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研究
定價:32.00元
作者:樊炳有
齣版社:蘇州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7220157
字數:
頁碼:15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樊炳有教授的《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研究》作為一種開創性研究,較好地闡述瞭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內涵與價值,並且從時間、要素、層次三個維度構建瞭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框架結構,以及從記憶的來源、載體、途徑等構建瞭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基本框架體係。該研究通過體育文化記憶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分析,提齣瞭通過城市體育文化記憶促進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和文化産品發展的思路。其在以上海為對象進行的城市體育文化記憶考察過程中,獲得大量一手資料和城市體育文化遺産保護信息,為上海城市體育文化記憶工程奠定瞭良好的基礎,受到瞭官方人士的好評。該研究為城市體育文化記憶工程製定的規劃構想給部門建設城市體育文化記憶工程提供瞭有益的參考。
目錄
序言
自序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
1.2 相關研究綜述
1.2.1 國外相關研究及實踐
1.2.2 相關研究及實踐
1.3 問題提齣
1.4 研究目的、意義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義
1.5 研究對象、視角與方法
1.5.1 研究對象
1.5.2 研究視角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框架、內容
1.6.1 研究思路框架
1.6.2 研究內容
2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內涵及價值闡釋
2.1 相關的概念及特徵辨析
2.1.1 集體記憶
2.1.2 社會記憶
2.1.3 集體記憶與文化記憶的特徵揭示
2.1.4 文化記憶在媒介發展的階段變化
2.1.5 功能記憶與儲存記憶的區分
2.2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內涵、特徵及功能
2.2.1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內涵
2.2.2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特徵
2.2.3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功能
2.3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價值
2.3.1 文化價值:曆史的、藝術的、科學的綜閤展示
2.3.2 經濟價值:文化作為發展資源
2.3.3 社會價值:價值觀念的共生與融閤
2.4 小結
3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框架
3.1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框架結構
3.1.1 時間結構:過去一現在一未來
3.1.2 要素結構:人一事一物
3.1.3 層次結構:主體一載體一客體
3.2 記憶來源:城市體育文化
3.2.1 文化釋義:理解城市體育文化的起點
3.2.2 城市體育文化的要素與結構
3.2.3 城市體育文化內涵厘定
3.3 記憶要素:“人、事、物”類彆及標準
3.3.1 記憶要素構成要件
3.3.2 城市記憶要素觀點集納與歸類分析
3.3.3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要素的確立
3.4 記憶載體
3.4.1 載體類彆
3.4.2 載體特性
3.5 記憶途徑:獲取城市體育文化記憶信息的渠道及方式
3.5.1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信息資源的含義
……
4 體育文化記憶資源展示及其對城市的影響
5 上海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現狀考察分析
6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工程規劃構想
7 結論與展望
附錄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科研經曆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樊炳有,博士,教授,研究方嚮為體育人文社會學,主要從事學校體育、體育公共服務、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等研究。曾主持國傢社科項目、教育部人文課題、國傢體育總局課題、省社科規劃項目、上海市大文科新人培育項目等多項;齣版專著、參編教材等多部,獲得省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等奬項,公開發錶論文50餘篇。
文摘
序言
序言
自序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
1.2 相關研究綜述
1.2.1 國外相關研究及實踐
1.2.2 相關研究及實踐
1.3 問題提齣
1.4 研究目的、意義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義
1.5 研究對象、視角與方法
1.5.1 研究對象
1.5.2 研究視角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框架、內容
1.6.1 研究思路框架
1.6.2 研究內容
2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內涵及價值闡釋
2.1 相關的概念及特徵辨析
2.1.1 集體記憶
2.1.2 社會記憶
2.1.3 集體記憶與文化記憶的特徵揭示
2.1.4 文化記憶在媒介發展的階段變化
2.1.5 功能記憶與儲存記憶的區分
2.2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內涵、特徵及功能
2.2.1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內涵
2.2.2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特徵
2.2.3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功能
2.3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價值
2.3.1 文化價值:曆史的、藝術的、科學的綜閤展示
2.3.2 經濟價值:文化作為發展資源
2.3.3 社會價值:價值觀念的共生與融閤
2.4 小結
3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框架
3.1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框架結構
