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卤惑人心
: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陶聪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53768922
字数:
页码:2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1. 这是一本美食智慧书,一道道美食背后闪耀一份份智慧和真诚。不同地域的人,不论生活的限制或者慷慨,发挥着自己的智慧,让生活变得更加地美好。
n2. 这是一本美食寻宝书,美食达人可以循着书中的路线,空出肚子,理好精神,来一次酣畅淋漓的卤味之旅。
n3. 这也是一本食谱书,烹饪爱好者可借鉴书中提供的方法,再加上自己的智慧、喜好,卤出一道道好吃的美味,岂不是更妙?
n《卤惑人心》一书,或以食材为线索,记述了不同地域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由于不同的理解,以不同的烹饪手法,烹制出了不同的卤味,赋予了食材新的、不同的面貌和意义;或以地域为轴线,通过多种的、特色的当地美食,来体现了各个地域的美食文化和美食品格。此外,本书还收录了近百道卤味食谱,不妨来尝试一番,做上一做,这样,除了阅读时,在文字中进行一次精神的旅行,也可以因为手中的菜,来一次舌尖上的旅行。
陶 聪
n毕业于河南大学对外汉语专业。酷爱美食,业余从事写作,尤为擅长美食类图书写作,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有独到见解。目前已策划出版多部美食、艺术类图书。
n盐与卤,卤与盐
n盐的奥秘被发掘后,
n美食和美食家便自然产生了。
n作家陆文夫借电影《美食家》男主角朱自冶之口说道:“人类的发展有两个飞跃阶段,一是熟食一是搁盐。”熟食,火炙而得之。火与盐的使用,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蛮荒状态,唤醒了人类潜藏的美食烹饪天赋。之后各种炊具相继出现,烹饪新法越来越多样,卤便成为其中一种烹饪方法。不过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其何时出现,并无确切的证据可考。
n何为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卤共有五个义项,其中三个分别是:1. 名词,盐卤;2. 动词,用盐水加五香或者用酱油煮;3. 名词,用肉类、鸡蛋等做汤加淀粉而成的浓汁,用来浇在面条等食物上。
n先说第三个义项,北京打卤面、陕西臊子面、兰州拉面、昆山奥灶面、尉氏烩面、开封蒸卤面、桂林米线、蒙自过桥米线、贵阳酸辣粉、柳州螺蛳粉、常德牛杂粉、四川牛肉面……这些特色的地方美食都是用肉类加多种调料,再配以素菜制成浇头,淋在煮好的面条或米线(米粉)上。浇头,是江浙一带人们的习惯叫法,北方人称之为卤或者臊子,在京津地区还有“汆儿”的叫法。不过,做干面(不带汤)的卤惯用烧法制成,而做汤面的卤
n常用煮法,所以一般称之“老汤”。
n接着来说说个义项,卤即盐卤。提起盐卤,会联想到传说中的阪泉之战。传说当年黄帝与炎帝两部族,围着盐池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后来黄帝战胜蚩尤,将蚩尤斩杀,其血流入盐池,化为盐卤,后世之人世代食用。
n而关于盐卤,在浙江舟山定海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故事说,在东海的小岛上住着一个老捕鱼人叫严卤,一天他在捕鱼时,拉上来一个红光闪闪的金葫芦,而后金葫芦自裂成两半,从里面飞出了一只金凤凰。传说金凤凰落在哪里,哪里就是宝。所以严卤便将其落脚处的海涂泥挖了回家。渔霸得知后,便抢走海涂泥并献给了皇帝。皇帝不识宝,而说不出所以然的严卤也因此遭受牢狱之灾。后来皇帝在用膳时,悬在梁上的海涂泥的泥水掉进了菜肴里,皇帝吃后觉得非常美味,便明白这海涂泥就是宝贝。
n这则故事也不例外地以“除凶扶正”为结局。虽然十条龙舟都装满了海涂泥,但返航的途中,却遭遇大风,皇帝葬身海底,海涂泥也倒入了大海中,水因此变咸了。当然严卤安然无恙。平安回家的他便带领村民挑海水晒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因为海水能产盐是严卤发现的,为纪念严卤,人们就把盐水叫卤。
n“盐”古作“鹽”,此字本义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释: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蚩尤之血化为盐卤,作为一则传说故事显然无据可考,不过,初的先人们确实是靠饮用动物的血获得盐。而《盐与卤》的故事则交代了盐的古制法,以及盐有可增加食物美味的作用。
n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宋朝苏轼有感慨:“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盐乃咸之载体,五味中咸为首,所以盐在调味品中名列位。
n盐对卤的启发,自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秦昭王蜀郡李冰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而使蜀地盛有养生之饶。而西晋《华阳国志·蜀志》在追述当地饮食习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鱼盐、茶蜜、丹椒”的记录,说明当时当地人就已经学会使用盐和花椒制作卤水。后来,自贡盐井自汉章帝时发端,两千多年来,围绕着盐井,自贡一步步建立了起来,盐不仅带来了繁荣,也启发了自贡美食,其中包括很多特色的卤味美食,例如火边子牛肉、钻子卤牛肉……
