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瓷器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我国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学习和引以自豪的。中国陶瓷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由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的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 陶瓷史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很多的学科,一 部完备的陶瓷史的写作需要有多学科的协作与努力。
中国硅酸盐学会在组织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全国的许 多文物考古部门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从 新石器时期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 。
中国科学院、轻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局以 及各省市所属的陶瓷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 对这些标本作了科学分析,并从陶瓷工艺学的角度对 当时的烧制工艺进行了论证,对我国瓷器的起源问题 和陶瓷史上存在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使 本书在论述一些重要观点时有*多可靠的科学根据。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它既是物质的产 品,又是精神的产品,它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服务。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都同当时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往往从某个侧面反 映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因此,工艺美术部门对我国 几千年来的陶瓷艺术的发生、发展、风格、特点和方 法、技巧、成就、贡献等问题,也作了一些探讨。
虽然《中国陶瓷史》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叙 述的,但它是文物考古学界、陶瓷工艺学界、工艺美 术学界三方面许多同志共同研究的成果。由冯先铭主 编的《中国陶瓷史》是一部比较全面而又有充分科学 实验做依据的一本书。
序言
**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约1万年一4000年前)
**节 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四节 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2l世纪一公元前476年)
**节 陶器的发展
第二节 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节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节 中原以外各区的陶瓷生产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475一公元220年)
**节 战国时期的陶瓷
第二节 秦汉陶瓷产品的品种和产地
第三节 秦汉时期原始瓷的复兴与瓷器的出现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一589年)
**节 江南瓷窑的分布和产品的特点
第二节 江南地区制瓷工艺的成就。
第三节 北朝的瓷业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960年)
**节 隋代陶瓷业的发展
第二节 唐五代的青瓷
第三节 唐五代的白瓷
第四节 唐代黄釉、黑釉、花釉和绞胎瓷器
第五节 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第六节 唐五代陶瓷造型与装饰
第七节 唐五代陶瓷的外销
第六章 宋、辽、金的陶瓷
(公元960一1279年)
**节 定窑及磁州窑系诸窑
第二节 耀州窑与钧窑系诸窑
第三节 青白瓷与龙泉窑系诸窑
第四节 宋代黑釉瓷器的生产
第五节 汝窑、哥窑与官窑
第七章 宋、辽、金的陶瓷(续)
(辽公元928—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
第六节 宋瓷的造型与纹饰
第七节 宋代瓷器的外销
第八节 辽的陶瓷
第九节 金的陶瓷
第八章 元代的陶瓷
(公元1271—1368年)
**节 元代的主要窑场和**瓷器
第二节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
第三节 元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第四节 元代瓷器的对外输出
第九章 明代的陶瓷
(公元l368—1644年)
**节 瓷业中心景德镇和御器厂
第二节 景德镇的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第三节 明代景德镇以外的民营陶瓷业
第四节 明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五节 明代瓷器输出和中外制瓷技术交流
第十章 清代的陶瓷
(公元1644—1911年)
**节 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与繁荣
第二节 景德镇以外的陶瓷业
第三节 清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四节 清代瓷器的输出
后记
重印说明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寻找一些关于明清外销瓷在西方收藏史中的地位的线索。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详尽地追踪了这些精美瓷器是如何从景德镇的窑口,经过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成为欧洲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炫耀财富与品味的标志。特别是关于“青花”题材在欧洲洛可可风格中的本土化改造那一段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跨文化分析。书中收录了几张对比图,一边是康熙年间的标准纹饰,另一边是荷兰代尔夫特瓷厂的模仿之作,那种神韵上的巨大差异,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加以剖析。这不仅仅是艺术史,更是一部全球贸易史和文化转译史。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珍视的“国粹”,在世界的另一端,早已演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被重新解读的时尚符号。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事笔法极为老练,他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罗列史实的编年体方式,而是将技术演进、审美变迁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比如,在讲到宋代五大名窑时,他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它们的釉色差异,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的文人阶层如何影响了极简主义审美的兴起,以及这种审美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汝窑的“雨过天青”色。这种融会贯通的写法,让那些原本枯燥的考古发现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烙印。我尤其喜欢他分析不同时期官窑与民窑关系的那几章,那种对权力、市场与艺术之间微妙拉扯的洞察力,着实令人拍案叫绝。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对着眼前的一件现代器物细细端详,仿佛能从中窥见几百年前匠人们的呼吸和汗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任何媒介都难以提供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厚重的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触感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光洁度和色泽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彩图和黑白照片的质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记得我翻开扉页时,看到那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瞬间就被那种古典而又庄重的美感所吸引。更让人称道的是版式设计,文字和图片的排布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压抑感。每当我坐下来准备阅读时,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的细节,就已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些古代瓷器的细节放大图,纹饰的精细、釉色的微妙变化,都通过高清的印刷技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绝对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在书店里找到的平装本能比拟的,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要时常摩挲,感受那份沉淀下来的历史厚重感。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在保持专业度的同时,做到了极强的可读性。我得承认,我对古代陶瓷史并非科班出身,很多专业术语起初可能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总能在关键的技术节点上,用极为生动和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烧制工艺,比如描述氧化焰和还原焰对釉色的影响时,那种对比的描述简直像是在看一场火焰的魔术表演。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窑址归属问题,作者也展现出了非常审慎和开放的态度,他并非一锤定音,而是梳理了正反两方的论据,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这种亦师亦友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读者的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自信地在朋友面前谈论一下“窑变”的奥秘,而非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关注那些宏大叙事下的帝王御用珍品,还花费了相当的篇幅去描绘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那些“失语者”——那些地方窑口和民间手工业者的故事。作者搜集了大量一手田野调查资料,记录了福建德化窑白瓷的“象牙白”是如何依赖特定高岭土的细腻打磨,以及江西吉州窑在宋元时期大胆运用木叶、剪纸纹饰的创新精神。这些内容往往是那些只关注“官窑巅峰”的通史著作所忽略的。正是这些来自民间的、充满烟火气的创造力,才构成了中国陶瓷艺术生生不息的底层动力。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窑炉旁的热闹喧哗,感受到那种普通劳动者对美的朴素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让我们得以全面、立体地理解“中国陶瓷”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而非仅仅停留在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