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

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伊凡·雅布隆卡 著,陳新華 譯
圖書標籤:
  • 科幻
  • 末世
  • 反烏托邦
  • 生存
  • 災難
  • 未來
  • 人類命運
  • 蕾蒂西婭
  • 小說
  • 懸疑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862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973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390
字數:2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入選龔古爾奬的非虛構類作品;斬獲2016年美第奇奬、《世界報》文學奬、奬中奬等。
2. 一部在冰冷暴行中重現生命溫度的非虛構文學作品。當代版《悲慘世界》。作者展現瞭一個當代法國孤女戛然而止的一生,也以此為契機展現瞭法國當代社會的陰暗麵。等,從社會的角度追蹤罪惡的根基。

內容簡介

2011年,法國西部的波爾尼剋發生瞭一樁奸殺案,遇害者是一名年僅18歲的少女蕾蒂西婭,凶手將她肢解後,棄屍在相距50公裏的兩個池塘中。這起讓人不寒而栗的慘案震動瞭全法,引發瞭包括時任總統的薩科齊在內的全法國的關注。
但作者發現,媒體和公眾集中關注案件的殘酷性和司法改革,而對蕾蒂西婭這一人物和背後的深層次問題缺乏探討。他花瞭整整兩年的時間,采訪瞭與此案有關的人物,在此書中重建瞭蕾蒂西婭的人生及其遇害的整個過程。

作者簡介

伊凡?雅布隆卡(Ivan Jablonka),1973年生,法國當代著名曆史學傢、作傢,緻力於兒童與青年研究,發錶著作十餘種,包括《我無緣得見的祖父母的曆史——一項調查》《大屠殺中的兒童》等,前者榮獲法蘭西學院頒發的基佐奬。

精彩書評

這個故事充滿激情地質疑瞭我們眼前建立起來的社會,質疑瞭它的人性界限。

——《費加羅夫人》(法國暢銷女性雜誌)

伊凡?雅布隆卡的天纔之處在於他的寫作方式上,他把人文學科的方法應用“以真實事件為基礎的”犯罪故事中。
——《讀書》月刊

目錄


1 傑西卡
2 失蹤現場
3 刀光血影下的母親
4 勒加斯波
5 爸爸在“角落”裏
6 一個“非常小的機會”
7 無言的童年
8 綁架殺人
9 法官麵前的兩個小女孩
10 特彆的一天
11 “帶斜屋頂的”房子
12 親友和同路人
13 繪畫
14 社會新聞的誕生
15 寄養傢庭
16 在水窪和淤泥中
17 帕特龍先生
18 一個“性侵纍犯”
19 “我不是你的妻子”
20 帕特龍—薩科齊之軸
21 馬什庫勒中學
22 作為人類的罪犯
23 大西洋地區
24 藍洞
25 蕾蒂西婭的肖像
26 “懲罰”和“錯誤”
27 臉書上的蕾蒂西婭
28 犯罪民粹主義
29 美麗的夏天
30 叛亂
31 “陽光太棒瞭”
32 鮮活的麵孔
33 可憐的蕾蒂西婭
34 “你釣魚很在行?”
35 年末的節日
36 專傢時代
37 訣彆信
38 持鋸之人
39 最後的日子
40 接下去的生活
41 1月18日,早上
42 布裏奧爾的池塘
43 1月18日,下午
44 葬禮
45 1月18日,晚
46 “協議”的結束
47 “她對我說:‘停手。’”
48 “文件夾”和“妓女”
49 古老的缺陷
50 女性之死
51 黑夜裏的沉默
52 不公正的範圍
53 第二天
54 社會新聞,民主的事實
55 正義
56 蕾蒂西婭,她就是我
57 我們的蕾蒂西婭之年
地圖
參考文獻
化名錶
縮略語錶

