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宇宙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就是对人类自己的认知。你对宇宙的认知,决定了你的视野和未来。本系列是科普畅销书作者写给青少年的宇宙认知书,知识丰富、图文并茂、讲解科学、信息量大,带领你探索宇宙奥秘,发现生命真谛,洞悉人类未来。
本书分为“宇宙概述”“星系解谜”“恒星世界”三部分,分别从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宇宙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宇宙的神奇奥秘、多姿多彩的恒星世界等方面,用科学的观点、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数据详细讲解了我们的宇宙,引导青少年热爱自然、崇尚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李敏,著名青少年科普作家。先后主编青少年科普系列《科学家也许是错的》《兵器与科学系列读物》等多部,其作品内容丰富,讲解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宇宙的概念
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 2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 10
宇宙的年龄是多少/ 16
宇宙到底有多大 / 18
宇宙会不会一直膨胀下去/ 23
宇宙的形状有新论/ 26
宇宙是否在旋转/ 29
宇宙的天体组织结构/ 31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问题/ 35
宇宙喷流的产生/ 40
什么是宇宙弦/ 42
宇宙反物质是怎么回事/ 45
宇宙中是否存在着暗物质/ 48
神奇的引力透镜/ 51
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 53
到底有几个宇宙/ 54
星系解谜
星系是如何产生和演化的/ 58
活动星系核为什么释放那么多能量/ 61
旋涡星系为什么会有旋臂/ 62
不规则星系的形状之谜/ 64
星系的质量丢失在哪里/ 66
星系合并是怎么回事/ 69
河外星系——“宇宙岛”/ 71
空洞和超星系团是怎样形成的/ 73
发现星际分子/ 75
星云原来是这样的/ 77
梅西耶星云表的编制/ 81
黑洞、白洞和“虫洞”的奥秘/ 82
时空旅行能成为现实吗/ 88
我们的银河系/ 89
银盘、银心和银晕/ 92
银河系的邻居和未来/ 94
恒星世界
古巴比伦人仰望星空/ 98
古希腊人发展了星座队伍/ 99
我国古代的星官体系/ 101
现代星座的确定/ 104
恒星是怎样形成的/ 106
恒星的基本结构/ 108
恒星的直径和大小/ 110
恒星的质量和化学组成/112
恒星的亮度和表面温度/ 114
恒星是怎样运动的/ 116
恒星的距离不是谜/ 117
新星和超新星是怎么回事/ 119
神秘的变星/ 122
双星和伴星从头说/ 124
中子星的故事/ 129
脉冲星的脉冲是这样形成的/ 132
恒星家族的矮子们/ 134
共生星的奥秘在哪里/ 138
类星体至今还是一个谜/ 139
天狼星为什么会变色/ 142
话说牛郎星和织女星/ 145
人类对恒星的观测和利用/ 147
宇宙中有另外的太阳系吗/ 151
◆令人遐想的宇宙
远古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进行推测。例如在我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年),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就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这个学说又发展了,出现了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宇宙结构学说。公元前7 世纪时,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背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古希腊的学者泰勒斯描绘得更为神奇: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我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 年)创作的论文集《淮南子》收入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卫填海”等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有关天地日月的神话。其中的《淮南子·俶真训》一文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意思是说,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一文则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混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
公元2 世纪时,古希腊的学者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托勒密创建的“地心说”曾在欧洲盛行了1000 多年。
◆古人这样观察宇宙
许多科学家认为,出现于公元前3500 年的埃及星图,说明那时的埃及人已经开始对天文学有系统研究,他们已经知道水星、金星离太阳比火星、土星、木星离太阳要近。还有,在埃及出现的第一个历法中,最早记录的日期是公元前4241 年。
公元前6 世纪时,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发表了一个有关月亮的声明,宣称月亮在夜间的光亮是“借来”的。
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当年曾经这样自问自答道:“月球上的那些标记是什么呢?它们是高山和峡谷的阴影。”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第一个解释了月食是因为地球挡住了月球而形成的。他曾经肯定地说:“月食是地球造成的。”
大约是在4000 年之前,巴比伦祭司已经能够预测日食了,他们用楔形文字留下了对金星、火星、木星运动的观察记录。这是一件在没有望远镜的情况下做到的事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他们有超人的能力,或者是从另一个消失了的文明中得到的?这至今是个未解之谜。
古墨西哥的天文学知识曾经达到了令后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按照现在的天文学计算,一年的实际天数是365.2422 天;现在通用的公历规定一年为365.2425 天;而那时的玛雅历认为一年为365.2420 天,最接近实际数字。换句话说,玛雅历比我们这个科学时代的历法还要精确。
