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精)

中国陶瓷史(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先铭,安志敏,安金槐,朱伯谦,汪庆正 编
图书标签:
  • 陶瓷史
  • 中国陶瓷
  • 陶瓷
  • 艺术史
  • 文化
  • 历史
  • 精装
  • 收藏
  • 工艺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文物
ISBN:9787501009534
商品编码:1289651802
开本:16
出版时间:198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陶瓷史(精)
  • 作者:冯先铭//安志敏//安金槐//朱伯谦//汪庆正
  • 定价:180
  • 出版社:文物
  • ISBN号:978750100953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1982-09-01
  • 印刷时间:2013-05-01
  • 版次:1
  • 印次:8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494

编辑推荐语

中国是世界**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瓷器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我国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学习和引以自豪的。中国陶瓷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由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的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内容提要

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 陶瓷史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很多的学科,一 部完备的陶瓷史的写作需要有多学科的协作与努力。
    中国硅酸盐学会在组织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全国的许 多文物考古部门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从 新石器时期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 。
     中国科学院、轻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局以 及各省市所属的陶瓷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 对这些标本作了科学分析,并从陶瓷工艺学的角度对 当时的烧制工艺进行了论证,对我国瓷器的起源问题 和陶瓷史上存在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使 本书在论述一些重要观点时有*多可靠的科学根据。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它既是物质的产 品,又是精神的产品,它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服务。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都同当时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往往从某个侧面反 映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因此,工艺美术部门对我国 几千年来的陶瓷艺术的发生、发展、风格、特点和方 法、技巧、成就、贡献等问题,也作了一些探讨。
     虽然《中国陶瓷史》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叙 述的,但它是文物考古学界、陶瓷工艺学界、工艺美 术学界三方面许多同志共同研究的成果。由冯先铭主 编的《中国陶瓷史》是一部比较全面而又有充分科学 实验做依据的一本书。
    

目录

序言
**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约1万年一4000年前)
**节 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四节 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2l世纪一公元前476年)
**节 陶器的发展
第二节 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节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节 中原以外各区的陶瓷生产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475一公元220年)
**节 战国时期的陶瓷
第二节 秦汉陶瓷产品的品种和产地
第三节 秦汉时期原始瓷的复兴与瓷器的出现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一589年)
**节 江南瓷窑的分布和产品的特点
第二节 江南地区制瓷工艺的成就。
第三节 北朝的瓷业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960年)
**节 隋代陶瓷业的发展
第二节 唐五代的青瓷
第三节 唐五代的白瓷
第四节 唐代黄釉、黑釉、花釉和绞胎瓷器
第五节 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第六节 唐五代陶瓷造型与装饰
第七节 唐五代陶瓷的外销

第六章 宋、辽、金的陶瓷
(公元960一1279年)
**节 定窑及磁州窑系诸窑
第二节 耀州窑与钧窑系诸窑
第三节 青白瓷与龙泉窑系诸窑
第四节 宋代黑釉瓷器的生产
第五节 汝窑、哥窑与官窑

第七章 宋、辽、金的陶瓷(续)
(辽公元928—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
第六节 宋瓷的造型与纹饰
第七节 宋代瓷器的外销
第八节 辽的陶瓷
第九节 金的陶瓷

第八章 元代的陶瓷
(公元1271—1368年)
**节 元代的主要窑场和**瓷器
第二节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
第三节 元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第四节 元代瓷器的对外输出

第九章 明代的陶瓷
(公元l368—1644年)
**节 瓷业中心景德镇和御器厂
第二节 景德镇的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第三节 明代景德镇以外的民营陶瓷业
第四节 明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五节 明代瓷器输出和中外制瓷技术交流

第十章 清代的陶瓷
(公元1644—1911年)
**节 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与繁荣
第二节 景德镇以外的陶瓷业
第三节 清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四节 清代瓷器的输出