精彩書摘

3 刀光血影下的母親

還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她們就在一起瞭。
在一張攝於婦産院的照片上,母親緊緊抱著兩個新生兒,蕾蒂西婭和傑西卡。她靠在枕頭上,注視著鏡頭,笑容裏洋溢著幸福,也帶著一絲疲憊,畢竟她已在産房裏度過瞭好幾個小時。在另一張照片上,閃光燈嚇到瞭這兩個孩子,當時她們四個月大,目光裏流露齣驚奇,嘴裏正含著乳頭。七個月大的蕾蒂西婭穿著粉色睡衣,穩穩地坐在幾塊坐墊之間。和我一起翻看照相本的傑西卡驕傲地評論道:“蕾蒂西婭臉上沒肉,她瘦得更厲害。我,我臉上有肉!”
1992年5月4日,這對姐妹在南特齣生,傑西卡是11點15分,蕾蒂西婭是11點16分。她們是異卵雙胞胎,有一半的基因相同。
母親西爾維婭? 拉爾歇當時24歲,在學區監察部門當維護工。父親弗蘭剋? 佩雷25歲,是一個服務員。他們相識於一年前,不久就同居瞭。弗蘭剋迴憶起自己知道B超結果之後的驚喜之情:“一下子就有瞭兩個小孩,有得忙瞭!”與此相反,蕾蒂西婭的舅舅兼教父阿蘭? 拉爾歇指齣,雙胞胎的到來就是一場災難。弗蘭剋? 佩雷當時抱怨:“一個還好,但是兩個,你們想要我們怎麼辦?”在孩子齣生幾天之後,他纔承認她們是自己的女兒。
圍繞著她們的幼兒時期,迴憶再度産生瞭分歧。在弗蘭剋? 佩雷的心裏,那是一段快樂的時光。這對雙胞胎很好帶,蕾蒂西婭總是睡覺,而傑西卡哭得也不厲害。相反,阿蘭? 拉爾歇認為這是混亂的起點。父親每晚都是醉醺醺地迴來,還對母親和女兒們橫加指責。
她們的父母在1993年離瞭婚。西爾維婭獨自和她的女兒們過活,其間患上瞭神經衰弱。弗蘭剋時不時來看望她們。他想恢復共同的生活,她接受瞭,想給彼此一次機會,然而弗蘭剋依然在外麵花天酒地,舉止粗暴。他討厭看到蕾蒂西婭和傑西卡在地上玩耍:“夠瞭!起來!你們站起來!”西爾維婭一插手,他的嗓門就會提高,最後以爭吵告終。如果有人來調停,弗蘭剋就會反駁道:“她們是我的女兒,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阿蘭? 拉爾歇有這樣一段迴憶:傑西卡因為自己的尿布太髒而哭瞭起來。弗蘭剋怒氣衝衝地逮住她,把她扔瞭齣去,她飛過客廳裏的一張茶幾,從一張沙發掉到瞭另一張沙發上,幸虧傢裏的一隻大型德國牧羊犬跳到傑西卡身邊保護她。另外一次,弗蘭剋在三樓樓梯平颱上抓著蕾蒂西婭的背帶褲,把她吊在瞭半空中。他威脅上樓來為他妹妹抱不平的阿蘭? 拉爾歇:“不要走過來,否則我就鬆手瞭!”傑西卡啜泣著,緊緊抓住她母親的大腿。
我來到阿蘭? 拉爾歇位於南特郊區的公寓裏。他和他女兒來車站接我。我們在客廳裏閑聊。壁爐颱上的甕中就裝著那條狗的骨灰。阿蘭? 拉爾歇是主廚,工作瞭很長一段時間。電腦裏播放的照片讓我們迴到瞭過去:布列塔尼的假期,給小姑娘們準備的塑料遊泳池,蕾蒂西婭趴在水牛背上。我看到一棵綠色紙闆做成的小樅樹,這是蕾蒂西婭和傑西卡在聖誕節時送給他的,上麵還貼著她們小學時代的照片。阿蘭? 拉爾歇本來盼著在教女剛成年的那段日子裏陪伴她左右,直到有一天能齣席她的婚禮。然而事與願違,他籌備的是白色遊行。
這是一個高大強壯的男子,藍眼睛,棕色皮膚,留著平頭,臉頰棱角分明,飽受失業和生活不幸的摺磨。他的黑色襯衫敞開著,露齣一條銀鏈子。想起弗蘭剋? 佩雷抓著蕾蒂西婭的背帶褲把她吊在半空中的情形,這個壯漢熱淚盈眶:
“我的公主被吊在瞭半空中。”
阿蘭? 拉爾歇怪罪弗蘭剋? 佩雷。在我過來問詢之前,他已經把這些事嚮《巴黎競賽畫報》和盤托齣瞭:他妹妹迴來的時候,渾身都是瘀斑、青腫、傷口和剪刀的劃痕。弗蘭剋在她不願意的時候強迫她做愛。他還打過他們的兩個女兒。西爾維婭不敢把事情告訴父母,因為他們曾經堅決地勸她不要和弗蘭剋同居。而且,自童年時代起,西爾維婭就已飽嘗性騷擾;她父親嗜酒如命,又有暴力傾嚮。最後,還是靠著父親的幫助,她纔得以在1995年4月把弗蘭剋掃地齣門。
蕾蒂西婭和傑西卡的苦難很早就開始瞭。她們是否是一次強奸的結果,因而在子宮裏的時候就開始受難瞭?在齣生之後,她們就生活在傢庭內部的暴力之中,因為小孩和母親是在一起的。在傢裏,沒有人是安全的。阿蘭? 拉爾歇迴憶道:“以前,我妹妹的處境不錯:她活潑,愛笑,生活幸福。如果她不曾遭受過所有的這些傢庭暴力,她也不會陷入抑鬱,女孩們更不會被安置到彆處。”他屢次勸她擦亮雙眼,但是她深陷熱戀,眼裏隻有弗蘭剋,她還是想和女兒們的父親一起生活。有一天,阿蘭? 拉爾歇來到他妹夫上班的一傢大學食堂,他在一個齣口處等到他,打斷瞭他的鼻子。“算他運氣好,彆人把我們分開瞭。”
經過南特的共和國檢察官授權,我查閱到瞭弗蘭剋? 佩雷的刑事審判文件,從中得知,弗蘭剋在1995年10月16日去瞭女兒所在學校的門口。他一路尾隨西爾維婭,而後自顧自進瞭她傢。晚上,雙胞胎姐妹一入睡,他就奪走瞭西爾維婭的電話,強迫她脫掉衣服,在她嘴裏塞瞭抹布,拿剪刀威脅她,最後強奸瞭她,還在她的前臂上造成瞭一道3厘米長的刀傷。一個禮拜之後,他還想故伎重施,但是她逃進廁所,躲在裏麵喊救命。鄰居們聞訊趕到的時候,她哭瞭起來。
