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曾国藩全集 要揽
定价:49.00元
作者:曾国藩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2021118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以书生身份而克平乱世,戎马倥偬间亦为学不倦,并在事业和学问上都取得成功的人屈指可数,而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他解太平军之危,救清廷与累卵之间;有家书传世,著书立说,一改桐城派的枯淡之弊。然而又有晚年对天津教案的处置不力。这一切使其文韬武略、传奇一生始终为人们评说纷纭,也使他成为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曾国潘全集》由曾国藩的35位门人编校而成,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包括奏稿、批牍、书札、文集、诗集、日记、杂著、十八家诗钞、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鸣原堂论文、求阙斋读书录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实践,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全集的编辑者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于后世。
内容提要
《要揽》包括功业、事略和年谱三个部分,全方位展示了曾国藩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目录
功业
上谕一
上谕二
上谕三
谕赐祭文一
谕赐祭文二
谕赐入祀贤良祠祭文
御制碑文
国史本传
江苏巡抚查明事迹疏
安徽巡抚请建祠疏
湖广总督请建祠疏
江西巡抚请建祠疏
直隶总督请建祠天津疏
直隶总督请建祠保定疏
神道碑
墓志铭
事略
卷一
耕读传家
道光二十三年至道光三十年
咸丰元年
咸丰二年
咸丰三年
咸丰四年
咸丰五年
咸丰六年
卷二
咸丰七年
咸丰八年
咸丰九年
咸丰十年
咸丰十一年
同治元年
卷三
同治二年
同治三年
卷四
同治四年
同治五年
同治六年
同治七年
同治八年
同治九年
同治十年
同治十一年
年谱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高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文摘
序言
这套书读起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不是在教科书上能轻易获取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曾国藩早年心路历程的描摹,那种在困顿中寻求突破的挣扎,极其真实。他如何从一个科举场上的不得志者,一步步锤炼自己的心性,构建起那套影响后世甚远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体系,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书中对湘军的创建和运作,特别是其组织结构和军事思想的剖析,展现了极高的史学功底,绝非泛泛而谈。从初创时的艰难招募、内部矛盾的调和,到后期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并没有回避其间的争议和挫折,反而着重展现了曾国藩作为封疆大吏的政治智慧和用人手腕。读毕,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一位晚清名臣的生平,更是对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对传统士大夫精神的继承与革新,是值得反复咀嚼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或这套书)的书稿文字功力着实了得,笔触老辣而细腻,绝非那种流水账式的传记可以比拟。它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拿捏得恰到好处,时而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地描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时而又像山涧清泉,潺潺流淌地展现人物内心深处的微妙波动和挣扎。例如,书中对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核心将领几次关键交锋时的心理博弈描写,那种运筹帷幄中带着的谨慎与决断,读来令人屏息。而且,编者显然在史料的取舍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大量引用了第一手档案和私人信函,使得论断有据可依,而非空穴来风。这种扎实的学术底蕴,让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热衷的读者,也能被其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细节所吸引。看完后,我甚至对那个时代特定官僚体制下的运作逻辑都有了全新的认知,可见其深度远超一般的“人物传记”。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时,略微有些被其内容的庞大和涉及领域的广博所震慑。它不仅仅是讲军事和政治,更深入地探讨了曾国藩在儒家理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基础上所进行的实用化改造。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具体的治事方针和个人修养的准则,书中给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比如,书中对“慎独”这一概念的阐释,以及曾国藩如何在具体处理政务和家庭教育中体现这一原则,提供了大量翔实的例证。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叙事,更像是一本关于领导力、自我管理和道德哲学的深度教材。我尤其赞赏作者对曾氏家书中那些关于勤奋、节俭和用人标准的论述的深度挖掘,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绝非过时的陈词滥调,而是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对清代史背景的基本了解。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层次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对曾国藩的“复杂性”抱有一种近乎迷恋的态度。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完人或罪人,而是立体地呈现了一个充满矛盾的个体:他既是坚定的卫道士,又是务实的改革者;既有着传统士大夫的迂腐,又展现出超前的战略眼光。书中对于他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微妙关系,以及在晚年面对朝廷猜忌时的隐忍与应对,描写得尤为精彩。这种对人物“灰色地带”的捕捉,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让人在感慨其伟大的同时,也对其人性的弱点和时代的局限性产生了深刻的同情与理解。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处理得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真功夫的。厚重的纸张,清晰的字体,特别是那些关键历史地图和人物关系图的穿插使用,极大地辅助了阅读的理解。对于一个对历史细节比较敏感的读者来说,这些视觉辅助是至关重要的。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对湘军体系中基层军官选拔和激励机制的分析部分,这部分内容通常在其他通俗读物中会被一笔带过,但在这本书中却被详细展开,分析了这种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军事动员模式的内在张力与局限。这种细致入微的剖析,使得我们不仅看到了“结果”(胜利或失败),更理解了“过程”是如何被一套独特的文化逻辑所驱动和塑造的。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每次都会有新体会的重量级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