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 社会科学 书籍 |
| 作者: | 夏丏尊 叶圣陶 |
| 定价: | 48.0 |
| 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13133012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内容简介 | |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一部讲述文章作法的书籍。《七十二堂写作课》书中的文章均选自二人合编的《国文百八课》,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全书一共七十二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人们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不可不读的好书。 |
| 目录 | |
| 目 录? Contents? 第三讲 文言体和语体(二) / 006 第四讲 作者意见的有无 / 009? 第五讲 文章的分类 / 011 第六讲 应用文 / 014? 第七讲 书信的体式 / 016 第八讲 书信与礼仪 / 018? 第九讲 书信和诸文体 / 020 第十讲 记述和叙述 / 022? 第十一讲 记述的顺序 / 024 第十二讲 叙述的顺序 / 026? 第十三讲 记叙的题材 / 028 第十四讲 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 030? 第十五讲 叙述的快慢 / 032 第十六讲 叙述的倒错 / 034? 第十七讲 过去的现在化 / 036 第十八讲 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 039? 第十九讲 日记 / 041 第二十讲 游记 / 043? 第二十一讲 随笔 / 046 第二十二讲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048? 第二十三讲 间接经验的证明 / 050 第二十人称的立脚点 / 052? 第二十五讲 第二人称的立脚点 / 054 第二十六讲 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 056? 第二十七讲 叙述的场面 / 058 第二十八讲 事物与心情 / 060? 第二十九讲 情感的流露 / 063 第三十讲 抒情的方式 / 065? 第三十一讲 情绪与情 / 068 第三十二讲 记叙与描写 / 071? 第三十三讲 印象 / 074 第三十四讲 景物描写 / 076? 第三十五讲 人物描写 / 079 第三十六讲 背景 / 082? 第三十七讲 记叙文与小说 / 084 第三十八讲 小说的真实性 / 086? 第三十九讲 韵文和散文 / 089 第四十讲 诗的本质 / 093? 第四十一讲 暗示 / 097 第四十二讲 报告书 / 101? 第四十三讲 说明书 / 103 第四十四讲 说明和记述 / 105? 第四十五讲 说明和叙述 / 108 第四十六讲 说明和议论 / 110? 第四十七讲 说明的方法 / 112 第四十八讲 类型的事物 / 115? 第四十九讲 抽象的事理 / 117 第五十讲 事物的异同 / 119? 第五十一讲 事物间的关系 / 121 第五十二讲 事物的处理法 / 123? 第五十三讲 话义的诠释 / 125 第五十四讲 独语式和问答式 / 127? 第五十五讲 知的文和情的文 / 129 第五十六讲 学术文 / 132? 第五十七讲 对话 / 135 第五十八讲 戏剧 / 138? 第五十九讲 文章中的会话 / 141 第六十讲 抒情诗 / 144? 第六十一讲 叙事诗 / 147 第六十二讲 律诗 / 150? 第六十三讲 仪式文(一) / 152 第六十四讲 仪式文(二) / 154? 第六十五讲 宣言 / 156 第六十六讲 意的文 / 158? 第六十七讲 议论文的主旨 / 160 第六十八讲 立论和驳论 / 162? 第六十九讲 议论文的变装 / 164? 第七十讲 推理方式(一) —— 演绎 / 166? 第七十一讲 推理方式(二)—— 归纳 / 169? 第七十二讲 推理方式(三)—— 辩证 / 172? 附录? 本书提到的选文选辑? 寄小读者·通讯七 冰心 / 174 三弦 沈尹默 / 178?< |
| 编辑 | |
| ——自媒体时代,无数人在期待的一本写作指导书 ——从提笔就怕到写作高手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怎样说清一个道理?怎样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怎样写出惊心动魄的文案? ——经典民国教材,几代人受益不尽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语文大师合力编著,教你让文字活起来 ——多家写作培训班专用教材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品味,那种沉稳的米白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旧书特有的温润感,封面上的字体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觉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真正愿意坐下来细细品读的“老朋友”。我特地找了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泡了一壶清茶,翻开了第一页。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毕竟“社会科学”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有点严肃,但没想到它在开篇就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切入了主题,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聊天,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表达的困惑和误区。