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才不会抵触》是一本为家庭量身打造的规矩制定和实施指南。本书立足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博采广集成功的教子经验,全面、系统、细致地将为孩子定规矩的
整个过程划分成简单易行的步骤,案例典型,观点鲜明,技巧灵活,方法实用,给天下父母如何为孩子制定规矩提供了一套完整、科学、明晰、高效的参考方案。
没有不守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制定规矩的父母。掌握跟孩子定规矩的窍门,孩子就会完全照着你说的去做!
第章 给孩子定规矩,孩子为什么会抵触
孩子情绪失控会抵触规矩 / 002
规矩越严苛,孩子越抵触 / 003
规矩太多让孩子心生反感 / 005
父母破坏规矩,孩子照着做 / 007
规矩朝令夕改,孩子我行我素 / 009
父母过于满足孩子的需求 / 010
小顽童想导演一出“恶作剧” / 012
破坏规矩是想吸引父母注意 / 013
孩子的“社会性参照”未得到培养 / 014
第二章 父母自己做表率,孩子自觉守规矩
润物细无声,身教重于言教 / 018
好榜样好规矩:学习父母好榜样 / 020
父母以身作则,孩子以行守则 / 022
父母如何当好孩子的表率 / 024
要孩子守规矩,父母先要守规矩 / 026
给孩子定规矩是父母的天职 / 029
父母要做孩子的规矩导师 / 031
定好规矩,给孩子一个好未来 / 033
第三章 尊重天性,孩子才愿接纳你的规矩
教育孩子,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 / 038
接纳,奠定孩子一生的根基 / 040
尊重孩子,孩子才接纳你的规矩 / 042
尊重孩子,父母要把握四要点 / 045
先了解孩子,后制定规矩 / 046
尊重孩子权利,以孩子为本 / 049
站在孩子的位置定规矩 / 053
给孩子定规矩要从“心”开始 / 056
第四章 面对面定规矩,孩子才能主动照着做
给孩子定规矩,你准备好了吗 / 062
让孩子懂规矩,孩子才会守规矩 / 064
规矩要简单、具体、直接 / 066
给孩子交代规矩要信号明确 / 068
下达让孩子更易接受的指令 / 071
提醒孩子,让孩子对规矩心领神会 / 073
面对面告诉孩子怎么做 / 075
讲完规矩,站在旁边看结果 / 077
第五章 父母好好说话,孩子乖乖听话
父母会说话,孩子更听话 / 080
如何给孩子说规矩,孩子才会听 / 082
给孩子“发号施令”语气要委婉 / 085
跟孩子讲道理要循循善诱 / 087
不吼不叫教出守规矩的孩子 / 089
要永远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 091
商量,商量,再商量 / 094
有理不在声高,低声和孩子讲规矩 / 096
别忘了夸奖一下守规矩的孩子 / 098
第六章 “约法三章”,好规矩成就孩子好习惯
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六大要点 / 102
给好动的孩子定玩的规矩 / 105
给不会吃饭的孩子定吃饭规矩 / 107
给生活无规律的孩子定作息规矩 / 109
给乱买东西的孩子定花钱规矩 / 111
给乱说话的孩子定说话规矩 / 114
给爱说谎的孩子定诚实规矩 / 117
给任性的孩子定自控规矩 / 119
给独立性差的孩子定自主规矩 / 123
给缺乏责任心的孩子定责任规矩 / 126
给“马大哈”的孩子定认真规矩 / 130
给“小气鬼”定与人分享规矩 / 132
给“小宅男”“小宅女”定好家规 / 136
给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定学习规矩 / 139
第七章 左手爱孩子,右手定规矩
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 144
成功的规矩=及时奖罚+好建议 / 146
左手给予关爱,右手严格要求 / 148
把握立规尺度,宽严双管齐下 / 150
孩子屡教不改,及时给予警告 / 152
孩子又哭又闹,让其“面壁思过” / 155
实施“面壁思过”要掌握方式 / 157
执行规矩不能“心慈手软” / 159
制定和执行规矩要搞“统一战线” / 162
第八章 不同年龄的孩子,要定不同的规矩
0~6岁孩子,量身定做定规矩 / 166
新生婴儿,要定什么样的规矩 / 168
1岁的孩子,要定什么样的规矩 / 171
2岁的孩子,要定什么样的规矩 / 174
3岁的孩子,要定什么样的规矩 / 176
4岁的孩子,要定什么样的规矩 / 178
5岁的孩子,要定什么样的规矩 / 180
6岁的孩子,要定什么样的规矩 / 183
第九章 规矩有空间,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
不要为孩子设计发展的模式 / 188
管、教、疏、导,一个都不少 / 190
不要揪着孩子的过失不放 / 192
在游戏中给孩子定规矩 / 194
“逼子成龙”不如“让子成龙” / 198
教育,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 201
让我们一起来学会等待 / 203
规矩有空间,孩子会飞得更高更远 / 205
结 语 在爱和规矩中陪伴孩子成长
规矩越严苛,孩子越抵触
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制定过于严苛的规矩,是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10岁的小杰,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
