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京东资深产品专家张广伟、前酷讯技术专家孟杰等6位运营专家推荐
不仅讲述小米和共享单车等运营案例,而且亲述作者参与的运营案例
300000粉丝快速获取,用户运营4大体系搭建,5个心理学窍门运用,150个专业词汇解析
30天提升互联网用户运营效果
推广专家:
前京东资深产品专家 张广伟
前酷讯技术专家 孟杰
财新网数据运营总监 林飞
周瑜都督公众号创始人 周瑜
蓝坤互动搜索事业部副总 常峥
伟嘉安捷金融产品总监 陈杰
本书内容涵盖:
用户需求定位、用户运营体系搭建、种子用户获取、用户引流和拉新、用户转化、用户召回
社群用户运营、O2O用户运营、App用户运营、店铺用户运营
当下,面对互联网用户的获取成本和流失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互联网用户运营人员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本书深度分析了什么是用户运营,整理了用户运营中常见缩写词语的含义,并结合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系统地阐述了用户运营体系的搭建、用户需求定位、种子用户获取、用户引流、用户转化、用户流失及用户召回等内容。书中还举例说明了不同平台的用户运营侧重点,以帮助互联网运营和用户运营领域的人员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用户运营的要点,提高自身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运营工作。
本书基于作者丰富的用户运营案例和实战经验,将互联网运营工作中的用户运营经验经过提炼和整理,分享给更多的互联网创业者和从业者。
用户运营只有路口,没有尽头。推荐从事互联网服务工作的人员和“互联网+”行业的人员阅读本书,必定大有裨益。
高小龙,霍比斯公司创始人,“玄之又悬”自媒体联合创始人,30余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新导师。长期从事互联网运营和互联网整合营销工作,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模块+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为金融、房地产、文化创意和科技等领域的大量客户提供服务。业余时间参与运营“玄之又悬”自媒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目 录
前言
第1章用户运营是什么 ·001
1.1 如何定义用户 · 002
1.1.1 种子用户 002
1.1.2 浏览用户 · 002
1.1.3 普通用户 003
1.1.4 核心用户 · 003
1.2 运营中的“海市蜃楼” · 004
1.2.1 不要混淆 PV、UV、IP · 004
1.2.2 用户下载量只是开始 · 005
1.2.3 看到的“量”不是真正的“量” · 006
1.2.4 活动过后,用户不是“用户”,是“薅羊毛的” 007
1.3 用户运营的特征 · 008
1.4 量级决定用户运营模式 · 012
1.4.1 轻量级和重量级用户的运营关系 012
1.4.2 轻量级和重量级用户的运营方式 · 013
第2章用户需求和产品 017
2.1 用户需求的两个误区 018
2.1.1 避免主观意识影响判断 · 018
2.1.2 避免数据出错的方法 · 019
2.1.3 数据统计平台 021
2.2 用户定位 022
2.2.1 用户一直在挑战“底线” 023
2.2.2 用户是“墙头草” 024
2.3 运营和产品的关系 ·026
2.3.1 运营和产品相辅相成 · 026
2.3.2 运营从竞品分析开始 · 027
2.3.3 现在就流行这个 · 027
2.3.4 我们的产品没有竞品 · 028
2.3.5 别人做得很好了,我们可以直接用 029
2.3.6 大公司都做了,我们为什么不做 029
第3章明确商业模式 031
3.1 商业模式决定运营策略 032
3.2 内容变现模式 033
3.3 产品变现模式 036
3.4 IP变现模式 · 038
3.4.1 存在的问题 ·040
3.4.2 解决窘境 · 041
3.5 公共服务类产品的变现模式 · 043
3.5.1 眼下的共享模式 · 044
3.5.2 共享模式中的用户运营 045
3.6 知识付费的热潮 · 045
第4章用户运营体系 049
4.1 用户信息体系的建立 · 050
4.2 用户等级体系的建立 051
4.3 用户激励体系的建立 053
4.3.1 用户定位的目的 053
4.3.2 什么样的用户可以被激励 · 055
4.3.3 如何激励用户才能对产品有益 · 056
4.4 用户问题体系的建立 · 058
第5章用户引流和拉新 ·061
5.1 用户是核心价值 · 062
5.1.1 确定用户 · 062
5.1.2 掌握用户需求 · 063
5.1.3 看清自己的产品 · 064
5.2 浅析产品如何“吸粉” · 065
5.2.1 用户是谁 · 067
5.2.2 用户想要什么 · 069
5.2.3 让用户上瘾 ·070
5.3 抱别人的“大腿” ·071
第6章用户转化 ·073
6.1 用户时时刻刻都在转化 074
6.1.1 面包房的思考 074
6.1.2 深入转化 · 076
6.2 提升用户转化的要素 077
6.2.1 时间的选择 ·077
6.2.2 地点的选择 ·078
6.2.3 用户的选择 ·079
6.3 用户的自然转化 · 080
第7章用户要“哄” 085
7.1 追求系统的稳定 · 086
7.2 “登门槛”效应 · 087
7.2.1 “登门槛”效应的由来 · 087
7.2.2 “登门槛”效应的应用 088
7.3 用户促活 089
7.3.1 运营生命周期 089
7.3.2 培养用户而不是压榨用户 · 090
7.3.3 明确目标 · 091
第8章用户的留与失 093
8.1 用户留存和用户流失 · 094
8.1.1 用户流失模型 · 094
8.1.2 防止用户流失 · 095
8.2 如何让用户“活”起来 · 097
8.2.1 制造惊喜 · 098
8.2.2 凡勃伦效应 ·099
8.2.3 让用户炫耀 ·101
8.2.4 “僵尸用户”和“羊毛党” 102
8.2.5 被忽略的用户反馈 · 104
8.3 活学活用用户心理学 105
8.3.1 以小博大 · 105
8.3.2 对用户“爱搭不理” 106
第9章用户“快回来” ·107
