绕着太阳运动的天体都遵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轨道都是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并且越靠近太阳时的速度越快。行星的轨道接近圆形,而许多彗星、小行星和柯伊伯带天体(众多在海王星轨道外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和彗星)的轨道则是高度椭圆的。

太阳系内迄今发现的8 颗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被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被称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称为远日行星。在这8 颗大行星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他6 颗都有天然的卫星环绕着,其中地球的卫星最少,只有一颗,即月球,木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就有68 颗。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为了弄清楚它在银河系中的具体位置,天文学家们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人们仰望夜空,可以看到银河系的大致形状,像一条暗淡的光带横亘在天空,它的视觉宽度约为15 度,星星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它的两侧。20 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发现巨大的球状星团分布在以人马星座为中心的一个直径大约为10 万光年的球形范围内。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中心也是银河系的中心,因此银河系看上去像是镶在球状星云中的一个扁平圆盘。后来,天文学家们通过射电天文学、光学天文学、红外天文学,甚至X 射线天文学等各种技术手段,更精确地测定了银河系螺旋形两翼、气体云、尘埃云、分子云等的位置。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螺旋翼内侧的边缘,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5 万光年。



《星海漫步:行星与它们的奇迹》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画布上,我们的太阳系不过是渺小的一笔,却承载着无数令人惊叹的秘密与壮丽的景象。本书《星海漫步:行星与它们的奇迹》将带领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探索之旅,深入了解那些围绕着我们恒星——太阳——旋转的巨大天体。我们并非从遥远的星系开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我们最熟悉的邻居,揭示它们各自独特的个性、迷人的历史以及那些挑战我们理解力的科学谜团。 水星:炙热与冰冷的双重奏 旅程的起点,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它那被陨石坑布满的贫瘠地表,仿佛诉说着被太阳辐射无情灼烤的古老伤疤。然而,隐藏在这烈日炙烤之下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昼夜温差。白昼时,温度飙升至令人咋舌的400摄氏度以上,足以熔化铅;而黑夜降临时,气温则骤降至零下170摄氏度。这种极端的温差,是水星稀薄大气层无法有效保温的结果。我们还会探讨水星为何拥有如此巨大的铁质核心,以及它为何比其他内行星拥有更长的自转周期,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此外,近年来太空探测器传回的证据表明,在水星两极的永久阴影区,可能存在着固态水冰,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这颗“焦灼”行星的固有认知,也为未来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这本书将带您近距离观察水星表面那些形态各异的环形山,感受它在太阳光辉下闪耀的金属光泽,并深入分析它磁场活动的奥秘,它究竟是如何在这极端环境中保持其独特存在的? 金星:被浓云笼罩的“地球的姐妹” 紧随其后的是金星,常被誉为“地球的姐妹”。然而,这姐妹的拥抱却是炽热而致命的。一层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如同巨大的温室,将金星的表面温度维持在460摄氏度以上,比水星还要炎热。我们还将深入探究这层致命的云层,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是如何形成如此强大的温室效应?本书将剖析金星表面火山活动的证据,那些曾经或仍在喷发的火山,塑造了这颗星球崎岖的地貌。同时,我们也将审视金星大气层中令人费解的逆向自转现象,它为何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相反?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关于金星早期可能存在液态水并适宜生命存在的理论,以及是什么导致它最终演变成如今这般灼热的世界。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精美的图像,您将得以“穿透”那层厚厚的云雾,一窥金星表面隐藏的真实面貌,感受它那如同炼狱般的严酷环境。 地球:生命的摇篮与独一无二的存在 本书的重点之一,无疑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作为太阳系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独特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我们将细致地考察地球拥有液态水、适宜的大气成分以及稳定的地质活动等关键因素,这些共同作用,为生命的萌芽和繁衍提供了完美的条件。本书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四大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您将了解到地球磁场的形成及其对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侵袭的重要性,以及月球是如何影响地球的潮汐运动和气候变化的。