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田径运动技术研究及实践项目分析
定价:73.00元
作者:高峰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80279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健身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田径作为奥运*大项,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群众了解*广泛,*容易开展的项目,在大众运动健身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跑步、竞走等项目来强身健体,而田径运动健身的发展,从侧面也能够为我国提供很多的田径运动人才。《田径运动技术研究及实践项目分析》首先对田径运动进行概述(起源、发展、特点、价值等),对田径运动进行初步的研究,其次对田径运动的科学理论、教学、训练、保健等各方面的内容加以分析,*后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跳跃类、投掷类、跑类等)来分析田径运动。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高峰:男,汉,1977年6月,四川雅安人,中员,硕士研究生,裁判。1996-2003年成都体育学院本硕连读,2003年至今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任教。2000年以来在《体育与科学》、《体育文化导刊》等体育学科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教材1部。多次在重庆市普通高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获奖;2005年获得裁判以来,多次担任国际、高水平运动竞赛裁判工作,如:2006年世界青年锦标赛、2007年国际田联北京测试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相当可观的,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其中穿插的诸多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模型,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查阅和消化。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赋予了它极高的价值。它不是在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而是在努力传递最前沿、最精确的研究成果。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论证某一关键技术参数时,引用的文献跨度非常大,从经典力学到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都有涉猎,这表明作者进行了极为广泛和深入的交叉学科研究。这种横向和纵向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在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部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案头参考书,即便只是为了理解某个核心概念的底层逻辑,也值得花费时间去啃读这些“硬骨头”。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体系化”和“前沿性”的完美结合。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侧重知识点的罗列,而是将所有技术要点和训练方法有机地编织成一张严密的知识网络。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试图建立一个从基础原理到高级应用、再到项目实施的全链条知识体系的努力。这种结构性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为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它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不仅总结了既有的经验,更似乎在为未来田径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对于任何一位致力于在田径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像是地图集中的一张关键星图,指引着前进的航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别致,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质感的深蓝色,搭配烫金的标题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典雅。光是拿起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通常预示着内容储备的扎实。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既保证了文字的清晰度,又在阅读时减少了反光,长时间翻阅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留意了排版,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图表的插入位置和尺寸都恰到好处,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技术图解看起来直观易懂,这对于一本涉及精密技术研究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扉页上印制的技术标准引用列表,清晰地标注了资料来源的权威性,让我对作者团队的严谨态度有了初步的信任。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来说,它完全符合一本高水平学术专著应有的水准,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探究那些深藏在文字背后的运动奥秘。
评分初读几页,我便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逻辑深深吸引住了。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浮于表面的运动指南,这本书似乎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它不仅仅描述“怎么做”,更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优化这个过程”。特别是开篇对某一特定技术动作的分解,简直像是为运动员的肌肉记忆和生物力学规律做了一次彻底的“CT扫描”。书中引用的数据和案例背景丰富多样,既有国际顶尖赛事的宏观观察,也有对基层训练中常见错误的微观诊断。这种平衡的处理方式,使得理论的深度得以保证,同时又兼顾了实践操作的可行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停下来,对照脑海中已有的运动知识进行对比和反思,这本书成功地挑战并拓展了我对该领域固有认知的边界,迫使我从更深层次的力学和生理学角度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实践项目分析”这部分的阐述。很多技术理论的书籍往往止步于静态的原理阐述,一旦涉及到实际训练的组织、评估以及周期化安排,便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这本书似乎弥补了这一空白。它详细拆解了几个典型的田径项目训练周期的设计思路,包括如何根据不同阶段的体能储备和比赛目标来动态调整训练负荷和技术侧重。书中提供的那些评估工具和反馈机制的设计,简直是为体育教练量身定做的“工具箱”。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项目风险预估与干预策略”的章节,它没有回避训练中可能出现的瓶颈期和伤病隐患,而是提供了成熟的应对预案,这体现了作者极强的实战经验和前瞻性思维。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项目管理研讨会”,收获颇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