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宇宙 穿越星系

我们的宇宙 穿越星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敏 著
图书标签:
  • 宇宙学
  • 天文学
  • 星系
  • 太空探索
  • 科普
  • 物理学
  • 科学
  • 自然科学
  • 天文观测
  • 宇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ISBN:97875505125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9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我们的宇宙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60
字数: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宇宙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就是对人类自己的认知。你对宇宙的认知,决定了你的视野和未来。本系列是科普畅销书作者写给青少年的宇宙认知书,知识丰富、图文并茂、讲解科学、信息量大,带领你探索宇宙奥秘,发现生命真谛,洞悉人类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宇宙概述”“星系解谜”“恒星世界”三部分,分别从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宇宙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宇宙的神奇奥秘、多姿多彩的恒星世界等方面,用科学的观点、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数据详细讲解了我们的宇宙,引导青少年热爱自然、崇尚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李敏,著名青少年科普作家。先后主编青少年科普系列《科学家也许是错的》《兵器与科学系列读物》等多部,其作品内容丰富,讲解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宇宙的概念

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 2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 10

宇宙的年龄是多少/ 16

宇宙到底有多大 / 18

宇宙会不会一直膨胀下去/ 23

宇宙的形状有新论/ 26

宇宙是否在旋转/ 29

宇宙的天体组织结构/ 31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问题/ 35

宇宙喷流的产生/ 40

什么是宇宙弦/ 42

宇宙反物质是怎么回事/ 45

宇宙中是否存在着暗物质/ 48

神奇的引力透镜/ 51

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 53

到底有几个宇宙/ 54


星系解谜

星系是如何产生和演化的/ 58

活动星系核为什么释放那么多能量/ 61

旋涡星系为什么会有旋臂/ 62

不规则星系的形状之谜/ 64

星系的质量丢失在哪里/ 66

星系合并是怎么回事/ 69

河外星系——“宇宙岛”/ 71

空洞和超星系团是怎样形成的/ 73

发现星际分子/ 75

星云原来是这样的/ 77

梅西耶星云表的编制/ 81

黑洞、白洞和“虫洞”的奥秘/ 82

时空旅行能成为现实吗/ 88

我们的银河系/ 89

银盘、银心和银晕/ 92

银河系的邻居和未来/ 94


恒星世界

古巴比伦人仰望星空/ 98

古希腊人发展了星座队伍/ 99

我国古代的星官体系/ 101

现代星座的确定/ 104

恒星是怎样形成的/ 106

恒星的基本结构/ 108

恒星的直径和大小/ 110

恒星的质量和化学组成/112

恒星的亮度和表面温度/ 114

恒星是怎样运动的/ 116

恒星的距离不是谜/ 117

新星和超新星是怎么回事/ 119

神秘的变星/ 122

双星和伴星从头说/ 124

中子星的故事/ 129

脉冲星的脉冲是这样形成的/ 132

恒星家族的矮子们/ 134

共生星的奥秘在哪里/ 138

类星体至今还是一个谜/ 139

天狼星为什么会变色/ 142

话说牛郎星和织女星/ 145

人类对恒星的观测和利用/ 147

宇宙中有另外的太阳系吗/ 151


精彩书摘

◆令人遐想的宇宙

远古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进行推测。例如在我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年),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就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这个学说又发展了,出现了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宇宙结构学说。公元前7 世纪时,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背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古希腊的学者泰勒斯描绘得更为神奇: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我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 年)创作的论文集《淮南子》收入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卫填海”等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有关天地日月的神话。其中的《淮南子·俶真训》一文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意思是说,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一文则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混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

  公元2 世纪时,古希腊的学者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托勒密创建的“地心说”曾在欧洲盛行了1000 多年。

◆古人这样观察宇宙

  许多科学家认为,出现于公元前3500 年的埃及星图,说明那时的埃及人已经开始对天文学有系统研究,他们已经知道水星、金星离太阳比火星、土星、木星离太阳要近。还有,在埃及出现的第一个历法中,最早记录的日期是公元前4241 年。