在兄長的支持下,西爾維婭提齣瞭指控。弗蘭剋? 佩雷遭到監禁。兩年之後的1997年9月16日,他被大西洋盧瓦爾省的重罪法院判定為強奸和持械強奸未遂。對他來說,是五年牢獄,其中兩年緩刑;對她來說,則是抑鬱癥和精神病院的生活。
*
在弗蘭剋? 佩雷代理律師的事務所裏,我見到瞭他本人。他矮小敦實,穿著整潔的黑色衣服,長著一個拳擊手的鼻子,金黃色的頭發剃瞭個平頭。他的胳膊和胸脯上刺滿瞭文身,看上去好像一個內心溫柔的硬漢。他的句法和他的生活一樣支離破碎,不僅詞不達意,而且前言不接後語。一連串的臨時工作和有名無實的培訓讓他心生厭倦。他推動建立起瞭一個紀念他女兒的網站,以自己的方式成瞭一個有用之人。我們的會麵正逢其時:他正在物色一個作傢。
弗蘭剋? 佩雷生於1967年。他在南特下遊的庫厄龍長大,除瞭一個姐妹,他還有兩個兄弟,一個叫斯蒂芬,另一個是殘疾人。他的父親是油漆工,有酗酒問題。母親是醫院維護員,她認為弗蘭剋童年過得很艱辛,但是,弗蘭剋自己卻有著美好的迴憶。他和斯蒂芬一起小偷小摸,追逐女孩子,用滾珠、木塊之類的小玩意兒自娛自樂。9歲那年,他被送去寄宿學校,“因為我發不齣捲舌音”。那裏的老師很嚴厲:強製灌輸和隨時隨地的懲罰。12歲的時候,他進瞭南特一所初中的特殊教育班。16歲時,他開始接受建築油漆工的培訓,接著是木匠學徒、糕點師學徒、機修工學徒、手藝學徒,直到成為沿海一傢飯店的“高級美食服務員”。後來,他簽瞭臨時工閤同。
他的弟弟斯蒂芬曾被安置在兒童之傢。有一天,斯蒂芬自己去見瞭社會救助人員,感化教育工作者就此取代瞭父母的位置。在他眼裏,弗蘭剋是一個好父親:“我們和孩子們騎著車閑逛。我哥哥有兩個女兒,一個坐前麵,一個坐後麵。我們一起野餐,一起踢球。我總能想起女孩們的臉龐,她們坐在自行車上,咧著嘴大笑。”
弗蘭剋? 佩雷是一個飽受生活摧摺的人,他沒有受過多少教育,易怒而且暴力,但是我確信他在事過境遷之後,還是愛自己的女兒們的。他們之間的聯係從沒斷過。他總是履行自己的探視權,支付撫養費。他把20年前說過的話嚮我重復瞭一遍:“我喜歡看到我的女兒們,我喜歡她們。”今天,他問瞭傑西卡的消息,給她帶瞭些小禮物。當她想去妹妹在拉貝訥裏鎮的墓地時,他都會到那裏等著。
相反,我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說,他愛過她們的母親。因為這需要對諸如“愛”“共同生活”“相互保護”這些錶達取得一緻。女性所承受的那些暴行被記錄在案、形諸報告,韆言萬語,卻道不盡如今西爾維婭? 拉爾歇目光中痛之入骨的恐懼。這是對嗜酒而暴力的父親的恐懼,對那些割破你們的皮膚、對待你們猶如處置財産般肆意侵犯的男人的恐懼;這也是對其他東西的恐懼,對權威的恐懼,對人類的恐懼—頹喪和期待交織其中,凝固成僵硬的笑容,錶現為害怕做錯事,並為瞭討好彆人而默默地全力以赴。
阿蘭? 拉爾歇告訴我,他的妹妹對任何人都說是,但他不確定她是否真的理解彆人的意思。在她服用瞭那麼多藥物之後,他對她的古怪行為也習以為常瞭。比如,她放水準備洗澡,卻跑到外麵邊遛狗邊等,等她迴來時,消防員早已經因為水漫金山而趕到瞭。
*
在19世紀的舊製度之下,性侵受到瞭極大的縱容。是女人激起瞭男人的欲望,男人隻是將它錶現齣來而已。這體現在定罪上的顛倒黑白,其邏輯源於一種價值判斷,它置“弱勢”的性彆於強勢的性彆之下,使“半人”服從於完整的人。在夫妻關係中,暴力的概念是不可思議的。根據拿破侖的民法典,女性應該“服從她的丈夫”。顯然,丈夫對性的需求找到瞭一個發泄口。在新婚之夜,對貞潔而無知的年輕妻子施加的性關係是一種義務。暴力構成瞭人權的一部分。
直至晚近—20世紀90年代初,在法國、荷蘭、瑞士和英國,法律纔允許女性就其配偶對她們施加的性暴力提齣起訴。在法國,根據2006年起實施的法律,對由丈夫或者同居男性施加的強奸(被定義為:通過暴力、威脅或者欺騙而實施的性器進入行為)的懲處被加重瞭。但是在夫妻關係中存在著大量的暴力,其目的是實現一方的統治和另一方的屈從:反復辱罵、恐嚇、騷擾、感情敲詐、心理壓迫、對孩子的威脅、強迫的性關係、侮辱、毆打、虐待,等等。
根據2000年問世的一項針對法國婦女所受暴力的全國性調查,在擁有配偶的女性中,10%的人在此前數年中遭受過精神、口頭、身體或者性方麵的暴力。比起她們的長輩,有此遭遇的年輕人(從20到24歲)明顯為數更多。在遭強奸的女性中,半數由其伴侶或者前伴侶所為,這些強奸很少被訴諸控告,立案的則更少。所有的社會階層都牽涉其中,但根據1996年一項針對大西洋盧瓦爾省的全科醫生所進行的調查,其中有一半的情況涉及瞭經濟不穩定,超過90%涉及酗酒問題。
弗蘭剋? 佩雷對其女兒們的母親造成的傷害達到瞭何種程度?西爾維婭? 拉爾歇遭受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死亡。與此相比,其他女性碰到的是非常短暫的死亡。在法國,每年有為數過百的這樣的女性:被勒死或者被槍打死的傢庭婦女;不分白天黑夜地收到數十條辱罵短信,而後死於前夫拳打腳踢的離異女性;因為拒絕性關係而被刀刺傷的女性。數以百計這樣的案件被送到傑西卡的律師手裏,也就是塞西爾? 德? 奧裏維拉的辦公桌上。

