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每一段故事誕生的地方,都有一種‘美’存在。        
我們與其邂逅,被其觸動,心生漣漪,新的故事便隨之誕生。”        
木、陶、漆、紙、染、玻璃、料理、衣服、建築……        
日本當代工藝大師,赤木明登        
尋訪20位手藝人後寫下15個“叩問美”的故事              
內容簡介
         《造物有靈且美》這本書裏,日本工藝大師赤木明登走訪瞭20位手藝人,並將他們的故事連同自己對“造物”的感悟記錄下來,從而完成瞭一次對何為“美”的叩問與思考。這些手藝人遍布各個領域,又獨具個性。        
木工手藝人史蒂芬從製作的形狀裏看見瞭自己,明白瞭不用語言也能錶達自我,與他人相連;        
服裝設計師敏子女士讓赤木意識到,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理所當然存在的東西;        
陶藝傢內田鋼一強韌中帶著不可捉摸的脆弱,作品呈現齣的生命質感卻能直逼人的內心;        
傢具設計師永見真一的工房,是wei一獲得授權製作中島喬治設計的傢具;        
造紙人吉岡夫婦生活在山中峽榖的大自然裏,耕田、造紙,活得樸素又自在;        
美術傢前川夫婦把自己的工作稱為“lolocaloharmatan”式,這句非洲土語意為“月亮、星星、季風”,他們用距離自己zui遙遠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故事;        
染色師望月通陽的作品裏,一切對立事物的境界模糊瞭,帶著難以捉摸地美感;        
料理傢亞衣女士偏愛即興發揮,她的料理像廚藝魔術,仿佛在觸摸生命本質;        
玻璃藝術傢辻和美的作品有種個人署名般的個性,手中的材料有如她的另一個自我;        
藝廊主人關勇夫婦用十多年的時間收集韓國傳統器具甕器,企圖留住對傳統日常的記憶;        
順勢療法師艾瑪一語點醒赤木,讓他重拾瞭做漆的意義;        
玻璃藝術傢荒川尚也把玻璃比喻為奔流之水,比喻為在時間中明暗變化的光綫,他與赤木一起暢談手藝人做東西的過往過往淵源和未來走嚮;        
漆藝師兼老友新宮州三在工作時,身體每個部位都在快樂地享受,愉悅感融入進器物的每一處;        
建築師中村好文的房子,仿佛一個大容器,容納瞭人生起居,讓人感到滿心的安詳與寜靜;        
道具店主人阪田和實用自身的選擇對既有文化做齣無聲的反抗。        
通過對手藝人的探訪,赤木漸漸認清自己。他意識到能抵達美之真諦的隻有人,而造物本身,就是活著。              
《美物抵心》與漆藝師赤木明登的另一部著作《造物有靈且美》屬於同一個係列,都是通過手藝人的視角思考造物的本質。
 《美物抵心》是對“究竟何為美物”以及“為何要堅持以人手造物”的叩問。十年間,赤木明登走訪瞭十多位手藝人好友,與他們一同思考並探討“美物”的本質。這些朋友中有陶藝傢安藤雅信、小野哲平、李英纔;服裝設計師真木韆鞦、約根·雷爾,等等。
 此書以手藝人的視角去發掘和論述真正的美物。真正的美物可能是無心之作,是手藝人本性的自然流露。物件是否美,可能取決於手藝人的技藝,也可能是他們用手給物滲入的心魂或生命。
      作者簡介
    赤木明登(Akito Akagi),日本輪島漆藝傢。被德國國立美術館列為“日本現代漆器12人”之一。        
1962年生於岡山縣。畢業於中央大學文學部哲學係。        
早年從事雜誌編輯工作,後因為對傳統漆器工藝的著迷,於1988年舉傢前往日本zui知名的漆器産地輪島,開始漆器的創作。        
他獨創將和紙貼於木器再上漆的技法,使漆器變得更耐用,更生活化,在傳統的工藝領域掀起一陣鏇風。          
小泉佳春,攝影傢上田義彥先生的助手。他擁有截取空氣感的獨特視角,因此得到很多料理傢、文化人和編輯的信賴。          
蕾剋,生於北京,曾供職於北京大學,現定居東京。        
給國內多傢時尚和亞文化雜誌供過稿,關注風格與美學。              
精彩書評
         ★我在三年前與赤木先生的器相遇,從此漆器成瞭我生活的一部分。        
——中榖美紀         
★赤木明登的創作,一邊保持著對傳統的敬意,一邊實現著“符閤現代人生活、可以每天使用的漆器”的目標。他的作品溫厚樸實,拉近瞭漆器和人們的生活,使得日漸衰退的傳統工藝有瞭新的生機。        
——知名傢居品牌“失物招領”         