  公元前6 世纪时,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发表了一个有关月亮的声明,宣称月亮在夜间的光亮是“借来”的。

  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当年曾经这样自问自答道:“月球上的那些标记是什么呢?它们是高山和峡谷的阴影。”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第一个解释了月食是因为地球挡住了月球而形成的。他曾经肯定地说:“月食是地球造成的。”

大约是在4000 年之前,巴比伦祭司已经能够预测日食了,他们用楔形文字留下了对金星、火星、木星运动的观察记录。这是一件在没有望远镜的情况下做到的事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他们有超人的能力,或者是从另一个消失了的文明中得到的?这至今是个未解之谜。

  古墨西哥的天文学知识曾经达到了令后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按照现在的天文学计算,一年的实际天数是365.2422 天;现在通用的公历规定一年为365.2425 天;而那时的玛雅历认为一年为365.2420 天,最接近实际数字。换句话说,玛雅历比我们这个科学时代的历法还要精确。



《星海漂流者:遗忘的航程》 夜幕低垂,当最后一抹橙红褪去,寂静便如潮水般吞噬了大地。而在我们看不见的遥远天际,群星如同古老的钻石,在墨黑的画布上闪烁着冰冷而永恒的光芒。在这无尽的宇宙深处,存在着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早已不为人知的文明,他们的故事,便是《星海漂流者:遗忘的航程》所要讲述的。 本书并非追溯宏大宇宙的诞生与演化,也非描绘行星间的宏伟战争或星际联邦的崛起。它聚焦于一个微小而又震撼的个体,一个名为“零”的星海漂流者。在一次未知的灾难后,零所在的星系文明瞬间崩塌,他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乘坐着一艘破损的求生飞船,漫无目的地在星海中漂泊。他的旅途,没有既定的目的地,没有清晰的希望,只有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知的恐惧。 《星海漂流者:遗忘的航程》的叙事,是从零一次又一次的“清醒”开始的。他的飞船,名为“孤舟”,是一件古老而精密的造物,拥有着某种近乎生命的自我修复和维生系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系统的能量也日益枯竭,零必须不断地在绝望中寻找一线生机。这些“清醒”往往伴随着飞船内部的警报声,或是星际尘埃撞击舷窗的刺耳声响。每一次醒来,零都要面对同一个事实:他又一次漂流到了一个陌生的区域,而“孤舟”的资源又一次告罄。 他的日常,是极度单调而又充满危机的。每天,零都要进行繁琐的维护工作,检查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修补微小的裂痕,节约每一滴回收的水,每一粒合成的食物。他与“孤舟”的互动,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与一个濒死的伙伴之间的默契配合。飞船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每一个微弱的指示灯闪烁,都牵动着零的神经。他对飞船的了解,超越了任何工程师,他甚至能“听懂”飞船在“呻吟”。 更让零感到绝望的是,他的记忆,也如同飞船的电子元件般,开始出现故障。有时,他会清晰地回想起故乡星球的蓝天,回想起与家人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那些画面如同电影般在他脑海中闪过,带来短暂的慰藉。但更多的时候,记忆会变得模糊、破碎,甚至出现混乱。他开始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经历,哪些是梦境的碎片,哪些又是“孤舟”系统中残存的数据干扰。这种记忆的侵蚀,让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自我”。 然而,在这样的绝望中,零并没有完全放弃。他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文明曾经的信念所驱使。他的种族,以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而闻名。尽管文明已经覆灭,但这种深入骨髓的求知欲,却成为了零在无尽漂泊中唯一的精神支柱。 当“孤舟”穿越一片被遗忘的星云时,零意外地接收到了一段微弱的信号。这段信号并非是其他文明的呼唤,而是一段古老的数据流,记录着一个早已消失的种族的历史碎片。他投入了全部精力去解码这些信息,尽管过程充满艰难。