9.1 用户召回 108
9.1.1 为什么要召回用户 108
9.1.2 哪些用户需要召回 109
9.1.3 如何划分用户 · 110
9.2 用户为什么要回来 111
9.3 “从众心理”让用户回来 · 112
9.3.1 让用户也“被从众”一回 113
9.3.2 电商平台的套路 · 114
9.3.3 直播平台的套路 · 114
9.4 用户召回渠道解析 ·115
9.4.1 站内信 115
9.4.2 短信 · 116
9.4.3 电子邮件营销(EDM) 116
9.4.4 电话 · 117
9.4.5 用户端 118
9.4.6 精准广告 · 118
9.5 用户如何分级进行召回 119
第10章种子用户的获取 ·123
10.1 真正的用户 124
10.2 了解用户思维 · 126
10.2.1 告知用户已经 OUT了 · 127
10.2.2 用户情感的开关 128
10.2.3 用户认同 ·132
10.2.4 用户互动 ·134
10.3 如何获得种子用户 137
10.3.1 种子用户定位 137
10.3.2 市场定位 ·138
10.3.3 产品定位 ·140
10.3.4 受众定位 ·142
10.3.5 核心用户定位 144
10.4 搜索你的用户 · 145
10.5 获取你的用户 · 146
10.6 认识广告· 148
10.6.1 广告和 EPR公关营销 · 148
10.6.2 搜索引擎广告 · 149
10.6.3 网站广告 ·149
10.6.4 植入式广告 150
10.7 深耕用户,形成闭环 · 152
第11章用户运营因地制宜 ·155
11.1 不要依赖拿来主义 156
11.2 口碑——社群用户运营 156
11.3 体验——O2O用户运营 · 160
11.3.1 用户体验的差异 161
11.3.2 O2O更注重用户体验 · 162
11.3.3 用户体验建议 · 164
11.4 引流—— App用户运营 165
11.4.1 新用户的直接来源 · 166
11.4.2 其他终端导流 · 168
11.5 服务——店铺用户运营 171
11.5.1 恰当的沟通可以提高转化率 172
11.5.2 用户沟通原则 · 174
11.5.3 用“心”服务 · 175
11.5.4 适当“感情用事” ·
前 言机缘巧合2017年 4月下旬,好友张莉建议我出版一本关于互联网运营方面的书。我一直从事互联网运营的相关工作,深知互联网运营范围之广,涉及问题之多,一本书无法将所有问题细致地讲完。
那时我正好处于创业阶段,业务方向主要是为客户制定和整合营销解决方案。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不管是网站建设、优化、推广,还是网站代运营等,都会遇到大量的客户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思忖,何不借着这个机会,将我多年从事互联网运营的所见所闻及一些经验整理出来呢?当时,我与同伴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玄之又悬”,意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本书会提到在运营微信公众号“玄之又悬”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读者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创建微信公众号的初心。
结合我在互联网运营中的经验,以及在服务客户时经常碰到的问题,我经过反复思考与总结,觉得有必要将自己在用户运营方面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互联网环境下的反思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 +”、O2O、人工智能、共享、 IP和移动互联网概念的流行,各个行业都在向互联网靠拢。有些企业做到了把互联网与其他行业很好地融合,但是有的企业运营一个网站或一个微信公众号,就认为自己是互联网企业。这我不敢苟同。作为传统行业,如果想要向互联网行业靠拢,就要寻找一个贴合自身产品特点的入口,通过互联网来服务自己的用户。
这几年是 O2O和“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年。 O2O作为一种新模式,需要从最基本的商业本质,即满足用户需求和盈利的方面去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用户对于产品和服务都是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 O2O的核心是将互联网与线下实体产业相结合,解决体验和服务的问题。“共享经济”在仅仅半年的时间内,就从“桔黄大战”演变成了“色彩大战”。从产品种类上看,“共享经济”的产品有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和共享篮球等,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同时,互联网行业又是一个间歇性被过度“开垦”的行业。为什么说是间歇性被过度开垦呢?因为每当一个互联网新产品出现的时候,其发展速度和市场竞争速度远远超过下一个新产品出现的速度,而在新产品还未出现的这段时期内是一场过度使用资源的过程。一个新商业模式的产品出现以后,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复制其模式的产品比比皆是,并且进入到一个竞争高峰。虽然互联网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可复制性强,但是面对如此速度的“开垦”,产品的生命周期因为资本的流向而加速缩短,运营人员只能通过提升运营的“转速”才能与之匹配。
一切都是高速运转。用户的认知被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刷新。
这其实与真正的运营是相悖的。因为做运营需要用户对产品得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互联网行业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得不缩短这个过程。这就给用户运营人员出了一个难题。
