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昆曲

话昆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世铮 著,程曙鹏 整理
图书标签:
  • 昆曲
  • 戏曲
  • 传统文化
  • 戏曲艺术
  • 中国戏曲
  • 文化艺术
  • 表演艺术
  • 地方戏
  • 戏曲史
  • 昆腔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6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9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话昆曲》是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张世铮先生的亲笔力作。世铮先生历经舞台生涯65年,既坚持演出,又涉猎剧本创作和谱曲研究。作者在书中以“论理”“谈艺”“说事”“谢天地”几部分,将其65年来在台前幕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作了坦诚的论述和详细的记录。“论理”和“谈艺”主要是他对于昆曲文化的看法和对于昆曲艺术的心得,“说事”则记录了一百多个有趣的小故事。作者把这些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留给昆曲的未来,是老艺术家的又一新贡献。

作者简介

  张世铮,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1953年进浙江省昆剧团,是昆曲现代史上重要的一代“传”字辈老师的嫡传弟子。他65年来,不但长期坚持于舞台演出,而且也涉猎于剧本创作和谱曲研究,近年来则参与海内外的传承和讲学。张世铮先生是昆曲界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行尊。

目录

序言
论理
论昆剧《十五贯》的成功与启示
论昆曲的继承与发展
昆剧向何处去
昆曲如何奋斗才有出路?
师资是昆剧抢救、继承的关键
昆曲必须姓“昆”
昆曲唱念咬字亟待规范统一
成功演出带来的思索

谈艺
谈昆曲各行当的表演特点
谈谈对“四功五法”的新认识
昆曲末行在“三脚撑”戏中的作用
三个同类人物的不同塑造
谈昆曲服装“宁穿破,不穿错”的重要性
谈“介白”这门学问
谈谈拍曲和读文
选好道具用好扇
整理、编导台版《狮吼记》的思考
传统昆曲与其他传统艺术的完美交融
说戏:《卖书纳姻》
说戏:《十五贯·判斩》
说戏:《十五贯·见都》
说戏:《十五贯·疑鼠》

说事
说说昆曲的故事
平凡的起点
拉大幕是学艺的好课堂
舞台就是床
不睡床上睡床下
不睡卧铺睡椅下
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
澡堂会议决定了剧团的命运
家庭戏班与“世”字辈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国风苏昆剧团
在剧团过第一个春节
进团后学员的零用钱

精彩书摘

  《话昆曲》:
  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千呼万唤,终于在新千年初春时节举办了。这标志着昆剧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作为一名从艺四十多年的昆剧工作者,应该想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出于钟爱和责任感,我想对昆剧的现状和前途,谈一些看法。
  众所周知,昆剧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全中国仅存半个昆剧团体——国风苏昆剧团支撑着局面,好在还有一批昆剧“传”字辈艺术家,他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为后来昆剧的复苏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1956年演出的昆剧《十五贯》,使古老的昆剧艺术得以新生,全国由半个昆剧团迅速发展成七个昆剧表演团体,演职人员猛增至一千余人。在“传”字辈及各地昆剧老艺术家们的培养下,年轻一代迅速成长。可惜“十年浩劫”,导致昆剧又一次濒临绝境,全国所有昆剧团全部解散。粉碎“四人帮”,文艺得解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昆剧十分重视,并且从多方面予以扶植,昆剧又一次复苏。
  为了振兴昆剧,成立了“全国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从中央到地方,举办全国性、地域性的大型昆剧活动,如:“江浙沪二省一市会演”“纪念昆剧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演出”“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会演”等,通过观摩、交流,丰富了演出剧目,涌现出大量的艺术人才。有师资力量的昆剧团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办起了昆剧学员班,培养出一批挑大梁的青年演员,其中有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艺术尖子……这一切,使得昆剧在20世纪80年代有过一度兴盛。然而,一方面由于昆剧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文革”的负面效应积重难返,在90年代戏曲“不景气”的大气候中,昆剧仍然面临严峻的处境,昆剧的状况令人担忧。
  在我看来,目前阻碍昆剧再度发展的有“四大症结”,现概述如下:
  其一,创作力量薄弱。全国所有昆剧团,几乎没有专职编剧,音乐创作人员也少得可怜。不仅难以创作如《十五贯》《西园记》这样传世的优秀剧目,而且影响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
  其二,剧目贫乏萎缩。“传”字辈老师在舞台上能演出四五百出戏。到了我们这一代(50年代学演昆剧),因为“文革”少学了十年戏,能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最多是二三百出。而在“文革”后培养的青年演员,所学和所演的昆剧传统戏,在观众中有影响的只有四五十出!周传瑛老师曾说过,昆剧“继承在舞台上,保存在群众中”。倘若昆剧演员一代不如一代,昆剧如何继承,如何发展?
  其三,在剧目选择和演出安排中存在误区。不少昆剧团只注重生行戏、旦行戏,忽略了其他行当,以致演出面越来越窄。而生、旦的戏也有限,这样下去,昆剧多姿多彩的特色将消失殆尽,荡然无存。按传瑛老师所说的各个行当和家门所必须会演的戏,如生行的“琴棋书画、风花雪月”“三醉、三访”,旦行的“衣西翡蝴,一门九娘”以及“三刺三杀”,净行的“七红八黑三和尚”,末行的“三法场、三扁担、三赋”,还有丑行的“五毒戏”等等,(注)如今尚在舞台上演出的昆剧演员,能把应工行当的看家戏演全的,恐怕一个都没有!
  ……

