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构成基础》融合了美术与摄影两门学科,在绘画、图片摄影与影视摄影之间建构起认知桥梁,帮助读者树立影像造型的开创性思维方式。
融会贯通,梳理绘画造型、图片摄影、动态影像内在关系
精选片例,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阐明影像的基础原理和规律
图文并茂,结合摄影作品和剧照,加深对创作规律的理解
陈汝洪老师有绘画和摄影两方面的理论研究,同时又有比较丰富的创作经验。本书完整呈现了他将绘画基础、图片摄影基础、电影摄影基础逐步衔接递进的教学思路,通过简洁明确的概念讲解和大量的案例分析,运用朴素而有条理的语言表述,将造型美学中相互关联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
—— 王鸿海,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陈汝洪,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教师。198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9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并留校任教,1993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故事片摄影,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讲授“影像构成基础”“数字图像”“虚拟演播室设计”等课程,2014年被评为北京电影学院优秀专业课教师。
作为摄影师参加过多部影视、广告和宣传片的拍摄。其中包括纪录片《我的梦》(获2009年第13届华表奖纪录片提名)、《中国有个暑立里》(荣获第26届金鹰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等多个奖项)、《北京2008年残奥会火炬接力宣传片》、电视连续剧《校园先锋》(获1997年第17届飞天奖电视剧奖)。
序 言 王鸿海
前 言
第—部分 绘画造型与图片摄影构成
第一章 影像构成基础知识
第二章 传统摄影的发展
第三章 数字图片摄影技术基础
第四章 数字图片摄影造型基础
第二部分 动态影像构成
第五章 动态影像造型基础
第六章 动态影像造型艺术方法
第七章 特效摄影基础
第八章 后期制作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电影综合了艺术和科技的特质,其体系化生产的各环节之间存在着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创作过程中若有技术性失误,艺术问题就无从谈起。因此,创作者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便极为重要。北京电影学院培养了许多具有扎实根基的优秀人才,这有赖于学院对专业基础的重视和关注。
《影像构成基础》一书秉承了学院多年来“强综合、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十分有益。作者陈汝洪老师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硕士研究生,他有绘画和摄影两方面的理论研究,同时又有比较丰富的创作经验,这对专业教学很有帮助。教材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他将绘画基础、图片摄影基础、电影摄影基础逐步衔接递进的教学思路,通过简洁明确的概念讲解和大量的案例分析,运用朴素而有条理的语言表述,对造型美学中相互关联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除经典绘画、经典图片摄影、经典电影外,他还选择学生的优秀课程作品为范例,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阐明基础原理和影像规律,使学习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影像构成基础》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培养,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掌握基本的影像构成知识,可以自如顺畅地与其他创作部门进行交流协调,提高创作效率。
美术与摄影在电影创作中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造型部门,主创者对于相互间的技术要素和造型理念应该有比较具体确切的领会,才会使创作得以顺利推进。《影像构成基础》在美术与摄影之间建构了一个认知、沟通的桥梁,对美术系各相关专业方向的学生建立电影造型的开创性思维方式颇有价值。同时,对学生进行独立的影像创作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全面而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使我们有信心去面对变化和进步中的电影艺术。电影的专业教育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又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日新月异的数字影像扩展了人们的思维和视野,更加有利于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在具有先导性的电影视觉造型创作和新媒体创作中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华。《影像构成基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结合美术系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创新,强化影像构成基础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延伸和艺术创作深度的开掘。
王鸿海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2015年6月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那种哑光的质感,加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即便是大段的理论文字,阅读起来也格外舒服。而且,书里插图的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色彩还原度高得惊人,细节层次丰富,对于我们学习视觉艺术的来说,这太重要了。很多其他教材,图都是黑白或者色彩失真的,但这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看得出出版社在印制环节上是下了血本的。特别是那些经典的光影案例解析,图文并茂,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被应用的。光是翻阅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让“阅读”这件事本身,变成了一种审美体验。
评分作为一本“教材”,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指导性。很多理论书读完后,合上书本,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实际操作。但这本书的每个章节后面,都附带有非常具体且富有启发性的练习建议。比如,它不只是让你去拍一个“三角形”,而是让你尝试用不同焦段、不同光照条件下去“构建”一个具有心理暗示的三角形。这些练习都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死任务,而是真正能让你在实践中体会到构图要素之间微妙关系的引导。我按照书中的步骤进行了一周的练习,感觉自己对着取景框时,那种犹豫不决的感觉明显减少了,下意识就能做出更准确的取舍和判断。
评分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摄影或绘画构图理论,而是巧妙地将电影语言、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在讲解如何引导观众视线时,它引用了大量不同时期电影大师的蒙太奇案例,这对于我们这些想从事影像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们意识到,构成不仅仅是静态画面的安排,更是时间维度的组织。书中对“节奏感”的探讨,用到了音乐理论中的休止符概念来比喻视觉上的留白,这种跨学科的类比,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真正做到了将“基础”打牢的同时,又不断地催促读者去思考“高级”的可能性。
评分我之前尝试过好几本关于摄影基础构图的书,但都感觉讲得太零散或者太学院派,读完后依然抓不住重点。然而这本《影像构成基础》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流畅,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老师在循循善诱。它会先从最基础的“点、线、面”的抽象概念讲起,然后层层递进到复杂的空间关系和视觉引导,每一步都有理论支撑和实例佐证,逻辑链条非常严密。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平衡与失衡”这一章节时的深度,它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对称讲解,而是深入剖析了负空间的运用和动态平衡的建立,这让我对如何打破常规,创造更具张力的画面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这一部分,感觉自己对“看”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价格确实不算便宜,初次翻看时我还有些犹豫。但读完前三分之一后,我就彻底打消了疑虑,甚至觉得物超所值。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那种需要反复研读、随时查阅的工具书和精神食粮。书中的专业术语解释得非常到位,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理解,不会有被“专业黑话”拒之门外的挫败感。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让你在面对任何视觉信息时,都能本能地去分析其背后的构成逻辑。这笔投资,对我未来在影像领域的学习和发展来说,绝对是立竿见影的助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