后记
重印说明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中国陶瓷史(精)》而撰写的、内容上完全不涉及中国陶瓷历史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寰宇文明的织锦:全球古代工程奇迹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文明的艺术遗存或工艺发展,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横跨地理边界、深刻影响社会结构和权力格局的宏大工程实践。我们探讨的是工程学思维如何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中萌芽、发展,并最终塑造了他们赖以生存和扩张的物理环境。 全书共分为六个核心部分,系统地梳理了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安第斯山脉,从黄河中原到地中海沿岸,古代社会如何利用最基础的材料科学、水文知识和组织能力,构建出超越其时代技术水平的伟大结构。 第一部分:水权的争夺与文明的起源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早期农业文明对水资源的控制需求如何催生了大规模的灌溉系统。我们首先考察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堤坝与运河网络,这些工程不仅是农业的基础,更是早期王权集中的直接体现。随后,我们将分析埃及尼罗河泛滥规律下的水利管理体系,以及这些系统如何与宗教信仰和中央集权制度紧密结合。重点关注了古巴比伦时期水利法律的出现,揭示了水资源分配工程背后复杂的社会治理逻辑。我们细致描绘了早期土方工程的技术细节,包括测量、坡度控制以及劳动力动员的组织方式。 第二部分:巨石的哲学:纪念性建筑的权力叙事 纪念性建筑是古代权力最直接、最持久的宣言。本章着重探讨了如何将难以搬运的巨型石材,从采石场运送到施工现场,并精确地安装到位。埃及金字塔群的建造,并非简单的几何堆砌,而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的物流、天文观测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考验。我们对比研究了这些金字塔与玛雅文明中期的神庙阶梯,探讨了在缺乏金属工具的条件下,古人如何通过精确的几何学和对材料内在特性的理解,实现了结构上的永恒性。这些工程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记录历法、划分社会等级的活化石。 第三部分:地下与地上的交通脉络:联通帝国的血脉 一个帝国的持久力往往取决于其信息和物资流通的速度。本部分将重点分析古代交通系统的构建,特别是罗马帝国庞大的道路网络和中国的驰道系统。我们超越了对这些道路表面铺装材料的描述,转而研究其基础工程学:如何确保在不同地形(山地、沼泽、平原)上保持恒定的坡度、排水结构(如著名的“三明治”结构)以及如何进行长距离的测绘。同时,我们会对比分析秦汉时期郡县之间信息传递的驿站系统,其效率对军事部署和中央控制的决定性影响。 第四部分:城市的防御与生命线:城墙、桥梁与拱券的革命 中世纪前的城市防御工程代表了当时工程技术的顶峰。本章详细解析了从赫梯到拜占庭的城墙防御体系的演变,特别是拱券结构(拱、券、穹顶)在分散压力方面的突破,如何使建筑的跨度与高度得以显著提升。我们特别关注了印度河流域城市摩亨佐-达罗的排水系统,这是一个被长期低估的成就,其地下排污和供水系统的复杂性,远超同期地中海文明。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卫生意识,以及工程决策如何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生存能力。 第五部分:高耸入云的幻想与现实:中世纪的跨越 随着技术知识的积累,古代工程开始挑战自然极限。本章聚焦于中世纪(或更精确地说,前现代的成熟期)的工程壮举。我们将深入分析哥特式大教堂的飞扶壁系统,这不是简单的支撑结构,而是一套精密的力学平衡系统,使得墙体可以被“掏空”以容纳巨大的彩色玻璃。此外,我们还将考察波斯和安第斯山脉中期的水利隧道和引水系统,特别是波斯人开凿的“卡纳特”(Qanat),这种地下引水工程如何利用地下水位的细微差异,实现了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的稳定供水,堪称古代地下工程的典范。 第六部分:工程的遗产与知识的转移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这些古代工程知识是如何在新兴的社会或地理区域中被继承、改造和传播的。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工程文献到丝绸之路沿线的技术交流,我们审视了技术知识的非物质流动性。古代工程师的经验积累(即使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为后世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组织经验。本书强调,理解这些古代工程,就是理解人类社会如何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来确定自身的秩序和命运。 --- 本书特色: 本书结合了考古学发现、历史文献(包括泥板文书、古籍记载)以及现代工程分析工具,试图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将古代的“建筑”视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着重于“如何做到”的技术细节,而非“看起来如何”的美学评价,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古代人类如何运用智慧驯服自然、构建文明的宏大叙事。本书不含任何关于艺术史或工艺品的专门章节,所有的讨论都围绕着功能性、结构性与社会组织展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寻找一些关于明清外销瓷在西方收藏史中的地位的线索。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详尽地追踪了这些精美瓷器是如何从景德镇的窑口,经过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成为欧洲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炫耀财富与品味的标志。特别是关于“青花”题材在欧洲洛可可风格中的本土化改造那一段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跨文化分析。书中收录了几张对比图,一边是康熙年间的标准纹饰,另一边是荷兰代尔夫特瓷厂的模仿之作,那种神韵上的巨大差异,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加以剖析。这不仅仅是艺术史,更是一部全球贸易史和文化转译史。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珍视的“国粹”,在世界的另一端,早已演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被重新解读的时尚符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事笔法极为老练,他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罗列史实的编年体方式,而是将技术演进、审美变迁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比如,在讲到宋代五大名窑时,他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它们的釉色差异,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的文人阶层如何影响了极简主义审美的兴起,以及这种审美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汝窑的“雨过天青”色。这种融会贯通的写法,让那些原本枯燥的考古发现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烙印。我尤其喜欢他分析不同时期官窑与民窑关系的那几章,那种对权力、市场与艺术之间微妙拉扯的洞察力,着实令人拍案叫绝。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对着眼前的一件现代器物细细端详,仿佛能从中窥见几百年前匠人们的呼吸和汗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任何媒介都难以提供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厚重的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触感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光洁度和色泽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彩图和黑白照片的质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记得我翻开扉页时,看到那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瞬间就被那种古典而又庄重的美感所吸引。更让人称道的是版式设计,文字和图片的排布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压抑感。每当我坐下来准备阅读时,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的细节,就已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些古代瓷器的细节放大图,纹饰的精细、釉色的微妙变化,都通过高清的印刷技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绝对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在书店里找到的平装本能比拟的,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要时常摩挲,感受那份沉淀下来的历史厚重感。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在保持专业度的同时,做到了极强的可读性。我得承认,我对古代陶瓷史并非科班出身,很多专业术语起初可能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总能在关键的技术节点上,用极为生动和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烧制工艺,比如描述氧化焰和还原焰对釉色的影响时,那种对比的描述简直像是在看一场火焰的魔术表演。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窑址归属问题,作者也展现出了非常审慎和开放的态度,他并非一锤定音,而是梳理了正反两方的论据,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这种亦师亦友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读者的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自信地在朋友面前谈论一下“窑变”的奥秘,而非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关注那些宏大叙事下的帝王御用珍品,还花费了相当的篇幅去描绘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那些“失语者”——那些地方窑口和民间手工业者的故事。作者搜集了大量一手田野调查资料,记录了福建德化窑白瓷的“象牙白”是如何依赖特定高岭土的细腻打磨,以及江西吉州窑在宋元时期大胆运用木叶、剪纸纹饰的创新精神。这些内容往往是那些只关注“官窑巅峰”的通史著作所忽略的。正是这些来自民间的、充满烟火气的创造力,才构成了中国陶瓷艺术生生不息的底层动力。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窑炉旁的热闹喧哗,感受到那种普通劳动者对美的朴素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让我们得以全面、立体地理解“中国陶瓷”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而非仅仅停留在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