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家会伤人,有时候爱会伤人,即使在蕞慈爱的父母身边长大,孩子的内心也会留有很多创伤。未经处理的哀伤,会一直潜伏在你心灵深处,形成难以祛除的黑洞。毕淑敏以从业十余年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身份,写下《你可知自己是谁:给孩子的D一本心理自助手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呵护与陪伴,引令青少年读者告别茫然与无助,理解社会运行的法则,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心理危机。
全书为青少年读者量身定做了11个心灵游戏,并附各种性格小测试、分析、图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感染力。在成书过程中,毕淑敏与北京中学的上千名青少年读者以及老师、家长进行了互动,并根据孩子们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灵心慧目的烛照,步步引令;春风化雨的慈爱,点点渗透。参与测试的老师们纷纷称赞此书带来的帮助:“做思想工作从未像这样轻松。”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著名心理咨询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师大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七十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十六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三十余次。
“毕淑敏的文字有着温暖而坚定的内核,展示的是对生命的善意与真诚,如涓涓暖流穿透人心,让我们的内心柔软、安宁,最终更加强大。” ——凤凰网
书与旅行,是飞向天堂的两翼。毕淑敏带领我们做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心灵之旅。她在书中和大家分享了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幸福的求索,让人深刻感受到心灵的力量和温柔的魅力。
——《北京青年报》
前言
壹 “可怕”的游戏
最害怕的十件事
最喜欢的十件事
游戏花絮
贰 枫叶档案
自卑情结
五花八门的自卑表现
毕淑敏的自卑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叁 掌声响起来
两个数字
打开一万台发动机1
十九种潜能
成为你所期待的那个人
肆 红丝线
“我有一个理想”
我剪红丝线
被撞伤的小姑娘
分解目标
伍 属于你的成语
形容你自己
优点零
他、她、他们的精神画像
说说“抑郁症”
陆 写给你最好的朋友的一封信
谁是你最好的朋友
18 岁的18 个决定
女孩的性教育从6 岁开始
柒 一张试卷、反其道穿衣脱鞋、老鼠爱大米
一张试卷
关于试卷的报告——细节很重要
习惯的魔力——关键在于韧性
老鼠爱大米——与时间有什么关系
捌 双面人和鼓励卡
一幅心理学的名画
把父母拉进来
谁来写鼓励卡
告别的话
握紧你的右手
第一个游戏,是个“可怕”的游戏。
同学,你可能要问,是要在半夜里做吗?是要在坟地里做吗? 是要戴上妖魔鬼怪的面具来做吗?是要鲜血淋漓、电闪雷鸣吗?
……
对不起,没有这样惊心动魄,至于为什么要用“可怕”这个词来形容它,这不是我的发明,而是一位做过这个游戏的同学“命名”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待你看到后面就会明白了,这里让我先保守一下秘密。
游戏所需要的“设备”很简单。原谅我用了“设备”这样一个词, 好像有点故弄玄虚、虚张声势的样子。概因以后的游戏有的需要的辅助道具会稍微复杂一些,我就统称为“设备”了。
言归正传。本游戏设备的第一项——一张白纸。
第二项——一支红色铅笔。红色的钢笔、圆珠笔也可以,总之笔的类型不限,只要是红色的就行。也许你要说,没有红色的, 我用其他颜色的笔来代替行不行啊?我要很抱歉地对你说,对不起,不行啊,拜托了,一定要红色的。
第三项设备最简单了,是一支黑颜色的铅笔。这次你要是说, 我能不能用其他颜色的笔来代替啊?我就可以宽宏大量地说—— 可以。用蓝色、咖啡色都行,只是不可用黄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
你可能要说,怎么这么复杂啊?我只要用笔写字就行了,干吗对颜色限制得那么死啊?我可以理解你的疑惑,但还是要坚持这个对设备的要求。请你谅解。
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个游戏的硬件部分准备好了,马上就可以来做这个游戏了。你可能要问,马上要来做游戏了,可这个游戏的名字我还不知道呢!这不是我粗心,而是我故意把名字隐瞒到现在。因为我一旦告诉你这个游戏的名字,也就等于把这个游戏的奥秘告诉了你。
游戏的名称就叫作——写下你最害怕的十件事
对了,我还忘记交代对参加游戏人数的要求,因为这个游戏在人数方面有很大的伸缩性,一个人不嫌其少,一百个人也不嫌其多。但超过一百个人就有点尾大不掉之虞,咱们就以一百个人为本游戏的参与者上限。
在做游戏之前,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不但适用于本游戏, 还适用于以后的所有游戏。那就是当你明了游戏的规则进入游戏之后,完成答案时不要深思熟虑、百转千回,而是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抓住自己的第一感觉、第一印象写下就是了。心理游戏, 顾名思义,它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玩法,并不负载着更多道义和真理,像舞台上一道瞬息闪过的追光,如果你借此挑开了内心的幕布,发现那里潜藏着蛛网或是宝藏,就是你自己的运气了。如果你只是莞尔一笑,觉得游戏就是游戏,并无深意,也很正常。无论多么有价值、有意义的体系,如果不进入一个人的思维层面, 都是华而不实的装饰。
有一位同学不喜欢一切考试,不喜欢一切答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不论是填空题还是正误判断题……他对我说,即使珠穆朗玛峰没有了棱角,即使密西西比河不再涌流,即使时间重新回复到混沌,即使宇宙万物化为乌有,他还是不愿参加高考。
我要郑重声明,心理游戏不是考试,更不是高考那样的一发千钧。你不必用参加高考的心态进入游戏。如果瞻前顾后斟酌再三,把它当成正式答卷一般如临大敌,你就丧失了一窥内心秘密的大好时机。到那时,遭受损失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啊!
