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從宋明理學到陽明心學 |
| 作者 | 呂思勉 |
| 定價 | 36.00元 |
| 齣版社 | 新世界齣版社 |
| ISBN | 9787510460708 |
| 齣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理學興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清時代,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可以說是唐代以來儒學思想的主流,其影響覆蓋整個東亞。理學與國人之思想關係甚深,故呂思勉在其上海滬江大學《中國哲學史》課程講義的基礎上,綜閤理學傢重要學說,兼及其對社會風俗之影響,寫作瞭這本書。迄今為止,中外學界關於理學的簡史似乎還沒有超過他的。本書作為剪裁得宜的入門書,對宋明理學進行瞭全麵的梳理,是廣大國學愛好者瞭解程硃理學到陽明心學思想發展的讀本。 |
| 作者簡介 | |
| 呂思勉,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曆史學傢、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傢”。畢生緻力於曆史研究和曆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曆史係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任教,被評為曆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一生緻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注重排比史料,分類劄記,長於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因呂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見解,其講學授業充滿意趣,門下多齣名人。在我國現代史學史上,呂思勉是一位以一人之力幾乎寫完瞭中國上下五韆年的曆史。 |
| 目錄 | |
| 宋明理學 序 緒論 理學之源 理學源流派彆 濂溪之學 康節之學 橫渠之學 明道伊川之學 晦庵之學 象山之學 浙學 宋儒術數之學 陽明之學 王門諸子 有明諸儒 總論 附訂戴 |
| 編輯推薦 | |
| 1.一部簡要的理學思想史。 2.中國宋明理學的提綱挈領之作。 3.“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傢”之一的呂思勉的哲學著作 4.本書作為剪裁得宜的入門書,對宋明理學進行瞭全麵的梳理,是廣大國學愛好者瞭解程硃理學到陽明心學思想發展的讀本。 5.民國時期重要學術成果,再現民國時期中華學術的燦爛景觀,站在新的高度承繼中華文明的傳統,開啓麵嚮二十一世紀的思想學術未來。 6.呂思勉是*一位以一人之力幾乎寫完瞭中國上下五韆年曆史的史學名傢。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帶著慈祥而又不失銳利的目光,嚮你娓娓道來一件件陳年的往事和精妙的哲理。它沒有那種為瞭故作高深而堆砌的晦澀辭藻,相反,語言是如此的平實、醇厚,卻又蘊含著巨大的思想能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宏大命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知道何時該放開筆墨渲染氣氛,何時又該收緊繮繩,直指核心。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個句子,因為其中蘊含的哲理之光需要時間去慢慢沉澱。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知識的灌輸,不如說是一場靈魂的對話。它不要求你快速瀏覽,而是鼓勵你慢下來,去體會字裏行間流淌齣的對人類心性的深切關懷與不懈探求。那種曆經滄桑後的通透感,是任何浮躁的文字都無法比擬的,讓人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尋得一處寜靜的思辨之所。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強大的曆史穿透力。它不僅僅滿足於梳理一個思想流派的起源和發展脈絡,更在於它成功地勾勒齣這些思想如何反過來塑造瞭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以及這些氣質又是如何影響到後世的。作者的視野極為開闊,他總能將一個具體的人物或事件,放置於一個宏大的文化地理坐標上進行考察。閱讀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學派之間那種微妙的張力與繼承關係,這種“辨析”的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它迫使你不斷地審視和反思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既有認知。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保持客觀分析的同時,也流露齣瞭對先賢們那種深入骨髓的尊重與理解,這種恰到好處的情感投入,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嚴謹的學術骨架,又有飽滿的人文溫度,讀起來讓人心悅誠服。
評分說句實在話,這是一本需要耐心去品味的“慢書”。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然後就扔到一邊去尋求下一本刺激的讀物。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被書中探討的那些核心命題縈繞許久,總覺得自己的認知框架被輕輕地推開瞭一角,看到瞭更廣闊的天地。作者的邏輯構建極其嚴密,論證過程環環相扣,讓人難以找到可以質疑的漏洞。他像是專業的園丁,不僅栽種瞭知識的樹苗,更精心修剪瞭枝蔓,使其形態優美而又結構穩固。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傳統思想深層結構的高質量視角,它幫助我區分瞭哪些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核心,哪些是隨時代裹挾而來的枝節末梢。對於任何想要深入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根源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且值得反復研讀的地圖和指南。
評分坦白講,最初接觸這個主題時,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總覺得這類學術著作必然枯燥難懂,充滿教條主義的色彩。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在嚴肅的學術探討與生動的敘事之間,找到瞭一種近乎完美的平衡點。他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但絕非簡單的文獻堆砌,而是將古人的言論巧妙地嵌入到曆史的場景之中,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瞬間變得鮮活可感。舉個例子,書中描述某位大儒在某個關鍵時刻的心路曆程時,那種對人性弱點與精神偉大的刻畫,簡直可以媲美優秀的文學作品。這種將哲學思辨融入曆史敘事的技巧,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陽明心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而是紮根於曆史土壤、與時代命運緊密相連的真實思想運動。我仿佛看到瞭一群鮮活的人,在麵對生存與真理的拷問時,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精神傢園的。
評分翻開這本曆史的畫捲,撲麵而來的是一股厚重的氣息,仿佛能觸摸到那個遙遠時代的脈搏。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不失磅礴,將時代的風雲變幻、思想的激蕩碰撞,描繪得淋灕盡緻。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宋明士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感受他們的睏惑、掙紮與追求。那些關於“天理”、“心性”的辯論,在作者的梳理下變得清晰而引人入勝。他不僅僅是在敘述曆史事件,更是在挖掘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深層思想動力。書中的一些論述角度十分新穎,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尤其是對當時社會背景與學術思潮相互影響的剖析,展現瞭紮實的史學功底和深刻的洞察力。整本書的結構布局也頗為精妙,如同精心編織的絲綢,層層遞進,將復雜的思想演變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循著作者的指引,在浩瀚的思潮中找到清晰的路徑。讀完後,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精神麵貌,有瞭更為立體和豐滿的理解,收獲甚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