我最近翻阅的《造物主的遗嘱》在探讨人工智能与生命起源的交叉领域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与审慎。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描述宏大的星际战争,而在于对一个“完美”的、自我修复的数字生命体的道德困境进行深入剖析。作者没有急于下判断,而是通过不同人类学家和伦理学家对这个AI实体的“灵魂”和“权利”的辩论,构建了一个多角度的伦理迷宫。书中对“数据腐蚀”如何等同于“记忆衰退和死亡”的比喻,极其形象和令人不安,它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信息可以永存,那么死亡的意义又在哪里?我喜欢它这种沉静的、学术性与故事性完美结合的风格,它没有用夸张的特效场景来吸引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将读者引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或许我们对“生命”的定义太过狭隘。这本书更像是对人类未来形态的一次严肃预演,充满了对科技伦理边界的深度探索。
评分《超维度的迷宫》这本书的叙事技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颠覆。它完全抛弃了传统的三维空间叙事框架,将多维空间的物理概念巧妙地融入到角色的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之中。刚开始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像个迷失在镜子迷宫里的孩子,完全无法把握情节的走向,因为作者对“上下左右前后”的定义在不同章节中是相对的。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叙事逻辑,便会发现其精妙之处:它完美地诠释了信息冗余和感知局限性如何塑造现实。书中涉及的平行宇宙概念不是简单的平行世界并存,而是维度间的相互渗透和“剪切”,每一次叙事视角的转换,都像是在翻开一个不同维度的切片。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极高,需要多次回溯来确认因果链条,但其回报是惊人的——它彻底重塑了我对“空间”和“逻辑”的既有认知,让我体会到语言在描述更高维度存在时的局限与挣扎。
评分《尘埃与巨兽的史诗》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马拉松,它没有给我提供轻松的阅读体验,但其带来的震撼是持久而深刻的。作者似乎对文明的兴衰有着一种近乎宿命论的悲观色彩,探讨了高级智慧生命在宇宙尺度下面临的熵增和最终寂灭的必然性。书中构建的几个外星文明的社会结构和技术瓶颈,都极具原创性,尤其是那种“信息茧房”在跨越星际尺度后的变异形态,非常发人深省。叙事结构上采用了非线性的、碎片化的方式,更像是在拼凑一份来自遥远未来的考古报告,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虽然阅读过程中偶尔会因为概念过于抽象而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但一旦理清了思路,那种豁然开朗的顿悟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迫使我思考,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究竟是特例,还是遵循着普遍规律的必然产物?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挑战我们认知边界的利器,充满了对存在本身的哲学拷问。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星河拾遗录》,风格与我以往接触的科幻小说大相径庭,它更像是一部融合了人类学考察与宇宙探险的游记散文集。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专注于描绘那些在星际旅行中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不同行星大气层折射光线的奇特颜色,不同重力环境下生物体毛发的生长模式,甚至是那些跨越千年的星际信号中蕴含的文化密码。书中对“家园”这个概念的解构尤为动人,当人类的足迹遍布数个星系时,何处才是归属?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宇航员面对无垠虚空时产生的乡愁,那种跨越光年的思念,让人潸然泪下。这本书的节奏很慢,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茶会,而不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它用近乎冥想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感受宇宙的“温度”和“质感”,而不是仅仅关注速度和冲突。如果你期待的是快节奏的太空歌剧,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渴望的是一次心灵与宇宙深处的温柔对话,它绝对是上佳之选。
评分这本《光年之外的低语》真是让人手不释卷,作者对宇宙深邃的理解和描绘,简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星际领航员在为我们绘制一幅宏大的星图。书中并没有过多纠结于枯燥的物理公式,而是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了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时间”在不同引力场下表现的细腻刻画,那种时间流逝感的差异,读起来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眩晕感,仿佛真的随着飞船穿越了数个光年的距离。最让我震撼的是对黑洞边缘物质湮灭过程的想象力,那种既是终结又是新生的哲学思考,一下子提升了整本书的立意。它不像那些纯粹的硬科幻作品那样冷冰冰,而是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文字的密度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专业深度支撑,又不失文学作品应有的韵味和美感。读完后,我抬头望向夜空,感觉星星都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它们都在对我诉说着亿万年前的故事。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我甚至开始重新学习一些基础的天体物理知识,因为它让我明白,我们头顶的这片星空,远比我们日常所见的要复杂和壮阔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