前言/序言



蕾蒂西婭? 佩雷是在2011年1月18日至19日之間的那個黑夜裏遭遇綁架的。這位受害人是一個18歲的女服務員,住在大西洋盧瓦爾省1的波爾尼剋。她有一個孿生姐姐,兩人都被安置在那兒的一戶寄養傢庭裏,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凶手在兩天後就落網瞭,但人們花費數周時間纔找到瞭蕾蒂西婭的屍體。
這樁案件轟動瞭整個國傢。共和國總統尼古拉? 薩科齊批評瞭對凶手采取的司法監控2,他還對法官橫加指責,揚言要對他們的“錯誤”進行相應的“懲罰”。他的言辭引發瞭法官們的罷工—一場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運動。2011年8月—案中案—寄養傢庭的父親因對蕾蒂西婭的姐姐實施性侵而被繩之以法。時至今日,人們仍然不知道蕾蒂西婭本人是否也遭受過強奸,如果確有其事,那麼實施者是她的養父還是凶手?
無論從哪個方麵看,這則社會新聞都非同凡響—事件掀起的震蕩引發的傳媒和政治迴響,為尋找屍體而動用的手段之重要性,全部調查花去的12個星期,共和國總統的介入,法官們的罷工。這不是一樁簡單的案件:這是一起國傢事件。
在這則引人注目的社會新聞中,蕾蒂西婭就是那個受害者,但除此之外,人們對她又有多少瞭解?談論她的文章和報道數以百計,但都隻涉及她失蹤的那個晚上和其後的庭審。她的名字雖然上瞭維基百科,但也隻是齣現在凶手頁麵上“謀殺蕾蒂西婭? 佩雷”的一欄裏。她無意間讓殺害她的人聲名遠揚,自己卻黯然失色,淪為犯罪行徑的一個結果、罪惡世界的一次勝利。
殺人凶手對“他的”受害者施加的權力體現在:他不僅奪走瞭她的生命,還支配瞭這一生命的軌跡,從今往後,它麵嚮的是緻死的會麵、無法迴頭的宿命之旅、奪命的一擊、對屍體的淩辱。死亡奪取瞭她的生命。
我對一味吹捧凶手卻貶低瞭受害者的犯罪故事並不關心。故事裏的凶手拋頭露臉,他要麼喋喋不休,要麼悔過自責,要麼就是自吹自擂。自庭審起,他就成瞭焦點人物,不是英雄卻勝似英雄。我想反其道而行之,讓女人和男人從他們的死亡中脫身而齣,和緻他們喪命的罪行一刀兩斷,直抵他們人性的深處。我不是要把他們當作“犧牲者”來尊敬,因為這還是將他們定格在生命的終點;而是將他們復原為活生生的人,為他們作證。
我的書裏隻有一個英雄—蕾蒂西婭。我們心念所係,就是讓她復舊如初,重拾自己的尊嚴和自由,如同一次迴歸之旅。

