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少有人走的路》
前言
一部分 自律
二部分 爱
三部分 成长与信仰
四部分 恩典
后记
附录 25 周年版序言
《少有人走的路2》
一章 谎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第二章 有没有罪恶感,是善与恶的分水岭
第三章 压制别人,就是邪恶
第四章 恶,总是出现在需要爱的地方
第五章 从小缺乏爱,长大就容易变坏
第六章 勇敢地面对谎言
《少有人走的路3》
一部分 人生是一场修行
一章 意识和痛苦
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
第三章 复杂的人生
第二部分 心灵探索
第四章 自尊自爱
第五章 感受神秘
第六章 心灵成长的四个阶段
第七章 神话:人性的旅程
第八章 上瘾:神圣的疾病
第三部分 寻找自己的归宿
第九章 “未知死,安知生”
第十章 性与精神
第十一章 物质与精神
第十二章 从宗教中得到的裨益
结语 心理治疗的困境
《少有人走的路4》
前言 心灵的沦丧
一部分 关怀心灵
一章 聆听心灵的声音
第二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心灵
第二章 家庭和童年的神话
第三章 自我崇拜的神话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
第五章 嫉妒与羡慕:滋养心灵的毒药
第六章 心灵与力量
第七章 抑郁的馈赠
第八章 疾病:身体的诗歌
第九章 心灵的经济学
第三部分 精神实践与心理深度
第十章 神话、仪式与精神生活的必要性
第十一章 心灵与精神生活
第四部分 关怀世界的心灵
第十二章 美与万物之灵的复苏
第十三章 生活的神圣艺术
【在线试读】
爱的定义
自律能够让我们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并最终解决问题;而心灵在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会不断地成长和成熟。
所以,自律是人们心灵进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触及它的本质。关于爱的研究,是心理学界最艰难的课题之一。要尝试了解爱的本质,我们就需要涉足一个神秘的领域。爱的概念实在太博大、太精深了,无法用言语彻底解释清楚。尽管我相信这一部分内容很有价值,但我也清楚,我笔下的文字不可能完全涵盖爱的真谛。
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这就足以证明“爱”的神秘了。有人把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等等。在此,我冒昧地给所有爱的种类,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尽管我深知这样的定义不可能完美无缺。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在对这个定义展开详细阐述之前,我必须做几点说明:首先,“心智成熟”这个字眼,可能会使人联想到宗教意义上的爱。
笃信科学的人往往对此不以为然。但我的定义并非来自宗教思想,而是来自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和多年的自我反省。在心理治疗中,爱的重要性无可比拟,然而大多数患者却并不清楚爱的本质,他们对爱的理解似是而非。有一位年轻的男患者,他胆小怕事,性格拘谨而内向。他对我说:“母亲对我的爱太深了!她因为怕我在外面受到伤害,从上小学一天开始,就天天开车接送我上下学,直到高中三年级时,她仍不肯让我坐校车上学,这也给她增加了许多负担。经过我苦苦的哀求,她才终于同意让我坐校车。她真的是太爱我了!”为了顺利完成治疗,我必须让他意识到,他母亲的动机,可能与 爱没有关系,甚至根本就不是爱。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父母缺少自律,心灵不能成长,就不可能让孩子学会自律,获得心灵成长。我们在推动他人心智成熟之时,自己的心智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为了他人去努力自律,与为了自己去努力自律一样,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们最终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不但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甚至会模糊不清,乃至完全泯灭。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由于爱是不断扩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原来的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爱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诚付出。我们爱自己或爱某人,就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一起获得成长。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我之所以用“意愿”来定义爱,是为了让它与一般的“欲望”有所区别。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够转化成行动,而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才能够称为意愿。二者的差别就相当于说:“今晚我想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人人都有爱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把这种爱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想爱不等于去爱,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付出爱的时候,在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贡献力量的时候,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的选择,即主动选择去 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爱如此神秘,以至于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们,对于爱究竟是什么,常常感到迷惑或产生误解。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消除对爱的误解,从不必要的痛苦中解脱出 来。要了解爱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先来看看爱不是什么。
……
【内容简介】
《少有人走的路》
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了700万册,被翻译成23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 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20年的时间。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毫无疑问,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纪录,而且,至今长盛不衰。
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它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它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2》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两只狼,一只善,一只恶。
如果说《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心中那只善良的狼,那么,这本书则是在分析我们心中那只恶狼。
培养善良的狼需要诚实,而恶狼最害怕的则是诚实,最喜欢的则是谎言。
为什么恶狼喜欢谎言呢?因为谎言的本质是掩盖真相。
从本质上来看,人之所以掩盖真相,是不愿意承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带来的痛苦。在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过程中,人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变得疯狂和邪恶。所以,邪恶是由颠倒是非的谎言产生的。这就像单词“生命”——live,如果颠倒过来,就变成了“邪恶”——evil 。
勇敢地面对谎言,就是要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真相,不逃避自己的问题,承受应该承受的痛苦,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我们的心灵才会成长,心智才能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3》
如果说《少有人走的路》讲的是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讲的是勇敢地面对谎言,那么这本《少有人走的路3》讲的则是:人生错综复杂。
每个人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没有自助手册,没有公式,没有现成的答案,某个人的正确之路,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的。本书将告诉你,人生错综复杂,我们应为生活的神奇和丰富而欢 喜,而不应为人生的变化而沮丧。生活是什么?生活是在你已经规划好的事情之外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应该对变化充满感激!
