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媒体艺术,特别是数字媒体艺术历史的教材,帮助读者掌握当代媒体艺术。
媒介大师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我们塑造了我们的工具,然后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但他同时也指出:人不应当是工具的奴隶,而思想与智慧是*工具和媒介的武器。因此,正是以麦克卢汉对媒介的思考为借鉴,本书站在科技文化发展的视角,系统梳理媒体艺术发展的主线,对媒体艺术谱系和数字艺术的起源、演化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着重体现了“谱系、技术与未来”的创作宗旨。不仅是作者近年来对媒体艺术、媒体文化思考与研究的总结,而且是站在面向未来的角度,为读者提供的一本“数字时代艺术媒介指南”。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备可读性、通俗性、实用性和时代感,相信读者会有所裨益。
本书全彩印刷,制作精美,一定令读者爱不释手。
本书提供了相关的教学课件和素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网站上下载。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1本全面论述媒体艺术发展史的教材,是一本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 
当代艺术,特别是数字媒体艺术特征的普及读本。本书从科技文化发展的视角,着重 
体现了媒体艺术“谱系、技术与未来”的发展主线。全书共分9章,对媒体艺术谱系和 
数字艺术的起源、演化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作为全新的彩色版图书,本书 
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备可读性、通俗性、实用性和时代感,力图为读者梳理出数 
字媒体艺术的轮廓和脉络。全书内容包括:媒体艺术谱系,媒体简史之传统时代与数 
字时代,媒体艺术前史之机械时代与波普时代,数字艺术史之算法时代与影像时代, 
媒体艺术史之交互时代与走向未来。本书各章附有思考题。本书还提供了相应的电子 
课件及教学辅助文档,可从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下载。  
本书是数字媒体及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学术和普及性读物,适合于大专以上文化程 
度的读者,可作为高等院校媒体与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基础 
课和专业课的教材,适合艺术、设计、动画、媒体和广告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学 
习,也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目录
    第1章 媒体艺术谱系 001  
11 媒介与信息 002  
12 媒介考古学 003  
13 媒介生态学 006  
14 现代艺术谱系图 009  
15 当代艺术谱系图 011  
16 媒体艺术研究 015  
17 数字媒体艺术 022  
本章小结 025  
本章思考题 025  
 第2章 媒体简史:传统时代 027  
21 口语与身体语言 028  
22 文字与插图 029  
23 印刷与图书 032  
24 摄影术 034  
25 差分机 037  
26 电影 039  
27 广播和电视 043  
本章小结 047  
本章思考题 047  
 第3章 媒体简史:数字时代 049  
31 未来的故事 050  
32 图灵与计算机 053  
33 控制论的宇宙 057  
34 世界机器 060  
35 计算机图形学 063  
36 《全球概览》 065  
37 互联网 068  
38 移动互联网 074  
39 大数据和智能化 076  
310 可穿戴计算 079  
311 智能机器人 085  
本章小结 088  
本章思考题 089  
 第4章 媒体艺术前史:机械时代 091  
41 百年畅想曲 092  
42 机械时代的艺术 093  
43 未来主义启示 095  
44 达达与拼贴艺术 099  
45 新媒体与实验电影 103  
46 维尔托夫语言 106  
47 机械时代的交互 110  
48 苏俄时期的拼贴 111  
49 超现实与灵境 113  
本章小结 117  
本章思考题 117  
 第5章 媒体艺术前史:波普时代 119  
51 波普艺术时代 120  
52 战后浮世绘 124  
53 混合媒材绘画 126  
54 我想成为一台机器 128  
55 《黄色潜水艇》 131  
56 欧普艺术 134  
57 走向行为的艺术 137  
58 录像艺术 140  
59 流行艺术 146  
510 光和动力艺术 148  
511 埃舍尔与尤斯曼 153  
本章小结 160  
本章思考题 160  
 第6章 数字艺术史:算法时代 163  
61 数字艺术谱系图 164  
62 示波器与算法艺术 167  
63 惠特尼与抽象动画 170  
64 数字荷兰风格派 172  
65 分形数学与艺术 175  
66 数字艺术:从算法到图像 177  
67 自动绘画机 183  
68 变形动画 186  
69 三维动画的机遇 190  
610 创造现实之路 191  
本章小结 195  
本章思考题 196  
 第7章 数字艺术史:影像时代 199  
71 电影的CGI时代 200  
72 星球大战谱系图 201  
73 工业光魔特效史 203  