前言/序言

  张世铮先生,资深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他也是昆曲史上著名的一代“传”字辈老艺人包传铎先生、周传瑛先生和郑传鉴先生的嫡传弟子。
  世铮先生1953年进入浙江昆剧团,是经典昆剧《十五贯》剧组的主要成员。他从十三岁开始,直到现在年近八十,一直活跃于昆曲的台前幕后。六十多年来,他不但坚持演出,还参加剧本的创作,曲谱的撰写,文稿的出版,海内外的讲学和传承。
  本书就是世铮先生把自己这一辈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所经历,记叙下来,交给社会留给历史。
  本书不是大作家写“张世铮”,而是张世铮写“昆曲”;他不是写“我是昆曲之末”,而是写“昆曲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不是为个人树碑立传,也不是为昆曲歌功颂德,而是道尽昆曲艺术在这六十多年的酸甜和苦辣。这是本书最重要的特点。
  世铮“话昆曲”,有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昆曲文化,关于昆曲的“上层建筑”,即《论理》的八篇。二是关于昆曲艺术,关于昆曲的“四功五法”,即《谈艺》的十四篇。三是《说事》,在一百来个小故事中讲出六十多年的真人和真事,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段活生生的现代史。这是近五百年的昆曲史中不可或缺的六十多年。一论文化,二谈艺术,三说历史,这是每位老艺术家晚年应尽的责任。世铮先生认为自己应该勇挑重担。
  世铮不是昆曲理论家。他的论理并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学术研究,而是对自己六十五年来的舞台实践做出理性的思考和提出理性的认识。因此,也就显得特别宝贵。所以,我们鼓励他论理,不仅是由于他的论理观点,更是由于他的论理作为。
  世铮是属于舞台的。舞台人习惯于在全剧闭幕时向大家谢幕。于是本书也在最后策划了简短的一篇《谢天地》。世铮先生在这里不但总结全书,也总结人生,还托付了未来。他再三感谢大家,甚至于自己的所有学生。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真。
  世铮强调,《论理》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他自己的看法;《谈艺》中的每一个心得都是他自己的体会;《说事》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他自己的亲历。所以,他不请“枪手”,全书第一稿中的每个字都是他的亲笔。所以,虽然“话”“论”“谈”“说”“谢”为“言”部,但本书并非“口述”,不是“口说无凭,言不由衷”。世铮耿直,平生信奉“有凭”。为此,本书不望伟大,不求拔高,不加渲染,不为催泪。本书求真,大拙至美。真,才善才美。当然了,当大家读完全书而合上最后一页时,也会于无声处听到惊雷,自然而然会被世铮先生为事业的呕心沥血和为写作的真心实意所感动。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更一目了然了。
  全书的前前后后,没有安排名家大师题字赠《序》,没有装帧兴高采烈的合影留念。全书干干净净。我们给艺术家清出了一片净土。远离那歌舞升平而又喧嚣不息的嘉年华,在缕缕清泉旁,在阵阵清风中,他可以慢慢地写,我们更可以静静地读。这才是传统文化需要的生态环境。这些文章比题字合影更可贵。贵在老人不为自己树名声,仅为昆曲立生命。本书中的大部分文字,都是世铮先生在这近一年的时间内撰写而从未发表过的。小部分曾经发表,其中有水磨曲集剧团和陈彬老师于2000年在台湾出版的好书《我是昆剧之“末”》中的几篇。世铮现在根据自己在近二十年的厚积,又重新做了很多重要的修改。
《梨园旧梦:明清戏曲的兴衰与流变》 一、引言:戏曲之源与时代的回响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明清两代戏曲艺术从孕育、兴盛到转型、式微的复杂历程。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发展脉络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风气、思想变迁息息相关。我们试图超越单纯的剧目研究,深入探讨戏曲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文化功能、审美取向以及其与民间生活、士人阶层的互动关系。 明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勃兴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为戏曲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广阔的观众群体。而清代,尤其康乾盛世之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固化和文人雅士对“正统”艺术的推崇,戏曲艺术在继承中也遭遇了日益明显的体制化和僵化倾向。本书将以时间为轴,以地域流派为纲,展现这场绵延数百年的艺术盛宴如何从市井俚俗走向庙堂之高,最终又如何孕育出新的生命力。 二、明代:昆山与弋阳的鼎盛对峙 明代的戏曲舞台,是“南北二调”争锋的时代。 1. 昆山腔的雅化与成熟: 昆山腔,以其婉转细腻、注重声腔韵味的特点,成为文人雅士推崇的典范。本书将详细剖析以梁辰鱼《浣纱记》为代表的初期作品,着重分析其对词曲格律的严苛要求以及对“雅”的极致追求。我们考察了以顾曲周郎为代表的文人圈层如何形成对昆腔的审美标准,以及这种标准如何影响了后世对“正宗”戏曲的界定。昆腔的成熟,标志着戏曲艺术在文学性、音乐性和表演规范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为其后期的曲高和寡埋下了伏笔。 2. 弋阳腔的勃兴与世俗化: 与昆腔的“雅”相对立的是弋阳腔的“俗”。弋阳腔以其激昂、质朴和强烈的节奏感,迅速征服了广大的民间观众。本书着重分析了弋阳腔在江西、徽州一带的传播路径,探讨它如何从民间祭祀、节庆活动中脱胎而出,最终成为与昆腔并驾齐驱的“花部”代表。我们对比了昆弋两派在唱腔、科仪、板式运用上的根本差异,并指出弋阳腔的生命力在于其对市井情感的直接抒发和对音乐表现力的最大化。 三、清代前期:南戏的复兴与京班的奠基 清朝建立,戏曲迎来了新的格局。宫廷对戏曲的重视达到了历史顶点,这既是保护,也是一种规范和约束。 1. 南戏的余脉与“花部”的崛起: 尽管昆腔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占据主流,但南戏(主要指以浙、闽为中心的民间戏曲)并未衰亡。清代中叶,以乱弹、滩簧等形式出现的“花部”戏曲,开始挑战传统曲调的权威。本书通过分析王夫之等理论家对“雅部”的批评,揭示了民间审美如何逐渐向成熟的戏曲体系渗透,为后来的京剧孕育提供了大量的曲牌和表演元素。 2. 