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定价:55.00元
作者:郭新艳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43529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研究群众体育的学术专著。选择城镇居民部分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形成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阶段锻炼行为的因素并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法和路径,*后进行实证分析验证。通过对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发生机理与行为干预的效果进行论证和分析,可以促使人民大众从观念上明确体育锻炼与促进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解,为城镇居民健康教育、健康行为咨询和健康行为干预提供理论基础,为不锻炼人群“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和健康促进提供操作上的实施框架和理论指导。
目录
目 录章 导 论1第二章 干预模型的构建7节 相关研究模型7第二节 模型假设的形成13第三节 模型变量的计算20第四节 模型分析方法22第五节 实证程序30第三章 前测分析32节 描述分析32第二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33第三节 信效度检验39第四节 模型及量表修正42第四章 模型检验与修正43节 描述分析43第二节 分布检验44第三节 行为预测及检验53第四节 行为结构及检验73第五章 实测分析86节 测试参与者的选取86第二节 测试工具的构成86第三节 干预实验设计89第六章 干预效果分析104节 模型假设的验证104第二节 干预效果对比107第三节 干预效果的实践指导118后 记123参考文献124附录I 访谈问卷133附录Ⅱ 正式调查量表134
作者介绍
郭新艳,管理学博士,成都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承担《管理学原理》、《体育统计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一直致力于体育管理及体育产业相关研究。近年来在各类期刊杂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中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多项*课题研究。
文摘
序言
自从我开始关注社区健康管理项目以来,就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总结国内在行为科学应用方面的专著。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关于运动益处的宣传材料,但真正系统研究如何“推动”人们采取行动的深度文献却相对稀缺。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心。我非常看重“干预”二字,它意味着研究者已经跨越了纯粹的描述性研究,进入了主动塑造结果的阶段。我希望作者们不仅展示了“What works”(什么有效),更深入地阐述了“Why it works”(为什么有效)。例如,在理论部分,他们是如何权衡不同心理学流派的优劣,并构建出最适合中国城镇文化背景的干预模型框架的?在实践部分,他们是否讨论了政策激励、医疗系统联动以及媒体宣传在促进运动行为中的协同作用?这本书如果成功,其意义绝不亚于一本方法论指南,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改变一个群体的生活习惯”的行动纲领。我推测它对基层体育指导员、社区医生以及城市规划师都有极大的启发价值,能帮助他们将抽象的健康目标,转化为可执行、可监测、可评估的具体步骤。
评分坦率地说,我通常对这类研究型书籍的接受度是比较审慎的,因为很多时候,理论被阐述得过于完美,一旦脱离现实情境,就显得苍白无力。但《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个标题,明确地承诺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打通,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猜想,作者们必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处理城市环境的复杂性,比如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年龄段(比如职场人士与退休老人)的运动需求和可接受的干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我设想书中会有专门的章节去探讨“情境依赖性”的干预策略设计,这才是真正考验研究功力的部分。例如,对于高密度居住区的居民,强调“碎片化运动”和“利用垂直空间”的策略,可能比要求他们每周去郊外徒步更具可行性。此外,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体育锻炼”的定义是否足够宽泛,是否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如步行通勤、爬楼梯),还是仅限于专门规划的运动时间。如果它能提供一套灵活、可根据城市微环境变化的“干预工具箱”,而不是一个僵化的模板,那么这本书将成为我个人资料库中的宝贵财富,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转变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科学逻辑和精密的社会工程学设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扎实、可靠,标准的学术专著风格,少有花哨的设计,这恰恰符合我对一本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著作的期待——内容至上,逻辑先行。我尤其留意到出版社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这通常意味着其背后的研究依托是强大的高校科研力量,其学术规范性和严谨性是有保障的。阅读它的初衷,是想看看近年来国内针对城市居民健身习惯培养的研究前沿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许多关于运动的公共倡议往往停留在口号层面,缺乏深入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支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那些阻碍城镇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深层心理障碍和环境壁垒,比如时间管理压力、对运动效果的错误预期,甚至是社区设施的可达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展示一些经过严格对照实验检验的“实践案例”。如果能有详细的数据支持,展示某一种干预策略(比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激励机制,或者基于邻里互助的小组运动模式)在特定城市社区中的实际效果,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对于我这样关注健康传播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从“为什么不运动”到“如何科学地让他/她动起来”的完整思维链条,这比那些泛泛而谈的养生指南要深刻得多。
评分我对于这类涉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抱有一种特别的尊重,因为这意味着作者们不仅有扎实的学术训练,更有深入一线、与真实人群互动的宝贵经验。城镇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其复杂性远超校园环境或特定疾病人群的研究。它涉及通勤时间、住房条件、社会支持网络、以及对“闲暇”的文化定义等诸多变量。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既能从个体心理层面入手,又能上升到社区环境和政策支持层面。例如,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如可穿戴设备数据分析)来实时调整干预强度,以避免运动疲劳或兴趣衰减?另外,鉴于其大学出版社的背景,我推测其在研究方法上必然十分严谨,或许包含了大量的量表开发、信效度检验以及长期追踪数据。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干预“退出机制”和“行为维持”的深入讨论,那就更棒了。因为短期的干预项目成功率高不难,难的是如何确保居民在项目结束后,仍能保持长久的运动习惯。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致力于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专业人士准备的深度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套解决复杂社会行为问题的思维模式。
评分这本关于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干预的著作,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让人不禁好奇其内容深度和广度。我最近在整理我书架上的“健康促进”类书籍时,偶然翻阅到它,立刻被其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理论框架所吸引。虽然我手头暂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研读,但仅凭其目录和引言部分流露出的信息,就能感受到作者们在梳理“理论”基石上的巨大努力。他们似乎并未满足于仅仅描述现状,而是着力于构建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干预模型。尤其关注“城镇居民”这一特定群体,这在公共卫生和体育科学交叉领域是非常精准的定位,因为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久坐行为和环境制约是当前健康干预的巨大挑战。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各种行为改变理论(比如社会认知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是如何被巧妙地整合进实际的社区或工作场所干预设计中的,并且希望看到他们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常有的“鸿沟”。例如,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多样化的个体差异下,设计出既有科学依据又具人文关怀的体育活动方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那些从事城市健康管理、体育教育或公共政策制定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路线图,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套系统的工程蓝图,指导我们如何从微观的行为层面,撬动宏观的居民健康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