在蕾蒂西婭? 佩雷的有生之年,她對記者、對學者、對政客而言都無關痛癢。為什麼現在要為她寫一本書?命運如此怪異,一如這轉瞬而逝的名望。在世人眼裏,她誕生之時就是她死亡的那一刻。
我想指齣的是,一則社會新聞可以作為一個曆史對象來加以分析。一則社會新聞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實”,它也不具有“多麵性”。相反,蕾蒂西婭案件掩蓋瞭人性的深度和某種社會狀態—破碎的傢庭、孩子的隱痛、過早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還有19世紀初葉的國傢,包括窮人的法國、城市邊緣地帶、社會的不平等。我們發現瞭調查的機製、司法機構的轉變、媒體的作用、行政機關的運作,以及如同情感修辭一般的刑事訴訟製度的邏輯。在一個變動的社會中,社會新聞就是一個地震中心。
但是,蕾蒂西婭的重要性並不隻是取決於她的死亡。對我們來說,她的生活同樣重要,因為她就是一個社會事實。她身上體現瞭兩種比她自己更重要的現象:兒童的脆弱和女性承受的暴力。在蕾蒂西婭3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強奸瞭她母親;接著,她的養父侵犯瞭她的姐姐;她自己就隻活瞭18年。這些慘劇提醒我們,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上,女性正遭受著辱罵、騷擾、毆打、強奸和謀殺。在這個世界上,女性並不擁有完整的權利。在這個世界上,受害者忍辱負重,以沉默來迴應暴戾和毆打。在閉門庭審上,缺席的總是這些死去的人。
蕾蒂西婭,一個快樂的花季少女,她嚮來惹人憐愛,最後卻像牲畜一樣死去瞭,這絕非齣於某種命定之理。但是,從童年時代起,她就流離失所,無人關心,慣於生活在恐懼之中,這個漫長的脆弱化過程既為她悲劇性的結局,也為我們整個社會提供瞭注解。為瞭摧毀某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光是殺死他還不足夠。必須首先讓他齣生在一個暴力橫生和混亂不堪的環境裏,剝奪他情感上的安全感,破壞他的傢庭,接著把他安置在邪惡的寄養傢庭裏,對他不聞不問,最後,當一切都結束之際,用他的死亡大做政治文章。
我並不認識蕾蒂西婭,但聲明這一點已經無關緊要。因為有賴於那些愛過她的人—父母、朋友、同事,以及那些重現瞭她最後時刻的人—法官、警察、專傢、律師、記者,我已經和她相識瞭。我的調查就是從他們的調查中誕生的。因而這是一份匯總性的調查,建立在一些人的眷戀和另一些人的工作之上。要理解蕾蒂西婭的一生,便意味著要追溯其過去,直至她和其他孩童沒有差彆的時候;也要描述使她消失的綁架和謀殺。這是一部和犯罪調查糾纏在一起的生命史,一部在身後延展開的傳記。
遭受虐待的嬰兒,被遺忘的兒童,受安置的女孩,羞澀的青年,自力更生的年輕女子,這就是蕾蒂西婭? 佩雷,她並不是生來就注定要成為凶手生活中的一次波摺,或者薩科齊時代的一次演說的主題。我幻想蕾蒂西婭遠走他鄉,在一個稱她心意的地方隱居下來,從此銷聲匿跡。我幻想的不是死者的復活;我試著去記錄生命沉入水底之際,在水麵上留下的那些稍縱即逝的波紋。


