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大名茶都产自哪里?
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茶汤滋味?
茶叶是什么时候采摘的?
各大茶叶制作工艺都有啥?
你会闻香吗?
茶香是怎么来的?
红茶、绿茶、白茶各应该有这多少度的水泡?
本书讲的是我们熟悉却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的中国茶百科全书。收录65种名茶,详细讲解了采茶时间、采摘手法、制作工艺、茶叶品质、茶汤鉴别以及泡茶方法。
本书还是一本的茶文化书,作者走访十三大茶区,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完整地呈现了各大茶区的产茶条件、茶旅文化和名茶品质。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这样一本完整讲述茶叶地理的书。
我们是一群热爱茶的年轻人,这几年来,我们一直以茶为主题,深入走访各个茶区,至今一共走访了十三个中国茶区,包括安溪、山东、大别山、峨眉山、蒙山、黄山、潮汕、台湾、武夷山、宣城、杭州、湖南、云南等。我们到了当地,会去了解其地理环境和植物,拜访茶人,学习各类茶的制作技艺、冲泡技巧等。后,集结成了本书。
都说中国不缺好茶,但是缺懂茶的人,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品味中国茶,进而把我们的中国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艺美生活是由国内一群热爱园艺、美食、美器、手工的志同道合者组成的团队。团队的宗旨是崇尚自然、慢生活,做好玩儿又有意思的事,努力让身边的环境充满情趣。团队以美化环境、服务社会为己任,参与并出版了多本生活类图书。
Chapter 01依山傍水安溪茶
安溪大观园
安溪的产茶条件
安溪茶旅
西坪茶品质特征
西坪茶鉴别方法
祥华茶品质特征
祥华茶鉴别方法
感德茶品质特征
感德茶鉴别方法
安溪名茶介绍
铁观音
铁观音的香型
铁观音的“观音韵”
黄金桂
本山
毛蟹
安溪名茶冲泡指南
黄金桂冲泡演示
铁观音冲泡演示
毛蟹冲泡演示
Chapter02 奇秀武夷山 茗茶甘香醇
武夷山大观园
武夷山的产茶条件
武夷山茶旅
武夷山名茶介绍
大红袍
金骏眉
大红袍的历史传说
金骏眉价高的原因
武夷肉桂
闽北水仙
铁罗汉
白鸡冠
正山小种
坦洋工夫
政和工夫
白琳工夫
白牡丹
白毫银针
寿眉
贡眉
武夷山名茶冲泡指南
大红袍冲泡演示
正山小种冲泡演示
Chapter03 潮汕人的功夫茶
潮汕茶大观园
潮汕的产茶条件
潮汕茶旅
潮汕名茶介绍
凤凰单枞
凤凰水仙
凤凰乌龙
潮汕名茶冲泡指南
凤凰单枞冲泡演示
Chapter04 宝岛全境皆产茶
台湾大观园
台湾的产茶条件
台湾茶旅
台湾名茶介绍
冻顶乌龙茶
金萱茶
东方美人茶
文山包种茶
日月潭红茶
台湾名茶冲泡指南
冻顶乌龙茶冲泡演示
金萱茶冲泡演示
Chapter05 “遗失”的湖南茶
湖南大观园
湖南的产茶条件
湖南茶旅
湖南的禅茶文化
此洞庭非彼洞庭
湖南名茶介绍
千两茶
黑砖茶
茯砖茶
安化松针
天尖茶
君山银针
湖南名茶冲泡指南
天尖茶冲泡演示
君山银针冲泡演示
Chapter06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杭州大观园
杭州的产茶条件
杭州茶旅
龙井之“贵”
“欲说还休”的西湖龙井
杭州名茶介绍
西湖龙井
径山茶
千岛玉叶
九曲红梅
杭州名茶冲泡指南
西湖龙井冲泡演示
Chapter07 黄山归来品香茗
黄山大观园
黄山的产茶条件
黄山茶旅
黄山名茶介绍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金山时雨
休宁松萝
祁门红茶
祁红香螺
黄山金毫
祁红毛峰
珠兰花茶
顶谷大方
黄山名茶冲泡指南
黄山毛峰冲泡演示
太平猴魁冲泡演示
祁门红茶冲泡演示
Chapter08 名茶之乡宣城行
宣城大观园
宣城的产茶条件
宣城茶旅
宣城名茶介绍
涌溪火青
敬亭绿雪
汀溪兰香
宣城名茶冲泡指南
涌溪火青冲泡演示
Chapter09 三省名茶齐聚一山
大别山大观园
大别山的产茶条件
大别山茶旅
“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别山
大别山茶鉴别方法
大别山名茶介绍
六安瓜片
霍山黄芽
信阳毛尖
舒城兰花
岳西翠兰
大别山名茶冲泡指南
六安瓜片冲泡演示
霍山黄芽冲泡演示
Chapter10 北国夜无雪 隐隐绿茶香
山东茶大观园
山东的产茶条件
山东茶旅
山东绿茶品质特征
山东绿茶购茶指南
山东绿茶鉴别方法
山东名茶介绍
日照绿茶
崂山绿茶
山东名茶冲泡指南
崂山绿茶冲泡演示
Chapter11 禅茶合一峨眉山茶
峨眉山大观园
峨眉山的产茶条件
峨眉山“禅茶合一”的发展历史
峨眉山茶旅
峨眉山产茶四大特点
峨眉山茶鉴别方法
峨眉山茶选购方法
峨眉山名茶介绍
竹叶青
峨眉名茶冲泡指南
竹叶青冲泡演示
Chapter12 扬子江中水 蒙顶山上茶
蒙顶山大观园
蒙顶山的产茶条件
蒙顶山茶旅
蒙顶茶品质特征
蒙顶茶购茶指南
蒙顶山龙行十八式
蒙顶山名茶介绍
蒙顶甘露
蒙顶黄芽
蒙顶山名茶冲泡指南
蒙顶甘露冲泡演示
Chapter13客来茶当酒 云南名茶香
云南大观园
云南的产茶条件
云南茶旅
云南古茶树
古茶树鉴别方法
后的茶马古道
云南六大茶区
云南名茶介绍
普洱茶
普洱茶的紧压度对茶叶滋味品质的影响
生普与熟普
普洱的鉴赏技巧
滇红
金瓜贡茶
普洱沱茶
七子饼茶
云南名茶冲泡指南
滇红冲泡演示