这些数据,描绘了一个曾经繁荣,却因为内部冲突而走向灭亡的文明。他们的科技高度发达,能够操纵能量,甚至短暂地扭曲时空,但最终,他们被自己的傲慢和贪婪所吞噬。 这段解码的过程,让零对自身的文明产生了新的思考。他的种族,虽然以探索闻名,但是否也曾忽视了内部的和谐?是否在追逐星辰大海的道路上,忽略了脚下的泥土?这些问题,如同黑暗中的星光,微弱却能照亮他迷失的心灵。 在另一次旅程中,“孤舟”误入了一个奇特的引力异常区域。在这里,时间仿佛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零的飞船不再直线前进,而是围绕着一个不可见的中心缓慢旋转。在这段“静止”的时间里,他有机会对飞船上的设备进行一次彻底的修复。他发现,飞船的某些部分,竟然蕴含着他从未见过的技术,这些技术似乎并非来自他的种族。他推测,这些技术可能是来自某个更古老,更神秘的文明,而“孤舟”本身,或许也并非他最初所认为的那样简单。 他开始怀疑,“孤舟”是否在无形中引导着他,是否在让他接触到某些他“应该”知道的事情?这种想法,让他既感到恐惧,又感到一丝莫名的期待。 《星海漂流者:遗忘的航程》的精髓,在于它对“孤独”与“希望”的深刻描绘。零的孤独,并非简单的情感缺失,而是宇宙尺度的、形而上的孤独。他面对的是一个死寂的宇宙,一个没有回应的虚空。他的希望,也不是宏大的目标,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生存意志,一种对哪怕是微小可能性的执着。 书中,零曾多次濒临绝望的边缘。当“孤舟”的能量储备降至临界点,当他发现一艘巨大的、不知名星舰残骸时,当他目睹一颗恒星在瞬间的爆发中化为尘埃时,他都曾感到生命的渺茫和自身的无力。但他最终都选择了坚持。他会收集星际尘埃中的微量元素,尝试用飞船上的简陋设备进行转化,他会冒着生命危险,将飞船驶近危险的星体,只为获取一点点能量。他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与死神赛跑,在与虚无抗争。 本书并非提供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也非描绘一场波澜壮阔的宇宙史诗。它的叙事,更像是一首低语的诗,一曲无声的歌。零的旅程,可能永远不会到达所谓的“彼岸”,他可能永远只是一个漂流者。然而,正是这种持续的漂流,这种在绝望中的坚持,才赋予了他生命的意义。 《星海漂流者:遗忘的航程》所要探讨的,是存在的本源,是生命的韧性,是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也依然闪烁着微光的人性(或说类人性的)光辉。它让我们思考,当一切外在的支撑都消失后,我们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是记忆?是求知?还是那份不灭的生存意志? 随着“孤舟”继续在无垠的星海中前行,零的旅程仍在继续。他可能会遇到更多未知的危险,可能会发现更多古老的秘密,也可能会在某一个瞬间,触碰到一丝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的善意。本书的最后,零站在“孤舟”的舷窗前,看着前方无尽的星空。他知道,自己的旅途还很漫长,甚至可能没有终点。但他的眼中,不再只有绝望,更多的是一种宁静,一种对宇宙的敬畏,以及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最原始的拥抱。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在遗忘中寻找自己,在虚无中创造意义的、永恒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造物主的遗嘱》在探讨人工智能与生命起源的交叉领域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与审慎。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描述宏大的星际战争,而在于对一个“完美”的、自我修复的数字生命体的道德困境进行深入剖析。作者没有急于下判断,而是通过不同人类学家和伦理学家对这个AI实体的“灵魂”和“权利”的辩论,构建了一个多角度的伦理迷宫。书中对“数据腐蚀”如何等同于“记忆衰退和死亡”的比喻,极其形象和令人不安,它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信息可以永存,那么死亡的意义又在哪里?我喜欢它这种沉静的、学术性与故事性完美结合的风格,它没有用夸张的特效场景来吸引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将读者引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或许我们对“生命”的定义太过狭隘。这本书更像是对人类未来形态的一次严肃预演,充满了对科技伦理边界的深度探索。