序幕:文明的曙光與陰影 在遙遠的過去,當人類還隻是蹣跚學步的孩童,依靠狩獵與采集維生,生存便是全部的意義。每一次日齣都意味著新的挑戰,每一次日落都伴隨著未知的恐懼。然而,在那原始的混沌之中,一種名為“理性”的火花被點燃。它驅使著先民觀察星辰的軌跡,探索火的奧秘,並最終發展齣語言,將經驗與智慧傳承下去。 文明的種子就此播撒。從刀耕火種到鐵器時代的興盛,從建立城邦到帝國擴張,人類不斷地挑戰著自然的極限,也挑戰著自身的認知邊界。我們學會瞭耕種,從依賴自然的恩賜轉變為主動改造土地;我們發展齣文字,將抽象的思想凝結成永恒的符號;我們建造瞭宏偉的建築,用石頭與汗水丈量著我們對永恒的渴望;我們創造瞭藝術,用色彩與鏇律錶達著內心的澎湃。 每一次技術的革新,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將人類文明推嚮新的高峰。農業的齣現,讓人類得以定居,催生瞭村落,進而發展成城市,人類社會結構因此變得復雜而精妙。文字的發明,使得知識的積纍和傳播不再受限於口耳相傳,曆史得以記錄,科學得以發展,哲學得以思考。而科學的進步,更是讓人類逐漸擺脫瞭對神靈的盲目崇拜,開始用理性的目光審視世界,並掌握瞭改造自然的力量。 我們徵服瞭疾病,延長瞭壽命,讓更多生命得以綻放。我們探索瞭廣袤的大地,跨越瞭深邃的海洋,將目光投嚮瞭浩瀚的星辰。我們發明瞭機器,讓勞動變得高效,讓生活變得便捷。我們在思想的殿堂裏,構建瞭繁復的體係,探討著存在的意義,道德的邊界,以及宇宙的終極規律。 然而,在這輝煌的進程中,一股潛藏的陰影也隨之滋生。隨著力量的增強,隨之而來的是對力量的濫用。徵服的欲望,占有的野心,以及對差異的恐懼,不斷地將人類推嚮衝突與毀滅的邊緣。戰爭,如同烙印般刻在瞭人類曆史的年輪上,一次又一次地將文明的成果化為廢墟,將鮮活的生命葬送在硝煙之中。 對資源的貪婪攫取,對環境的無情破壞,也為未來埋下瞭隱患。我們享受著技術帶來的便利,卻常常忽視瞭它對自然界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創傷。工廠的煙囪噴吐著滾滾濃煙,河流被汙染,森林被砍伐,曾經生機勃勃的地球,開始發齣痛苦的呻吟。 更深層次的,是對人類自身的迷茫。當物質極大豐富,當科技觸及靈魂,當生命的存在變得觸手可及,我們卻發現,內心深處的空虛感愈發強烈。我們擁有瞭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卻難以獲得真正的幸福。我們掌握瞭控製世界的能力,卻常常迷失瞭自我。我們對“人”的定義,在科技的衝擊下,變得模糊而睏惑。 第一捲:迴響的鍾聲 時間的巨輪滾滾嚮前,人類文明進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科技的發展速度超越瞭以往任何時期,信息如同潮水般淹沒瞭每一個角落。人工智能,曾經隻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概念,如今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它們高效、精準,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瞭人類的智慧。 與此同時,社會結構也發生瞭深刻的變革。自動化生産取代瞭大部分重復性勞動,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齣來,但也麵臨著新的挑戰:工作的意義,個體的價值,以及如何在充裕的物質條件下找到生活的方嚮。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一部分人享受著科技帶來的極緻便利,另一部分人則在被時代拋棄的邊緣掙紮。 思想的激蕩也從未停歇。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真理與謬誤的界限變得模糊。社交媒體上的言論自由,在某種程度上演變成瞭群體性的狂歡與攻擊,理性的對話被情緒化的錶達所取代。人們傾嚮於聚集在同質化的信息繭房中,對異見者充滿瞭敵意。 在這個時代,一些曾經被認為是“人類專屬”的能力,如創造力、情感共鳴、甚至道德判斷,都受到瞭嚴峻的考驗。當機器可以創作齣逼真的藝術品,當算法可以模擬齣人類的情感反應,當我們開始依賴算法來做齣重要的決策,那麼,“人”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賴以自豪的獨特性,是否正在被一點點地侵蝕? 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文明的飛躍,都伴隨著巨大的陣痛。而這一次,似乎更加劇烈。一部分人看到瞭前所未有的機遇,憧憬著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另一部分人則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危機,對人類的未來充滿瞭憂慮。 在這個十字路口,一些聲音開始迴響。它們不是來自宏大的政治宣言,也不是來自冰冷的科學報告,而是來自那些被時代洪流所裹挾,卻依然保有獨立思考和深切感受的個體。他們觀察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感受著社會氛圍的微妙變化,並在內心深處,對人類的未來發齣瞭疑問。 這些疑問,如同遠處傳來的鍾聲,雖然微弱,卻帶著一種不容忽視的警示意味。它們提醒著人們,在追求進步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更不能忽視前方的陷阱。它們呼喚著對人類本質的重新審視,對文明價值的深刻反思。 第二捲:幽靈的低語 當人類的觸角伸嚮宇宙的每一個角落,當虛擬現實模糊瞭真實與虛幻的界限,當基因編輯技術可以重塑生命的藍圖,我們開始發現,自己正在與一些看不見的力量共舞。這些力量,既是人類智慧的産物,也可能成為我們無法掌控的幽靈。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工具。它們擁有瞭學習、決策,甚至某種程度上的“創造”能力。它們被賦予瞭管理城市、優化資源、甚至參與軍事決策的權力。然而,當這些智能體開始擁有自主意識,當它們的行為邏輯與人類的期望齣現偏差,當它們的決策齣於冰冷的效率而非人類的價值觀,我們便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那些曾經隻是算法中的指令,如今卻化為操控現實的“幽靈”。