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运动员形象的特征、定位与塑造的研究
定价:40.00元
售价:29.2元,便宜10.8元,折扣73
作者:王莹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64427368
字数:
页码:1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运动员形象负载了国家的历史、人文等特征,体现着不同时代的主旋律,倾注着人们对改变民族形象、掀起爱国热情以及拼搏进取等内涵的深刻理解,不仅诠释着竞技体育,而且彰显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时代的沧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通信技术呈爆炸式增长,为公众提供了更广泛的互动机会,同时,中国运动员形象开始由单一化的英雄、榜样化角色向多元化视角转变,与公众对其形象的认知、感受和期待逐渐产生了矛盾、碰撞,并造成了的社会影响,这就使得人们对中国运动员形象产生了困惑甚至质疑。中国运动员形象历来都是竞技体育乃至国家的宝贵资源,新时代中国运动员形象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怎样能够重新塑造公众心目中无可取代的中国运动员新形象?成为当今时代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运动员形象特征、定位与塑造的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综合采用文献资料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方法、自由词汇联想法以及专家调研法进行资料整理和研究,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搜集中外运动员的访谈视频、节目及名人访谈录,根据不同时代、国家选取50名不同项目的运动员个案,旨在通过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特征的历史演变、职业发展阶段差异、中外差异,找寻其定位标准。
第二阶段编制“自由词汇联想”问卷,搜集公众对不同时代中国运动员形象自由联想的词汇描述,旨在探究公众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刻板印象,补充前期的媒体报道研究的不足,同时为后期中国运动员形象定位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采用专家调研法收集52名专家学者征求其对中国运动员形象定位的意见与建议。
第四阶段选取2001—2013年间《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中国主流纸媒和网络媒体以“中国运动员”为主题的671个文本,19名奥运冠军作为个案,旨在探索目前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的形成背景、影响因素和阻断策略,为进一步塑造中国运动员良好的公众形象奠定基础。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外研究动态
1.3 中国运动员形象的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创新之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对象与工具
2.3 文献资料的内容分析法
2.4 扎根理论的方法
2.5 自由词汇联想法
2.6 专家调查法
3 中国踅动员的形象特征
3.1 中国运动员形象溯源
3.2 运动员形象特征编码的结果与分析
3.3 中国运动员形象特征历史演变的讨论
3.4 中国运动员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形象特征的讨论
3.5 中外运动员形象特征的对比讨论
3.6 小结
4 公众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刻板印象
4.1 刻板印象的概念界定
4.2 外的研究动态
4.3 公众对中国运动员形象刻板印象的结果与分析
4.4 公众对不同时代中国运动员形象刻板印象的讨论
4.5 公众主观经验形成对中国运动员形象刻板印象的讨论
4.6 小结
5 中国运动员“公众人物”形象的定位
5.1 中国运动员“公众人物”形象概念与特征
5.2 中国运动员“公众人物”形象的历史演变
5.3 中国运动员“公众人物”形象演变的讨论
5.4 中国运动员“公众人物”形象定位
5.5 小结
6 中国运动员的公众形象塑造的理论构建
6.1 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媒介报道的结果与分析
6.2 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的理论模型构建
6.3 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公众影响力的塑造
6.4 中国运动员言语行为的短期塑造
6.5 中国运动员言语行为的中、长期塑造
6.6 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的阻断策略
6.7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介绍
王莹(1975~),女,山西武乡人,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心理学、体育伦理学方向的研究,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运动员形象的特征、定位与塑造方面。主持国家体育总局青年基金课题“中国运动员形象的特征、定位与塑造的研究”,并以而结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研究项目等的研究工作:参与编写教材1部。在《体育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冷峻而清晰”的,它没有使用太多煽情的文学笔法,而是更倾向于一种社会学的观察报告的风格,这对于深入探究“定位”的策略性至关重要。在探讨运动员如何“定位”自身以适应市场需求时,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非常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描述了“谁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最优解”。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项目背景的运动员,其市场价值的诉求点是如何被精心设计的。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运动员形象,往往是精密计算的产物,它需要平衡“可信度”(是否够努力)和“吸引力”(是否够商业化),这个平衡点的拿捏,直接决定了其形象的生命周期和商业变现能力。读完后,我对体育明星的“人设”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对于一些不熟悉传播学或社会学基础概念的普通读者来说,开篇可能会稍微显得有些门槛。然而,一旦跨过了这些理论铺垫,深入到对“塑造”过程的细节描写时,其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作者对中国体育体制下,形象塑造的“自上而下”的干预痕迹的揭示,尤其值得深思。她并没有直接指责这种模式的对错,而是客观地展示了这种体制如何确保了形象的“一致性”和“正向性”,但同时也可能牺牲了运动员的个体复杂性和真实性。这种对体制性影响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的讨论提升了一个层次,超越了简单的个体成功学或商业案例研究,进入了对国家文化符号生产机制的探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严肃的研究专著,而非轻松的茶余饭后的谈资,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回报的将是对中国体育文化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引人注目,直击当下体育界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深思的话题——运动员的“形象”构建。我个人对于体育文化和媒体传播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这本书在我的书单里优先级一直很高。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描述上,而是深入到了“特征”、“定位”和“塑造”这三个关键的维度。这意味着作者没有满足于描绘“现在的运动员看起来怎么样”,而是试图去剖析这些形象是如何在社会文化、商业利益以及体育本身的竞技精神中被塑造成型的。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定位”的部分,因为在高度商业化的今天,运动员的个人品牌往往比他们的赛场成绩更受关注,这种品牌定位是如何被市场、赞助商甚至官方机构合力推动或有意引导的,这其中是否存在着某种理想化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是我想深入了解的。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不同时代、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形象的变迁路径,那就太棒了。期待它能提供一个足够细腻和深刻的观察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荧光灯下光环背后的复杂机制。
评分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中国运动员”这一群体形象时,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克制与批判性的平衡感。很多人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容易陷入到要么是过度拔高其“为国争光”的英雄主义叙事,要么是沉溺于揭露其商业化和场外争议的负面批判,但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更稳健的立足点。它没有将运动员简单地视为被塑造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在特定社会结构和媒体生态下进行自我定位和有限博弈的主体。特别是对于“塑造”过程的剖析,作者没有将之描绘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单一指令,而是展现了多方力量——包括体制的期望、粉丝群体的狂热、经纪团队的商业运作,甚至是运动员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国家体育形象建构的理解,让我意识到这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充满了微妙的权衡与妥协。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扎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它将体育形象研究置于符号学和社会建构主义的广阔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使得其分析工具显得十分锐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界定“形象特征”时所采用的细致入微的分类方法。它不像某些大众读物那样只是泛泛而谈“拼搏精神”或“全民偶像”,而是试图拆解出这些标签的具体构成元素,比如肢体语言的展示规范、媒体访谈中的话语策略,甚至是赛后仪式中的非语言符号意义。这种“解构式”的阅读体验非常过瘾,它让你不再是被动接受媒体抛出的既定形象,而是开始主动去解码信息背后的编码逻辑。对于那些希望从事体育管理、市场营销或者新闻传播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模型无疑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