74 电子世界争霸战 209  
75 皮克斯和蓝天工作室 212  
76 数字特效时代 216  
77 奥多比公司 222  
78 数字波普艺术 224  
79 有机生命艺术 226  
710 算法与图案艺术 230  
711 后拼贴艺术 235  
712 数字超现实主义 238  
713 超扁平主义 247  
本章小结 249  
本章思考题 250  
 第8章 媒体艺术史:交互时代 251  
81 交互时代的艺术 252  
82 遗传艺术 256  
83 远程遥在艺术 263  
84 基因工程艺术 264  
85 数字雕塑 267  
86 3D打印艺术 271  
87 数据行为艺术 278  
88 虚拟现实艺术 280  
89 网络艺术 285  
810 交互影像艺术 289  
811 交互装置 296  
812 数字表演艺术 299  
813 视错与碎片 303  
814 故障艺术 106  
815 机器人艺术 310  
816 后网络艺术 315  
本章小结 317  
本章思考题 318  
 第9章 媒体艺术史:走向未来 319  
91 EMOJI人间乐园 320  
92 数字回归自然 324  
93 关系美学与当代艺术 329  
94 卷入式体验 332  
95 媒介即环境 335  
96 海量数据的美学 341  
97 蒸汽波美学 344  
98 后视镜中的未来 351  
本章小结 357  
本章思考题 358  
 参考文献 359          
精彩书摘
   第5章  
媒体艺术前史:波普时代    
数字媒体艺术简史  
120  
5.1 波普艺术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的新媒体——彩色电视、收音机、留声机和各种时 
尚杂志的繁荣成为美国城市通俗文化的标志特征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众文 
化开始大量渗入到艺术中,从而形成了新的表现形式——波普艺术。从美国到意大 
利,从巴西到阿根廷,从德国到日本,甚至蔓延到东欧,这种艺术如火如荼,成为 
潮流。无论是美国的米老鼠、蜘蛛侠、超人,日本的哥斯拉怪兽漫画,手冢治虫的 
铁臂阿童木,还是社会名流、公众人物,如玛丽莲·梦露、杰奎琳·肯尼迪甚至毛 
泽东,都成为波普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战后的艺术家们认为:新的艺术应该要反 
映当时的社会,而不再是拘泥于传统的绘画题材和手段,他们努力地把这些“大众 
文化”上升到美的层次中去。2016年,美国费城美术馆专门开设了“国际波普艺术展” 
(图5-1),对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回顾,从大量的绘画、雕塑、广告和当时 
的流行商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拼贴已经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波普艺术的重 
要表现方式。    
图5-1 美国费城美术馆在2016年专门举办了“国际波普艺术展”  
和表现主义艺术不同,波普艺术是具象的,直接以大众化媒体内容或生活中的 
物品为题材。虽然“现成品艺术”不是波普艺术的首创,但当年杜尚的美学观念 
带有明显的破坏性,是艺术上的虚无主义,是集政治的厌恶、对传统的仇视和对 
工业文明的迷惘为一体的大杂烩。但波普艺术具有完全不同的主题动机,它面向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战后繁荣的现实。正如波普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所说的:“外面是世界,它就在那儿,波普艺术就是观 
察世界。”它所面对和观察的这个现实世界就是一个生气勃勃、充满诱惑的花花世 
界。1967年,日本波普艺术家田名网敬一(Tanaami Keiichi)将当时的杂志、电视、 
海报等中的照片或图片剪切下来,作为创作元素和符号直接运用到他的波普作品中, 
而通过拼贴这种独特的手法的处理,令画面更充满了幽默、玩世不恭和嘲讽的味道。    
第5章 媒体艺术前史:波普时代  
121  
这些材料通过巧妙组合,形成了各种新奇的视觉效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文 
化(图5-2,图5-3)。    
图5-2 日本波普艺术家田名网敬一在1967年的绘画作品之一      
图5-3 日本波普艺术家田名网敬一在1967年的绘画作品之二  
波普艺术是美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环节,它的发生与发展不可能脱离美国文化 
自身的历史。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心开始向美国转移,      
前言/序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时光穿越回1000多年前,面对 
赤壁古战场,遥想当年的英雄美人、熊熊烈焰,一代文豪苏轼不禁触景生情,感慨 
万千。同样,当我们穿越到100多年前,窥探在那个机器轰鸣年代的艺术家的困境与 
呐喊,才发现历史是何其相似! 当年聚集在苏黎世啤酒馆的愤青们用剪刀、浆糊、报 
纸、旧杂志和涂鸦创作了海报和招贴,宣告了旧时代的结束和“新艺术”的兴起。而 
今天的艺术家同样面临当代社会的技术挑战,无处不在的手机,咄咄逼人的阿尔法狗, 
微信的泛滥,人际交往的冷漠,使得人们再一次思考和发问:人类走向“机器化”难道 
是历史的宿命吗?什么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在这个远离自然与人文的“数据万能”时代, 
艺术还能带给人类哪些思考和回味?还能怎样启发大众的思考与心智的提升?  