★這本書的魅力不在於那些器物的故事,而是一場場相遇下娓娓道來的故事。清爽直白又深邃綿長的文字,好幾次看得熱淚盈眶。擁有這般內心的人,作品應該通過使用來認真感受。        
——讀者              
目錄
         前言        
人之手 / 史蒂芬·芬剋 安娜貝爾?史蒂芬        
理所當然的事 / 阪田敏子        
無數細小的創傷 / 內田鋼一        
邂逅 / 永見真一        
一些優美的東西 / 吉岡太誌 典子        
時間的厚度 / 前川秀樹 前川韆惠        
一傢染坊的日常 / 望月通陽        
美味的秘訣 / 米澤亞衣        
徜徉 / 辻和美        
留下來的東西 / 關勇 關貞子        
嚮導 / 艾瑪·拜因麥亞        
手藝人的後裔 / 荒川尚也        
好形狀 / 新宮州三 村山亞矢子        
傢的手感 / 中村好文        
坦然接納 後記          
前言/序言
         越是美的事物,越非人人都有機會體驗到。我是什麼時候第1次體會到美,怎麼體會到的,現在都想不起來瞭。也許當時的感覺和“漂亮”、“可愛”、“心情舒暢”、“美味”、“愉快”、“有趣”、“溫和”、“切”等等體會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美”作為一種更抽象的概念被導入我的頭腦中。當時我雖然還是個孩子,也知道在那些“可怕”、“震懾人心”、“悲哀”、“痛苦”、“惡心”、“骯髒”、“寂寥”的事物當中,也有“美”的存在。如此一來,美究竟是什麼,反而讓人越想越糊塗。這個問題在我年幼時被拋擲在一邊,到我成年後又不斷從各種事物上顯現齣來,連我自己都備感煩擾。有時絞盡腦汁,也想不清究竟是什麼讓事物呈現齣瞭“美”。有時在不經意間,卻意外遭遇“美”,並為之感動,為之睏惑。“美”究竟是什麼?        
我是一個做器物的手藝人,有時彆人會問我,是如何創造齣這麼多形態各異的器皿來的。其實,美好的造型往往誕生於不去刻意追求的時刻。無論怎麼冥思苦想,我也無法主觀地創造齣一個好形態,但在我不知不覺哼著歌專注於手中工作時,在我駕車遠遊時,在我深潛海底時,那些形狀卻會自發地從我心底浮現,來到我眼前。它們的模樣和顔色清晰可辨,幾乎觸手可及,讓我感動不已。我什麼也沒有做,它們就在那裏。不知是誰把它們創造齣來的,而我隻是在原地等候。語言也是如此。我並無寫文章的執念,隻是在等候的過程中,文字忽然就自行成列,紛湧而來,仿佛有誰在替我錶達,而我唯有把它們記錄下來,留住那些句子。        
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我試著思考分析過,發現在這種現象齣現之前,我一定與某種東西有過切實的相遇,並在內心與之有過對話。這個“之前”,也許就是剛纔,也可能是一年前,或者久遠到已經記不起。而“某種東西”也許是土和木,也許是造物時手上的原材料,也許是誰的藝術作品,又或是平凡無奇的石塊,當然也可能是人。無論是什麼,有一點毫無疑問,它們將我心底裏可以稱作靈魂的那部分,深深觸動瞭。        
所以我能斷言,每一段故事誕生的地方,都有一種“美”存在。我們與其邂逅,被其觸動,心生漣漪,新的故事便隨之誕生。在這過程中,“美”一直在旁靜觀。無論是帶著喜悅還是哀傷,抑或更為細微的情感,觸動人心的故事又會孕育,並呈現齣新的“美”,會在與誰相遇後,催生齣另一段新的故事。        
人活著,需要找到一條與大世界相通的路徑,也需要被路徑裏誕生的各種故事支撐。如果我們都閉上眼睛,捂住耳朵,屏住呼吸,使全身僵硬,不去觸摸世界,那故事就無法開始。          
 
				 
				
				
					尋常巷陌裏的匠心獨運:當代手工藝人的生活與哲學  一本關於“器物之美”與“生活之道”的深刻洞察,帶你領略雙手創造的溫度與時間沉澱的質感。  在這個追求效率與批量化生産的時代,我們似乎遺忘瞭那些需要時間打磨、蘊含著創作者精神的物件。它們或許不張揚,卻在不經意間,以其獨特的質地、綫條和光澤,觸動我們內心深處對“真實”與“美”的渴望。  本書並非一部單純介紹手工藝技巧的教程,而是一次深入當代手工藝人精神世界的旅程。它聚焦於那些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堅守、創造,並以手中之物對話世界的匠人們。通過對不同領域——從陶藝、木作到織物、皮革——頂尖創作者的深度訪談與觀察,我們得以窺見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的瑣碎轉化為藝術的靈感,如何與材料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對話,最終塑造齣那些具有生命力的“器物”。   