徽班的进京与京剧的雏形: 清代乾隆年间,以“徽班进京”为标志性事件,中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一场融合开始了。本书将详细梳理徽班在吸收昆腔的腔韵、弋阳腔的力度以及秦腔的锣鼓的基础上,如何逐步形成以京腔为主干的表演体系。重点分析了早期京班在科班制度建立过程中对演员的训练模式、服装脸谱的初步定型,以及“京戏”如何从众多地方声腔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雅部”代表。 四、清代中后期:繁荣下的危机与文人的介入 乾嘉盛世,戏曲的演出规模和剧目数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艺术上却面临着如何突破前人成就的困境。 1. 传奇的衰落与“花部”的胜利: 清代文人对传奇的创作热情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围绕民间故事、历史演义改编的“花部”新剧本。我们考察了像“徽班花部”剧目中体现的新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方式,这些作品更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和角色性格的鲜明对比,迎合了城市观众对娱乐性的需求。 2. 戏曲理论与审美转向: 本书深入探讨了清代中后期关于戏曲优劣的争论。一方面,以李斗、王侯伯为代表的评论家试图将旧有的“雅”的范式强加于新生的花部之上;另一方面,以李玉和等为代表的艺术家则开始探索如何在既有的声腔框架内实现创新,这种内部的拉锯战预示着传统戏曲审美体系的重塑即将到来。 五、结语:流变中的艺术生命力 明清数百年间的戏曲艺术,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自我超越的过程。它从文人的案头走向市井的街巷,又在宫廷的规范下完成整合,最终在花部的冲击下完成一次凤凰涅槃式的蜕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戏曲艺术如何在高雅与通俗、继承与创新之间艰难而辉煌地前行,为后世的戏曲艺术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戏曲研究类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缺乏温度的考据中。然而,这本《话昆曲》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它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与其说它是在“讲”昆曲,不如说它是在“引导”读者去“体验”昆曲。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特别是他对声腔艺术的描摹,简直达到了“以文摹音”的境界。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宫商角徵羽”的音阶,而是通过描绘戏子在特定情绪下,喉咙里如何发出那种如泣如诉、似远似近的“水磨腔”,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悠长气息的韵味。这种感官上的调动能力,让我深深佩服。更让我觉得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流派演员的比较分析,那种精准的对比,不是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指出了每个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融入了个人的生命体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标记。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去翻找了几部老录像,带着作者提供的“钥匙”,去重新审视那些经典的表演片段,顿时感觉豁然开朗,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欣赏的大门。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极其挑剔的读者,很多关于传统艺术的书籍,往往在收尾部分显得草草了事,或者在结论部分流于空泛的赞美。但《话昆曲》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止步于对“美”的赞叹,而是勇敢地触及了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生存的困境与挣扎。作者笔锋一转,谈到了现代社会节奏对慢节奏艺术的冲击,谈到了新一代演员面临的挑战,甚至是舞台技术革新与传统审美之间的张力。这种带着忧患意识的探讨,让整本书的厚度陡然增加。它不再仅仅是一部艺术鉴赏录,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书。这种深度思考,让我对作者的敬意更深一层——他不仅热爱,更在思考如何让这份爱得以延续。读到最后,我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审美上的满足,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它激励着我不仅仅是去欣赏,更要去关注和支持这些正在“呼吸”的艺术生命体。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如同昆曲的板式更迭,时而婉转绵长,时而铿锵有力,让人目不暇接。初读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著作,因为其中对历史文献的引用和考证相当扎实,许多细节的追溯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底。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更像是一个热情的“说书人”。他懂得如何拿捏信息量的密度,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两个极富画面感的“小故事”——可能是某位名角台下的轶事,也可能是某次演出中突发的幕后小插曲。这些故事就像是精心调制的“佐料”,让原本可能略显干燥的学术骨架瞬间丰满起来,充满了烟火气和戏剧性。这种叙事上的游刃有余,使得全书读起来非常流畅,几乎没有感到任何“阅读疲劳”。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专家与普通爱好者,让昆曲的魅力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秘密,而是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被更多人理解和珍视的宝藏。

