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學後,有的傢長認為“解放”瞭,從此不用管孩子瞭,傢庭教育的任務也已經完成瞭;或者總認為孩子還小,對孩子的牽掛過多乃至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感到失落或者焦慮……大學生孩子怎麼管,他們有什麼特點,父母應該從哪些方麵學習,纔能跟得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大學四年,孩子完成至少四個方麵的轉變:人生目標、學習方法、生活方式、心理人格等等,父母與孩子的空間距離遠瞭,但心理距離可以拉近。通過學習傢庭教育理念與方法,瞭解與大學生相處的規律與特點,生活上對孩子適度放手,心理上給孩子積極支持,找到與孩子拉近距離的方法,纔能對孩子進行指導,為孩子的職業取嚮,乃至擇偶取嚮等提供指導。
伴隨大學生四年心態和成長變化,父母的心態、教育內容和方式需要亦步亦趨加以調整。父母的角色需要從紮偶倒照料型轉變為智慧導師型。父母要助力大學生子女的成長,首先要瞭解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尤其要瞭解孩子在大學四年的心路變化曆程:大一新鮮與忙碌,大二從仿徨忙亂到逐漸平穩,大三更穩定,踏實前行,大四理性與不足,對未來的期待。四年的學習重點在於:大一適應,大二人際交往,大三職業發展,大四新的目標。並非孩子上大學瞭,父母就無處使力瞭,相反,父母要懂得孩子的每個關鍵節點,給孩子及時的心理疏導和幫助;同時,父母也要分離期的喜悅和擔心中,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分離焦慮,盡快走齣“空窗期”,減少對孩子的情感依賴,放飛孩子,為孩子的成長鼓掌。
硃永新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傢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傢庭教育首席專傢、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傢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劉秀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傢庭教育研究所所長,《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主編,編審,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上海師範大學
新傢庭教育研究院
資深專傢團隊
第一章?以喜悅的心迎接雙重轉變?/1
1.?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2
2. 把握孩子四年的成長重點?/10
3. 用好心態迎接傢庭教育新挑戰?/14
第二章?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活“第一課”?/21
1. 享受獨處的美好時光?/22
2. 先處理好身邊的人際關係?/28
3. 在團隊生活中發展自我?/35
第三章?閤理關注孩子的生活方式?/40
1. 不一樣的大學生活?/41
2. 好的時間管理造就精彩大學生活?/44
3. 遠離大學裏“舌尖上的外賣”?/50
4. 讓孩子跟“月光族”說再見?/55
目 錄
2
第四章?用好情緒滋養好人格?/61
1. 助力孩子的好情緒?/62
2. 識彆孩子的情緒睏擾?/67
3. 言傳身教滋養孩子的好人格?/73
第五章?和孩子談談情說說愛?/79
1. 給孩子美好的愛情教育?/80
2. 守護青春性健康?/88
3. 遠離危險的異性交往?/94
第六章?精彩人生來自職業規劃?/100
1.?從認識自己到準確定位?/101
2.?從認識職業到確立目標?/106
3.?在專業和職業間架起橋梁?/112
第七章?幸福人生的三塊基石?/119
1. 強化法製觀念,做守法的人?/120
2. 注重美德養成,做可愛的人?/127
3. 提高心理素質,做強大的人?/131
第八章?掌握生命的正確打開方式?/139
1. 守護“象牙塔”裏不堪重負的青春?/140
2. 為“青春零艾滋”助力?/147
目錄 3
3. 社交安全要“時刻在綫”?/154
第九章?你問我答?/159
1. 上大學後,孩子總是找我們要生活費,怎麼辦??/160
2. 孩子和室友相處不融洽,有什麼解決辦法嗎??/162
3. 我該不該加入大學生傢長群呢??/163
4. 孩子參加瞭很多社團活動,會影響學習嗎??/165
5. 孩子不喜歡所讀的專業,怎麼辦??/166
6. 怎麼解決假期親子矛盾升級的問題??/167
7. 孩子在學校外麵兼職,會有危險嗎??/169
8. 孩子在大學期間要不要多考一些證書??/170
9. 孩子不願意跟我聊他的大學生活,怎麼辦??/172
10. 孩子在大學裏整天玩遊戲,怎麼辦??/173
11. 孩子掛科瞭,怎麼辦??/175
12. 孩子想齣國留學,我們該怎麼幫助他??/176
13. 孩子找不到好的實習單位,怎麼辦??/177
14. 孩子大學畢業後,是先工作還是繼續讀研??/178
15. 孩子沒考上研究生,也沒找到工作,怎麼辦??/179
主要參考文獻?/181
後記?/182
2 .
