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武术思想史
定价:168.00元
作者:杨祥全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7754613
字数:
页码:43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统观武术发展的历程,概述了从先秦到现代的武术思想演变,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重新界定了武术的概念;发现了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兼和、宗吾,并提出了“兼和武学”的概念;提出了“艺术武术——新的武术增长点”“军事武术——武术之源”的论断,提出中国武术二元化体系,即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二元互补的发展;以及武术“打练合一”问题的历史形成等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史学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杨祥全,男,汉族,山东省茌平县人
◆先后就读于聊城大学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访问学者
●中国武术七段、国家ji武术裁判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委员
◆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委员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青年学者工作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
◆天津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司与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出版有《现代武术史》《洪洞通背拳》《津门武术》《中国传统养生学》等著作20部;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及其他课题16项。发表《津门武术:独立的武术文化区》《太极拳:表面兴盛下的生存危机》《中国武术:保存、保养和体认生命的学问》《武术与体育:相异、交叉与包含》等论文六十余篇。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
文摘
《中国武术思想》:
戚继光兵书突出“新”“实”两字。他在解释《纪效新书》一书的命名时说“夫日:‘纪效’,所以明非口耳空言;日‘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拘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而刊刻《练兵实纪》的目的则是“合抑镇属大小主客将领等官一体遵照,务要着实举行”。而正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的两个闪光点。也许正因为此,在《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兵家类》正目所收录的二十部兵书中,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人选,占到了总数的10%,这在拥有浩瀚兵书的中国是难能可贵的。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戚继光在中国兵学中的重要地位。
戚继光的诗文语言朴实练达、深入浅出,丝毫没有受到明代文学“台阁体”和“复古派”的影响。这可能与其军旅生活有关。他的诗文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从篇幅来看,有的长达一千二百余字,也有的短至十六字;从诗体上来看,有严格的律诗,也有自由的古体;从句法上看。七言、六言、五言、四言、三言不但样样俱全,而且还常常在同一首诗中多种句法交互使用;从风格上来看,前中后期各有特点,截然不同。为此,有学者认为戚继光的诗文“不受任何陈规的束缚,一切以更好地表达内容为原则。但从这一点说,就与当时‘诗必盛唐’的‘复古派’划清了界线,与‘不拘格套’的‘公安派’并驾齐驱而有余了”。需要提及的是,《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在武术文献学上还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中的《拳经捷要篇》更是一篇经典的武术文献。在该篇文献中,戚继光为我们列举了流行于明代的各种传统武术流派,他说:“甫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囡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戚继光列举的这些武术流派为了解明代武术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而由其创编的三十二势拳法则不但造就了后来中国武术的拳种戚家拳,而且还给后来陈王廷创编太极拳做了良好的铺垫。三、”文武缺——岂道乎“——明清之际的”颜李学派“及其武学成就
明末清初”慕侠“之风盛行,”豪杰“成为明遗民群体的人格理想。此时,习文练武、文武并修成为许多人的追求。如唐顺之学道朋友万表就是个文武全才,他曾参加文武科举都曾及第。倭寇肆虐时曾作《海寇议》。嘉靖三十二、十三年,万表又变卖家财招募少林僧兵抗倭,立下了赫赫战功。又如黄百家曾习练内家拳并撰写了《内家拳法》,程宗猷曾习学”苗刀“、少林棍等技艺并撰写了《耕余剩技》,傅山亦曾习学武术。“颜李学派”的形成更是将此时期”文武全修“的风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初次翻阅时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与肃穆。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耐心地为你揭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书中的排版布局也处理得非常得当,详略得当,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人物介绍,都有清晰的图文配合,使得复杂的脉络变得清晰易懂。虽然我目前还在初级阶段的阅读中,但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梳理上的巨大功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武术”的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演变、哲学思想交融的深度文本。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感悟,那种知识被缓缓注入的充实感,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和对整体架构的把控,体现了出版方对“精品”二字的执着追求。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它所探讨的很多“武术思想”,实际上是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大关系。书中对“动静相宜”、“刚柔并济”等概念的阐释,早已超越了技击范畴,上升到了为人处世的哲学高度。我发现,书中的很多精妙论述,可以被直接运用到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上,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东方智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跨界的启发性,是我从未预料到的收获。它不是一本让你学会一招半式就沾沾自喜的书,而是一部能潜移默化地重塑你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著作。合上书本时,我感觉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宁静和笃定,对未来也多了一份从容不迫的底气。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招式讲解或者套路复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些武术实践背后的思维逻辑和哲学根基。我之前对传统武术的理解还停留在“强身健体”或者“防身自卫”的层面,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武学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精妙的关联。比如,在某个特定朝代,因社会结构和思想主流的影响,武术如何从一种单纯的技能,逐渐被赋予了“修身养性”甚至“治国安邦”的宏大内涵。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深思,那种对历史深层驱动力的洞察,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关注“是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东方思维模式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极佳的切入口,它打开的不仅仅是武术之门,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复杂性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结构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而不是简单的线性铺陈。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构建宏观框架,然后层层递进地填充细节,使得即便是跨越了千年的不同流派思想,也能被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进行比较和分析。这使得全书读起来有一种清晰的逻辑感和强大的内在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时所采取的平衡态度——他既不偏激地赞美,也不武断地否定,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多方观点,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客观中立的学者风范,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具备了极强的说服力。它成功地将看似松散的历史碎片,编织成了一张精密且富有生命力的思想网络。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在一些专业术语和典故面前感到吃力。我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有些章节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让最终的收获显得格外珍贵。它不是那种让人读完就忘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心力去消化的“硬菜”。书中对一些流派起源的考证部分,其严谨程度简直可以媲美学术论文,引用了大量一手和二手资料进行交叉验证,这让内容的可信度大大提高。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得以窥见那些历史大师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它带来的知识的厚重感和真实感,是那种只言片语的介绍文章完全无法比拟的,读完后,会产生一种“终于搞明白了”的满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