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圖冊——《中醫堂》穴位基礎課係列
定價:19.8元
作者:李誌剛
齣版社:湖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2-02
ISBN:97875352708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包含男女經絡穴位圖解,有12條經絡及任督二脈的詳細經絡圖,並標明瞭396處經穴名稱、科學定位及主治功效,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疾患來尋找對應穴位進行按摩刺激,以全麵激活人體的自愈能力。
目錄
作者介紹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教授、主任醫師、針灸學博士、針灸推拿專業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針灸學會腦病科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刺法灸法學會常務理事。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醫學參考書的刻闆印象。我曾以為這類書籍必然是灰暗、密集的文字和略顯粗糙的綫條圖的組閤,但《中醫堂》係列完全打破瞭這種陳舊的審美。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既保持瞭醫學圖譜的清晰度,又增添瞭視覺上的舒適感和層次感。經絡的走嚮用不同的顔色區分,穴位標記采用瞭醒目且不刺眼的符號,使得在快速查閱時能夠迅速鎖定目標信息,極大地提高瞭學習效率。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大量運用瞭人體透視圖和不同體型(比如偏瘦型和健壯型)的對比圖例,這解決瞭我在實際操作中經常遇到的睏惑——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問題。它教會我如何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取穴標準,而不是死守一個僵化的定位點。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讓原本枯燥的記憶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我甚至願意把它放在茶幾上,時不時拿齣來翻閱,欣賞其精美的製圖工藝,這無疑是醫學普及讀物中的一股清流。
評分作為一位追求精確和細節的讀者,我對這本圖冊在信息準確性上的嚴謹態度印象深刻。在學習人體結構類知識時,最怕的就是信息偏差,因為錯誤的定位可能不僅無效,甚至可能帶來負麵影響。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從排版到插圖的繪製都體現瞭一種匠人精神。每一個穴位點的標注都經過反復考量,參照瞭主流的經絡學說,並且在關鍵的解剖定位點上做瞭特彆的強調,比如“結閤骨性標誌物”或“在肌肉走行方嚮上”。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在實際操作中倍感信心。而且,它並沒有將穴位視為孤立的點,而是將它們置於整個經絡係統的大背景下去理解,例如,通過穴位的“近端”、“遠端”關係來解釋其循經取穴的邏輯,這對於建立係統的知識網絡至關重要。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研究而不是膚淺瞭解的讀者來說,這種深度和廣度的結閤是非常難得的。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在哪裏找”,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為什麼在這裏找”,這種底層邏輯的闡述,是真正體現專業水準的地方。
評分這本關於人體經絡和穴位的圖冊,從一個初學者的角度來看,簡直是打開瞭一扇瞭解中醫奧秘的大門。我一直對中醫理論充滿瞭好奇,但苦於缺乏係統性的入門資料,那些復雜的經絡走嚮和穴位名稱總是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手把手地教你。圖文並茂的展示方式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每一張圖都經過精心設計,清晰地標示齣經絡的運行路徑以及關鍵穴位的位置。對於我這種動手能力強、偏好視覺學習的人來說,這種直觀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門檻。我特彆欣賞它在介紹穴位時,不僅給齣瞭準確的定位,還附帶瞭操作手法(比如點按、揉動、叩擊)的詳細說明,甚至提到瞭不同操作力度可能帶來的不同效果。這使得我不僅能“看懂”,還能“做齣來”,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結閤起來。我已經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比如在疲勞時按壓一些常用穴位,效果確實比盲目揉搓要好得多。它為我構建瞭一個紮實的初步框架,讓我對中醫的整體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深入學習的熱情。
評分從一個關注身心健康平衡的讀者的視角來看,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可操作的、迴歸自然的健康理念。它並非宣揚“萬病皆可治”的虛妄,而是倡導一種積極主動的自我維護方式。書中的內容結構清晰,從基礎理論的簡要梳理,到手足十二經絡的係統介紹,再到奇經八脈的概覽,層層遞進,邏輯性極強。它不僅教授瞭“術”,更引導我們理解瞭“道”——即人體氣血流動的哲學基礎。這種宏觀視野的培養,使得讀者能夠跳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誤區,將穴位調理視為整體健康管理的一部分。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選取穴位的“辨證施治”思想的初步滲透,盡管它主要麵嚮初學者,但已經埋下瞭深入學習的種子。它鼓勵我們去傾聽身體發齣的信號,並提供瞭一套相對安全、低風險的應對工具。對於希望在快節奏生活中找到一種穩定、傳統且富有智慧的自我療愈途徑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且極具操作價值的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穴位“地圖冊”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本實用的傢庭健康指南。我之前買過一些類似的資料,但它們往往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簡化,缺乏平衡感。而《中醫堂》的這本圖冊在專業性和易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最讓我稱道的是它對穴位功能描述的細緻入微。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主治頭痛”、“治療失眠”這類籠統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某個穴位與特定的身體機能相關聯,雖然是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述的。例如,它對“閤穴”和“原穴”的區分講解得非常透徹,讓我明白為什麼在不同情況下需要選取不同的穴位進行刺激。此外,書中對一些常見病癥的自我調理方案設計得非常實用,針對性強,操作步驟清晰明瞭,即便是對中醫一竅不通的人也能快速上手。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穴位時,會穿插一些古代醫傢的經驗總結或者民間流傳的實用小竅門,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和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冷冰冰的醫學信息堆砌。對於日常保健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我書架上最常被翻閱的那一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