普洱茶冲泡演示
安溪名茶介绍
《清水岩志》 中记载道 :“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福建安溪县在宋、元时期,茶叶产地就遍布全县的普通人家和寺庙。安溪茶叶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畅销海外。
清朝初期,福建省安溪县的茶业开始发展迅速,当地相继出现了黄金桂、本山、毛蟹等一大批优良茶树品种。这些品种的发现,使得安溪茶业进入鼎盛阶段。
清朝名僧释超全曾赋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的诗句,这说明清朝时已有安溪茶的生产,安溪茶农创制了青茶(乌龙茶)。
青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我国传统制茶工艺的又一重大革新。青茶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超群的品质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安溪县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茶树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收集的茶树品种达50 余种,被誉为“茶树良种宝库”。
安溪县四大名茶分别为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
铁观音原产于安溪县西坪镇,是青茶中的。其条索紧结沉重,茶汤金黄明亮,香气馥郁。
黄金桂原产于安溪县虎邱镇美庄村,是青茶中风格有别于铁观音的又一,具有“一早二香”的独特品质,1985 年被评为全国名茶。相传清朝咸丰年间,安溪县罗岩村茶农魏珍到福洋探,回来时带回两株奇异的茶树,经过采制后请邻居品尝。此茶奇香扑鼻,众人赞其为“透天香”,并取名黄金桂,流传至今。
本山原产于安溪县西坪镇,1937 年庄灿彰《安溪茶业调查》中记载:“此种茶发现于60 年前(约1870 年),发现者名圆醒,今号其种曰圆醒种,另名本山种,盖尧阳人指为尧阳由所产者”。本山与铁观音为近,但生长势与适应性均比铁观音强,品质好的成茶与铁观音相近似。
毛蟹原产于安溪县大坪乡,因毛蟹茶树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于栽培,所以毛蟹产量高。毛蟹茶外形条索紧结,嫩叶尾部多白毫,内质香气清高。
铁观音
采收地点:以西坪镇为主,其他茶区也有采收。
采摘时间:铁观音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为春茶;夏至至小暑为夏茶;立秋至处暑为暑茶;秋分至寒露为秋茶。品质以春茶为好。秋茶次之,其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暑茶品质较次。
采摘标准: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一芽二、三叶。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单个叶片),不带鱼叶(发育不完全的真叶)和老梗。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早、中、晚采摘下来的鲜叶)要严格分开制造,以午青品质为优。
制作工艺:安溪县铁观音要经过凉青、晒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焙、复焙、复包揉、小火慢烤、拣簸等工序才制成成品。
香茗品质:清香型铁观音口感比较清淡、舌尖略带微甜,偏向现代工艺制法,目前在市场上的占有量多。其颜色翠绿,汤水清澈,香气馥郁,花香明显,口味醇正。
铁观音的香型
铁观音的香型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清香型、浓香型、炭焙型、鲜香型和韵香型。
清香型:“清汤绿水”的清香型铁观音具有代表性,也是受消费者喜爱的铁观音香型,符合市场口感。清香型铁观音在轻发酵时要求焙火较轻,茶叶中的水分保留较多。强调干茶叶色翠绿,香气明显且要高纯,冲泡后清汤绿水,口感清淡。清香型铁观音适合日常冲泡,一般可冲泡6~7 次。
浓香型:浓香型铁观音属于传统的半发酵茶,其焙火较重,具有传统的浓香。浓香型铁观音的口感较重,要求干茶外形色泽上轻黑,冲泡后香气浓,茶汤浓。浓香型铁观音因为口感重,适合的茶友饮用。一般可以冲泡8~9 次。
炭焙型:炭焙型铁观音比浓香型铁观音在焙火上又重了一个级别,是在其基础上再次加木炭进行5~12 小时烘焙的。 炭焙型铁观音带有强烈的火香味,茶汤颜色深黄,口感顺滑。炭焙型铁观音的口感和香气一般是茶友的选择,一般人接受程度不高。
鲜香型:鲜香型铁观音属于流行的轻发酵茶,适合刚接触铁观音的消费者饮用。鲜香型铁观音在发酵时,也要求焙火较轻,茶叶中的水分较大程度地保留,强调干茶颜色翠绿,捧在手中要有一股鲜香味,冲泡后清汤绿水,香高味醇,并极具欣赏价值。鲜香型铁观音适合大众日常饮用,一般可以冲泡6~7 次。
韵香型:韵香型铁观音是介于浓香型和清香型之间新推出的铁观音品类,在传统铁观音的基础之上加到10 小时左右的焙火,既能增加香气,又能提高滋味的醇度。其结合了清香型铁观音的香气又有浓香型铁观音的纯正耐泡。韵香型铁观音的原产品都是经过精细挑选的,茶叶发酵充足,具有传统的“浓、韵、润、特”的口味,且香气高,回甘明显,观音韵足。 经过长期的发展,韵香型铁观音越来越受到茶友的喜爱,适合口感较重的人饮用。一般可以冲泡7~8 次。