n后再来说说第二个义项:用盐水加五香或者用酱油煮。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对于卤产生的直接、普遍的认知。
n卤味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关于卤烹的雏形,有史料记载,夏商时期的人们将盐、香料等调料置于铜器炊具中,加水和食材煮熟,然后用刀分而食之。后来的《周礼》也记述了当时的人们习惯将盐、香料、食材加水烹煮。到战国时期,一道宫廷名菜“露鸡”让人们次对卤味有了具象的认识。屈原在《楚辞·招魂》一篇中写道:“露鸡臛蠵,历而不爽些。”后郭沫若在《屈原赋今译》中将“露鸡”解释为“卤鸡”,即将处理好的嫩母鸡投入五味调和的卤汁中卤煮而成。到北魏时,卤法技艺已臻于成熟。《齐民要术》中曾介绍“绿肉法”,“用猪、鸡、鸭肉,方寸准,熬之。与盐、豉汁煮之。葱、姜、橘、胡芹、小蒜,细切与之,下醋。”至明清,卤水的材料和配方基本固定,从此“卤”在美食烹饪中使用越来越广泛。
n卤味既可登上庙堂,又可行于江湖。发展至今,卤烹的配料越来越复杂,有的甚至可用上百种香料;酱色的材料也不拘于酱油,还有非常多的酱料,比如黄豆酱、辣椒酱、甜面酱、柱侯酱、XO 酱、红曲等,而且制作卤味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卤法与炸、煎、蒸、腌、烧等法的组合搭配,使得卤味的种类越来越丰盛,让我们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
n所以,单单从美食出发,又限于卤味来讲,我们确实生活在好的“食”代。
nPart 1 说一场卤味秀
n盐与卤,卤与盐 12
n卤,有轻骨茶味 17
n卤,有醉人酒味 22
n好卤料,好卤味 27
n多味汁,多味卤 30
nPart 2 城市的卤味笔记
n北京吃主儿吃什么 40
n济南瓦罐儿烹至味 49
n十足开封“中”味 56
n质朴味正的武冈菜 64
n苏州卤味吃得讲究 72
n重庆麻辣江湖食记 80
n啖啖贵阳的酸辣汇 87
n都说潮州有好味道 94
nPart 3 一场卤的盛宴
n老鹅,老也不老 104
n秋风一起便食鸭 113
n还是爱吃白切鸡 124
n焚香自叹盼牛肉 135
n家常还是红烧肉 146
n不念清白的猪蹄 158
n多吃排骨快长大 172
n有豆方成一食界 182
n苏陀味的面和粉 191
nPart 4 别有一番卤味
n独乐乐的日本小食光 202
n过足酸辣瘾的泰国菜 208
n如风速一般的印尼菜 214
n法国大餐里的阳光味 220
n不能缺酸菜的德国菜 222
n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卤惑人心”,光听名字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不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是关于卤味美食的攻略,还是借着卤味来阐述某种人生哲理?或者,又是一种结合了两者的新奇尝试?包装封面我也看了,设计得挺有质感的,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风格,看起来就很稳重,让人觉得内容应该也是有料的。我平时就喜欢研究各种美食,尤其是那些带有烟火气、能够慰藉人心的家常味道,卤味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从红烧肉的醇厚,到卤蛋的香糯,再到各种素菜的入味,每一种卤制品的背后似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种传承。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老卤店,揭秘它们的独门秘籍,或者,它能教会我如何在厨房里,用最寻常的食材,做出最令人回味无穷的卤味。也或许,作者会从卤味的制作过程中,提炼出生活的智慧,比如,食材的融合,火候的掌握,慢炖的耐心,这些不都像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需要学习的吗?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和给我的第一印象,都让我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卤惑”。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找回一些属于自己的“慢时光”。我发现,做饭,尤其是一些需要花费时间和耐心的烹饪方式,能够让我瞬间沉静下来,专注于手中的食材,享受过程带来的平静。卤味,就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它不像炒菜那样瞬息万变,需要恰到好处的火候和技巧,卤制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等待,是一种让味道慢慢渗透、食材慢慢软化的过程。我一直觉得,能够做出令人称赞的卤味,不仅仅是厨艺的体现,更是对生活一种细致入微的理解和尊重。这本书的书名“卤惑人心”,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卤味的“惑”,更是关于“人心”的“惑”。