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学校教材:武术
定价:15.80元
作者:王飞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040183535
字数:
页码:1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教材:武术》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项目,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内容提要
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主要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一背景同时赋予高等教育培养目的新的历史使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所构成的人才素质概念和人才培养要求,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为贯彻落实“健康”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实际,2002年8月教育部重新制定并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即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一、二年级)和选修课程(三、四年级和研究生),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是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实现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为目标的一门课程。
目录
章 体育与健康
节 健康概述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健康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
第四节 营养与健康
第五节 校园体育文化
第六节 奥林匹克运动
第七节 普通高等学校对体育教育的要求
第二章 武术运动与身体健康
节 武术运动与心肺功能
第二节 武术运动与肌肉力量
第三节 武术运动与速度素质
第四节 武术运动与耐力素质
第五节 武术运动与柔韧素质
第六节 身体健康的测量与评价
第七节 武术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第三章 武术运动与心理健康
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保持
第二节 武术运动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武术运动提高心理健康的练习方法
第四节 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
第四章 武术与社会适应能力
节 武术与价值观念、竞争意识和竞争手段
第二节 武术与个性
第三节 武术与现活方式
第四节 武术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促成作用
第五节 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量与评价
第五章 武术运动的发展
节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近现代武术的发展
第六章 武术基本技术
节 手型手法
第二节 步型步法
第三节 肩部动作
第四节 腿部动作
第五节 腰部动作
第六节 腾空动作
第七节 平衡动作
第八节 跌扑滚翻动作
第九节 武术图解知识与自学
第七章 武术动作组合
节 拳术动作组合
第二节 剑术动作组合
第三节 刀术动作组合
第四节 棍术动作组合
第五节 枪术动作组合
第八章 武术运动竞赛组织
节 武术竞赛的现状与意义
第二节 武术套路竞赛的主要规则和裁判法
第三节 武术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第四节 武术段位与运动等级
第九章 武术欣赏
节 武术欣赏概述
第二节 武术欣赏的内容
第三节 武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体育锻炼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已被无数事实和科学研究证实。它不仅仅改造着人的生物属性,同时也改变着人的社会属性。
(一)体育锻炼促进健康的社会学分析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已经演化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结构的文化形式,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渗入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从体育的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同步,必须承担起促进人类健康的重任。因此,体育锻炼将为人类的全面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体育锻炼促进健康的体育学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对身体适应能力——简称体适能的定义是: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体适能由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组成。健康体适能是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理想效率的能力。它不仅是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而且还是机体保证以大活力完成日常工作、降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出现的条件,主要内容包括有氧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素质。技能体适能是指与动作、舞蹈和体操等表现有关的运动技术能力,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等。技能体适能一般受遗传的控制,是从事各种运动项目的基础。
……
序言
章 体育与健康
节 健康概述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健康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
第四节 营养与健康
第五节 校园体育文化
第六节 奥林匹克运动
第七节 普通高等学校对体育教育的要求
第二章 武术运动与身体健康
节 武术运动与心肺功能
第二节 武术运动与肌肉力量
第三节 武术运动与速度素质
第四节 武术运动与耐力素质
第五节 武术运动与柔韧素质
第六节 身体健康的测量与评价
第七节 武术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第三章 武术运动与心理健康
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保持
第二节 武术运动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武术运动提高心理健康的练习方法
第四节 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
第四章 武术与社会适应能力
节 武术与价值观念、竞争意识和竞争手段
第二节 武术与个性
第三节 武术与现活方式
第四节 武术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促成作用
第五节 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量与评价
第五章 武术运动的发展
节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近现代武术的发展