评分

《超维度的迷宫》这本书的叙事技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颠覆。它完全抛弃了传统的三维空间叙事框架,将多维空间的物理概念巧妙地融入到角色的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之中。刚开始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像个迷失在镜子迷宫里的孩子,完全无法把握情节的走向,因为作者对“上下左右前后”的定义在不同章节中是相对的。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叙事逻辑,便会发现其精妙之处:它完美地诠释了信息冗余和感知局限性如何塑造现实。书中涉及的平行宇宙概念不是简单的平行世界并存,而是维度间的相互渗透和“剪切”,每一次叙事视角的转换,都像是在翻开一个不同维度的切片。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极高,需要多次回溯来确认因果链条,但其回报是惊人的——它彻底重塑了我对“空间”和“逻辑”的既有认知,让我体会到语言在描述更高维度存在时的局限与挣扎。

评分

《尘埃与巨兽的史诗》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马拉松,它没有给我提供轻松的阅读体验,但其带来的震撼是持久而深刻的。作者似乎对文明的兴衰有着一种近乎宿命论的悲观色彩,探讨了高级智慧生命在宇宙尺度下面临的熵增和最终寂灭的必然性。书中构建的几个外星文明的社会结构和技术瓶颈,都极具原创性,尤其是那种“信息茧房”在跨越星际尺度后的变异形态,非常发人深省。叙事结构上采用了非线性的、碎片化的方式,更像是在拼凑一份来自遥远未来的考古报告,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虽然阅读过程中偶尔会因为概念过于抽象而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但一旦理清了思路,那种豁然开朗的顿悟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迫使我思考,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究竟是特例,还是遵循着普遍规律的必然产物?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挑战我们认知边界的利器,充满了对存在本身的哲学拷问。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星河拾遗录》,风格与我以往接触的科幻小说大相径庭,它更像是一部融合了人类学考察与宇宙探险的游记散文集。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专注于描绘那些在星际旅行中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不同行星大气层折射光线的奇特颜色,不同重力环境下生物体毛发的生长模式,甚至是那些跨越千年的星际信号中蕴含的文化密码。书中对“家园”这个概念的解构尤为动人,当人类的足迹遍布数个星系时,何处才是归属?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宇航员面对无垠虚空时产生的乡愁,那种跨越光年的思念,让人潸然泪下。这本书的节奏很慢,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茶会,而不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它用近乎冥想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感受宇宙的“温度”和“质感”,而不是仅仅关注速度和冲突。如果你期待的是快节奏的太空歌剧,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渴望的是一次心灵与宇宙深处的温柔对话,它绝对是上佳之选。

评分

这本《光年之外的低语》真是让人手不释卷,作者对宇宙深邃的理解和描绘,简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星际领航员在为我们绘制一幅宏大的星图。书中并没有过多纠结于枯燥的物理公式,而是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了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时间”在不同引力场下表现的细腻刻画,那种时间流逝感的差异,读起来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眩晕感,仿佛真的随着飞船穿越了数个光年的距离。最让我震撼的是对黑洞边缘物质湮灭过程的想象力,那种既是终结又是新生的哲学思考,一下子提升了整本书的立意。它不像那些纯粹的硬科幻作品那样冷冰冰,而是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文字的密度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专业深度支撑,又不失文学作品应有的韵味和美感。读完后,我抬头望向夜空,感觉星星都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它们都在对我诉说着亿万年前的故事。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我甚至开始重新学习一些基础的天体物理知识,因为它让我明白,我们头顶的这片星空,远比我们日常所见的要复杂和壮阔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