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课堂观察LICC模式:课例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II)-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全3册 |
| 市场价: | 89.8元 |
| ISBN号: | 9787561763605 9787567501881 9787567503328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08-10-01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108-10-01 | 印次:1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
2008年版《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呈现听评课的一种新范式 ——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基于证据、技术与合作,构建了课堂观察专业合作共同体,界定了一个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的问题域,规范了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与关键环节。 |
| 目录 | |
前言 1 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沈建妹 2 数学:等差数列 吴寅静杜慧 3 英语:The Hospital Window徐一珠 4 物理:向心力董国彬 5 化学:非金属氧化物徐卫平 6 生物:图表信息专题复习 吴江林 7 政治:物价风云方冬梅郭威 8 历史:百家争鸣刘亚萍 9 地理:地球的公转运动尹新建 10 体育:8字形花样跳长绳章小萍 11 信息技术:VB应用设计应用程序界面章玲 基于伙伴关系的学校变革 |
这套书的视角实在是太新颖了,它不像那种教条式的教育理论书籍,而是真正深入到了课堂的肌理之中。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的时候,就被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课堂上那些稍纵即逝的互动、眼神的交流,甚至是一次沉默,都捕捉下来,并赋予其深刻的含义。尤其是在谈到“有效提问”的那一部分,我感觉自己过去二十年的教学经验都被颠覆了。它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问一个好问题”,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问那些阻碍学生思考的问题”。那种对教学实践的解构和重塑,让我这个老教师都感到醍醐灌顶。读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自我观察”,不再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去探究学生是如何“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这套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教学中的盲点,强迫我们走出舒适区,真正去关心“教学的现场感”。它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但力量却极为强大,绝对是每一位一线教师的案头必备。
评分这套丛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虽然这听起来有点不专业,但在阅读体验上确实影响很大。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图表和示意图的运用非常精妙,那些复杂的教学互动模型,通过清晰的视觉化呈现,一下子就变得直观易懂。我发现自己反复对照着书中的“互动模式图谱”来分析我的教学录像,这比单纯听录音或者看笔记要高效得多。它似乎有一种“隐形的设计理念”,那就是让知识的吸收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示范性的学习体验。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进行教研和指导的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专业的沟通语言和分析框架,让原本可能陷入主观臆断的讨论,变得更加基于证据和事实,从而推动了学校层面的整体革新,这在我们的教研组内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极其扎实,绝非泛泛而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概念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严谨性,仿佛在进行一场严密的学术论证,但又巧妙地避开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逻辑性,从宏观的教育哲学基础,逐步过渡到中观的教学设计原则,最后聚焦于微观的课堂行为分析。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让读者能够很自然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以前读过一些关于课堂管理的书,它们往往侧重于“纪律”和“控制”,但这套书的关注点完全不同,它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本身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特别是关于“学习环境的生态学建构”那几章,让我对教室空间和时间分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提供的工具和模型,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即使是不同学科的老师,也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实践和反思。
评分我是一个更偏向于行动研究的实践者,所以对那些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著作敬而远之。然而,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完美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那座桥梁。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探究工具箱”。我最喜欢的是它在案例分析中展现出的那种“开放性”——同一个课堂场景,不同的观察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作者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结论背后的观察视角和价值倾向。这种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不再盲目相信“别人家的课堂”就是最好的模板,而是学会了如何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去“设计”一套最适合我们自己的“观察指标体系”。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什么”,而在于它“教你如何去看”,这才是教育创新的根本动力所在。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对这套书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为市面上关于“课堂”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陈词滥调。但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套书真正触及了教育改革的核心痛点——即如何将“评估”从一种外部的、终结性的检查,转变为一种内在的、持续性的改进机制。它探讨的不是如何应付检查,而是如何通过持续的、建设性的观察,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迭代和专业成长。书中对于“观察者-被观察者关系”的处理尤为细腻,强调了信任和非评判性的对话在促进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将“人”的成长放在首位的理念,让整套书充满了人文关怀,而不是冰冷的工具手册。它给予了我一种力量,那就是相信教育的改进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源自每一间教室里真实的、有意识的行动和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