记得高晓松在《奇谈》中曾经说道:“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谜雾。读万卷书,才 
能看清皓月繁星。”在这个手机阅读和网红直播泛滥的当下,“读万卷书”早已成为调侃。 
而以色列著名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也指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 
就没有用处。”因此,作者无意将读者拖入故纸堆,而是期待用最简约的形式,通过梳 
理媒体艺术的主线和谱系,帮助读者抓住现代艺术史与媒体艺术的脉络,解读在历史 
大事记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即“一张图读懂进化史”。媒介大师麦克卢汉说过:“无论是 
科学还是人文领域,凡是把自己的行动和当代新知识的含义把握好的人,都是艺术家。” 
分析时代潮流与脉搏,以思想超越现实,这正是本书写作的宗旨。  
9年前,作为新媒体系教授,作者曾经大胆撰写过一部《数字媒体艺术史》。随着 
近年来新媒体艺术的四面开花,该书无论是资料还是观点都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特 
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使得该书的形式与内容“时过 
境迁”。因此,与其修修补补,不如另起炉灶。作者查阅并检索了近几年国际上重要的 
媒体艺术家、媒体艺术展览和相关的历史文献,并根据当代科技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撰写了这本《数字媒体艺术简史》。这也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简史 
的教材,作者衷心期待本书能够得到各方面专家的宝贵意见。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北 
京服装学院精品教材专项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李四达  
2017年4月4日清明节,北京       
				
 
				
				
					数字媒体艺术简史:窥探图像、声音与叙事交融的千年演变  这是一本关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宏大画卷,它不单单是罗列技术革新与艺术作品的冰冷清单,更是一次深入探寻人类如何借由科技的力量,不断拓展表达边界,重塑感知体验的文明之旅。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从古老的洞穴壁画到瞬息万变的虚拟现实,勾勒出视觉、听觉与叙事艺术在数字时代交汇融合的独特轨迹。  第一章:先声夺人——图像的早期探索与技术基石  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浩瀚星空中,图像的诞生与演变是永恒的序曲。本章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早期对图像的痴迷与创造。从史前时期洞穴壁画中粗犷而充满力量的线条,到古埃及壁画中严谨而神秘的符号,再到古希腊雕塑的逼真与和谐,人类一直在尝试用可见的形式记录、表达与想象。这种对图像的追求,在光学原理的不断被揭示中,迎来了新的曙光。  我们将追溯照相术的诞生,它如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精度捕捉现实,挑战了绘画的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视觉认知。从达盖尔银版法到湿版摄影,再到胶片摄影的普及,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意味着图像记录的民主化与传播的加速。与此同时,动画的萌芽也悄然滋长。早期动画玩具如动物转盘、费那奇镜,以及爱米尔·雷诺的“光学剧院”,都展现了人类对运动图像的无限遐想。这些看似简单的装置,却蕴含着对时间、空间与叙事想象力的早期实践,为日后数字动画的辉煌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与艺术基础。  第二章:声入人心——音频技术的进化与情感的传递  如果说图像是视觉的盛宴,那么声音则是听觉的交响。本章将聚焦音频技术的发展,以及它如何成为数字媒体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表达媒介。从留声机的发明,将转瞬即逝的声音固化下来,到无线电广播的兴起,让声音跨越时空,成为大众媒介,人类对声音的记录、传播与创造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我们将深入探讨早期电影中的配乐与音效,它们如何从最初的现场伴奏,逐渐演变成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画面以情感与生命。进入电气时代,录音技术的精进,如磁带录音的发明,为音乐家和声音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多轨录音技术更是革命性的突破,它使得声音的叠加、混合与后期处理成为可能,催生了音乐制作的全新领域。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可能性。从早期电子音乐的探索,到声音雕塑、声音景观等概念的出现,声音艺术不再仅仅是为其他媒介服务的陪衬,而是成为了一种直接诉诸听觉的,能够引发深刻情感共鸣的艺术表达。我们还会提及语音合成技术,它如何开启人机交流的新篇章,为未来的交互式媒体艺术埋下伏笔。  第三章:叙事的力量——从纸媒到屏幕的讲述变迁  人类对故事的渴望是永恒的。本章将探讨叙事艺术在不同媒介中的演变,尤其关注其在数字时代的转型与创新。从古老的口述传说、史诗,到纸质书籍的普及,文字以其丰富的想象空间,构建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世界。戏剧与电影的出现,则将叙事从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影像与表演,极大地拓展了叙事的表现力。  本章将重点分析电影叙事语言的发展,从蒙太奇的革命,到景别、镜头运动、色彩运用等视听元素的精妙组合,电影如何将抽象的情感与复杂的故事情节,以一种直观而深刻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而电视的普及,则进一步将叙事带入千家万户,催生了电视剧、纪录片等多种叙事形式,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化观念。  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为叙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超文本叙事、互动小说、游戏化叙事等新型叙事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束缚,赋予了观众更多的参与感与选择权。