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汤证发挥 伤寒论现代研究丛刊 | ||
| 定价 | 14.00 |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0年02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傅文录主编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05 | |
| 字数 | 160000 | |
| ISBN编码 | 9787507731767 | |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着实让我这位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中医感到惊喜,它绝不仅仅是对《伤寒论》条文的简单复述或注释,而是真正深入到了辨证论治的核心肌理之中。主编傅文录先生的独到见解,如同拨开了层层迷雾,让那些看似简单的方证组合,展现出无穷的变化与可能性。特别是在阐述一些经典方剂的加减运用时,作者结合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医案实例进行佐证和发挥,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少阳病”的论述,传统上多以和解为纲,但书中对于“痞鬲”证候的深入剖析,以及在变证中如何审察寒热错杂的微妙之处,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这种“推陈出新而不离其宗”的撰写风格,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条文内涵的理解,不再拘泥于死板的教科书式定义,而是真正掌握了活的智慧。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心性的沉淀。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知识和速成的技巧所吸引,而忘记了中医的根基在于对自然、对人体的深刻体悟。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虽然严谨,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术的虔诚。它引导我们慢下来,去体会“仲景之法,非可以一朝习得”,需要长期的涵养和临证的印证。书中对于医者心性的要求,对于处方时“审时度势,因人而异”的强调,远比具体的药方组合更为重要。它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不急于授予你招式,而是先要求你磨炼心性,筑牢地基。对于那些真正想成为有德有术的中医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篇幅来衡量的,它关乎医道,关乎仁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敬意。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在书架上显得既低调又有分量。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而且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处处理得非常平整牢固,让人放心反复翻阅。特别是内页的排版,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厚重的古籍内容变得呼吸顺畅,不像有些学术书籍那样密不透风,读起来压抑。编辑在章节的划分和注释的标注上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使得现代读者在对照理解那些晦涩的条文时,能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可循。整体来看,这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文化的高水准。每次翻开它,都能体验到一种与古人对话的仪式感,这对于深入钻研中医经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开端。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准备考取更高一级专业资格的年轻学者,我对于这类汇集了当代研究成果的丛书尤为关注。这套《伤寒论现代研究丛刊》的编辑视野非常开阔,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传统中医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现代医学的一些研究视角和检验方法来反观古法。例如,在讨论到某些方剂的药理作用时,文中会引用一些近期的实验数据来佐证其抗炎、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功效,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极大地增强了《伤寒论》在当代语境下的说服力和科学性。这种“古今结合、中西互参”的论证模式,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向非专业人士解释中医机理的从业者来说,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论据支撑。它让古老的经典焕发出了与时俱进的生命力,非常适合希望站在学术前沿的同仁们深入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逻辑严密到令人赞叹。它并非是按照《伤寒论》原文的顺序逐条展开,而是采取了一种以“证候群”为核心的重构体系。作者将相似或相关的条文归纳在一起进行集中讨论,这种梳理方式,极大地避免了重复,同时也凸显了辨证论治的系统性思维。比如,将所有涉及“少阴病”的表里兼见、寒化或虚寒证候集中分析,使得读者能够一眼看清少阴病在不同阶段病机演变的路径。这种“重组式”的编排,对于提升临床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非常有帮助。读完一个章节,就像完成了一次结构化的思维训练,而不是简单地被动接收知识点。这种编排上的创新,可以说是这本书价值的又一个重要体现,显示了主编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教学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