我们还会探讨地球上生命演化的漫长历程,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如今多样化的物种,以及那些可能导致生命大规模灭绝的事件。通过本书,您将重新认识我们脚下这颗蓝色星球的珍贵与奇迹,并思考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未来的责任。 火星:红色星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火星,这颗在夜空中闪耀着独特红色的行星,长久以来激发着人类的无限遐想。我们将深入探究火星表面的古老河床、干涸的湖泊以及峡谷,这些地貌证据强烈暗示着,在遥远的过去,火星可能拥有过温暖湿润的环境,甚至可能孕育过生命。本书将详细介绍火星稀薄的大气层,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以及那令人敬畏的奥林匹斯山——太阳系中最高的火山。我们还将分析火星季节性变化的现象,以及那些神秘的“蓝色小丘”和“飞掠”现象。近年来,火星探测器传回的关于地下水的证据,更是为我们寻找火星生命的迹象注入了新的希望。您将了解到,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未停止,从早期的轨道探测器到如今活跃在地表的火星车,我们正一步步揭开这颗红色星球的神秘面纱。这本书将带您回顾火星探测的历史,展望未来载人登陆的可能,以及火星在人类太空探索中的重要战略意义。 木星:气态巨人的磁场与卫星之舞 离开内行星,我们迎来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它是一个由氢和氦组成的气态巨行星,拥有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大红斑”——一个比地球还要大的持续了数百年的巨大风暴。本书将详细解析木星强大的磁场,这是太阳系中最强大的行星磁场之一,它能够捕捉大量的带电粒子,形成壮观的极光。同时,我们还将聚焦于木星庞大的卫星系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伽倪墨得斯、卡里斯托、埃罗帕和木卫一(Io)。伽倪墨得斯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甚至比水星还要大,并且拥有自己的磁场。埃罗帕则被认为是潜在的生命栖息地,其冰层下可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液态水海洋。而木卫一则以其活跃的火山活动而闻名,是太阳系中最具火山活性的天体。本书将带您欣赏木星壮丽的云层条纹,感受它那近乎疯狂的旋转速度,并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以及它在维持太阳系稳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土星:光环的诱惑与卫星的多样性 土星,以其标志性的壮丽光环而闻名于世,仿佛是宇宙中的一位优雅女士。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光环的构成,它们是由无数的冰粒、尘埃和岩石碎片组成,直径可达数十万公里,却厚度极薄。我们还将细致地剖析土星庞大而多样的卫星家族,其中土卫六(泰坦)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泰坦拥有浓厚的大气层,是太阳系中唯一已知拥有稳定液态湖泊和河流的卫星,只不过其湖泊河流的组成并非水,而是液态甲烷和乙烷。此外,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喷射出的水冰羽流,也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您将了解到土星为何拥有如此庞大的光环系统,它们是如何形成并演化的?而土星自身那密度极低的特性,甚至让它能漂浮在水中(如果能找到足够大的浴缸的话)。本书将带您领略土星的宁静之美,感受它光环在阳光下折射出的璀璨光芒,并探索它众多卫星背后隐藏的独特故事。 天王星与海王星:冰巨星的神秘领域 旅程的终点,是两颗遥远的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被厚厚的冰层和气体包裹,内部可能拥有固态核心。天王星以其近乎“躺着”自转的奇特现象而闻名,它的自转轴几乎与轨道平面平行,这使得它经历了极为特殊的季节变化。本书将探讨天王星为何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倾斜,以及它那相对“平淡”的外表下隐藏的复杂大气活动。海王星,这颗距离太阳最遥远的行星,以其深邃的蓝色外观和猛烈的大气风暴而著称,其风速是太阳系中最快的。我们还将介绍海王星的卫星,其中最著名的是特里同,它以其逆向轨道和冰火山而引人注目。本书将带领您深入了解这两颗行星的独特构成、大气动力学以及它们在太阳系外围所扮演的“冰冷卫士”的角色,并思考它们可能与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有着怎样的联系。 《星海漫步:行星与它们的奇迹》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行星的百科全书,它更是一次关于人类好奇心、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对宇宙深切敬畏的赞歌。通过本书,您将不仅仅是阅读知识,更是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宇宙漫游,感受那份来自星辰大海的震撼与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知识深度感到由衷的敬佩,它绝非肤浅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下足了真功夫的学术性普及作品。它没有停留在对太阳系行星名字的简单罗列上,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颗星球形成、演化背后的动力学过程和化学成分。例如,在探讨金星的失控温室效应时,作者详尽地引用了最新的大气模型数据和同位素分析结果,解释了其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命运。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前沿的、仍在争议中的课题也进行了探讨,比如奥尔特云的起源、冥王星以及海卫一上可能存在的地下海洋的证据链分析,都展现出作者对最新科研动态的精准把握。