我们将探讨这些新型叙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的特性,模糊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创造出更加个性化、沉浸式的体验。  第四章:像素的革命——数字图像与视觉特效的崛起  数字技术如同一场璀璨的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图像创作与表现方式。本章将聚焦数字图像的诞生与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视觉特效的飞跃。从早期的像素艺术,到计算机图形学的萌芽,再到2D与3D动画的成熟,数字技术赋予了艺术家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可以创造出完全超越现实的视觉奇观。  我们将回顾计算机图像生成(CGI)技术的发展历程,它如何从实验室的雏形,逐渐走向好莱坞大片,成为电影视觉特效的基石。从《星球大战》的开创性特效,到《侏罗纪公园》的恐龙复活,再到《阿凡达》的3D沉浸式体验,CGI技术不断刷新着我们对视觉可能性的认知。本章还将探讨数字绘画、数字摄影后期处理等技术,它们如何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流程,并催生了全新的视觉艺术形式。  此外,我们将深入分析数字图像在广告、设计、游戏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些领域如何借助于数字技术,创造出极具吸引力且信息量丰富的视觉内容,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消费习惯与审美观念。  第五章:比特的舞蹈——数字声音的实验与融合  如果说数字图像是比特的视觉呈现,那么数字声音则是比特的听觉舞蹈。本章将深入探索数字音频技术的演进,以及它如何为音乐、声音设计以及人机交互带来了无限可能。从MIDI技术的诞生,它如何使得电子乐器能够被计算机控制,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创作的手段,到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出现,使得专业级的音乐制作流程能够在一个软件中完成,数字音频技术极大地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并催生了无数的音乐风格与流派。  我们将关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它如何通过算法对声音进行各种奇妙的变化,从混响、延迟到更复杂的滤波器与效果器,为声音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创意工具。从电影中的空间音效设计,到电子音乐中层层叠叠的音色构建,DSP技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章还将探讨声音作为一种交互媒介的潜力。例如,在游戏设计中,动态音效系统如何根据玩家的行为和环境做出实时反馈,增强游戏的沉浸感。同时,我们也将会看到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的进步,它们如何使得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声音交互变得更加自然与智能。  第六章:交互的魅力——从超文本到虚拟现实的沉浸体验  数字媒体艺术最引人注目的特质之一,便是其交互性。本章将聚焦交互式媒体的发展,它如何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让受众成为参与者,共同创造体验。从早期超文本的构想,它如何模糊了文本的线性结构,允许读者在信息之间自由跳转,到多媒体网页的出现,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信息呈现方式。  我们将深入探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它如何催生了无数的交互式应用,如社交媒体、在线游戏、互动新闻等,这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社交模式与娱乐习惯。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兴起,更是将交互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VR技术将用户完全带入一个虚拟的环境,而AR技术则将数字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它们共同为艺术、教育、娱乐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本章还将关注用户体验(UX)设计的重要性。在交互式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设计出易于理解、操作流畅且令人愉悦的交互界面,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成功的关键。  第七章:融合的未来——数字媒体艺术的趋势与展望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并非直线前进,而是在技术、艺术与社会需求的多重驱动下,不断演化与融合。本章将对当下的数字媒体艺术进行梳理,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与生产。AI驱动的图像生成、音乐创作、文本生成,以及智能化的后期处理,正在重塑艺术家的工作流程,并催生出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数据可视化技术,如何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语言,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世界。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跨媒介的融合与创新。例如,将游戏化思维融入教育、将互动装置引入公共空间、将数字艺术与实体展览相结合等。数字媒体艺术正日益打破学科与媒介的壁垒,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社会化的发展态势。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演进脉络,认识到技术与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并激发对未来数字媒体艺术的无限想象与探索。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技术史回顾,而是一次对人类创造力与感知力的深刻洞察,一次关于我们如何用数字的语言,讲述古老而又崭新的故事的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