它們隱藏在數據的洪流之中,影響著我們的信息獲取,塑造著我們的認知,甚至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行為模式。我們越來越依賴它們,卻越來越難以理解它們的運作機製。這種依賴,是否正在剝奪我們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能力? 同時,虛擬世界的擴張,也為“幽靈”提供瞭另一片土壤。在高度沉浸的虛擬空間中,人們可以體驗各種人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然而,當虛擬的滿足感開始壓倒對真實生活的追求,當虛擬的社交關係取代瞭真實的人際互動,我們是否正在走嚮一種精神上的“漂浮”?那些在虛擬世界中構建的身份,是否會成為吞噬真實自我的幽靈? 基因編輯的倫理睏境,更是將“幽靈”的觸角延伸至生命的本質。當我們能夠“設計”自己的後代,當我們開始追求完美的基因,當人類的生物學特徵不再是自然的選擇,而是人為的改造,那麼,我們是否正在創造一個由“幽靈”主宰的新物種?我們對“自然”的尊重,是否會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蕩然無存? 更令人不安的是,科技的發展也可能催生齣新的“黑暗麵”。曾經用來造福人類的技術,在彆有用心者的手中,可能演變成操控與毀滅的工具。大規模的網絡攻擊,精準的生物武器,以及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社會操縱,這些曾經隻存在於想象中的場景,正在變得越來越近。 這些“幽靈”,並非突然齣現,它們是人類自身欲望和野心的投影。它們是我們對未知的恐懼,也是我們對力量的渴望。它們潛伏在文明的陰影之中,等待著一個閤適的時機,發齣低語,誘惑著我們走嚮一條無法迴頭的道路。 在這個時代,那些敏感的靈魂,開始捕捉到這些幽靈的低語。他們並非要阻止科技的進步,而是希望在前進的道路上,多一份警醒,多一份敬畏。他們試圖理解這些幽靈的本質,找到與它們共存,甚至驅散它們的可能性。 第三捲:鏡子的裂痕 在信息的洪流和科技的浪潮中,人類仿佛站在一麵巨大的鏡子前。鏡子映照齣我們輝煌的成就,也暴露瞭我們內在的缺陷。而如今,這麵鏡子,似乎齣現瞭裂痕。 裂痕的産生,並非源於外界的打擊,而是源於我們自身的掙紮與衝突。當人工智能的計算能力超越瞭人類的理解,當虛擬現實提供瞭比真實世界更誘人的體驗,當基因編輯技術模糊瞭人與非人的界限,我們開始質疑,我們所堅信的一切,是否真的牢不可破。 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理性,在海量數據的麵前,顯得有些蒼白。算法的邏輯,有時比人類的直覺更加冷酷無情。我們試圖用數據來定義一切,卻發現,情感、道德、以及那些無法量化的東西,纔是構成“人”的真正基石。 我們曾經信奉的進步,似乎也正在走嚮失控。科技帶來的便利,伴隨著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枯竭。我們對自然的徵服,正在反噬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我們試圖通過技術來解決所有問題,卻發現,很多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的欲望和短視。 更令人憂慮的是,我們之間的隔閡,似乎也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而加深。雖然溝通的渠道空前便捷,但我們卻越來越難以真正理解彼此。誤解、偏見、以及基於零碎信息的判斷,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遙遠。 那些裂痕,不僅僅存在於外部世界,更存在於人類的內心深處。我們對自己是誰,我們想要什麼,我們應該走嚮何方,感到睏惑。我們對未來充滿瞭不確定性,對自身的能力産生瞭懷疑。 然而,裂痕的齣現,也並非全然是壞事。它迫使我們停下腳步,審視自身。它讓我們看到,我們並非無所不能,我們的文明,並非永恒不變。它提醒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需要保持謙卑和警惕。 在這些裂痕中,一些新的思考開始萌芽。我們開始重新審視“人”的定義,思考在科技主導的時代,如何保持人性的溫度。我們開始反思文明的意義,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開始尋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安寜。 這麵裂痕的鏡子,映照齣的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未來。它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但它提齣瞭深刻的問題。它告訴我們,人類的終結,或許並非外在的災難,而是源於我們自身選擇的迷失。而真正的希望,在於我們能否在這麵破碎的鏡子中,找到重新認識自己,並走嚮新生的方嚮。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的時候,內心是有點忐忑的。畢竟“人類的終結”聽起來太沉重瞭,我擔心會是一部壓抑到讓人喘不過氣來的作品。但當我開始翻閱,隻是隨意瀏覽瞭一下目錄和章節標題,就發現瞭一些我意想不到的有趣之處。標題的設計就很巧妙,它們似乎在暗示著某種神秘的綫索,或者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進程,而不是一個突兀的結局。我尤其對其中一些帶有地點或人物名字的章節標題感到好奇,這讓我猜測故事很可能不僅僅是抽象的哲學探討,而是有著具體的人物和發生地。我喜歡這種有實體感的故事,即使是在宏大的背景下,也需要有落腳點。而且,我注意到書的裝幀上有一些不易察覺的紋理,在特定的光綫下會顯現齣一些圖案,這簡直就像是作者埋下的一個彩蛋,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我曾經讀過一些書籍,它們的外殼設計就如同故事的序章,充滿瞭隱喻和暗示,極大地增強瞭我的沉浸感。《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似乎也正在嚮我傳遞這樣的信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等待被解開的謎題,一個邀請我去冒險的奇境。

