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修订版
定价:25.00元
作者:刘金印 整理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64415327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汪永泉(1904~1987),杨式太极拳的传人。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汪永泉从7岁起随父亲一起跟杨健侯学拳,14岁时拜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为师,深得杨式太极拳的真谛。他德艺双馨,是杨澄甫的得意门生。
《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修订版)》上篇是作者刘金印于1977~1987年间随汪永泉学拳时用心记录的汪先生授拳语录,保持了原话的原汁原味,是难得的授拳精华;下篇则展示了汪老生前宝贵的拳照图像。
目录
序
编者的话
修订版说明
上篇 汪永泉先生授拳语录
一、总论
(一)武德为先
(二)老师“访”学生要三年,学生“访”老师要三年
(三)教拳先教武德
(四)虚心向前辈、同辈、晚辈请教
(五)揉手要有正确的目的
(六)杨式太极拳的特点:舒服、得意、大方
(七)必须有的理论作指导
(八)路子正,方法对
(九)杨式太极拳属内家拳一注重内功
(十)内劲是神意气的化合,不是神意气的集中
(十一)练拳主要是练神、意、气
(十二)意气为君,骨肉为臣
(十三)“气球”
(十四)注重“养”,避免“伤”
(十五)性命双修
(十六)追求无的境界
(十七)太极拳功夫有两个部分:知己之功与知彼之功
(十八)养生与技击:两种不同的练法
(十九)练太极拳的七个要求和步骤
(二十)随时随地练功夫
二、知己之功:松、“散”、通、空
(一)松
(二)“散”
(三)通
(四)空
(五)虚灵项劲
(六)开胸张肘、松肩阔背
(七)气沉丹田不是气压丹田
(八)轻松腰胯
(九)松垂散尾闾
(十)长三关竖三关
(十一)臂如鞭绳
(十二)灵活腕手
(十三)圆裆松膝
(十四)脚心吻地
(十五)松沉直竖,中正安舒
(十六)身形手势关系得当
(十七)方向明确
(十八)阴、阳、虚、实分明
(十九)动静相宜
(二十)呼吸自然
(二十一)开合任自由
(二十二)动作走螺旋
(二十三)姿势运行有四个步骤
(二十四)功夫须从架子出
(二十五)练太极剑须知
(二十六)练太极刀须知
三、知彼之功:听、问、拿、放
(一)以“中”碰“中”
(二)“中心”与“重心”要分清
(三)“中”不是固定的
(四)得“中”重要
(五)“气球”崩人
(六)手中气球代表“中”
(七)听、问、拿、放是术不是招
(八)“听”
(九)“问”
(十)“拿”
(十一)“放”
(十二)意念始终在对方身上
(十三)把对方当作球来接
(十四)听、问、拿、放的点及劲儿
(十五)九曲串珠
(十六)接手意在先
(十七)手的功能是侦察、掌舵、通劲儿,不是打人的
(十八)接手要轻,刺皮不刺骨
(十九)一接点中求,要点不要面
(二十)求侧
(二十一)“找缝儿”、“叫开门”
(二十二)通过接触点,掌控对方的“中”
(二十三)定和断
(二十四)“散”(san)
(二十五)化是为了发
(二十六)引进落空,揪劲根儿
(二十七)实中求虚,以虚带实
(二十八)拿、打1/3
(二十九)变点打劲源侧之侧
(三十)攻击点根据对方劲源确定
(三十一)时机和奥妙
(三十二)发劲儿是动神、意、气
(三十三)发劲儿是一松,不是一紧
(三十四)中指根出劲儿,手指指方向
(三十五)发劲儿“有球”、“有线”
(三十六)内线、外线和中线
(三十七)“枣核”、“杏核”
(三十八)扇面
(三十九)平圆、立圆、斜圆
(四十)劲儿要旋转前进
(四十一)劲儿后要走平
(四十二)八种劲法的本质是内气
(四十三)掤劲儿
(四十四)捋劲儿
(四十五)挤劲儿
(四十六)按劲儿
(四十七)采劲儿
(四十八)捌劲儿
(四十九)肘劲儿
(五十)靠劲儿
(五十一)渗劲儿
(五十二)顺劲儿
(五十三)弹簧劲儿
(五十四)踏劲儿
(五十五)混合劲儿
(五十六)凌空劲儿”
(五十七)《三十字诀》
(五十八)乱环诀
(五十九)招术兼备,才能胜人
四、各种姿势动作的要领及用法
(一)预备势
(二)起势
(三)右踏
(四)揽雀尾
(五)单鞭
(六)提手上势
(七)白鹤亮翅
(八)搂膝拗步
(九)手挥琵琶
(十)进步搬拦捶
(十一)如封似闭
(十二)十字手
(十三)抱虎归山
(十四)肘底看捶
(十五)倒撵猴
(十六)斜飞势
(十七)海底针
(十八)扇通背
(十九)撇身捶
(二十)云手
(二十一)高探马
(二十二)左右分脚
(二十三)左右蹬脚
(二十四)进步栽捶
(二十五)左右打虎势
(二十六)双风贯耳
(二十七)野马分鬃
(二十八)玉女穿梭
(二十九)单鞭下势
(三十)金鸡独立
(三十一)白蛇吐信
(三十二)十字摆莲
(三十三)搂膝指裆捶
(三十四)上步七星
(三十五)退步跨虎
(三十六)转身双摆莲
(三十七)弯弓射虎
(三十八)合太极
下篇 汪永泉先生拳照
一、拳照
二、剑照
三、师徒合影
四、生活照
附录
一、汪传杨式太极拳、剑、刀、枪谱
(一)太极拳名目
(二)太极剑名目
(三)太极刀歌诀
(四)四刀赞
(五)太极枪法
二、太极拳经典拳论
三、杨家太极功夫轶事
后记
作者介绍
刘金印,男,汉族,河北唐山人。1930年4月生。曾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毕业。曾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副局级学术秘书、主编、期刊评审专家小组成员,享受特殊津贴。
曾担任北京传统杨式太极拳研究会理事。现为北京永泉太极拳研究会理事、顾问。