茶叶可以喝、可以吃、可以防病、可以解渴,它既是食物又是饮品,同时它还是滋养生命、愉悦精神、启迪人生的精神之物。
茶的故事一定要从云南省讲起,那里是茶的故乡、茶的发源地,那里的古茶树至今仍然伫立在云南的广袤森林中,神秘而神奇。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茶叶的种子已经遍布全国,从边境走进了内陆,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茶而获得财富,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茶。
《寻茶记:中国茶叶地理》跟随我们寻找茶叶的脚步,将各地的茶汇总,如乌龙茶的集中地——福建省安溪县,介绍了安溪县的产茶历史、产茶条件、当地茶区、茶品等,同时,在每一章节的后都有茶叶的冲泡方法介绍,用连续的茶叶冲泡步骤图文教会你正确的茶叶冲泡方法,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习得一手好茶艺。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包括:李倪、张爽、易娟、杨伟、李红、胡文涛、樊媛超、张严芳、檀辛琳、廖江衡、赵丹华、戴珍、范志芳、赵海玉、罗树梅、周梦颖、郑丽珍、陈炜、郑瑞然、刘琳琳、楚晶晶、惠文婧、赵道强、袁劲草、钟叶青、周文卿等。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给予批评指正 。若读者有技术或其他问题可通过邮箱xzhd2008@sina.com 和我们联系。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彻底摆脱了以往对茶叶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茶只是存在于茶馆和家庭中的日常饮品,却从未想到它与中国辽阔的地理版图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知识罗列方式,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故事的叙述者和探索者的角色中。每一章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我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越祖国的山山水水,去探寻不同茶叶的起源地。他对于地理环境的描绘,细节之处见真章,从海拔、气候到土壤,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对茶叶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纯粹的地理层面,他深入挖掘了每个产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让茶叶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商品,而是承载着地域记忆和文化符号的载体。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茶叶的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也对这片土地的厚重和神奇有了更深的体悟。这绝对是一本能够拓展视野、丰富内涵的读物,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茶”这个字,也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茶叶的种类和产地,而是将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巧妙地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中国茶叶图景。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富画面感,读来如同身临其境。他笔下的高山云雾,宛如仙境;茶园梯田,层叠而上;采茶姑娘,灵巧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地域文化与茶叶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他不仅讲述了茶叶的生长环境,更挖掘了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甚至是当地的经济发展与茶叶的联系。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这本书充满了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很多篇章都让我掩卷沉思,思考着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本书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琢磨。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对中国这片土地产生新的认识,对生活多一份敬畏和感激。它让我明白,我们手中一杯普通的茶,背后承载着多少地理的馈赠,人文的积淀,以及无数人的辛勤付出。