还有一个小小的贴心提示,就是一定要用黑笔写你害怕的事物。也许有的同学说,如果我用红笔写,如何?我能理解你的别出心裁,但还是应按照统一的要求来做。红笔一会儿有用得着的地方。
好,写完了吗?你写的究竟是什么,我看不到,你自己是可以看到的。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先把你的感想存储起来,进行第二个步骤。把你刚才写满了最害怕的事情的这张纸反过来,在背面用红笔写上你最喜欢的十件事情。注意,这一次,请一定用红笔啊。
好了,你现在的任务就是细细地端详着你刚刚写下的这张纸, 要知道,这张纸就像一匹矫健的小马,一边一个箩筐,驮着你最喜爱和最害怕的货物,沿着崎岖的小路翻山越岭。你是驭手,也是货物的主人。因为这些货物的不同,有了与众不同的你。它们在你心中的分量,决定了你攀缘的速度和节奏。
如果你是一个人在一个悠闲的傍晚或是静寂的深夜独自玩这个游戏,那我们就暂时留下你和你写满了红与黑字迹的纸,让你再静思一会儿,其他人先到热闹的场合溜达一趟。
……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自助手册”类型的书籍抱持着一种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度美化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要么就是把问题简单化了。然而,这本《你可知自己是谁》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其逻辑构建的严谨性与表达方式的亲和力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教育读本,更像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思维导图,帮助孩子构建起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框架”。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身份认同”的部分,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就是谁”的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观察自己的喜好、擅长的事物以及面对挫折时的反应,然后让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自然而然地汇集成一个独特的个体。书中的文字排版非常注重阅读体验,行间距和字体选择都非常科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女儿,一个平时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竟然能沉浸其中,甚至会主动要求我给她读一些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同理心”的培养,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设计一些需要换位思考的场景模拟,让孩子在阅读中体验“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想”。这种实践性的引导,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播下了一颗种子,让孩子开始真正地、有意识地去探索和理解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编辑和内容组织能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认识身体和感受”开始,逐步过渡到“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定位”,最后升华到“对未来可能的设想”。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确保了即便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小读者,也能顺畅地吸收和消化其中的信息。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它极少使用命令式的语气,而是大量采用开放式提问和邀请式的叙述,仿佛在邀请孩子加入一场关于“我是谁”的盛大探险。精装版本的细节处理也令人赞叹,书脊的牢固程度和内页的装订都非常精良,完全能够承受孩子反复翻阅和携带的“磨损”。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一些社交上的小摩擦,情绪低落,他竟然自己翻到了书中关于“友谊与界限”的那一章,然后第二天来找我讨论书里的观点。这种主动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授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方法和思考的框架。它是一份对孩子未来心理健康极具前瞻性的投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外界评价体系过分强化的时代,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去“成为”别人眼中期待的样子。我买下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我的孩子能更自信一些,结果发现它带来的效果远不止于此。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一个让孩子可以暂时放下外界期待,真正听见自己内心声音的空间。书中的每一章似乎都在温柔地提醒孩子:“慢慢来,不用着急定义自己,探索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尤其喜欢它对“好奇心”的赞美,它鼓励孩子去质疑、去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而不是过早地给自己贴标签。插图的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大红大绿的卡通式,而是偏向于水彩和素描的融合,有一种沉静的艺术美感,让人在阅读紧张内容时也能获得视觉上的放松。我发现我的孩子开始在做选择时,不再第一时间寻求我的意见,而是会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标志着一种内在驱动力的觉醒。这本书更像是一盏灯,它没有照亮所有路,但它点亮了孩子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勇气和方向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家那个正处于“十万个为什么”阶段的小家伙量身定做的!我之前试过好几本所谓的儿童科普读物,内容要么太晦涩,要么就是把复杂的概念简化得面目全非,孩子看了半天也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不一样,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仿佛有一个和蔼可亲的邻家姐姐在耳边轻声细语地讲解。我特别欣赏它没有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贴近孩子日常生活的情境和故事,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思考。比如,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那几章,没有用枯燥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小怪兽”和“小天使”的比喻,让孩子一下子就能明白,原来生气、难过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怎么跟这些情绪和平共处。装帧设计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色彩搭配非常柔和,插图更是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每次翻开书,孩子都会被那些生动的画面吸引住,然后主动提出问题。我发现,自从有了这本书,孩子跟我聊天的内容都丰富了不少,不再只是学校里吃了什么好吃的,而是会问一些关于“为什么我看到别人哭会难过”这类更深层次的问题。这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座连接父母与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让亲子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深度。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孩子拥有健康心理认知的家长们。
评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通常会非常审慎地对待市场上涌现的大量儿童心理读物。很多书籍为了追求所谓的“流行性”或“易读性”,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科学性。但这本书,从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细腻的笔触来看,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专业打磨的产物。它精准地抓住了儿童心智发展的关键节点,特别是青少年早期对于“我是谁”这一核心命题的困惑。我最欣赏它在处理“接纳不完美”这一主题时的态度。它没有采用一味鼓励“你很棒”的口号,而是坦诚地告诉孩子,犯错、有缺点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和调整。书中的某些章节,甚至能让我这位成年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它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例如“认知偏差”或“习得性无助”,巧妙地转化成孩子能够理解的故事情节或比喻,这展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儿童心理学的深刻洞察力。精装版的质感也无可挑剔,封面设计低调而富有质感,内页的纸张选择光滑且不易反光,非常适合长时间的亲子共读或独立阅读。它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本可以伴随孩子度过童年,甚至在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依然能时不时翻阅的“心灵指南”。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