评分

这本《话昆曲》实在让我惊艳,它像是一面魔镜,映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戏曲那份模糊而又强烈的向往。我一直觉得昆曲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高雅得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作者却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他仿佛把我拉到了一个既古老又鲜活的剧场后台。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娓娓道来。我记得其中有几段描述舞台布景和演员化妆的文字,细致入微,简直让我仿佛能闻到那股特有的脂粉和木料混合的气味。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故作高深,他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去剖析那些繁复的程式动作,把“兰花指”的微妙之处讲得透彻明白,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忍不住想学着比划两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服,时而跳跃到某个历史场景,时而又聚焦于某一个演员的眼神交流,读起来一点都不累,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长辈,在冬日的炉火边,给我讲述那些关于“美与时间”的秘密。读完之后,我对舞台上那看似静止的“一颦一笑”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不再是遥远的艺术符号,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悟的生命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我阅读时,总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被作者邀请到了一场私密的、不被打扰的“研讨会”现场。作者对剧本的解读,绝非简单的文本分析,他似乎能穿透时间,与几百年前的编剧进行对话。尤其是一些经典剧目中关于情爱、离愁、幻灭的场景,作者的解读充满了现代的共情,却又精准地把握住了古典审美的克制。比如他分析某个特定手势如何承载了人物内心翻涌的情感,却又必须符合舞台礼仪的规范,这种张力被他描述得淋漓尽致。对我而言,阅读的乐趣不仅在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这种思维上的碰撞。我发现,那些看似程式化的表演,其实是凝练了无数次人生经验后的高度提纯。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将原本需要多年耳濡目染才能领会的“圈内门道”,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形式呈现出来,让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变得亲切可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