为此,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除了在学校里进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他的爸爸妈妈还给他增加了许多课余的活动,如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儿童活动等。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最优秀的。而小杰也很争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活动中,他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但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状态。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另外,他也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压抑……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杰的父母对小杰是非常“残酷”的,他们为他设立了过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而小杰在父母的高期望值下,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即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里才有地位,才会变得重要。就这样,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深思。
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病态。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市区77.9%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8%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另外,天津曾进行过一项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孩子愿上中专技校的人数比父母希望的多,父母希望子女上大学的人数是孩子希望的两倍。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是多么普遍。不可否认,父母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也在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制定的规矩要切合孩子的自身状况,一旦期望标准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上,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制定规矩不能过于严苛,否则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规矩太多让孩子心生反感
有时孩子抵触规矩,是因为父母给孩子定的规矩太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心生厌烦。
“起床后先走动走动!”
“走路小心点!”
“东西掉到地上,要捡起来!”
“不要随便拿爸爸的东西。”
“见了亲戚、邻居、朋友要说‘你好’,但对陌生人不要这样说。”
“家庭作业要放在第位!”
“在班上要争取第,做个三好学生!”
“要有出息,将来为父母争光!”
……
这么多的规矩,可以列出一大串了!
孩子刚刚觉得自己学会如何应付这些规矩了,父母马上又会定出10条新规矩出来。
一些父母为了实现培养“乖宝宝”的目标,左一条右一条为孩子定规则。过多的规矩,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压力,让孩子感到不自在,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进而产生逆反情绪,抵触规矩、不听父母的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孩子们特别是年幼的孩子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比较薄弱,那些烦琐、复杂的规矩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领会。孩子不懂这些规矩,父母又怎么能指望孩子自觉去遵守呢?一旦孩子不守规矩,父母就会采取呵斥、命令的手段,束缚孩子的手脚。这些“枷锁”只会阻碍孩子的自由成长,没有任何的效果。
至于为什么要给孩子定这么多规矩,有时大人自己也不知道原因。他们只知道告诉孩子就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而孩子就得服从、遵守。
不少家长从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告诉孩子各种社会规则,将孩子的生活规划到以分钟为单位,给孩子定规矩。只是家长们是否想过,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呢?
