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词典(精)/语文常备工具书

汉语成语词典(精)/语文常备工具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如芩 编
图书标签:
  • 成语
  • 词典
  • 语文
  • 工具书
  • 汉语
  • 精选
  • 学习
  • 参考
  • 教育
  • 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教育
ISBN:9787535567680
商品编码:24127415274
开本:64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汉语成语词典(精)/语文常备工具书
  • 作者:王如芩
  • 定价:22
  • 出版社:湖南教育
  • ISBN号:978753556768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0-07-01
  • 印刷时间:2010-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64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132
  • 字数:1116千字

好的,下面为您呈现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汉语成语词典(精)/语文常备工具书》无关。 --- 书名:秦汉帝国:从三国归晋到魏晋风度 作者:[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 ISBN:[虚构ISBN号] 字数:约 50 万字 开本:16 开 装帧:精装 --- 内容简介 《秦汉帝国:从三国归晋到魏晋风度》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关键、充满转折与变革的时代——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直至东晋南渡与魏晋风度的形成——的宏大历史著作。本书不仅梳理了这段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史,更着重探讨了在社会剧变背景下,思想文化、士人阶层以及民间生活所经历的深刻转变。 第一部分:乱世之源与三国鼎立的格局 全书伊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的烈火中,中央权威如何土崩瓦解,地方豪强如何异军突起。不同于一般仅聚焦于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叙述,本书深入挖掘了早期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逻辑,如董卓之乱、袁绍与曹操的早期角力,以及荆州、益州等地的特殊地理与文化环境如何塑造了各自的统治基础。 在描述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中,本书着重分析了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并细致考察了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制度、经济恢复、人才选拔上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曹魏推行的屯田制如何保障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刘备集团在益州“宽仁”政策下的统治基础,以及孙吴集团如何依托江左世家的力量,构建出稳固的偏安格局。作者运用大量一手史料(如《三国志》、出土简牍、地方志等),力求还原那个英雄辈出、谋略迭起的时代风貌,但其核心并非单纯的战争描绘,而是关注权力结构在动荡中的重塑过程。 第二部分:晋的崛起与统一的幻梦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司马氏家族的崛起,这一过程被作者视为东汉士族政治的必然延续与最终的爆发。从司马懿在曹魏权力斗争中的隐忍布局,到司马师、司马昭的逐步专权,再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制的历史必然性,无不体现出士族门阀对国家权力的深度渗透。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分析西晋短暂的统一(280年)是如何建立在巨大的结构性矛盾之上的。晋武帝的“占田制”与“户调制”的推行,初衷是恢复汉魏以来的社会秩序,但其结果却进一步固化了士族阶层的特权。通过对《晋初土地占有情况登记表》等文献的解读,本书揭示了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趋势如何加剧了社会矛盾,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八王之乱的描绘,并非简单的宫廷政变史,而是对权力失衡、地方势力过度膨胀的深刻剖析。 第三部分:士人的精神困境与魏晋风度 本书的高潮和核心价值在于对“魏晋风度”的社会学与思想史层面的解读。永嘉之乱与衣冠南渡,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一次剧烈冲击与重构。 作者认为,“魏晋风度”并非仅仅是服饰的华丽或玄学的清谈,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知识精英阶层在政治理想破灭后,为求得精神自洽而采取的一种复杂应对机制。本书细致梳理了“竹林七贤”的思想脉络,解析了玄学(尤其是“老庄清谈”)如何成为士人逃避现实政治高压的一种文化策略。从王弼的义理之学到何晏的“名教与自然”之辩,作者展现了士人如何试图在个体生命体验与僵化的儒家名教之间寻找平衡点。 此外,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书法艺术、文学创作(如“山水诗”的兴起)在这一时期的“反叛性”与“唯美主义”倾向,认为这些艺术形式是士人将受挫的政治抱负和生命激情转移投射的载体。对于“名士风流”的批判性审视,则指出这种风度背后潜藏的对生命虚无感的恐惧与对纯粹审美的极度推崇。 第四部分:东晋的偏安与中古的过渡 最后一部分,本书转向东晋的偏安局面。作者分析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南迁士族如何与江东本土势力(如顾、陆、朱、张)在新的政治版图中进行融合与博弈。王导、谢安等人物如何通过其政治手腕维系了相对脆弱的政治稳定,以及“门阀政治”在南朝的制度化。 本书的结语部分,将魏晋南北朝视为中国历史的“中古时代”的开端,指出了在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加速、佛教的深度传播以及门阀制度的成熟,为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社会和文化基础。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结合政治史、社会结构分析、思想史和艺术史,立体展现时代全貌。 2. 文献扎实: 对《晋书》《资治通鉴》以及各类笔记、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比较阅读和考证。 3. 聚焦士人命运: 深入剖析在帝国动荡与重建之间,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抉择与文化创造。 4. 叙事宏大而不失细节: 既有对宏观历史走向的精准判断,也有对关键人物心路历程的细致刻画。 《秦汉帝国:从三国归晋到魏晋风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视角,理解中国古代史上那个既辉煌又苍凉,既颓废又孕育着新生的关键千年之转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传统的工具书总有一种疏离感,总觉得它们太过刻板、枯燥,阅读起来像是在完成任务。然而,这本书的收录和例句选择却展现出一种难得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很多新近在网络和现代文学作品中高频出现的成语,它也收录在内,并且给出的例句非常贴近当代语境,比如一些网络热词的“成语化”表达,它都有所涉猎,这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不会让人觉得是过时的陈旧版本。我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本有趣的文化读物来翻阅,而不是仅仅在需要查某个词时才去碰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人,我深知工具书的检索效率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这本词典在编排体例上体现了极高的实用主义精神。它不仅提供了常见的拼音首字母检索,还非常贴心地设置了“部首查法”和“笔画数查法”,覆盖了不同使用习惯的用户。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类义词辨析”部分,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当你想表达某一特定概念,但又犹豫不决时,直接查阅该概念下的相关成语群组,可以迅速进行对比筛选,这大大加快了查找和选择的效率,远比我过去那种一词一词翻找的方式要高效得多。

评分

我是一个对语言的精确性有较高要求的人,尤其在撰写正式文稿时,总担心用词不够地道或力度不当。这本工具书真正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成语释义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给出了基础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对“语境”和“褒贬色彩”的界定非常清晰。比如,同样是形容“努力”,不同的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蕴含的情感倾向是截然不同的,这本书会详细标注“多用于积极场合”或“略带贬义色彩”,这对于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避免望文生义至关重要。而且,对于那些历史典故来源复杂的成语,它会提供简短而精炼的典故背景介绍,帮助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让每一个成语活了起来,而不是干巴巴的符号组合。

评分

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定价确实不低,但当我真正开始使用后,我发现这是一笔非常值得的投资。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解释词义”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个系统的汉语表达训练手册。它的版式设计非常注重留白和层级划分,虽然信息量巨大,但绝不显得拥挤。对于备考、学术写作,乃至日常的社交沟通,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语言后盾。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是一种“方法论”——让你明白如何准确、得体地运用这些语言瑰宝。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这种知识的持续迭代和增益感,是其他普通词典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薄纸,而是略带厚重感的哑光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配色典雅,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显得很有档次。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字体选择,宋体和黑体的搭配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不会让长时间阅读产生视觉疲劳。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翻页顺畅,不用担心用久了会散页。对于工具书来说,耐用性和观感同等重要,这本词典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完全对得起它“精装”的名头,称得上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佳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