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 |
| 基本信息 |
| 商品名称: | 新图解脉诊入门 |
| 作 者: | 魏保生 郭美珍 |
| 定 价: | 19.80 |
| 重 量: | |
| ISBN 号: | 9787506766210 |
| 出 版 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 开 本: | 16 |
| 页 数: | 159 |
| 字 数: | 144000 |
| 装 帧: | |
| 出版时间/版次: | 2014-1-1 |
| 印刷时间/印次: | 2014-1-1 |
| 编辑推荐 |
| |
| 内容介绍 |
| 脉诊是通过切按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人体各种生理和病理信息,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客观依据的切诊方法。很多初学中医的人都认为脉诊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大山,常常发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感慨。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中医脉诊、了解中医脉诊、学习中医脉诊,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晦涩的中医脉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呈现给大家。 《图解中医:新图解脉诊入门》结合临床实例重点介绍了中医脉诊的基础知识以及常见脉象,并总结了歌诀帮助记忆,适合广大中医学爱好者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
| 作者介绍 |
| |
| 目录 |
| 第一章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瑰宝 不切脉就不算是真正的中医 脉诊的渊源悠久 第二章 揭开脉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脉象 脉象的形成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诊脉部位 第三章 诊脉方法 脉诊的时间选择 脉诊的体位 脉诊的指法 脉诊的平息 脉诊的五十动 脉诊的脉象要素 脉诊的脉位 脉诊的脉次 脉诊的脉形 脉诊的脉势 第四章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的特点 脉象的生理变异 第五章 病理脉象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虚脉 实脉 洪脉 细脉 滑脉 涩脉 弦脉 结脉 比类法 对举法 相兼脉 真脏脉 第六章 诊妇人脉与诊小儿脉 诊妇人脉 诊小儿脉 第七章 脉诊的注意事项 独异脉的诊断意义 辨脉主病不可拘泥 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诊的意义 第八章 辨脉诊治肺系疾病 感冒 咳嗽 哮病 喘证 肺痈 肺痨 肺胀 肺痿 …… 第九章 辨脉诊治心系疾病 第十章 辨脉诊治脾胃肠病症 第十一章 辨脉诊治肝胆疾病 第十二章 辨脉诊治肾系疾病 第十三章 辨脉诊治气血津液病 第十四章 辨脉诊治肢体经络疾病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
这本书简直是为中医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入门宝典!我一直觉得脉诊这块是中医里最玄乎、最难以上手的部分,很多教材写得晦涩难懂,看得人云里雾里。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用极其清晰的图示和直白的语言,把那些复杂的脉象变化分解成一个个容易理解的小模块。比如讲到浮脉、沉脉,作者不仅描述了触感,更配上了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能在脑海里勾勒出那种“漂浮在皮肤上”或者“重按才能触及”的感觉。特别是关于寸关尺三部的取法,书里画的穴位位置非常精准,甚至连手的姿势都有详细的图解,让我照着练习时心里特别有底气,感觉自己不是在摸空气,而是真的在进行一个有章可循的操作。我过去看其他书时,光是理解“数脉”和“迟脉”的区别就琢磨了很久,但这本书通过时间间隔的视觉化呈现,让我豁然开朗。总而言之,这本书极大地降低了脉诊学习的门槛,让原本高不可攀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非常适合想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能的爱好者和学生。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的“图解”名头去的,因为我个人是典型的视觉学习者,文字堆砌的知识点对我来说吸收效率极低。这本书的表现完全没有让我失望,它在视觉呈现上做到了极致的专业与美观的统一。插图的清晰度、色彩的运用都达到了专业医学教材的水准,绝非那种粗糙的草图可以比拟。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不同脉象时,对“形态学”的细致描摹。例如,对于“结脉”和“代脉”的描绘,它不仅用图示模拟了搏动间歇的长短,还巧妙地结合了人手触摸时的力道变化曲线图,这对于理解“间歇性”的本质帮助太大了。而且,书中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重点内容用不同字体或背景色进行了区分,使得我在快速翻阅和重点复习时,能够迅速定位到关键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美的学习工具。
评分我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发现这本书在文化层面的挖掘也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把脉,更是在引导你体会古人对生命现象的观察与哲思。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医家论述脉诊的经典引文,并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解读,让我能够感受到脉诊学说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敬畏感和深度。例如,书中对“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阐释,就提升了脉诊从一种纯粹的物理感受上升到一种心手相应的境界。它让我明白,优秀的脉诊不仅仅是手指的技巧,更是对生命律动的敏感捕捉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古典中医智慧与现代学习者之间的桥梁,让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医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我从事针灸治疗很多年了,但坦白说,脉诊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总觉得自己的诊断深度还不够,很多时候是依靠经验在“猜”。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自己的诊脉能力有了重新的审视和提高。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罗列上,更深入地探讨了常见病理状态下脉象的复合变化。比如,书中对于“肝郁”与“血瘀”相兼的脉象描述得非常到位,指出在弦脉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力度和频率的变化来区分主次病机。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是临床上定方用药的关键。我尝试着用书中的理论去印证我之前遇到的疑难病例,发现很多过去模糊的判断,现在都有了清晰的脉络支撑。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经得起临床检验的,它不只是教你怎么“摸到”脉象,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读懂”脉象背后的生命信息,对于临床经验有一定基础,但想追求更高的鉴别诊断水平的医者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展现出一种渐进式的教学思路,让学习过程显得非常流畅和自然,完全没有生硬的跳转感。它从最基础的人体解剖学和经络学与脉象形成的关系开始讲起,打牢了理论基础,然后才进入到具体的“望闻问切”中“切”的环节。我喜欢它在教授具体脉象时,总是会紧密结合“病机——脉象——治法”这条中医思维链条。比如,讲到“洪脉”,它会先解释为什么水湿壅盛会导致脉搏充盈,再展示洪脉的形态,最后自然引申出清热利湿的治法方向。这种一体化的讲解方式,让脉诊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而是中医整体辨证论治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融会贯通才能实践的人来说,这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比零散的知识点堆砌有效得多,它真正培养的是中医的思维逻辑,而不是机械的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