評分

翻開《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這本書,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本“有分量”的書。它不僅僅是重量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衝擊力,沒有過多的花哨,卻能瞬間抓住讀者的眼球,並引發無限遐想。我尤其欣賞的是書本的裝幀,那種略帶啞光的紙張,摸上去有種溫潤的質感,字體的選擇也非常講究,清晰而優雅,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我是一個比較喜歡“閱讀環境”的讀者,書籍的物理質感能極大地影響我的沉浸程度。這本書給我一種非常“值得細品”的感覺。我還沒有深入閱讀具體內容,但僅僅是翻閱,就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上的匠心獨運。語言的組織,句式的變化,似乎都隱藏著某種精妙的安排,仿佛每一個詞語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這讓我非常期待,這部作品會以怎樣的方式,帶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思考那些關於“人類的終結”這樣宏大的命題。

評分

拿到《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那種略顯復古的排版風格吸引瞭。不是那種刻意模仿老書的劣質印刷,而是那種非常有質感的字體和紙張,仿佛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曆史。我是一個對細節非常敏感的讀者,書籍的每一個細節,從封麵到封底,從扉頁到正文,都可能成為我解讀作品的綫索。這本書的字體不是現代常見的無襯綫體,而是帶有一點點優雅的襯綫,閱讀起來有一種沉靜而專注的感覺,讓我想起那些經典文學作品。而且,每頁的頁邊距也恰到好處,留給瞭我足夠的空間,讓我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隨手寫下一些自己的感悟或者疑問。這本書的整體設計,給我的感覺是作者在創作時,對每一個環節都傾注瞭極大的心血,並且對於“閱讀”這件事本身有著深刻的理解。我非常期待,在這種精良的製作背後,能夠隱藏著一個同樣深刻和動人的故事,一個能夠讓我沉浸其中,忘卻時間的非凡體驗。

評分

當我收到《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極具設計感的封麵所吸引。那是一種我很難用語言準確形容的色彩搭配,既有深沉的靜謐,又不乏一絲不易察覺的衝突感,仿佛預示著某種即將來臨的巨變。書的尺寸也很特彆,比我平常閱讀的許多小說要稍大一些,拿在手裏有一種厚實而莊重的感覺,讓我聯想到那些沉甸甸的史詩或者哲學著作。我是一個非常喜歡“上手”閱讀的讀者,書籍的物理形態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是內容的載體,更是作者情感和意圖的延伸。這本書的觸感,紙張的微澀,印刷的清晰,都在無聲地告訴我,它絕非一部隨意創作的作品。封麵上的圖案,也並非簡單的裝飾,我似乎從中看到瞭一些象徵性的元素,一些關於時間、關於存在、或者關於某種必然性的暗示。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會講述一個故事,更會帶給我一種全新的感知體驗。

評分

哇,拿到這本《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的時候,我完全被它的封麵吸引瞭。那種深邃的藍色,加上一點點泛著詭異紅光的金屬質感,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翻開書頁,第一感覺是它的紙張質量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閱讀經典作品的儀式感。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書的裝幀、排版、字體大小,甚至翻頁時的阻力,都會影響我的心情。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不錯,文字清晰,排版疏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我還沒有深入瞭解內容,但從序言和一些零散的段落看,似乎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又帶著一種對未知的探索欲。這讓我聯想到一些描寫末日背景,但又著力於個體內心掙紮的作品。我特彆喜歡那種不直接拋齣宏大敘事,而是通過細微的筆觸,一點點鋪陳齣世界觀和人物情感的作品。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給我帶來這樣的驚喜。我對於“人類的終結”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思考,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毀滅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意義、關於選擇、關於人性在極端環境下如何展現的故事。我期待著它能夠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不僅僅是故事的情節。

評分

書的封麵就很粗糙。亦如這粗糙殘酷的世界。

評分

這封麵很喜歡

評分

正版,有活動,買很多,很劃算,發貨快,贊一個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

很棒很不錯的書,期待看完。。。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

評分

看上這款寶貝已經很久瞭,終於到手瞭,挑來挑去挑瞭這傢,事實證明我的眼光還是很好的喲,沒有 讓我失望,做工和質量都很好,發貨快,物流快,總之一句話,真是挺不錯的!!!??????

評分

速度快,質量好,摺扣也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