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述如何捕捉生活中的“小情绪”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时,那种见微知著的能力令人惊叹。他似乎能洞察到每一个写作者在起步阶段都会遇到的那种“胸中有丘壑,落笔却成泥”的窘境,并精准地对症下药。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空泛的论述,每一个观点后面都紧跟着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有时候是文学作品的片段,有时候是报纸评论的节选,这使得理论学习的过程变得异常生动和接地气,让人感觉写作的技艺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学,而是可以通过细致的训练达到的。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文体转换”的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平日里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需求五花八门,从正式的邮件公函到随性的读书笔记,每种文体都有其潜规则。很多指南只强调“通用原则”,结果学了也用不上。但这本导读非常细致地拆解了不同文体的“语境适应性”。它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了同一个核心信息,在“议论文体”中应该如何组织,在“说明文体”中又该如何措辞,那种精确到标点符号选择的差异,让我这个自诩为有经验的写作者都感到汗颜。特别是它关于“读者定位”的论述,那部分内容可以说是精髓中的精髓。作者强调,写作的起点永远是“为谁而写”,而不是“我想写什么”。通过一系列的场景模拟,它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强大的换位思考能力,确保文字的每一道弯道都能精准地拐向读者的理解中心,这对于任何需要进行有效沟通的现代人来说,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教人“速成写作技巧”的书籍一直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它们往往承诺能让你在三天内成为写作高手,但读完后发现无非是一些陈词滥调的堆砌。然而,这本读物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它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匠人,而非浮躁的推销员。它没有急于给你一个万能的公式,反而花了大篇幅去探讨“思考”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我记得其中一章专门讲了“逻辑的锤炼”,那一段文字的密度非常高,但逻辑链条却异常清晰。它不仅仅告诉你文章需要逻辑,而是深入到如何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坚固的思维框架,如何确保论点的支撑是无懈可击的。我当时甚至停下来,拿起笔记本,跟着书中的引导,对近期写过的一篇报告进行了反向梳理,发现自己过去在论据的选取上确实存在很多“自我感动式”的逻辑跳跃。这种强迫性的自我审视,对于提升写作的深度是极其有效的,它让你意识到,好的文章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出来的,而是靠扎实的思考基础支撑起来的,这种深刻的洞察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关注如何写出“好文章”,更关注如何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它在接近尾声时,将话题引向了写作的“伦理”和“社会责任”。这在很多技巧指导书中是绝对不会触及的深度。作者并没有进行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中“文字力量”的剖析,潜移默化地提升读者的境界。它引导我们思考,当我们掌握了强大的表达能力后,如何运用这份力量去促进理解、澄清谬误,而不是沦为情绪的放大器。这种格局,让整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写作辅导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清晰、负责任的思考者的入门指南。阅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到的不是知识的增加,而是一种内在的“校准”——它修正了我对写作这件事的功利心,让我更专注于打磨自己的思想内核,期待着在未来的每一次落笔中,都能带来更有分量的回响。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写一些非虚构的深度报道,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平衡客观事实与个人观察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白描”的精准,又不能让叙述变得冰冷机械。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视角。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应该怎么做”的教条,而是通过分析一些经典范文的结构布局,巧妙地展示了叙事节奏的掌握艺术。比如,它如何处理时间线的推进,如何在高潮部分进行“留白”处理,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份情绪的张力,而不是一味地强行灌输。我发现,作者在讨论“语言的张力”时,引入了许多音乐上的概念,比如“休止符的作用”,这个比喻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觉得写作就是“填满”空白页,读完这一段后,我开始理解,有时候“不写”比“多写”更有力量。这种跨学科的类比运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写作工具箱的认知,它不再局限于语法和词汇,而是上升到了对整体表达艺术的掌控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