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章 总论
节 同声传译简史
第二节 同声传译定义
第三节 同声传译程序
一、讲话人
二、同声传译译员
三、同声传译设备
第四节 同声传译标准
第五节 同声传译译员素养
一、语言功底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心理素质
三、反应能力
四、知识底蕴
五、团队精神
六、职业道德
第六节 如何学习同声传译
第二章 英汉双语的特点与同声传译
节 意合与形合
第二节 双语转换模式
第三节 英汉同声传译的基本规律
一、川页句驱动
二、酌情调整
三、进退适度
四、整体等值
第三章 英汉同声传译的常用技巧
节 断句
第二节 等待
第三节 转换
第四节 重复
第五节 增补
第六节 省略
第七节 反说
第八节 归纳
第九节 语气
第四章 一些常见情况的处理
节 被动语态的处理
第二节 先行词it的处理
第三节 数字的处理
第四节 困境时的处理
一、未听懂时的处理方法
二、纠正错误的方法
三、欠达意时的处理方法
第五章 综合处理与练习
练习参与答案
附录
内容推荐
教育部于2005年批准设置本科翻译专业,为翻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本着全心致力于外语教育事业发展的宗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隆重推出“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以大力支持本科翻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满足翻译专业师生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该系列教材特色明显:
开创性:国内套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
性:国内外多所重点院校的众多知名专家主持编写,阵容强大
科学性:经多方调研、反复论证、严谨规划,认真编写而成
系统性:分翻译理论、实践与技能、特殊翻译等多个板块,包括近40种教材,全面而系统
针对性:特别针对翻译专业学科特点和师生需要,度身打造
前沿性:充分吸收各领域的研究成果,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信息
从我个人的学习进度来看,这本书的难度梯度设置非常合理,体现了编者对本科教学进度的深刻理解。初级部分的练习主要聚焦于提高反应速度和基础术语的即时提取能力,使用了大量贴近日常生活的材料,这让基础不扎实的同学也能较快建立信心。但真正挑战性的是中高级部分的“语流管理”模块。作者在这里引入了大量的语速渐进式训练,比如从每分钟120词平稳加速到180词,并且要求在加速过程中保持信息完整性。更绝妙的是,他们设计了一种“干扰项练习”,即在听力材料中故意插入不相关的信息或背景噪音,训练我们在保持译文连贯性的同时,屏蔽和过滤掉冗余信息。这种高度仿真的训练,使得我们在真正面对大型国际会议时,心理上的准备更加充分,不再容易被突发状况打乱节奏。它不仅仅是教材,更像是一套高强度体能训练计划的文字版。
评分与其他一些侧重于“速成”或“秘籍”的同类书籍相比,这本教材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仿佛是作者多年一线口译经验和深厚语言学功底的结晶。书中对于“意群”划分和“信息节点”预测的讲解,颠覆了我过去依赖于逐字翻译的习惯。作者强调,同传译员的大脑应该像一个高速运转的路由器,不断地在接收、缓存、解码和输出之间切换,而不是线性的“听一句,译一句”。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来支撑其教学方法,使得所有的训练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例如,对于如何处理“嵌套结构”的句子,书中不仅给出了解构步骤,还解释了为什么这种结构会对人脑的工作记忆造成巨大压力,从而指导我们更科学地进行“预听”和“预译”。这本书真正培养的是一种战略性的、面向未来的口译思维,而非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的模仿。
评分这本教材的封面设计乍一看有些平淡,但翻开内页才发现其内容的扎实程度远超预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理论构建上的细致入微。他们并没有满足于罗列一些宽泛的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同声传译过程中认知负荷管理、短时记忆策略以及语篇结构预判的底层逻辑。书中对不同类型会议的语境分析尤其到位,比如政治演讲、科技发布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每种场景下的信息密度、术语复杂度和语速变化都有详尽的图表和案例进行佐证。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遗漏与重构”的平衡点,作者用多个真实的口译片段作为反例,展示了新手译员如何因为过度追求完美而导致信息断裂,并通过对“信息流”的动态把握,指导我们如何在压力下做出最经济的翻译决策。这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像是在传授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让我对同传这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有了更科学、更系统的认识。对于我这种刚接触实战训练的学生来说,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论指导是极为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资料和附录部分,是我认为其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一块。很多教材只提供了一些基础的术语表,但这里却附带了一份详尽的“同声传译常用逻辑连接词及句式转换库”。这份库表详细列举了在英汉互译中,如何将英语的复杂从句结构,拆解重组成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逻辑清晰的句子,反之亦然。例如,它专门对比了如何处理英语中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中文中的多重状语的转化,提供了超过二十种不同句式组合的范例。此外,书中还附带了针对特定领域的“热点词汇和表达速查手册”,涵盖了气候变化、金融监管和生物技术等前沿话题。这使得我们不需要在课后花费大量时间去零散地搜集资料,所有的专业支持都被系统地集成在了这本书里,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备课和预习的效率。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部分确实略显陈旧,如果能引入一些现代化的视觉元素或许更能吸引年轻读者。然而,一旦沉浸到内容的实际操作层面,那些略显朴素的编排反而凸显了其专业性。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其中关于“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章节。它没有停留在肤浅的“注意礼貌用语”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中英两种文化在思维定势(Cognitive Sets)上的根本差异如何影响即时翻译的准确性。书中通过大量的文化典故、成语和委婉表达的对译练习,强迫我们跳出字面意义的束缚,去捕捉说话者的“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Force)。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负面信息处理”的讨论,它教我们如何在不失礼貌的前提下,将一些敏感或负面的信息以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方式顺畅地转达出去,这在处理国际商务谈判或外交事务时显得尤为关键。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为听众服务”的翻译哲学,而不是简单地做一台机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