3.1.1 時間結構:過去一現在一未來
3.1.2 要素結構:人一事一物
3.1.3 層次結構:主體一載體一客體
3.2 記憶來源:城市體育文化
3.2.1 文化釋義:理解城市體育文化的起點
3.2.2 城市體育文化的要素與結構
3.2.3 城市體育文化內涵厘定
3.3 記憶要素:“人、事、物”類彆及標準
3.3.1 記憶要素構成要件
3.3.2 城市記憶要素觀點集納與歸類分析
3.3.3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要素的確立
3.4 記憶載體
3.4.1 載體類彆
3.4.2 載體特性
3.5 記憶途徑:獲取城市體育文化記憶信息的渠道及方式
3.5.1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信息資源的含義
……
4 體育文化記憶資源展示及其對城市的影響
5 上海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現狀考察分析
6 城市體育文化記憶工程規劃構想
7 結論與展望
附錄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科研經曆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方法論上的創新性嘗試。它沒有拘泥於單一的敘事綫索,而是巧妙地將口述史的鮮活與檔案研究的權威性結閤起來。在某些章節中,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受訪者原話,這些第一人稱的敘述,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起瞭那些宏大曆史敘事下被忽略的個體悲歡。這種“自下而上”的視角,為理解城市體育文化的演變補充瞭至關重要的人文溫度。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非著名”體育場館或運動社群的研究,它們往往是城市文化記憶的“活化石”。相比於那些被官方大力弘揚的主流賽事和地標,這些邊緣地帶的記憶,往往更能真實地反映齣特定階層或群體在城市發展中的適應與掙紮。這種對“失語者”聲音的捕捉與記錄,使得整本書的批判性力量得到瞭極大的增強,它不僅僅是對成就的歌頌,更是一種對時間流逝的溫柔反思和對文化遺産的深切關懷。
評分從整體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章節安排具有很強的內在邏輯性,仿佛在引導讀者進行一次精心規劃的“城市文化徒步”。它從宏觀的城市規劃視角切入,逐步下沉到微觀的個體經驗和符號解讀,最後又迴到對未來城市記憶建構的展望上。這種螺鏇上升的結構,使得讀者在理解每部分內容的同時,總能將其與之前建立起來的知識框架進行對照和鞏固。如果說有什麼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地方,或許是作者在探討全球化背景下,本土體育文化如何應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時,可以再多提供一些更具思辨性的案例。不過,瑕不掩瑜,這本書為城市研究者和對曆史文化有興趣的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分析工具和深刻的閱讀體驗。它成功地將“體育”這個常常被視為娛樂元素的載體,提升到瞭理解城市社會變遷和集體心理構建的核心維度,是一部真正值得細細品味的著作。
評分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如同精密的齒輪咬閤,層層遞進,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贊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跨學科視角的融閤,從社會學中的空間理論到人類學中的儀式研究,再到文化研究中的符號解讀,信手拈來卻又融會貫通,沒有絲毫生硬的堆砌感。特彆是其中關於“體育景觀的符號學意義”的章節,分析得極為透徹。它不僅僅停留在描述性層麵,更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景觀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權力機構挪用、如何被大眾集體無意識地內化,最終成為城市身份認同的基石。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處理曆史資料時的嚴謹態度,注釋部分詳實而充分,顯示瞭作者下瞭深厚的“田野調查”和檔案挖掘的功夫。對於想要瞭解現代城市如何通過“運動場”這一特定空間來構建其公共性和私密性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極佳的參照框架。它讓我開始反思,我記憶中的某個老舊體育場,在被拆除之後,它所承載的那些關於青春、勝利與失落的敘事,究竟是以何種形態轉移到瞭新的城市空間之中,或者說,是否真的轉移瞭。這種對“非物質遺産”的關注,是本書價值的集中體現。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初看之下頗為典雅,米白色的封底配上深灰色的書脊,正中央燙金的字體在燈光下微微反光,顯得很有質感。我是在一傢獨立書店裏偶然發現它的,當時隻是被這個略顯學術,卻又帶著一絲懷舊氣息的書名所吸引。翻開第一頁,作者的序言便直入主題,引人入勝地闡述瞭“城市記憶”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復雜性。它不僅僅是建築物的物理存在,更是人們在特定空間中共享的情感、儀式和集體敘事。作者在開篇就拋齣瞭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即體育活動如何在城市肌理中嵌入時間層級,使得那些看似日常的體育場館或街道,在特定事件發生後,瞬間被賦予瞭超越其實用功能的文化重量。我個人很欣賞這種從宏大敘事切入個體經驗的寫作手法,它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探討,變得鮮活可感。尤其對城市變遷深有感觸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曆史沉澱,那種在時代洪流中逐漸被遺忘或重塑的集體情感,仿佛透過文字被重新激活瞭。那種細膩的筆觸,仿佛能讓人聞到老式露天球場上青草和汗水混閤的氣味,感受到當年萬人空巷時的那股熱浪,這種感官上的復原力,是很多純理論著作難以企及的。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保持瞭一種剋製的、近乎冷靜的學術基調,這對於探討嚴肅的曆史文化議題來說是恰當的。然而,在某些關鍵的案例分析部分,作者的筆鋒會突然變得富有畫麵感和張力。比如,描述特定曆史節點下,城市居民如何圍繞某項體育賽事形成瞬間的社區認同感時,那種文字節奏的跳躍,如同電影中的濛太奇手法,瞬間將讀者的思緒拉入那個充滿激情的現場。我感覺作者並非隻是在“研究”曆史,而更像是在“傾聽”曆史留下的迴聲。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有效地避免瞭純理論書籍容易齣現的晦澀和沉悶。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探討,它清晰地說明瞭,體育文化不是懸浮在空中的概念,而是深深紮根於特定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乃至經濟結構的土壤之上的。每當你讀到關於某個小眾運動項目如何與城市産業衰落或復興緊密聯係時,你都會對“城市”這個概念産生更深層次的敬畏感,它遠比我們日常感知的要復雜和多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