《少有人走的路4》
这本书是为我们这个纷扰的时代而写的。
遇见这本书,需要进行一场缓慢的阅读,这过程就像一股缓流浇灌心田,水过之处,心已经漫洇湿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布雷箫说:“它补全了我失落的一角……我愿毫无保留地推荐此书。”
20世纪人类最大的病痛是“心灵的沦丧”。心灵沦丧的我们物质越来越丰富,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相处的技巧越学越多,婚姻关系却越来越难搞;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针对当下的种种问题,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它无需高深的哲理,更与医学技术无涉,你只需要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就能找回久违的快乐与满足。其实,精心挑选的一束鲜花、浆洗得干干净净散发着香味儿的桌布,这些微末细节都可以滋养干涸已久的心灵,让我们从中获得满足与幸福。
本书与《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2》《少有人走的路3》一脉相承,一同触发了20世纪末“回归心灵”的风潮,它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150周之久。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选择”的力量。在阅读之前,我常常觉得自己的人生是被动的,是被各种不可控的因素所裹挟。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清晰和有力的论证,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始终拥有“选择”的权力。它教我们如何去识别那些“非选择”的压力,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选择空间”。它鼓励我们去审视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快乐的“习惯性反应”,并勇敢地去尝试新的“选择”。它并没有回避人生的困难和挑战,反而强调,正是这些困难,才更能显现出我们“选择”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看似无法改变的现状,往往只是因为我们尚未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对“选择”的强调,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赋权感,它让我明白,我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可以通过每一个明智的“选择”,去塑造我想要的生活。
评分“心灵地图”,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书名!它瞬间勾起了我探索未知,绘制自己内心世界的渴望。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提供了一张细致入微的地图,帮助我在复杂多变的心灵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你应该去哪里”,而是教你如何阅读这张地图:识别那些清晰的道路(我们的优势和天赋),发现那些隐秘的小径(我们潜在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会标注出那些可能存在的“雷区”或“迷宫”(我们的恐惧和局限)。通过书中提出的各种分析工具和思考框架,我得以系统地梳理自己的过往经历,剖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更具建设性的规划。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的人生并非是随机漂流,而是可以被规划和导航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目的地,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地图,指引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规避不必要的弯路。它帮助我建立了更清晰的自我认知,让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以及在前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装备”和“技能”。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对“弱点”的全新认知。我曾经认为,所谓的“成熟”就是要隐藏自己的弱点,要表现得无懈可击。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恰恰是那些我们试图掩盖的“弱点”,才可能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它鼓励我们去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去接纳自己的脆弱,并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它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内心挣扎,以及如何从这些挣扎中汲取力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耐心”的强调,它告诉我,真正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它让我明白,与其急于求成,不如专注于当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目标。这种对过程的尊重,让我能够更平和地看待自己的进步,也更能欣赏那些微小的成就。它是一种关于“如何成为”的深刻探讨,而非仅仅关于“如何去做”。它让我懂得了,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不犯错误,而是来自于从错误中学习,并以更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生真的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那些我们所崇尚的“成功”,往往都建立在一次次的跌倒和爬起之上。它让我对“少有人走的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是一条少人选择的道路,更是一条充满挑战和艰辛的道路。书中并没有回避困难,而是直面它,剖析它,并指导我们如何去克服它。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并非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在它看来,都不过是成长的契机。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负面情绪”的解析所吸引,它没有教我们如何去压抑或逃避,而是鼓励我们去拥抱它,去理解它,从中汲取力量。这种坦诚和直率,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它告诉我,我们不必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完美”,而是要学会在不完美中找到力量,在脆弱中发现坚韧。这套书,与其说是在教我如何“成功”,不如说是在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强大、更成熟、更能应对生活复杂性的“人”。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对生命韧性的深刻探索。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成长,始于对自身“谎言”的勇敢审视,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刻而必要的平台。它并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没有粉饰那些让我们感到羞耻或痛苦的真相,反而以一种近乎解剖学般的精准,将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的自我欺骗、对他人的伪装,以及社会环境中的虚假繁荣,一层层剥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阵阵的刺痛,因为那些被揭示出来的“谎言”,很多时候就藏在我自己的生活中,藏在我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念头和每一次下意识的反应里。但这种刺痛,却又是如此的真实和有益,它唤醒了我沉睡的警觉,让我开始质疑那些被我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这本书不是提供廉价的慰藉,它要求我们付出勇气,去面对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真相。它告诉我们,只有彻底摆脱了那些遮蔽我们双眼的“谎言”,我们才能真正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世界本来的样子。