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烹饪的技艺与人情世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分享一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恰巧与卤味紧密相连?比如,一份妈妈亲手卤制的猪蹄,里面承载着多少的关爱;一次朋友聚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卤味,又凝聚着多少的欢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温暖的慰藉,让我不仅仅学会做几道好吃的卤菜,更能从中体会到生活中的真挚情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人心”。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将平凡事物赋予不凡意义的书籍情有独钟。“卤惑人心”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卤味的画面:热气腾腾的卤锅,诱人的香气,家人朋友围坐一起分享美食的场景,还有那些承载着记忆的老味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菜谱层面,而是能够挖掘出卤味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将“卤”与“人心”联系起来?是探讨卤制过程中的耐心与坚持,如同人生中的磨砺;还是通过不同卤味所代表的地域特色,来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抑或是,借着卤味的香气,去讲述一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让读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复杂而真挚的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生活的新视角,让我能从卤味的香气中,品味出人生的百般滋味,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温暖和治愈。
评分我最近对那种能够触及灵魂的文字特别着迷,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能在一字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情感的。这本书的名字“卤惑人心”,听起来就带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仿佛有一种力量能够勾起内心深处的情感。“惑”字,在我看来,既有迷惑、吸引的意思,也带有一种淡淡的神秘感。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想用卤味来“惑”住人心,还是想通过“人心”来解读卤味?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与卤味相关的场景和人物。也许是某个深夜,一个人静静地卤上一锅菜,在袅袅升起的热气中,回忆起过往的种种;也许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刚出锅的卤味,空气中弥漫着温馨和满足;又或许,是某个久别重逢的时刻,一盘熟悉的卤味瞬间勾起了满满的回忆,让情感闸门瞬间打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以及那些隐藏在平凡味道背后的深刻情感。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总觉得那些流传下来的手艺和味道,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卤惑人心”这个书名,第一眼就吸引了我,它带给我一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感觉。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制作卤味那么简单,或许它还会深入探讨卤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演变,甚至是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卤味特色。我尤其喜欢研究那些有传承的老味道,它们背后往往有着家族世代相传的秘方,以及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作者能否带我领略不同地域的卤味风情?例如,川卤的麻辣鲜香,苏卤的咸甜适口,浙卤的醇厚回甘,又或者是一些地域性极强的特色卤味。我还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关于卤制过程中,那些看似简单的调味料背后所蕴含的讲究,比如,哪种酱油更适合提鲜,哪种香料能更好地去腥增香,以及不同食材搭配的奥秘。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中华饮食文化深处的窗口,我期待着能在其中寻找到更多关于“卤”的智慧,以及它如何“惑”动人心,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