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产后病的中医调补
:10.00元
作者:范德兰万长秀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35243249
字数:133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如果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内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则称之为“产后病”。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发热、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淋痛、产后腹痛、产后身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汗症、缺乳、产后乳汁自出、产后抑郁、产后血劳等。因此产褥期应特别注意起居调养。本书帮助读者认识认识产后不适、产后精神调补、常见产后病的中医调治、产后的手法调治、产后的起居调养、产后运动等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产后病的中医调补》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但那种温润的米黄色调和简洁的字体排版,立刻给人一种踏实、专业的信赖感,仿佛拿起它就像握住了中医世代相传的智慧。我原本对产后恢复了解不多,只知道要“坐月子”,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原来产后身体经历的变化如此复杂,绝非简单的“补一补”就能概括。书中细致地梳理了从恶露不绝、乳房问题到情绪波动、腰膝酸软等一系列常见病症,并且每一个病症后面都紧跟着清晰的辨证分析,让人能迅速对号入座。尤其是它对气血亏虚和肝郁脾虚的区分,讲解得极其透彻,不是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夹杂着许多生活化的比喻,比如将气血比作“后勤补给”,将肝郁形容为“管道堵塞”,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快速理解病机所在。虽然我还没有完全开始调理,但仅仅是阅读这些基础篇章,就已经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框架,知道产后调养是一个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过程,绝非一概而论。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可操作的“地图”。
评分我个人对书中关于“个性化调理方案”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作者反复强调,即便是同一种产后病,比如腰痛,其病因也可能千差万别——有的是血瘀,有的是肾虚,有的是湿邪侵袭。为了帮助读者自我辨识,书中设计了大量的“自测问卷”和“体征对照表”,比如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度,或者记录排汗的特点,来辅助判断属于哪种证型。这种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可观察的日常指标的做法,极大地降低了读者自我调理的门槛。我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观察了一下自己的舌象,发现确实与书上描述的“脾虚湿盛”的特征非常吻合,这让我对后续的调理更有信心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告诉你“该吃什么药”,更在于它教你如何“看懂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信号”,这是一种赋能。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她似乎拥有一种将深奥理论“翻译”成日常语言的魔力。比如在谈到“肾虚”对产后女性的影响时,她没有堆砌晦涩的药理名词,而是生动地描述了那种“力不从心,连抱孩子都觉得腰上空了一块”的真实感受。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食疗”的部分并非简单罗列食材,而是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时间表”和“配伍原则”。我原以为产后饮食无非就是多喝汤水,但这本书明确区分了恶露期、气血恢复期和身体巩固期的食谱侧重点。比如,在产后初期,她强调的是“清淡利湿”以助排毒,而不是急于大补特补,这与我听到的很多传统说法是相悖的,但结合书中对“瘀”的论述,我感到非常信服。这种对细节的把握和逻辑的严谨性,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它不像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言辞亲切的资深月嫂在耳边细语,让人心安。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编排着实体现了作者对临床实践的深刻理解。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病名-病因-治法”的刻板结构,而是更贴近产妇的实际需求和焦虑点来组织内容。我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章节安排,它把“产后情志问题”和“失眠多梦”放在了与“子宫复旧”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论述,这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在产后调养中的核心地位。很多其他书籍往往将心理问题边缘化,但本书却用大量的篇幅去解析“郁而化火”或“肝气郁结”如何在产后环境中被放大,并提供了具体的穴位按摩和简单的代茶饮作为辅助手段。阅读到这部分时,我感觉自己被深深地理解了,因为产后的情绪起伏确实是巨大的,不是矫情,而是生理激素变化带来的真实困扰。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涵盖身心两方面的“整合疗法”,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个孤立的生理指标进行调整,这种全方位的关怀非常难得。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本书走的是一种内敛而沉静的风格,大量的留白和清晰的段落分隔,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是面对专业的中医术语,也不会感到压迫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经典理论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她并非照搬古方,而是会清晰地指出某个经典方剂在现代产后调理中的适应症和禁忌,比如某些温补方剂在急性炎症期需要慎用。这种“古为今用”的辩证思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和高度的临床责任感。它平衡了传统中医的精髓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特点,没有一味追求“大补”,而是倡导“平衡与恢复本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产后调理的认知被彻底刷新了,它不再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盲目尝试的过程,而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尊重的、关于生命周期的科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