自幼喜爱武术。1956年开始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1981~1987年跟汪永泉先生学习杨式太极拳。并曾参加《杨式太极拳述真》书稿的讨论修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整体厚重感和知识密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罗列动作,更是对杨式太极拳文化脉络的梳理和传承的展现。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背后深厚的武术底蕴和作者对这份事业的敬畏之心。装帧的坚固也预示着这是一本可以长期保存、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每次看到它,都会提醒自己要保持谦逊和精进的学习态度。对于那些追求太极拳“道”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让人在技艺提升的同时,也能在精神层面得到滋养和升华。这是一次物超所值的精神投资。
评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他的语言风格既有传统武术的含蓄内敛,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可读性。很多专业的术语都被解释得非常到位,即使是初涉太极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理解。相比于一些过于晦涩难懂的古籍解读,这本书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阅读起来非常流畅,仿佛作者的讲解就在耳边。而且,书中对一些常见误区的纠正和避免方法的提示,非常实用,避免了我在练习中走弯路。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私人导师课程。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从最基础的站桩到复杂的套路演练,层层递进,循序渐进。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招式时,不仅仅停留在动作的表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意境和劲力运用。这对于理解太极拳的精髓至关重要。我过去阅读过一些只注重招式名称和分解动作的书籍,往往学完后总觉得“不得要领”。而这本书的讲解,让我对“沉”、“松”、“稳”这些核心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武术哲学的导读,引导读者去体悟太极拳内在的阴阳转化和气机运行。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和深入钻研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相当精美,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印刷的清晰度也让人满意。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能感受到编者对细节的把控。尤其是那些拳照的拍摄角度和清晰度,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太极拳的教学书籍,图片往往模糊不清,或者角度不佳,导致动作的细节难以捕捉。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动作的关键点都能通过图片清晰地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在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之间找到的平衡点,既有深入的理论阐述,又不失直观的视觉引导。每次翻阅,都感觉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对面学习一样,让人心生敬畏,也充满了学习的动力。
评分从一个练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无可挑剔。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导进行练习,发现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针对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讲解,非常细致到位,这正是我以往练习中感到最困惑的地方。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呼吸法门融入到拳架的分解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掌握要领。书中的一些“口诀”和“心法”更是精辟,简单几句就能点拨出关键所在,大大提高了练习效率。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日常训练中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每次练习前都会翻阅几页,总能获得新的启发和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