这是一本能够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的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茶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喝茶只是个习惯,殊不知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地理与人文。作者的笔触细腻,将我带入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晨雾缭绕的武夷山,茶农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以及那古老而神秘的制茶工艺。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旅行路线,从碧螺春的故乡太湖之滨,到龙井茶香飘万里,再到普洱茶的古韵悠长,我都仿佛亲身经历了一番。读着读着,我迫不及待地想亲自去探访这些茶产区,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亲手采摘一片属于自己的茶叶。作者不仅科普了茶叶的种类、生长环境,更挖掘了当地的文化故事和历史传承,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尤其是一些关于气候、土壤对茶叶风味影响的论述,深入浅出,让我对一杯茶的来之不易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手中的那一杯茶,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和价值。我相信,读完这本书,任何一个爱茶之人都会对中国的茶叶世界产生由衷的敬意和浓厚的兴趣,甚至会像我一样,开始规划自己的“寻茶之旅”。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与人分享的佳作。”
评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真是一场及时雨。一直以来,我对中国茶的了解仅限于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龙井、碧螺春,但具体它们产自哪里,有什么特色,我都是一知半解。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点一点地为我揭开了中国茶的神秘面纱。作者并没有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生动的叙述方式,将我带入了中国茶叶的广阔世界。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不同的地理环境,比如海拔、湿度、光照,对茶叶的品质和风味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书中对不同产区茶叶的介绍,细致入微,从茶树的品种,到当地的气候特点,再到独特的制作工艺,都讲得头头是道。我尤其喜欢作者描绘那些茶农的生活场景,他们与土地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世代传承的智慧,孕育出一片片珍贵的茶叶。读完之后,我对那些茶叶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也对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它让我明白,品味一杯茶,其实就是在品味一片土地,一段历史,一种生活态度。”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地理和自然风光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巧妙地将我对地理的探索欲和对传统文化的探求欲结合在了一起。作者的文字仿佛是一张张精美的地图,带领我穿越中国的大江南北,从南方的水乡泽国到西部的崇山峻岭,每一处都因为茶叶的种植而变得格外生动有趣。我被那些关于茶叶生长环境的详细描述深深吸引,比如特定地区的气候、土壤成分,甚至降雨量对茶叶风味的影响,这些都让我对“ terroir ”(风土)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地理知识,更穿插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某个古老茶树的传说,或是某个地域独特的采茶习俗。这些故事让冰冷的地理信息变得有温度,有灵魂。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茶园风光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诗意和人文关怀,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茶农的歌唱。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地理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也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