过多的规矩只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扭曲孩子的个性,培养出性格畸形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家长们要知道,宽松的环境、自由的空间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孩子制定规矩要量力而为,切忌规矩“满天飞”,制定规矩起来没完没了。规矩不在多,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规矩”的认知。我之前总觉得,规矩就是为了限制孩子,让他们“听话”,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反而更叛逆。这本书让我明白,规矩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界限和自控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它不是要压抑孩子的个性,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选择权”的部分。我以前总是替孩子做决定,生怕他出错,但这本书告诉我,在可控的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反而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比如,让他们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或者选择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半小时。这种小小的选择权,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也更有责任感。而且,书中对“后果”的解读也很有启发。以前我总是威胁孩子,一旦他违反了规矩,我就怎么怎么样。但这本书建议的是,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并且在事后进行引导。这样一来,孩子就能真正理解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仅仅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矩。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管家婆”变成了孩子的“成长伙伴”,整个育儿过程都变得更加愉快和有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教我如何“管教”孩子的实用手册,但它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连接”孩子心灵的指南。书中关于“规则背后的原因”的探讨,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不遵守规矩,并非出于故意刁则,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需求。当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再去制定和沟通规则时,效果会截然不同。我学会了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对话”,如何在不争对错的情况下,引导孩子认识到行为的后果,并做出更恰当的选择。书中提出的“情绪管理”的策略,也对我帮助很大,让我能够在面对孩子的情绪爆发时,保持冷静,并用恰当的方式安抚和引导,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培养孩子“自律”和“快乐”的可能性是并行不悖的。我不再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艰难的取舍,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快乐。这本书让我育儿的路上,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立规矩”这件事,根本不需要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剑拔弩张。我一直以为,给孩子定规矩,就是一遍遍地强调“不行”、“不可以”,结果孩子不是哭闹就是偷偷摸摸地违反。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它没有把重点放在“控制”孩子,而是放在“引导”孩子。我尤其喜欢它提出的“共情”和“理解”,当我尝试着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产生某种行为时,再去和他沟通,效果真的不一样。比如,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我以前的反应是直接命令,但书里建议的是先问他“你觉得为什么现在不想收拾呢?是玩得太开心了吗?”这种温和的开场白,瞬间就化解了孩子的抵触情绪,他反而愿意告诉我他的想法,然后再一起商量怎么收拾,有时候甚至能让他自己想出解决办法。而且,书中强调的“积极反馈”,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总是盯着孩子做错的地方,很少注意到他做得好的地方。现在我学会了在孩子遵守规矩或者表现出自律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也更愿意重复这种积极的行为。这本书真的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轻松、更有效率的育儿方式。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核心理念非常实用,它不是那种“听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很难”的育儿理论,而是真正能够落地到日常生活的具体方法。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沟通技巧”的讲解,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因为孩子故意捣乱,而是因为我们沟通的方式有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对话范例,让我学会如何用更温和、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比如,当孩子表现出不耐烦时,我不再是简单地说“别烦我”,而是尝试去倾听他的感受,然后引导他表达出来。这种“倾听”和“表达”的循环,不仅解决了当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在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另外,书中关于“界限感”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给孩子定规矩就是让他什么都听我的,但这本书告诉我,界限感是双向的,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界限,比如在他们独处的时间里不随意打扰。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时,他们也会更愿意尊重我们的界限。这种相互尊重的关系,是培养孩子自律和快乐的基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成熟、更有智慧的育儿方向,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解决孩子“不听话”问题的“金钥匙”。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我一直以为孩子不听话、抵触就是“问题”本身,需要我去“解决”。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的“抵触”行为,恰恰是他们试图表达需求、寻求自主的一种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去“读懂”孩子的信号,而不是简单地去“制止”他们的行为。我特别喜欢书里讲到的“正面管教”的理念,它不是一味地迎合孩子,而是通过尊重和理解,引导孩子走向积极的行为。例如,当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我学会了不再用命令的口吻,而是尝试用鼓励和合作的方式来引导。我会问他:“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呢?”或者“你觉得,如果我们先完成这个,然后就可以去做你喜欢的事情,怎么样?”这种邀请式的沟通,让孩子觉得被赋权,也愿意配合。而且,书中对“父母的榜样作用”的强调,也让我反思了很多。我们自己如果总是情绪失控,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冷静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给孩子定规矩,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父母,一个能够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榜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