第六章 武术基本技术
节 手型手法
第二节 步型步法
第三节 肩部动作
第四节 腿部动作
第五节 腰部动作
第六节 腾空动作
第七节 平衡动作
第八节 跌扑滚翻动作
第九节 武术图解知识与自学
第七章 武术动作组合
节 拳术动作组合
第二节 剑术动作组合
第三节 刀术动作组合
第四节 棍术动作组合
第五节 枪术动作组合
第八章 武术运动竞赛组织
节 武术竞赛的现状与意义
第二节 武术套路竞赛的主要规则和裁判法
第三节 武术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第四节 武术段位与运动等级
第九章 武术欣赏
节 武术欣赏概述
第二节 武术欣赏的内容
第三节 武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我个人对教材的实操指导部分的实用性要求非常高,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超出了预期,尤其是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评估标准方面。它提供了一套非常量化的训练指导框架,而不是简单地说“多练”“勤奋点”。例如,在体能训练章节,它细致地划分了耐力、爆发力和柔韧性训练的周期性安排,甚至给出了不同阶段的推荐组数和休息时间,并且明确指出这些指标如何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和基础水平进行微调。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技术掌握度”的评估引入了非常现代的指标体系,比如通过影像分析来量化动作的完成度,这比以往那种模糊的“感觉对不对”要科学得多。当我参照书中的建议进行自我训练计划的修正后,我明显感觉到在技术动作的稳定性上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盲目地重复,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去训练。这种把主观经验转化为客观可量化指标的能力,使得这本书从一本理论读物,成功升级为一本可执行、可检验的训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握在手里感觉很扎实,不像现在很多教材那种轻飘飘的塑料感。封面的配色是沉稳的深蓝和一点点亮眼的金色点缀,很符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一贯的风格,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庄重。翻开内页,纸张的白度适中,不刺眼,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图表的线条也非常流畅。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无论是文字段落的间距,还是章节标题的层级划分,都处理得非常到位,阅读起来节奏感很强,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特别是那些理论性的章节,作者很巧妙地使用了图示来辅助理解复杂的概念,这些图示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信息的有效载体,比如对某一技术动作分解的示意图,简直可以当作单独的教学挂图来使用。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给人一种“值得珍藏”的感觉,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成本上是下了真功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一番,光是触摸和翻动的过程,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意。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一些官方教材的印象往往是“正确但枯燥”,但这本书在行文风格上做出了很大的突破。它的语言是极其精确的,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无歧义,这是高等教材的底线,它做到了。但令人惊喜的是,在阐述一些高阶概念时,作者的笔触又带有一丝哲思的韵味,比如在论述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那种流畅的叙述和深刻的见解,让人读起来有种沐浴在知识海洋中的畅快感。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采用了清晰的递进逻辑,用平实的语言去解释深奥的道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学生,也能较快地进入状态。在某些章节,作者甚至会引用古代典籍中的只言片语,然后进行现代化的解读,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对话,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完全没有一般教材那种“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的沉闷感。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教学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简直是教科书编写的典范,逻辑性强到让人惊叹。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基础-进阶”的线性递进方式,而是采用了模块化、系统化的编排。第一部分是对整个武术体系进行宏观的文化人类学定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随后,它并没有立刻进入技术细节,而是用一整章的篇幅去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技术流派的演变脉络,这对理解为何今天的某些套路是这个样子的,提供了关键的历史纵深感。等到进入技术动作解析部分时,你会发现,每个技术动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置于一个完整的攻防逻辑框架中去讲解的。比如,讲解步法时,会立刻关联到相应的重心控制和发力点转移,做到术法相依。这种紧密的结构,使得学习者在掌握单个知识点后,能够迅速将其嵌入到整体的认知网络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知识的留存度。对于想要构建完整武术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种结构简直是量身定做,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环节的衔接。
评分我最近在深入研究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体系,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招式罗列和口诀背诵上,而是着重于对核心原理的剖析,比如对“劲力”如何在人体内部产生、传导和爆发的物理学基础阐述得非常透彻。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不同流派在“虚实转换”上的哲学差异,并试图用现代运动科学的视角去验证或解释这些看似玄妙的理论,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得相当自然,一点都不生硬。比如,在解析“寸劲”时,书中引用的生物力学模型,一下子将我从那种模糊的感性认识中抽离出来,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关键在于对肌肉链的瞬间整合和爆发力的时序控制。更难得的是,书中对武术中“意念”和“精神状态”的探讨,也并非空泛之谈,而是联系到了专注力训练和心理韧性的培养,这对于现代运动员的心理建设来说,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武术研究报告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