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 英汉对比研究 增订本 连淑能 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文化语言学研究方法

厦门大学 英汉对比研究 增订本 连淑能 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文化语言学研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厦门大学
  • 英汉对比研究
  • 连淑能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英汉语言文化
  • 文化语言学
  • 对比语言学
  • 语言学
  • 翻译
  • 增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亚丁祥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92657
商品编码:28622186929
丛书名: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
跨语言、跨文化的交叉性研究。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方法、写作技巧、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宏观与微观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
培根:“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只会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从肚子里吐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来酿蜜。”

内容推荐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分上下两篇:“英汉语言文化”与“中西思维方式”。上篇首先论述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挑选十对带有普遍意义的英汉语言文化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逐题进行对比分析。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技巧、写作技巧、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下篇首先论述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思维方式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思维方式的四大基本特征,进而挑选十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逐对进行对比分析,并概括这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对高等院校英语师生、英汉语研究者、译者、对外汉语师生及广大英汉语学习者都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连淑能(1942-),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1999年任厦门大学外文系系主任,1999-2003年任外文学院院长,现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学术顾问,曾兼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顾问和编委等。曾任驻外大使馆和专家组翻译,赴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和威拉姆特大学讲学、研究。荣获福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厦门市优秀教师称号、厦门大学高奖“南强奖”一等奖(合作)、厦门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翻译理论与技巧、跨文化交际学,已发表80多篇论文和18部论著、编著、译著,荣获20多项奖项。合作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代表作《英汉对比研究》荣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国际书展。

目录

上篇 英汉语言文化
绪论语言与文化
1 综合语与分析语
2 刚性与柔性
3 形合与意合
4 繁复与简短
5 物称与人称
6 被动与主动
7 静态与动态
8 抽象与具体
9 间接与直接
10 替换与重复
综述英汉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

下篇 中西思维方式
绪论思维方式
1 伦理型与认知型
2 整体性与分析性
3 意向性与对象性
4 直觉性与逻辑性
5 意象性与实证性
6 模糊性与精确性
7 求同性与求异性
8 后馈性与前瞻性
9 内向性与外向性
10 归纳型与演绎型
综述悟性与理性
参考文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厦门大学英汉对比研究 增订本》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重点突出内容、研究方向和学术价值,旨在避免与您提供的书目产生任何交集。 --- 书目名称: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修正策略研究: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语种实证分析》 作者: 王建华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字数: 约 480,000 字 --- 内容概述与研究背景 本书聚焦于在全球化浪潮下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及其有效的修正机制。本书并非侧重于单一语言对(如英汉)的系统性对比分析,而是采取更具宏观视野的语用类型学和情景功能分析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源于文化“脚本”(Scripts)和“图式”(Schemata)差异所引发的交际障碍。 研究样本覆盖了来自欧洲、东亚及中东地区的六种主要语言(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的真实交际语料,重点分析了在请求(Requests)、道歉(Apologies)、感谢(Thanks)和异议表达(Disagreement)等核心语用行为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模式及其对交际目标达成的负面影响。 核心章节与研究方法 本书共分九章,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第一部分:语用失误的理论建构与分类体系 (Chapter 1-2) 第一章系统回顾了跨文化语用学领域中关于“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和“透明度”(Transparency)的经典理论,并引入了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Hofstede’s Dimensions)的文化影响因子模型,用于量化文化距离对语用选择的影响。第二章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的语用失误分类框架,该框架超越了传统的“言语行为层面”的错误划分,新增了“语境激活失误”(Contextual Activation Failure)和“非言语线索误读”(Non-verbal Cue Misinterpretation)两大维度,使其能够更精细地捕捉实际交际中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多语种实证分析与类型学对比 (Chapter 3-6) 这是本书的核心研究部分,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库驱动分析,对不同文化群体在特定语用行为上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三章:请求策略的文化渗透性研究:对比了高语境文化(如日语、阿拉伯语)与低语境文化(如德语、英语)在表达直接请求时所采用的礼貌标记(Politeness Markers)的差异性使用,特别是对“负面面子需求”(Negative Face Needs)和“正面面子需求”(Positive Face Needs)的文化优先排序。 第四章:负面评价与异议的委婉性研究:重点分析了在商务谈判和学术讨论中,如何含蓄地表达反对意见。研究发现,部分文化对“直接拒绝”的规避程度远高于主流西方文化预期,这往往被误解为同意或拖延。 第五章:道歉与愧疚表达的文化差异与有效性评估:考察了在跨文化冲突解决中,道歉行为的“真诚度”判断标准。例如,分析了东亚文化中强调“关系修复”的循环式道歉与西方文化中侧重“责任承认”的线性式道歉之间的语用效果对比。 第六章:技术性文本中的语用陷阱:此章扩展至专业领域,探讨了技术手册、法律文件等对特定文化读者可能造成的语用理解偏差,例如专业术语在不同法律体系下的引申义冲突。 第三部分:语用失误的修正与教学干预 (Chapter 7-9) 后三章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为跨文化交际培训和外语教学提供实证支持。 第七章:修正策略的即时性与回顾性评估:研究了在交际中实时修正语用错误的有效性,以及事后反馈(Debriefing)对学习者语用意识提升的长效机制。作者提出了“三段式修正模型”——识别、解释、重构。 第八章:基于情景模拟的语用技能训练:设计了一套基于虚拟现实(VR)和高保真角色扮演的训练模块,旨在让学习者在接近真实的情境压力下练习目标语的语用得体性,而非仅仅关注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 第九章:面向未来的全球交际素养构建:总结了研究发现,倡导建立一种超越特定语言对的“元语用意识”(Meta-Pragmatic Awareness),强调文化敏感性、认知灵活性和交际意图的清晰化在未来全球合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广度与深度兼具: 本研究摆脱了传统对比研究的“二元对立”模式,采用多语种、多文化视角,极大地拓展了语用失误研究的经验基础。 2. 理论模型的新颖性: 新提出的“语境激活失误”概念,有效弥补了传统语用学在处理非预期语境变化时的解释力不足的问题。 3. 应用价值显著: 本书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力作,更是为国际商务、外交、跨国教育等领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语用能力提升方案和培训工具,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修正策略研究》是一部面向全球化挑战的、具有前沿视角和深厚实证基础的跨文化交际学专著,对于深化人类对语言使用本质及其文化根源的理解具有重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留意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为一个非常棘手的翻译项目寻找理论支撑。很多市面上的对比研究往往过于偏重于某一个侧面,要么是纯粹的语法结构对比,要么是简单的词汇语义对译,缺乏一种能够融会贯通的视野。而这本书的描述中透出的那种“熔炉式”的综合视角,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在暗示,语言和文化不是两条平行的轨道,而是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共生体。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概念结构差异”的部分,因为这往往是翻译的真正难点所在,需要的不只是词典,而是对两种文化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有深刻的洞察。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武器来剖析这些深层次的差异,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是一把开启深度理解的钥匙。

