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新版)
:78.00元
作者:沈从文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5815146
字数:540000
页码:700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该书内容充实,文字清丽,斐然可读,插图丰富且多为珍品,诚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经典著作,深受专家赞誉和普通读者欢迎。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中国文学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系统考证中国服饰文化的学术专著。1981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郭沫若作序,全书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见解独到,至前人未至之境,发前人未发之论,为沈从文从事文物研究以来成果之结晶。该书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至今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该书创作历程凡二十余年,典型体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学术生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内容涉及的时期起自殷商迄于清朝,对三四千年间各个朝代的服饰问题进行了抉微钩沉的研究和探讨。该书所叙是服饰,但又不能仅以服饰论之。从服饰这个载体,不难窥见中国历代朝野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哲学、伦理等等诸多风云变迁之轨迹。这也正是全书的宝贵价值所在。该书以札记形式,考证、记录、梳理优良著称。
目录
序言 引言
一 旧石器时代出现的缝纫和装饰品
二 新石器时代的绘塑人形和服装数据
三 新石器时代的纺织
四 商代墓葬中的玉、石、陶、铜人形
五 周代雕玉人形
六 周代男女人形陶范
七 战国楚墓漆瑟上彩绘猎户、乐部和贵族
八 战国帛画妇女
九 战国楚墓彩绘木俑
一零 战国彩绘溱卮上妇女群像
一一 战国雕玉舞
一二 战国雕玉小孩和青铜弄雀女孩
一三 战国铜鉴上水陆攻战纹
一四 战国青铜陵壶上采桑、习射、宴乐、弋猎纹
一五 战国鹖尾冠被练甲骑士
一六 战国佩玉彩琉璃珠和带钩
一七 江陵马山楚墓发现的衣裳服和衾被
一八 马山楚墓出土的锦绣
一九 西汉墓壁书二桃杀三士部分
二零汉空心砖持战门卒
二一 汉贮贝器上滇人奴隶和奴隶主
二二 高冠盛装乐舞滇人
二三 西汉画像砖
二四 汉石刻垂绶佩剑武士
二五 汉代陶俑砖刻所见农民
二六 戴花钗三女仆
二七 汉望都壁画伍佰八人
二八 汉代
二九 汉画刻中所见几种骑士
三零汉朱鲔墓石刻
三一 汉、魏晋墓壁画男女像
三二 汉石刻簪笔奏事官吏
三三 东汉墓彩绘壁画和石刻
三四 汉讲学图画像砖
三五 汉武氏石刻贵族梁冠和花钗
三六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几件衣服
三七 汉代锦绣
三八 东晋竹林七贤图砖刻
三九 晋女史箴图中八舆夫
四零 晋女史箴图临镜部分
四一 南朝斲琴图部分
四二 晋六朝男女俑
四三 戴菱角巾披鹿皮裘的帝王和二宫女
四四 南北朝邓县画像砖妇女和部曲鼓吹
四五 北朝景县封氏墓着袴褶……
后记
再版后记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封面选用的那种带有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真的带人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尊重。尤其是那些配图,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很多细节即便是放大观察也依然纤毫毕现。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书籍的实体呈现,而这本从选纸到装订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了出版方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能通过指尖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和匠人的温度。清晰的图版和规范的注释体系,也为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可比拟。
评分在考证细节方面,此书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每一个结论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无数次查阅敦煌壁画、墓葬出土文物以及古代文献的艰辛过程。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服饰细节,例如冕服的旒数计算、特定朝代官帽的演变路径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辨析和梳理,并清晰地列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及其支撑依据,这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不回避矛盾、力求还原真相的治学态度,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的基石。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如何通过严谨的考证得出这个答案的过程,这种方法论的示范作用,对于任何希望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堪称一绝,行文流畅而不失学术的严谨性,雅致却绝不故作深奥。很多关于复杂形制和织物纹样的描述,往往能用极其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呈现。例如,对于某些失传已久的织造工艺的推测性描述,既充满了考古学家的审慎,又带着文学家的浪漫想象。相较于一些学院派著作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本书的文字更具可读性和亲和力,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邃学问。尤其是一些关键论点的阐述,逻辑链条清晰,层层递进,让人读来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种文笔上的高超驾驭能力,无疑是作者深厚学养的体现,也保证了即便是反复研读,也不会感到语言上的疲劳,反而会随着理解的加深而不断发现新的韵味。
评分初读此书,最令人震撼的便是其宏大而精微的叙事结构。作者并未采取简单的年代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将服饰文化置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审美变迁乃至礼仪规范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形制考证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某些特定服饰——比如汉代的深衣、唐代的襦裙——其文化意涵的深度挖掘。他不仅仅描述了“它是什么样子的”,更深入探讨了“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权力结构和阶层流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结合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比对和思考,这种高强度的脑力激荡,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服饰史研究中常见的“形制堆砌”的窠臼,将服饰真正融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展现出其作为“活的历史”的独特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服饰“图谱”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社会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透过对衣冠的审视,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礼”的理解、对“秩序”的维护、对“美”的追求,乃至他们对天地的敬畏。我常常在想,古代的每一寸布帛、每一针丝线,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信息和文化密码,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解读这些沉默的文物。它拓宽了我们对“历史”这一概念的理解——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是渗透在日常起居、乃至最贴身的衣物中的文化基因。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博学的古代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且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