先處理好身邊的人際關係
一位網名為“前途未蔔青年”的大學生在“知乎”上寫道:
大一時學習成績還不錯,盡管一個人也經常會去圖書館,和室
友相處得也還算融洽。事情的轉摺發生在大二,我拿到瞭國傢勵誌
奬學金,而宿捨裏的其他人都掛科瞭。再加上我經常去圖書館,和
室友們在一起的時間有點少,室友 D 和 W 開始孤立我。我害怕被
孤立,於是整個大二上學期幾乎沒有去過圖書館,整天和室友們混
在一起,成績也下降瞭很多。大二下學期,意識到自己上學期過得
太頹廢,再加上要準備四級考試,我早齣晚歸在圖書館待瞭兩個月。
這時 D 和 W 對我更加不滿瞭,晚上迴到宿捨後都沒有人跟我說話。
和我說話的人會被 D 罵,W 有點像是 D 的小跟班,所以在六人間
盡管隻有 D 不喜歡我,但我的日子並不好過。
有一次,朋友來宿捨找我,我不在,問我去哪兒瞭,W 滿臉不
屑又陰陽怪氣地說:“她呀,除瞭圖書館還能去哪兒!”最讓我感到
尷尬的一件事情是:一個周末,我在圖書館看書看得頭昏腦漲,於
是下午就迴宿捨瞭。兩個本地的室友迴傢去瞭,另一個去找男朋友
瞭,宿捨裏隻有我、D 和 W。我打開電腦準備看點綜藝節目放鬆一
第二章 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活“第一課” 29
下,剛看瞭幾分鍾,D 和 W 就在宿捨裏煮起瞭火鍋。六人間就那麼
點大,在我身後啊,兩人邊吃邊聊,全程沒有跟我說過一句話。我
覺得尷尬就到隔壁宿捨避難去瞭,等到她們吃完纔迴來。
一些大學生在學校裏會遇到類似的事情。這些事情看起來不大,
但是卻很堵心,甚至讓他們害怕、厭惡大學生活,給大學記憶濛上
瞭一層陰影。
大學校園就是一個微型社會,孩子進入大學後,首先要麵對的
就是人際交往。大學的人際交往與中學不同,人際關係既鬆散又緊
密,有著獨特的大學特色。說大學的人際關係鬆散,是因為大學不
像中學那樣,同學們一整天都在一個班級上課,幾乎形影不離。大
學裏有必修課也有選修課,因為選課不同、活動不同,一天內同學
間往往相處時間並不長,甚至幾天都不在一起上課、活動。大學的
人際關係又很緊密,這是因為上大學後大多數學生是要住宿捨的,
日常生活的很多環節都與宿捨同學在一起,而不像中學那樣,放學
後各迴各傢。緊密生活在一起既會帶來親切感,也易引起摩擦,也
許會使孩子遇到一些人際交往方麵的問題。例如,因為地域、文化、
生活習慣方麵的差異等與同學相處不夠融洽,甚至被欺負、被孤立
等。這也是很多大學生父母擔心的問題。畢竟孩子在進入大學前大
多在父母眼前生活,現在遠離父母,如果人際交往方麵的問題處理
不好,有可能成為孩子大學生活的“攔路虎”。
30
宿捨是大學生操練人際關係的演練場
孩子進入大學後最先遇到的挑戰往往是與宿捨同學的相處。有
的孩子在上大學前一直在傢裏居住,沒有住過宿捨,一下子幾個人
住在一個房間,非常不習慣,更難以適應。宿捨是大學生操練人際
關係的演練場,誇張點說,宿捨可以是一個匯集大大小小矛盾、隨
時硝煙四起的“小戰場”,也可以是一個溫馨和睦的新傢庭。孩子學
習在宿捨裏和大傢相處,是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的第一步。
所以,父母要注重引導大學生孩子與本宿捨、本班、本年級同
學和諧相處,從身邊的交往做起,逐漸擴大到更大範圍的人際交往,
智慧地解決各類人際交往障礙。父母既要瞭解孩子的心態與想法,
也要瞭解孩子的生活狀態,這樣纔能給孩子有效的成長指導。大學
期間雖然是學習知識、形成觀念、培養能力的重要階段,但是人際
關係的影響也不可低估。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活及未來
人生的美好禮物。
父母要做到“知己知彼”
在孩子中小學時,父母對孩子的朋友大多瞭如指掌,對孩子一
天的行蹤也很清楚。但是,孩子上大學後,父母認為孩子長大瞭,
孩子也大多不在父母身邊,多數父母並不太瞭解孩子的朋友圈子,
也不太瞭解孩子在學校的錶現與心情,因此往往難以給孩子有效的
幫助。父母要瞭解孩子與朋友交往的習慣、特點、性格等,做到
“知己”;父母也要善於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孩子的朋友圈子——室友、
同學、同鄉、校友、老師、輔導員,甚至孩子在網絡上、社會上交
往的朋友,做到“知彼”,並經常給孩子一些提點。
......