第一部:材料的低語——理解你手中的世界  萬物有靈,此言不虛。對於手工藝人而言,材料是他們最初的老師,也是最忠誠的夥伴。  陶與土的對話: 本書細緻描繪瞭陶藝傢如何感知泥土的濕度、韌性與脾性。一塊看似普通的陶土,在製作者手中,經曆瞭揉、拍、拉坯、成型,最終在烈火的淬煉中獲得新生。我們跟隨一位深耕於傳統窯變技藝的匠人,理解他為何堅守那些耗時且不確定的燒製方法。那隨機而又難以復製的釉色變化,並非意外,而是對材料內在規律的尊重與順應。書中記錄瞭匠人對於不同産地粘土的偏好,以及如何通過陳放、陳化,讓泥土“記住”時間的流逝。他們的作品,承載的不僅是造型,更是土地的記憶和火焰的意誌。  木的生命力與紋理: 木材,作為最古老、最親近人類的材料,其魅力在於其獨一無二的年輪和紋理。書中展示瞭幾位木作傢的工作場景,他們如何對待一塊從林地中挑選齣來的原木。刨刀劃過木麵時發齣的清脆聲響,是他們與木材交流的語言。我們探討瞭“榫卯結構”的哲學——如何在不使用金屬連接件的情況下,通過精密的計算和契閤,讓木材形成一個堅固且可呼吸的整體。這些傢具和器皿,並非冰冷的物件,而是被賦予瞭新的生長方嚮和使用壽命。他們的工作哲學是:順應木材的生長紋理,而不是試圖用蠻力去徵服它。  縴維的溫度與記憶: 在紡織與染色的領域,我們接觸到的是色彩與觸感的藝術。書中介紹瞭一位緻力於復原古代植物染色的手藝人。她跋山涉水尋找特定的草藥與樹皮,用最古老的方式提取齣靛藍、茜紅、黃檗的深邃色澤。這些色彩,區彆於化學染料的“平麵化”,它們會隨著光綫的角度和歲月的洗滌,展現齣微妙的層次感。書中特彆描述瞭織布機前的工作場景:織工們沉浸在規律的往復運動中,每一根經綫的拉伸,每一枚緯綫的穿梭,都凝聚著專注與耐心。他們製作齣的布匹,被賦予瞭“可以穿一輩子的溫度”。   第二部:器物為人——生活中的“必要之惡”與“美之必需”  手工藝品不應是束之高閣的奢侈品,而應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書深入探討瞭手工藝人如何平衡“實用性”與“審美性”這一永恒的命題。  在“完美”與“不完美”之間遊走: 現代工業追求的“絕對完美”在手工藝品中往往被視為一種缺憾。許多傑齣的匠人反而推崇那些細微的“不完美”——比如拉坯時留下的指紋痕跡、木材天然的蟲眼、釉麵偶然形成的“窯變斑點”。這些痕跡,正是手工製作的“簽名”,證明瞭其誕生的不易與獨特性。書中記錄瞭一位茶碗製作者的思考:一個過度追求對稱的茶碗,是否失去瞭與使用者互動的可能性?他認為,器物應該有自己的“呼吸空間”,能夠容納使用者的習慣和歲月的痕跡,最終成為主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一個高高在上的藝術品。  慢工齣細活的當代意義: 麵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堅持慢工細活似乎是一種“固執”。但這種“慢”,並非效率低下,而是一種對品質的承諾。我們通過記錄一位製書匠人的工作流程,理解瞭裝訂一本書籍所需的繁復工序:從選紙張的剋重、考究棉麻綫的韌性、到每一針穿綫的力度控製。這種慢,是為確保作品能夠跨越時間,完整地傳遞信息與美感。這不僅是對材料的尊重,也是對未來使用者的尊重。他們通過“慢”,對抗著這個時代的“易耗性”。  工具的哲學:老工具的“陪伴感”: 手工藝人的工作離不開工具。本書特彆開闢章節,描述瞭匠人們對他們使用的傳統工具的珍視。一把用瞭幾十年的鑿子,其手柄已被汗水和油脂打磨得溫潤如玉,完全貼閤瞭使用者的手掌形狀。這些工具不再是單純的延伸物,而是成為瞭技藝的“容器”。書中記錄瞭一位老木匠的話:“新工具給我效率,老工具給我感覺。”這種“感覺”,是經驗與觸覺的積纍,是技術轉化為直覺的關鍵所在。   結語:迴歸人手的溫度  這本書試圖喚醒的,是人們對“親手創造”這一行為本身的敬意。在工業化的浪潮中,我們失去瞭對物件來源的追溯能力,也削弱瞭對日常物品的敬畏之心。  通過閱讀這些匠人的故事,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我們周圍的器物,是冰冷批量生産的符號,還是蘊含著創作者情感和精力的“有靈之物”?  它鼓勵讀者放慢腳步,去觸摸那些有質感的物品,去理解一件好東西是如何誕生,以及它為何值得我們用心對待。這不僅是一部關於手工藝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過度數字化的世界中,找迴“存在感”和“創造力”的生活哲學指南。它邀請我們重新連接大地、材料與時間,最終,在尋常的器物中,發現不凡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