这是一种痛苦的觉醒,但也是一种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它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明白,对抗外部世界的虚假,首先要从清理内心世界的“谎言”开始。这种内在的净化,带来的力量是持久而深远的,它能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坚实的自我认知,以及更真诚的人际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引人深思的气质,纯粹的色彩搭配和留白,仿佛在邀请我去探索内心深处的宁静。拿到手后,厚重的纸质和精美的排版,都预示着这是一场非凡的精神之旅。我被书名中“心智成熟的旅程”所吸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内心的清醒与成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并没有提供即时解决人生难题的“速成秘籍”,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刻的洞察和引导,帮助读者去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以及行为习惯。它鼓励我们直面那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恐惧和不安,那些让我们停滞不前、裹足不前的“绊脚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剖析个体心理时所展现出的高度同理心和专业性,他并非居高临下地评判,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耐心而细致地揭示我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翻阅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照一面镜子,让我有机会看到自己未曾察觉的盲点。它告诉我,成熟并非意味着完美无缺,而是在于理解自己的不完美,并以一种更接纳、更宽容的心态去拥抱生命中的挑战。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旁的读物,它的智慧会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反复咀嚼和实践中,逐渐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让我们在人生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评分翻开这本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深度的内心世界。它没有提供那些浅显易懂的“心灵鸡汤”,而是以一种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带领我认识自己的内心。它让我明白,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和挣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未能真正理解自己,未能与真实的自我建立连接。书中对于“关系”的解读尤为深刻,它告诉我,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往往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它鼓励我们去审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模式,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冲突背后的真实需求。它并非要我们去改变别人,而是要我们去改变自己,去以一种更成熟、更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去与他人互动。这种内在的转变,自然会带来外部关系的改善。它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深度自我理解,去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内在和外在世界。这是一种关于“连接”的深刻探索,它让我懂得了,真正的连接,始于与自己的连接。
评分与心灵对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缥缈,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落地和务实的方式,引领我踏上了这条自我沟通的奇妙旅程。它并非是让你对着镜子自言自语,也不是让你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而是提供了一套方法论,教我们如何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理解那些被情绪和欲望所掩盖的真实需求。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迷茫,并非因为外界的压力有多大,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更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本书帮助我识别那些来自“小我”的噪音,区分那些短暂的欲望和长远的内在指引。它鼓励我们去观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去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想法所绑架。通过书中提出的各种练习和反思,我逐渐学会了如何与那个内在的“小孩”和解,如何与那个渴望被理解的“成年人”对话。这种对话,让我对自己的情绪波动有了更深的洞察,也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让我快乐和满足的事情。它是一种内向的探索,却能带来外向的改变。当我能够与自己的心灵和谐共处,我便能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做出更符合我内心真实意愿的选择。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试图去“驯服”我们内心的野性,而是教我们如何去理解并驾驭它。它让我们知道,那些看似“不乖”的情绪,那些不被社会主流所接纳的想法,很多时候,恰恰是我们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它引导我们去深入探索这些“被压抑”的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问题”,从而试图去“修正”它们。这种接纳的态度,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释然。书中对于“冲突”的解读尤为深刻,它告诉我,冲突并非是全然负面的,而是可以成为一种促进理解和成长的契机。它鼓励我们勇敢地去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的关系,去理解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的人,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与自己内心和谐相处的方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压制,而是来自于理解和接纳。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深度挖掘,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平和、更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去与他人互动。它是一本帮助我认识并拥抱自己完整性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片浓雾中,忽然出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让我看到了前行的方向。我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而这本书,则用一种非常直接且富有力量的方式,帮助我理清了思绪。它并没有提供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束缚,并非因为外界的限制,而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囚笼。它让我开始审视那些我一直以来被灌输的“应该”,那些我一直以来在迎合的“期待”,并勇敢地去质疑它们。它鼓励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并最终,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种责任感的回归,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掌控感。它不是让你去模仿别人的成功,而是鼓励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它就像一个强大的催化剂,激发了我内在的潜能,让我意识到,我拥有改变自己生活轨迹的能力。
评分售后很不错很贴心
评分不知道
评分物流超快,质量不错,以后继续购买
评分有这个大家心里踏实啊?
评分没用上
评分儿子十分喜欢
评分售后无忧有保障
评分没用上
评分我没有收到这几本书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