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留馨、沈家桢编著的《陈式太极拳》较为详尽地阐述了陈式太极拳的特点和推手,系统地介绍了近代所流传的一、二路拳套,并把陈式太极拳的经典拳论、拳谱、经谱收入此书,不仅为太极拳传习者提供了指导实践的理论参照,也为太极拳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研究素材。
陈式太极拳简介
第一章 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一、内气和用意
二、意气运动的实现
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一、身肢放长
二、身肢放长的生理作用
三、八门劲别与弹性的棚劲
四、弹性运动(捌劲)的掌握
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一、运劲如缠丝的实质
二、缠丝式螺旋运劲的作用
三、缠丝劲的种类及其要点
四、螺旋运劲的掌握
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一、虚实比例
二、三种基本虚实
三、虚实的掌握
四、轻重浮沉与虚实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一、节节贯串的实质
二、一动全动和腰脊的关系
三、节节贯串与增强关节
四、关节动度的调节
五、节节贯串的掌握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的一气呵成运动
一、一气呵成的实现
二、名家行拳实例
三、神气动荡和一气呵成①
四、劲别和一气呵成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一、刚柔相济拳
二、求软摧僵时期
三、练柔成刚时期
四、刚柔的变换
五、刚柔相济的掌握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一、快慢的发展程序
二、由慢转快的时间和条件
三、快慢相间和匀清、劲别
四、快慢相间的掌握
结语
第二章 陈式太极拳**路图解
陈式太极拳**路拳式名称顺序
关于图解的几点说明
陈式太极拳**路
第三章 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图解
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拳式名称顺序
陈式太极拳第二路
第四章 陈式太极拳推手
一、推手的一般要义
二、陈式推手方法
甲,四正基本推手:拥搌挤按
乙,四隅补助推手:采捌肘靠
三、陈式推手的两项演变
四、太极拳推手是阴阳兼备的
五、推手动作要领
(一)身法
(二)手法
(三)步法
(四)眼法
(五)沾连粘随
(六)一身备五弓
(七)发劲的提合蓄与放开发
(八)呼吸与方圆刚柔
(九)内劲在推手中的作用
六、《太极拳论》在原则上对推手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 陈式太极拳拳论
陈鑫传略
一、太极拳经谱
二、太极拳拳谱
三、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①
1.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3.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4.缠绕运动,舒畅经络
5.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6.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8.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9.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10.先慢后快,快而复慢
11.窜奔跳跃,忽上忽下
12.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13.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四、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①
1.头
2.眼
3.耳
4.鼻、口
5.项
6.手
7.拳
8.腹
9.腰
10.脊、背
11.裆与臀
12.足
13.骨节
五、擖手拳论
1.擖手论集录
2.擖手十六目
3.擖手三十六病
4.擖手歌二首
六、陈鑫等拳论短文选
1.咏太极拳
2.太极拳缠丝法诗
3.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4.太极拳推原解
5.太极拳体用
6.太极拳总论和拳经
7.陈复元太极拳论
8.太极拳之要点
这本书的整体呈现给我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而非商业化的快餐读物。我观察到其内容似乎涵盖了从基础功法如站桩、走圈,到完整套路的演示和解析的全过程。对于一个寻求系统学习的武术爱好者来说,这种完整性是极其重要的。我特别关注它对“缠丝劲”的解析是否深入到缠绕的“圈”的大小和频率的控制上。太极拳的精妙往往藏在极细微的差异中,例如在过渡动作中,身体的重心转移是否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意境”的描述,比如在演练某个动作时,心中应该观想何种场景或力感,那将极大地丰富练习者的体验。总而言之,我期待它是一本能够陪伴习武者走过初级、中级乃至高级阶段,并能随时翻阅以校正偏差的“常备参考书”,而不是一本只读一遍就束之高阁的说明书。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练习武术但尚未接触陈氏太极的老手,我对这本书的侧重点非常敏感。很多太极拳书籍容易陷入对套路招式的罗列,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内功心法。这本书的章节布局,在我看来,展现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教学思路。我推测,它必然会详细阐述陈氏太极特有的螺旋劲和缠丝劲的生成机制。这不仅仅是手臂的旋转,更涉及腰胯的带动和脊柱的节节松开。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用文字去描述那些难以言传的“感觉”的?比如,如何区分“松”与“懈怠”,如何理解“劲起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全链条传导。如果书中能引用一些传统拳谱的精妙论述,并结合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观点进行佐证,那就更具说服力了。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传统拳学的古老智慧与现代习武者的认知体系,让那些看似玄妙的内家拳概念,变得可以被理解和实践。
评分坦白说,我挑选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陈氏太极拳套路细节的工具书。我过去看过一些零散的视频和资料,总感觉对动作的转换和重心的细微变化把握不准,总像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度给我留下了极好的第一印象。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特别是那些角度独特的分解动作插图,显得专业且细致入微。我特别关注了它对“金刚八式”或“野马分鬃”这类经典招式的讲解深度。好的教材不仅要告诉你“怎么做”,更要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做错了会有什么后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对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给出明确的指导,例如在缠丝劲的运用中,气息是吸入还是呼出,以及如何在高位动作中保持下盘的稳定。如果它能提供一些自我纠错的方法论,比如通过镜子或伙伴协助来检查错误,那就太棒了。目前来看,这本书似乎致力于提供一个全面且无遗漏的框架,这对于建立一个扎实的拳架至关重要。
评分从一个注重实战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在它对拳架稳定性和爆发力的挖掘上。陈氏太极,特别是老架一路,其特点在于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蕴含着强大的瞬间爆发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对“棚、捋、挤、按”这四大基本劲法的实战运用有深入的剖析。比如,在“挤”法中,如何做到“用意不用力”,如何利用对手的接触点来放大自身的压力。我更关心的是,书中对于如何从套路训练过渡到“推手”环节的指导。是先将套路打顺畅后才开始推手练习,还是在套路练习中就融入推手的意识?好的教材应该能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路径,指导读者如何将定式的力量转化为动态的、可以感知和对抗的力量。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针对特定方向或特定力量的训练方法,比如专门强化“掤劲”的定桩训练,那对提高技击水平将大有裨益。
评分这部关于太极拳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完全研读,但从书的装帧和初步翻阅的印象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武术理论著作。封面设计沉稳大气,那种水墨晕染出的阴阳太极图,瞬间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氛围之中,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程,而更像是一部武学哲思的载体。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究,那种带着行书笔意的宋体,在阅读时不仅舒适,更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我注意到它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篇的几页似乎在探讨太极拳的“道”与“法”,这让我这个初学者感到既敬畏又充满好奇。它似乎没有急于展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而是先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哲学和力学基础。这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太极拳精髓的人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关于内劲修炼和意念引导的深入论述,希望能帮助我理解“松”与“沉”的真正含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动作模仿上。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预示着它不是那种速成的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反复揣摩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