评分

从一个长期从事语言教学和培训的从业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潜在应用价值远超纯粹的学术研究。很多在课堂上解释不清楚的“文化隔阂”现象,往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来支撑解释。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大量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最好是贴近现代生活,而非仅仅局限于古典文献。比如,对比中美商务邮件的语体风格差异,或者社交媒体用语中的文化编码。如果能从中提炼出清晰、可操作的教学原则,那么这本书就能成为一线教师的宝贵资源。它应该能帮助我们构建一套更有效的跨文化敏感性训练方案,让学习者不仅仅是掌握了语言规则,更能理解规则背后的“为什么”——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才是真正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觉到出版方对内容的重视。封面选用了那种比较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清晰有力的书名字体,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性。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侧边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微微闪烁,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典雅。初次翻开时,那种纸张的触感也很棒,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大段的英文引文,排版也处理得井井有条,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虽然我还没深入到每一个章节的理论探讨中去,但仅凭这第一印象,就能断定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工具书和研究参考资料。它散发出的那种“干货满满”的气场,让人对接下来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可以说,单就作为一本实体书来说,它的品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非常好的物质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一下子抓住了我作为一个跨文化研究者最关心的几个痛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语言现象,而是似乎在构建一个从宏观理论到微观案例的完整认知框架。我快速浏览了一下各个章节的标题,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看似零散的语言差异,归纳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动因之中去。比如,其中一章关于“语用冲突的文化根源”的描述,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在日常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误解。这种预设的逻辑关联性,让我感觉到作者不是在做表面功夫的对比,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思维模式的层面。这种体系化的梳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撰写系统性报告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它提供了一种现成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分析范式。

评分

这套书的作者在学界的声誉一直是有口皆碑的,所以对于这次“增订本”的出版,我抱持着极高的关注度。通常来说,“增订”二字意味着作者不仅是对原有成果的修补,更是引入了最新的研究视角和更丰富的语料库进行论证。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新版是否吸纳了近些年来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些新发现,尤其是关于“具身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如果作者能够将这些前沿理论有机地融入到传统的对比分析框架中,那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我设想它会提供一种更为动态、更具解释力的模型,而不是停留在静态的特征罗列上。这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是判断一本研究专著生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我急切想要探究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