1998年我有了第一台计算机。我还记得那台计算机的配置是 4GB硬盘、 32MB内存、 4MB显存和赛扬处理器。第二年,我安装了网卡,因为那个年代要连上电话线才能上网。当时的计算机主要用来处理文档、玩游戏和看电影,而上网无非就是浏览信息和即时通信等。想想那个年代,用的还是 3.5英寸的软盘,储存容量仅为 1.44MB。不到 20年的时间,互联网迅速地发展壮大,令人感叹。即便像我这种比较早就接触互联网的“ 80后”,在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时候,有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关于互联网行业,不管其发展有多么迅速,都应该以服务实体行业为主。实体行业才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是现在有点本末倒置。或许这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当大量热钱涌入互联网行业后,人们都想当那只站在“风口上的猪”,想“飞”起来,但是能实现愿望的却少之又少。
用户运营决定成败对于互联网运营,不要认为它是一个提升互联网产品交易的速效药;而对于用户运营,要沉淀到最底部,从用户的最根本需求出发。本书从认识用户运营、根据用户需求做产品、搭建用户运营体系、获得种子用户和不同类型产品的用户运营这 5个方面去介绍用户运营的知识,以期分享给大家。
用户运营在互联网大运营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多从主观角度和数据出发,其对结果的可控性是很高的。而用户运营是在与不同的用户打交道,这种不稳定性因素会时刻考验着运营人员,用户的每一个反馈都有可能关系着产品的“生死存亡”。
用户运营不是仅仅依靠经验就可以去做的。除了要顺应大环境之外,还要依赖于新产品和人们的认知水平等因素。不仅要全面考虑这些相关因素,而且还要研究用户心理并作为优化的依据,拥抱这个“新陈代谢”速度极快的时代带给我们的每一种变化。用户运营只有路口,没有尽头。
本书特色1.讲解系统,适合各个级别的运营人员阅读本书从认识用户运营开始,按照读者了解、熟悉、掌握和使用的认知顺序,将用户运营的工作流程清晰地梳理出来。从认识用户运营,了解用户运营现状,到如何做好用户运营,搭建用户运营体系,获得种子用户,做了循序渐进的讲解。目的是为了让处于不同阶段的用户运营人员能够从本书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我尽量用简练的语言将理
我一直认为,用户运营的核心在于“理解人”,而《用户运营实战宝典》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对“人性”的洞察。它不仅仅是在讲“增长术”,更是在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运营,建立用户与产品之间深层的情感连接。例如,书中关于“用户激励体系设计”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积分、等级、勋章等玩法,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用户的心理需求,以及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激励机制,激发用户的内在驱动力。作者提出了“价值共创”的概念,鼓励运营者思考如何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价值创造过程中,从而提升用户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关于“意见领袖(KOL)激活”的案例,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从庞大的用户群体中识别出潜在的KOL,如何通过赋能和扶持,将他们转化为品牌的拥护者和传播者。这种从“用户”到“粉丝”再到“共创者”的转变逻辑,非常具有启发性。此外,书中关于“用户反馈闭环”的处理方式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强调的不是简单的收集反馈,而是如何系统地分析反馈,将其转化为产品优化和运营策略的依据,并及时向用户同步进展,让用户感受到被重视。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审视了用户运营的意义,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智慧的“人本主义”实践。
评分作为一个在电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运营,每天面对的都是海量的用户数据和复杂的营销场景,《用户运营实战宝典》这本书简直就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救命稻草”。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化梳理用户生命周期管理、并提供可落地执行方案的书籍,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关于“用户分层”的策略,不是流于表面的标签划分,而是深入到用户行为、购买偏好、消费能力等多个维度,并且为不同层级的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触达和互动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沉默用户召回”的章节,它提供了一系列基于数据分析的召回模型,例如“挽留型召回”、“价值型召回”和“惊喜型召回”等,这些模型不仅有详细的理论解释,更有具体的案例支撑,让我可以快速地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此外,书中还重点强调了“数据驱动”在用户运营中的重要性,提供了许多数据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用户流失分析、用户行为路径分析等,帮助运营人员能够更科学地评估运营效果,并及时调整策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将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用户增长一线摸爬滚打的运营人,拿到《用户运营实战宝典》这本书,确实让我眼前一亮。