“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大學生孩子”,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溫暖而沉靜的力量,讓我聯想到許多父母在孩子長大成人後的內心掙紮與成長。我一直認為,孩子的獨立,是父母人生旅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摺點,也是對父母智慧和愛的一種考驗。特彆是當孩子進入大學,意味著他們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與父母的相處模式也需要隨之改變。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以細膩的筆觸,記錄下父母們在麵對孩子離傢求學時的失落與不捨,以及如何努力調整心態,從包辦一切轉變為適度放手,給予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間。書中可能還會深入探討“剛剛好”的界限在哪裏,如何纔能在關愛與控製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我期待能從中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與大學生孩子保持有效溝通的經驗分享,例如,如何在不打擾他們獨立生活的前提下,成為他們可以信賴的朋友和傾聽者。或許,作者還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在孩子遇到挫摺時,給予恰當鼓勵和支持的智慧。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關於愛與成長的靜謐敘事,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份“剛剛好”的愛,以及它背後所蘊含的父母的智慧與付齣。
評分初次看到“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大學生孩子”這個書名,便被它所傳遞齣的情感濃度和生活氣息所吸引。它不像一些刻闆的教育指南,而是更像一個親切的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一個傢庭,去感受那份在孩子邁入大學這一人生新階段時,父母與孩子之間微妙而又深刻的情感互動。我好奇,這個“剛剛好”究竟包含著怎樣的智慧?它是否意味著要學會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去經曆屬於他們的青春?又是否意味著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恰到好處的支持與引導?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描繪一些父母在孩子獨立求學初期,內心的種種不安與焦慮,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反思和調整,逐漸找到與孩子相處的新模式。或許,作者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平衡“關心”與“乾涉”的經驗,如何讓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支持的同時,也能培養起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成熟的親子關係,它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導者,而是孩子成長道路上並肩前行的夥伴。這本書給我一種寜靜而溫暖的感覺,讓我期待在字裏行間,尋找到關於如何用“剛剛好”的方式去愛,去陪伴,去看著我的孩子,獨自而閃耀地飛翔。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吸引瞭我,"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大學生孩子",光是這個標題就充滿瞭故事感,讓我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剛剛好”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尤其當孩子步入大學這個人生新階段,那種愛的方式又會發生怎樣的轉變?我一直覺得,孩子長大成人,尤其是邁入大學,是父母與孩子關係的一個重要轉摺點。曾經事無巨細的照顧,似乎一下子需要被一種更成熟、更尊重的模式所取代。然而,這種“剛剛好”的度在哪裏?是精神上的支持?是適度的放手?還是在他們跌倒時提供一個堅實的後盾,而不是直接替他們鋪平所有道路?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描繪一些父母在麵對孩子獨立生活時的焦慮與不捨,以及如何調整心態,從“管傢”轉變為“朋友”和“參謀”。同時,我也期待看到作者分享一些具體的溝通技巧,如何在不侵犯孩子隱私的前提下,保持緊密的聯係,又如何在他們需要幫助時,給予最恰當的支持。也許,書中會講述一些關於“度”的智慧,關於如何在放手與牽掛之間找到平衡,關於如何讓孩子在感受父母的愛意的同時,也能獨立自主地成長。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許多為人父母的情感糾葛與智慧閃光,我非常期待通過閱讀,能夠找到一些關於如何更好地愛自己大學生的答案,或者至少,能從作者的經曆中獲得一些共鳴和啓發。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大學生孩子",像是一首輕柔的歌謠,又像是一句充滿哲理的箴言。它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於“愛”的思考,尤其是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我一直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極具挑戰的藝術。年輕時,我們可能會因為愛而過度保護,事事代勞;待到他們長大,又可能會因為不捨而難以放手,總覺得他們不夠成熟,需要時刻被看顧。而“剛剛好”這個詞,恰恰點齣瞭這種平衡的精妙之處。我猜測,書中會描繪父母如何在孩子邁入大學這個需要獨立自主的階段,學會適時地收迴手,給予他們更多空間去嘗試、去跌倒、去學習。但這種收迴,並非冷漠,而是轉化為一種更深層次的陪伴與支持。也許,作者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識彆孩子真正需要的幫助,以及如何用一種不被孩子感到壓力的“剛剛好”的方式去給予。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父母與孩子之間關於“界限”的探討?如何在尊重彼此的獨立性的同時,又維係那份血濃於水的親密?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一種成熟的、充滿智慧的育兒觀,它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通過生活中的點滴故事,展現齣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愛。
評分作為一個即將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我對這本書的標題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和一絲絲的探究欲。"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大學生孩子",這似乎是對一種理想化親子關係的描繪,但我更想知道,這種“剛剛好”是怎樣的標準?是父母認為剛剛好,還是孩子也覺得剛剛好?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涉及一些關於傢庭教育理念的探討,尤其是在孩子進入一個全新的、充滿未知和挑戰的大學環境後,父母的角色應該如何轉型。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實操性的建議,比如如何在孩子離傢遠行時,保持心理上的連接,而不是過度的擔憂和控製。是否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與大學生的孩子建立更加平等、尊重的溝通模式的經驗?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放手讓孩子去探索世界的同時,又確保他們不會迷失方嚮的?也許書中會講述一些關於信任的建立,關於如何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依賴父母。我還想知道,在這種“剛剛好”的愛裏,是否也包含瞭對父母自身的成長和調整的描寫?畢竟,孩子的長大,也是父母重新認識自己、調整人生角色的過程。這本書讓我充滿瞭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的憧憬,也讓我開始思考,當我的父母也讀到這本書時,他們會從中看到怎樣的自己,又會如何調整他們對我的愛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