这不仅仅是复述已有的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科学的边界在哪里,未来的探索方向是什么。对于希望系统性了解太阳系,而不是满足于表面介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可靠的知识框架,每一章都像是一堂精心准备的研究生导论课。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太引人入胜了,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科普书那种干巴巴、公式堆砌的刻板印象。作者采用了非常亲切、甚至带有一丝幽默感的口吻,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太空向导,带着我们进行一场身临其境的星际漫步。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日常生活的类比来解释那些极其复杂的物理现象,比如描述引力场时,他会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有弹性的蹦床,行星就像在上面滚动的弹珠,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晦涩名词,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述历史发现时所采用的戏剧性手法,那些早期天文学家们在望远镜前夜以继日的探索、与同行之间的争论和最终的突破,被描绘得如同史诗一般跌宕起伏,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而动容。读这本书,就像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壁炉旁娓娓道来宇宙的奇迹,全程无尿点,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在信息组织和逻辑构建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准,整体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星盘,环环相扣,条理清晰得令人称赞。作者很巧妙地采用了“由近及远”的主线索,从太阳的核聚变开始,逐步向外推进,清晰地划分了类地行星、小行星带、气态巨行星及其卫星群,最后才触及柯伊伯带和更远的边界。这种线性的、空间递进的结构,完美契合了我们对太阳系的传统认知,使得读者的大脑能够轻松地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空间坐标系。在过渡部分的处理上尤其见功力,比如从火星引向小行星带时,作者没有生硬地跳转,而是通过解释行星形成初期的物质吸积和引力摄动历史,自然地引出了那些未能在引力作用下聚集成行星的残余物。这种流畅的逻辑推演,让阅读体验非常顺滑,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像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引力场一样,紧密而自然,完全不会感到知识点的堆砌或跳跃。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对探索精神的赞颂。它不仅仅关注“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知道的”。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人类是如何一步步挣脱地心说的束缚,如何利用光学仪器突破肉眼极限,乃至如何发射探测器,跨越亿万公里的距离去“触摸”那些遥远的星球。书中穿插着许多关于关键任务(比如旅行者号、卡西尼号)的幕后故事,那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为了一个轨道修正、一个数据下载而付出的心血和承受的巨大压力,被描绘得感人至深。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情感共鸣,它提醒我们,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关于太阳系的知识,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坚持和人类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之上的。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事实,转化成了一种关于人类智慧和毅力的史诗,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事业的敬意和自身的学习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深邃的靛蓝色背景上,点缀着无数闪烁的星辰,仿佛一伸手就能触碰到宇宙的边缘。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颗巨大的、色彩斑斓的木星,它那种宏伟、磅礴的气势,仅仅是看一眼,就能感受到太阳系内部力量的涌动。翻开书页,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体选择既保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关键信息处使用了醒目的强调色,让人在快速浏览时也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知识点。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着一种专业和严谨。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阅读体验,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注意到书中的插图部分,那些行星的纹理、彗星拖曳的尾巴,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细节丰富到令人惊叹。即便是对天文学一窍不通的新手,也会被这精美的视觉引导,忍不住想深入探索书中的奥秘。这种对外观的极致追求,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知识,包裹上了一层充满诱惑力的外衣,让人爱不释手,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