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书”,但翻开后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接地气”的工具箱,里面塞满了实实在在的案例和可以复用的方法论。尤其是在用户生命周期管理这一块,作者的梳理非常清晰,从新用户引入的“千人千面”推荐策略,到活跃用户的“社群裂变”增长技巧,再到沉默用户的“精细化召回”方案,每一个环节都给出了具体的执行思路和数据指标的衡量标准。我最喜欢的是关于“用户画像”的章节,它不再是枯燥的ABCD模型,而是结合了行为数据、消费数据甚至社交数据的多维度分析,并且提供了详细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建议,让用户画像不再只是PPT上的概念,而是真正能指导产品迭代和营销活动落地的“活地图”。书中的大量真实案例,很多都来自我所熟悉的互联网头部公司,这些案例分析得非常透彻,不仅展示了成功的方法,也深入剖析了失败的原因,让我受益匪浅。而且,作者在内容呈现上也花了很多心思,大量的图表、流程图和思维导图,让复杂的用户运营逻辑变得一目了然。读这本书,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运营总监手把手教你一样,一点都不枯燥,非常实用。
评分不得不说,《用户运营实战宝典》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在某个细分领域,但它却涵盖了用户运营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用户画像构建,到进阶的用户生命周期管理,再到更深层次的用户情感连接和社区构建,几乎涵盖了用户运营的整个生态链。书中关于“私域流量运营”的章节,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搭建和维护思路,从微信社群的精细化运营,到小程序的用户转化和留存,再到私域内容生产的策略,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裂变增长”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介绍了各种裂变玩法,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利益点和传播机制,实现用户的主动分享和口碑传播。书中的案例分析都非常真实,很多都是我曾经遇到过但没有有效解决的问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于初入用户运营领域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有价值的用户运营书籍之一,值得反复研读和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用户运营体系的“底层逻辑”。在阅读《用户运营实战宝典》之前,我虽然在用户运营方面有一些零散的经验,但总感觉缺乏一个清晰的框架,对于如何系统地规划和执行运营策略感到困惑。《用户运营实战宝典》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从用户获取、激活、留存、召回、忠诚度提升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用户生命周期模型,并为每个阶段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案例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用户价值挖掘”的探讨,它不再仅仅关注用户量,而是强调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挖掘出用户潜在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商业利益。例如,书中提到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的计算和优化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提升用户的付费转化率和复购率,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此外,书中还强调了“产品与运营的协同”,如何让运营策略与产品功能相辅相成,共同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思维书”,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用户运营思维,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实现用户和业务的双重增长。
评分太泛,既不能指导实战,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梳理,更没有数据支撑。
评分太泛,既不能指导实战,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梳理,更没有数据支撑。
评分太泛,既不能指导实战,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梳理,更没有数据支撑。
评分太泛,既不能指导实战,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梳理,更没有数据支撑。
评分太泛,既不能指导实战,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梳理,更没有数据支撑。
评分太泛,既不能指导实战,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梳理,更没有数据支撑。
评分太泛,既不能指导实战,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梳理,更没有数据支撑。
评分太泛,既不能指导实战,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梳理,更没有数据支撑。
评分太泛,既不能指导实战,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梳理,更没有数据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