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阎钧天医学六书:临证拾芥》系作者从医数十年来的心得与体会,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医话”,记述了作者的学医方法、为医操守、从医志向及对时下医道医风的谏言与批评;中编“医论、医案”记述了作者在学习医学过程中的思考、认识、见解,及临床中一些典型病案的真实记录;下编“杂说”,则为作者平时即兴之作,或医道议论,或摄生延年,或药物真假辨,或见闻所之趣等。作者认为书中所记,属繁碎琐事,难登大雅之堂,故命其书日《临证拾芥>。 | 
  阎钧天,男,1946年生,山西省垣曲县长直乡前清濂村人。中医副主任医师,运城市名中医,运城市中医药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民盟盟员。
1962年师从张德煜、李复唐、师星明、孟锦绣等名医学习中医,通读中医四大经典及隋、晋、唐、宋、金、元、明、清诸家学说,1966年10月出师独立临床,1979年参加国家招收城乡闲散优秀中医考试,以优异成绩获得山西省第二名、运城地区(现运城市)第一名,被录取为国家干部,供职于运城市中医医院,通内、外、妇、儿、药物炮制等中医全科,历任山西省中医经典班授课老师,主讲《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温病学》等,临床擅长运用五运六气学说辨证施治。曾在河南、江西等中医杂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学术思想主张“百病皆生于气,治病首重调气”,极力倡导“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认为为医必通五运六气,才能达到医学最佳境界。
安序
刘序
张序
王序
畅序
自序
上卷 医话
唯书才是好先生
为医者须有“四好”
为医者须怀“三心”
医有六不治
要做好医生必下大功夫
不读经典莫为医
自古经典出明医
作明医,未必作名医
为医者必知“易”而后医
医者必儒,儒者当医
原创医学的三大主题
临证三步曲与疑难杂病之诊治
“中医”考
医风日下原因何在
作中医的人在毁灭中医
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中药问题
中医不见中名医空有名
哭国医
坚持中医师承教育培养合格中医人才
“找回自我”是中医复兴的最佳选择
真正的中医在民间
回顾我的出师考试
当今西医也在步人误区
医道竟变摇钱树
中卷 医论 医案
《伤寒论》之温热病证治
一、《伤寒论》中有关论述温热病诊治的条文
二、《伤寒论》中用于治疗温热病的方剂和药物
三、《伤寒论》中治疗温热病的大法与代表方剂
四、《伤寒论》对温热病的临床诊断与辨证
五、《伤寒论》方药在温热病中的应用
麻黄升麻汤案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案
大承气汤案
从仲景《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看痰饮病与临床
……
下卷 杂说
条山先生从医记
附录
这本《阎钧天医学六书临证拾芥》确实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宝典。我刚开始翻阅时,就被其中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理论化繁为简的魔力,对于那些传统医学著作中晦涩难懂的病机分析,在这里都能找到清晰、直观的解读。尤其是在探讨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证思路时,我能感觉到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美感。书中对不同病症的脉象、舌象的描述极为细腻,简直像是在手把手地教导读者如何观察和感知。这种注重实践、强调“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写作风格,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益。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罗列条文,而是充满了实战的智慧和温度。读完第一遍,我就感觉自己对很多以往感到困惑的病例有了新的认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
评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气机升降”在诸多病理变化中的应用分析。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病症,比如上焦的咳嗽和下焦的腹泻,总是在寻找各自独立的病因,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归结于气机枢纽的失调。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中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整体观和动态平衡的哲学。书中的案例选取也十分贴切,很多都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大难”问题,作者没有回避这些棘手的情况,而是大方地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调理方略,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和受用。特别是关于一些非典型症状的归类和处理,其论述逻辑严密,让人信服,避免了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
评分这本书在对一些经典方剂的解析上,也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组成和功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味药在方剂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例如,对于一首常用的温里方,书中不仅分析了主药的峻猛之性,还详细阐述了配伍的辅药是如何巧妙地引药归经,避免了过于偏燥的弊端。这种对药物性能的精准把握和对配伍艺术的细腻描绘,令人赞叹。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拿出自己的药典反复对照,去体会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组方艺术。它让我对“药对”和“十八反十九畏”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基于药性原理的自觉运用。
评分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于中医理论的阐发总是紧密围绕着临床实际需求展开,没有丝毫的冗余和空谈。它不像一些学术性的著作那样,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考证典籍的出处或者陷入无谓的争论。这本书的焦点始终聚焦于“如何治病救人”,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无论是对脏腑功能的论述,还是对病邪侵袭的辨识,都力求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我发现自己在使用书中提到的某些手法和思路后,病人的反馈明显更好了,这才是检验医书价值的硬道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灵气和实用价值的著作,是案头常备、值得反复翻阅的良方。
评分说实话,我以前读了不少名家医案集,总觉得有些高不可攀,仿佛需要极高的天赋才能掌握。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则显得更为亲切和接地气。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大量生僻的古文,而是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白话文来阐释古老的智慧,同时又不失中医的韵味和严谨性。在论述方剂配伍时,作者对君臣佐使的理解并非刻板的套用,而是结合了具体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灵活变通,这种“活学活用”的理念贯穿始终。对于初入中医领域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极佳的引路石;而对于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其中蕴含的“拾芥”之功,也足以让人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和提高。我甚至觉得,它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案头与我们进行着耳提面命的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